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为了满足行业的需要,高等旅游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把旅游专业从重理念的经济学划归为重实践的管理学后,相关高校普遍开始重视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旅游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研究。本文对2000年至2009年在中国期刊网和维普资讯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跨库检索,以搜索到的372篇相关文献为基础,从实训基地的效用问题、实训基地的管理问题和模式创新问题三个方面概述我国学者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实训基地的效用问题
对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概念的界定,国内学者基本能够达成一致意见。伏六明(2009)在《浅谈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及其运作模式》一文中,详细地阐述了实训基地的内涵及其分类,认为旅游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就其内涵来说,是指学校围绕旅游行业或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就其外延来说,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大类。他认为,校外实训基地是指学校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及旅游景区(点)签订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实训场所;张静(2006)认为旅游教学的实训基地,就是围绕教学培养目标,按照旅游相关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两大系统,指出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承担两个任务,一是岗位实训,二是毕业实训。
关于校外实训基地的效用问题,人们普遍认可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王文霞(2008)把高职旅游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归结为五点,即实现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的合作改革,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迅速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加就业机会;王晓(2009)认为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实习和转变为“职业人”的重要场所。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见习和顶岗实习,把理论知识和职业服务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有经验的从业人员的言传身教,学生的旅游服务技能和职业素质、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综合素质会得到很大提高。
同时,很多学者也指出了目前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周彩屏(2009)等人认为实训单位教育教学意识缺失,对实习学生并未尽到人才培养的责任。邓新华和卢竹(2004)认为大多数实训基地对管理性岗位实习无法得到落实,从而未达到高校层次性人才培养的目的。陆林、杨钊(2009)等一些学者则认为很多实训单位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对实习学生无法起到指导作用。
二 实训基地的管理问题
对实训基地的有效监管是保证其正常、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目前,学术界对校外实训基地管理问题的研究焦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问题
徐燕兰和陈文开认为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二是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三是实训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四是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对于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主要是明确实训基地的定位、功能、服务方向、管理模式、运行模式,达到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的目的。来逢波、张明(2007)认为高校旅游专业实习管理上存在定位不准确,缺乏权责分明、长期有效的实习制度等问题。在实习管理模式优化问题上,除了建立校企结合的培养体系外,还必须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关政策、制度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邓育武、李玲玲(2008)等人提出了衡阳师范实习管理结构模式,即由宏观管理层、中间协调层和具体实施层组成的“领导一反馈”管理结构;陆林、杨钊(2009)等人认为可通过实习纲要、手册、协议、考核评优办法、违纪处分条例等制度保证实习教学安全、规范、高效进行。
对于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主要是对实训教师的文化知识、教学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做出相应的规定。王海莉(2007)强调建立专业实习指导委员会,推进“三个导师队伍”建设,对实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来逢波、张明(2007)认为学校方面应尽快投入设立实习咨询管理部门,由专业实训教师组成专家指导小组,对实习进行专业咨询、指导和管理;伏六明(2009)等众多学者认为需采用引进、培养和聘用等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实训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主要是为了保障学生正常的实训、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取得良好的实训效果而对实训学生作出的相关规定。从目前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从学生角度对实训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来逢波等人(2007)认为必须根据学校对实践实习前环节的管理规定,制定相应的《学生实践管理条例》;贺小荣、杨志军(2007)针对学生实习前思想工作不充分、学生管理技能不全面、实习中实习生对理论学习不重视以及实习后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不客观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学生管理创新模式。
对于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主要包括对实训教学的计划、基本环节、成绩考核与评定、教学检查制度等制定的相关制度的建设。董鸿安、汪焰(2004)等人认为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突出实践环节,加大精密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陆林等(2009)认为教学体系的制定和改革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等措施得以实现。
(二) 关于实训基地的过程管理问题
谌世龙、黄国良(2009)提出的一套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将过程管理设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并将实习基地、师资队伍、规章制度、测评体系、质量控制五个方面作为过程管理的二级指标;曹国新『61认为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特点是重视过程管理和持续的质量改进,并在文中对我国旅游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针对目前实训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界定实训教学的课程属性、加强保障体系和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实训教学质量指标体系、转变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等相应的管理对策。
黄绍平(2006)在《基于MBO视角下的酒店实习过程管理》中借鉴目标管理(MBO)等有关的管理原理从酒店实习期间矛盾冲突问题的处理方式、酒店实习效果的监控问题等不同角度,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管理酒店实习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为广大学者对高校旅游专业实训过程管理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路径平台。
目前,许多学者采用了分阶段指导实习的方法对实习管理进行研究。叶新才(2005)从六个方面对旅游景区的生产实习管理进行探讨,包括实习景区的遴选,实习前的计划、动员与教育,实习生派遣、定岗,实习过程的联系、指导与反馈,实习返校、考核与成绩评定,实习总结与提高。
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实习过程管理的学者主要分析实习生 实习期间的心理变化。李培荣(1999)在《企业如何破解实习生管理难题》一文中对旅游专业实习生实习心理的阶段性表现进行了探讨;林艳立(2007)在《怎样用好实习生》一文中对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如何克服实习心理障碍提出解决办法;何立萍(2007)在《中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之比较研究》一文中谈及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于实训教学的绩效评估方面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谌世龙、黄国良(2004)制订的一份长达三页的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张青(2008)以《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提出对专业实训课程实施科学化考核,使实训课程考核变得更加精细和科学;但目前关于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绩效评估的研究成果却较少。值得一提的是,林曾学、温卫宁(2004)在《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一文中运用了实证研究方法来构建实训基地的评价指标体系;侯明贤(2008)围绕实训基地的教育功能,从酒店硬件、软件和实习管理三个一级指标及实习生培养等11个二级指标出发,探讨了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张烈平、吴晓鸣(2008)等建议改为“构建校外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提出利用模糊综合的评判方法对实训基地进行有效评价。该评价模型和方法为相关主体客观、公正地评估校外实训教学的绩效提供了依据,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三 实训基地的模式创新问题
(一) 关于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
完善、科学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体系是提高旅游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同时也是实训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蔡平、罗清德(2005)根据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向到综合的教学规律,构建了包括理论实践性教学、实训、实习三大模块的符合循序渐进要求的教学体系;陶卫平(2005)在《高校学生毕业实习模式的有益探索》一文中提出了“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并通过实证分析对该模式进行了效果调查;张典平、黄雪春(2006)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模块培养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培养方案,并分析了四个子模块,包括基本技能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和素质潜能模块的构建,最后从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论证了该体系的实用性。
华钢、楼嘉军(2008)提出阶段性实习模式,认为将实习分为认知性实习、感受性实习、体验性实习、工作性实习等四个模块,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双优的结果,有助于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目标;李思东、于浩f2009)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中针对旅行社实习对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对实训教学做了相关的实证方面的研究。刘昌雪、汪德根(2008)基于对81家旅游企业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陆林、杨钊等(2009)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进行研究,提出了改革教学体系、完善实习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规范实习指导与管理等优化措施。
(二) 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问题
目前,很多实践教育学者专注于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并认为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实训基地的选择问题上,杨世俊、罗明春(2006)尝试运用特尔菲法构建选择饭店管理教学实习基地的评价因子,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并以此为模型对可供选择的饭店进行评价。李德明、程久苗(2007)在构建酒店实习基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的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实习酒店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王丽波(2009)提出了新型的“导师+基地”合作模式,并尝试建立了职业导师制度;安桃艳(2009)认为旅游院校需与国际接轨,建立海外实训基地,打造国际就业竞争力,并构建了高职旅游专业“六方合作、双管齐下”的海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胡章鸿、刘小中(2009)则强调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使用,并提出“前点后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王贵兰(2009)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实行“三行对接、双轨并行”(即学院专业、基地产业和学生职业紧密对接,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教学并行),打造具有显著特色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
同时,学生实习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博弈的过程,蔡晓梅、丁武军(2008),廖兆光(2009)根据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学校、实习单位、实习学生三者的利益互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对策。
四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文献中,学术界较多从学校的角度,较少从实习生的心理角度,更少从实习单位角度系统探讨实训基地相关问题;较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较少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实训基地的相关问题;较多探讨我国实训基地相关问题,较少探讨海外实训基地相关问题;在实训基地绩效评估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仍比较缺乏;虽然认识到校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但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相关研究成果仍比较少见。我国学者在旅游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仍无法有效地满足旅游实训基地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但与需求相反,高校旅游类专业的学生经过实习,选择酒店、旅行社就业的比率越来越低。学生在实习期间除了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以及安全、纪律等其他要素以外,所知不多,知之不详,校外实训基地的深度教学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学校与实习单位缺乏共同的利益和深度合作,实习双方博弈目标的分歧,导致实训基地使用实习生偏离了学校的实习目标。这说明实习效果的好坏,对实习者的职业选择有着莫大的影响。因此,校企双方应通过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把握好每一届学子的实习过程和效果管理,并不断思索创新和改革实训教学模式等,努力提高实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文霞.高职旅游酒店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社科论坛,2008(3):43-45.
[2]周彩屏.学生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运行模式[J].职教论坛,2009(5):15-18.
[3]陆林,杨钊,黄剑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4):483-486.
[4]徐燕兰,陈文开.试析高校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9(12):122-125.
[5]谌世龙,黄国良.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74-76.
[6]曹国新.我国旅游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旅游论坛,2009(2):313-316.
[7]黄绍平.基于MBO视角下的酒店实习过程管理[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57-62.
[8]叶新才,黄远水.旅游景区生产实习管理研究[J].旅游学刊,2005(7):154-157.
[9]林曾学,温卫宁.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77-80,
[10]侯明贤.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论实习基地教育功能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ga,3k,2008(12):107-109.
[11]张烈平,吴晓鸣.工科校外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6):30-33.
[12]蔡平,罗清德.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84-87.
[13]刘昌雪,汪德根.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59-463,
[14]杨世俊,罗明春.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选择教学实习基地[J].长沙大学学报,2006(4):140-141.
一、实训基地的效用问题
对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概念的界定,国内学者基本能够达成一致意见。伏六明(2009)在《浅谈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及其运作模式》一文中,详细地阐述了实训基地的内涵及其分类,认为旅游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就其内涵来说,是指学校围绕旅游行业或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就其外延来说,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大类。他认为,校外实训基地是指学校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及旅游景区(点)签订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实训场所;张静(2006)认为旅游教学的实训基地,就是围绕教学培养目标,按照旅游相关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两大系统,指出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承担两个任务,一是岗位实训,二是毕业实训。
关于校外实训基地的效用问题,人们普遍认可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王文霞(2008)把高职旅游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归结为五点,即实现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的合作改革,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迅速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加就业机会;王晓(2009)认为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实习和转变为“职业人”的重要场所。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见习和顶岗实习,把理论知识和职业服务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有经验的从业人员的言传身教,学生的旅游服务技能和职业素质、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综合素质会得到很大提高。
同时,很多学者也指出了目前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周彩屏(2009)等人认为实训单位教育教学意识缺失,对实习学生并未尽到人才培养的责任。邓新华和卢竹(2004)认为大多数实训基地对管理性岗位实习无法得到落实,从而未达到高校层次性人才培养的目的。陆林、杨钊(2009)等一些学者则认为很多实训单位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对实习学生无法起到指导作用。
二 实训基地的管理问题
对实训基地的有效监管是保证其正常、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目前,学术界对校外实训基地管理问题的研究焦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问题
徐燕兰和陈文开认为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二是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三是实训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四是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对于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主要是明确实训基地的定位、功能、服务方向、管理模式、运行模式,达到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的目的。来逢波、张明(2007)认为高校旅游专业实习管理上存在定位不准确,缺乏权责分明、长期有效的实习制度等问题。在实习管理模式优化问题上,除了建立校企结合的培养体系外,还必须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关政策、制度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邓育武、李玲玲(2008)等人提出了衡阳师范实习管理结构模式,即由宏观管理层、中间协调层和具体实施层组成的“领导一反馈”管理结构;陆林、杨钊(2009)等人认为可通过实习纲要、手册、协议、考核评优办法、违纪处分条例等制度保证实习教学安全、规范、高效进行。
对于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主要是对实训教师的文化知识、教学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做出相应的规定。王海莉(2007)强调建立专业实习指导委员会,推进“三个导师队伍”建设,对实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来逢波、张明(2007)认为学校方面应尽快投入设立实习咨询管理部门,由专业实训教师组成专家指导小组,对实习进行专业咨询、指导和管理;伏六明(2009)等众多学者认为需采用引进、培养和聘用等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实训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主要是为了保障学生正常的实训、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取得良好的实训效果而对实训学生作出的相关规定。从目前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从学生角度对实训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来逢波等人(2007)认为必须根据学校对实践实习前环节的管理规定,制定相应的《学生实践管理条例》;贺小荣、杨志军(2007)针对学生实习前思想工作不充分、学生管理技能不全面、实习中实习生对理论学习不重视以及实习后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不客观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学生管理创新模式。
对于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主要包括对实训教学的计划、基本环节、成绩考核与评定、教学检查制度等制定的相关制度的建设。董鸿安、汪焰(2004)等人认为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突出实践环节,加大精密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陆林等(2009)认为教学体系的制定和改革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等措施得以实现。
(二) 关于实训基地的过程管理问题
谌世龙、黄国良(2009)提出的一套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将过程管理设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并将实习基地、师资队伍、规章制度、测评体系、质量控制五个方面作为过程管理的二级指标;曹国新『61认为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特点是重视过程管理和持续的质量改进,并在文中对我国旅游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针对目前实训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界定实训教学的课程属性、加强保障体系和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实训教学质量指标体系、转变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等相应的管理对策。
黄绍平(2006)在《基于MBO视角下的酒店实习过程管理》中借鉴目标管理(MBO)等有关的管理原理从酒店实习期间矛盾冲突问题的处理方式、酒店实习效果的监控问题等不同角度,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管理酒店实习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为广大学者对高校旅游专业实训过程管理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路径平台。
目前,许多学者采用了分阶段指导实习的方法对实习管理进行研究。叶新才(2005)从六个方面对旅游景区的生产实习管理进行探讨,包括实习景区的遴选,实习前的计划、动员与教育,实习生派遣、定岗,实习过程的联系、指导与反馈,实习返校、考核与成绩评定,实习总结与提高。
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实习过程管理的学者主要分析实习生 实习期间的心理变化。李培荣(1999)在《企业如何破解实习生管理难题》一文中对旅游专业实习生实习心理的阶段性表现进行了探讨;林艳立(2007)在《怎样用好实习生》一文中对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如何克服实习心理障碍提出解决办法;何立萍(2007)在《中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之比较研究》一文中谈及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于实训教学的绩效评估方面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谌世龙、黄国良(2004)制订的一份长达三页的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张青(2008)以《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提出对专业实训课程实施科学化考核,使实训课程考核变得更加精细和科学;但目前关于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绩效评估的研究成果却较少。值得一提的是,林曾学、温卫宁(2004)在《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一文中运用了实证研究方法来构建实训基地的评价指标体系;侯明贤(2008)围绕实训基地的教育功能,从酒店硬件、软件和实习管理三个一级指标及实习生培养等11个二级指标出发,探讨了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张烈平、吴晓鸣(2008)等建议改为“构建校外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提出利用模糊综合的评判方法对实训基地进行有效评价。该评价模型和方法为相关主体客观、公正地评估校外实训教学的绩效提供了依据,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三 实训基地的模式创新问题
(一) 关于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
完善、科学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体系是提高旅游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同时也是实训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蔡平、罗清德(2005)根据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向到综合的教学规律,构建了包括理论实践性教学、实训、实习三大模块的符合循序渐进要求的教学体系;陶卫平(2005)在《高校学生毕业实习模式的有益探索》一文中提出了“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并通过实证分析对该模式进行了效果调查;张典平、黄雪春(2006)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模块培养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培养方案,并分析了四个子模块,包括基本技能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和素质潜能模块的构建,最后从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论证了该体系的实用性。
华钢、楼嘉军(2008)提出阶段性实习模式,认为将实习分为认知性实习、感受性实习、体验性实习、工作性实习等四个模块,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双优的结果,有助于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目标;李思东、于浩f2009)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中针对旅行社实习对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对实训教学做了相关的实证方面的研究。刘昌雪、汪德根(2008)基于对81家旅游企业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陆林、杨钊等(2009)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进行研究,提出了改革教学体系、完善实习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规范实习指导与管理等优化措施。
(二) 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问题
目前,很多实践教育学者专注于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并认为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实训基地的选择问题上,杨世俊、罗明春(2006)尝试运用特尔菲法构建选择饭店管理教学实习基地的评价因子,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并以此为模型对可供选择的饭店进行评价。李德明、程久苗(2007)在构建酒店实习基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的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实习酒店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王丽波(2009)提出了新型的“导师+基地”合作模式,并尝试建立了职业导师制度;安桃艳(2009)认为旅游院校需与国际接轨,建立海外实训基地,打造国际就业竞争力,并构建了高职旅游专业“六方合作、双管齐下”的海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胡章鸿、刘小中(2009)则强调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使用,并提出“前点后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王贵兰(2009)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实行“三行对接、双轨并行”(即学院专业、基地产业和学生职业紧密对接,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教学并行),打造具有显著特色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
同时,学生实习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博弈的过程,蔡晓梅、丁武军(2008),廖兆光(2009)根据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学校、实习单位、实习学生三者的利益互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对策。
四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文献中,学术界较多从学校的角度,较少从实习生的心理角度,更少从实习单位角度系统探讨实训基地相关问题;较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较少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实训基地的相关问题;较多探讨我国实训基地相关问题,较少探讨海外实训基地相关问题;在实训基地绩效评估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仍比较缺乏;虽然认识到校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但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相关研究成果仍比较少见。我国学者在旅游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仍无法有效地满足旅游实训基地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但与需求相反,高校旅游类专业的学生经过实习,选择酒店、旅行社就业的比率越来越低。学生在实习期间除了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以及安全、纪律等其他要素以外,所知不多,知之不详,校外实训基地的深度教学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学校与实习单位缺乏共同的利益和深度合作,实习双方博弈目标的分歧,导致实训基地使用实习生偏离了学校的实习目标。这说明实习效果的好坏,对实习者的职业选择有着莫大的影响。因此,校企双方应通过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把握好每一届学子的实习过程和效果管理,并不断思索创新和改革实训教学模式等,努力提高实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文霞.高职旅游酒店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社科论坛,2008(3):43-45.
[2]周彩屏.学生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运行模式[J].职教论坛,2009(5):15-18.
[3]陆林,杨钊,黄剑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4):483-486.
[4]徐燕兰,陈文开.试析高校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9(12):122-125.
[5]谌世龙,黄国良.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74-76.
[6]曹国新.我国旅游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旅游论坛,2009(2):313-316.
[7]黄绍平.基于MBO视角下的酒店实习过程管理[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57-62.
[8]叶新才,黄远水.旅游景区生产实习管理研究[J].旅游学刊,2005(7):154-157.
[9]林曾学,温卫宁.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77-80,
[10]侯明贤.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论实习基地教育功能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ga,3k,2008(12):107-109.
[11]张烈平,吴晓鸣.工科校外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6):30-33.
[12]蔡平,罗清德.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84-87.
[13]刘昌雪,汪德根.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59-463,
[14]杨世俊,罗明春.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选择教学实习基地[J].长沙大学学报,2006(4):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