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见到孔锬的时候,他满头花白的头发不禁使我吃了一惊,30多岁的年纪,已经像个小老头了。这个来自北京朝阳区最基层乡镇的组织科长露出了与他平时的严谨截然不同的笑容,对我说:我这算鹤发童颜了吧!
默默耕耘,幕后奉献
作为北京市第一批专职援藏干部进藏后,指挥部宣传联络部的领导就和孔锬谈了一次心,交流了一下工作内容和方向。这时候,他就对领导表态:各种工作都可以适应,没有接触的可以学习,领导交办的事情一定执行到底。
通过分工,领导把指挥部党委各项重要文件材料、领导讲话撰写工作交给了他。接到任务后,孔锬立即紧张了起来,他说:当时我是有很大压力的,原来在北京的单位,层级较低,一般也就是给乡镇的书记乡长写写材料,而现在一下子要给局级、部级甚至更高领导写汇报稿,跨度太大了,真睡不着啊。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他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文件,从网上搜索和援藏相关的文章,集中突击学习。两个月后,孔锬就成为指挥部里优秀的“笔杆子”。
宣传联络部负责党建组织、宣传和外联工作。一开始孔锬除了写稿子之外,还负责党建组织工作,一直到2011年底又给宣传联络部增派了一名援藏干部为止。宣传任务很多都是突发性和临时性的,经常要24小时处于备战状态,也就是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孔锬很少有机会回北京。
写东西是个苦差事,一接到任务,脑子就像全速转动的马达,时时刻刻都得开动起来,只要有了感觉就开始记录、撰写。孔锬说:工作的时间和地点对我来说,都是弹性和模糊的。我喜欢在清晨写东西,早上感觉脑子比较清醒,容易出活。凌晨三点、四点、五点都有过起来写东西的经历。拉萨的天黑得晚,很多同事都是两三点睡觉。我有时候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和同事一说,都是别人刚刚睡下的时候,我已经起来工作了。
入藏一年来,孔锬撰写各类计划总结、汇报材料、经验材料、公文和宣传报道累计400多份,近百万字。对于文字工作,古人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孔锬却说:每一项工作在援藏工作里,都是一样重要的。在笔墨间耕耘,虽然不起眼,虽然很辛苦,但是只要是能为援藏做出一点贡献,我就心满意足了。
冲锋陷阵,多才多艺
在宣传岗位上,除了文字工作,孔锬还充分利用自己的摄影特长,为指挥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孔锬可算得上是宣传联络部甚至指挥部的“全才”,既拿得起笔,也扛得起机器。宣传工作的突发性、偶然性和时效性,常常让他日夜连轴转,晚上写稿子,白天出去拍照。多少个休息日,他紧急的拿起相机匆匆出门,在会议现场、在工地、在室外活动场地、在社区书屋、在绿化造林的山坡上,忠实地记录着援藏工作的点点滴滴。一次为了给一名获得首都先进工作者的同志拍摄照片,他在树坑里、土地上,滚得一身泥巴。还有一次,为了给北京的杂志提供一个援藏工程的图片,他到了堆龙德庆县羊达村里拍摄。到了村里才发现,没有一个好的拍摄地点。最后,爬到了村支书家三楼的房顶平台上,还不够高,他又不顾危险站到了天台的护栏上。周围的同志们都为他捏了一把冷汗,就这样拍到了一张满意的照片。同事们看到的他,经常是一脸风尘,满身泥土的模样。他笑着说:我们这叫前线指挥部,我就是我们前线的战地记者。
进藏以后,孔锬拍摄几万张反映援藏成果、干部风采、民族团结和藏地风情的图片。他的图片在《北京日报》、《前线》等各类媒体上广泛应用刊发,为宣传援藏工作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他还积极参与指挥部纪念画册《京藏情-北京市16年援藏工作掠影》的编撰工作,为画册提供了大量宣传图片,展示16年来北京援藏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果。孔锬还利用业余时间,到西藏各地进行拍摄,在丰富自己阅历的同时,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他撰写的游记和拍摄的图片,在《西藏人文地理》等杂志上刊发。
今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孔锬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援藏干部”荣誉称号。在拿到获奖证书的时候,他特别开心。孔锬说:我在以前的单位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包括北京市公务员三等功、优秀共产党员、公务员嘉奖等等。但是我觉得来到西藏,这个荣誉是通过为藏族同胞做贡献而得到的,才是最珍贵,最开心的。
矢志援藏,男儿情怀
每一个援藏干部背后都有一个辛苦付出的家庭,每一个援藏干部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孔锬的故事很平淡,但是又是那么的鲜活和生动。2011年4月,当拿到征召干部援藏的通知后,孔锬第一时间拿着文件找到了主管领导,参加援藏活动。当时领导就问他:你的孩子这么小,你和家里人商量了吗?孔锬当时就坚定地说:家里的事有媳妇,这次招聘的援藏干部负责宣传工作,我在组织宣传岗位工作了十几年,我觉得这个岗位就是为我设定的。这种强烈的意愿和自信,使他通过选拔,在80多名报名者当中脱颖而出。
进藏后不久,妻子打来电话,说体检中检查出肺部有阴影,可能是结核病。说到这里,他一贯坚强的妻子也流下了眼泪。面对妻子埋怨,他满怀内疚的说:你在私企上班,工作生活的压力都大,我这又帮不上忙,真是辛苦你了!为了照顾孩子,孔锬把远在陕西的老岳母请到家里帮忙。对于这一切,孔锬感慨地说:“如果说我有一些不舍、歉意和遗憾,那就是对家人的歉疚。岳母年龄大了,还到北京来给我们忙家务;妻子身体不好,在公司里还是两个部门的总经理,作为技术骨干,工作很忙碌;女儿正好赶上幼儿园升小学,正是需要指点人生第一步的时候。这个特殊的阶段,我没能陪着她们身边,这是我一个最大的遗憾。但是为了援藏,再大的遗憾,我也绝不后悔!”
西藏是世界屋脊,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个地方。孔锬是个环保爱好者,在援藏的日常生活中,他特别注重生活的细节。永远只开一盏灯,日常用水循环利用,各种生活垃圾也尽量用可以循环再生的,甚至基本不打开电视。他说:西藏是世界上最纯净的一块净土,我能来到这里,看到这一方美景,是最大的幸福。而保护好这里的环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到的最大的责任。援藏,不应该仅仅是发展这里的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还应该好好的保护好这里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这一方净土。
默默耕耘,幕后奉献
作为北京市第一批专职援藏干部进藏后,指挥部宣传联络部的领导就和孔锬谈了一次心,交流了一下工作内容和方向。这时候,他就对领导表态:各种工作都可以适应,没有接触的可以学习,领导交办的事情一定执行到底。
通过分工,领导把指挥部党委各项重要文件材料、领导讲话撰写工作交给了他。接到任务后,孔锬立即紧张了起来,他说:当时我是有很大压力的,原来在北京的单位,层级较低,一般也就是给乡镇的书记乡长写写材料,而现在一下子要给局级、部级甚至更高领导写汇报稿,跨度太大了,真睡不着啊。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他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文件,从网上搜索和援藏相关的文章,集中突击学习。两个月后,孔锬就成为指挥部里优秀的“笔杆子”。
宣传联络部负责党建组织、宣传和外联工作。一开始孔锬除了写稿子之外,还负责党建组织工作,一直到2011年底又给宣传联络部增派了一名援藏干部为止。宣传任务很多都是突发性和临时性的,经常要24小时处于备战状态,也就是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孔锬很少有机会回北京。
写东西是个苦差事,一接到任务,脑子就像全速转动的马达,时时刻刻都得开动起来,只要有了感觉就开始记录、撰写。孔锬说:工作的时间和地点对我来说,都是弹性和模糊的。我喜欢在清晨写东西,早上感觉脑子比较清醒,容易出活。凌晨三点、四点、五点都有过起来写东西的经历。拉萨的天黑得晚,很多同事都是两三点睡觉。我有时候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和同事一说,都是别人刚刚睡下的时候,我已经起来工作了。
入藏一年来,孔锬撰写各类计划总结、汇报材料、经验材料、公文和宣传报道累计400多份,近百万字。对于文字工作,古人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孔锬却说:每一项工作在援藏工作里,都是一样重要的。在笔墨间耕耘,虽然不起眼,虽然很辛苦,但是只要是能为援藏做出一点贡献,我就心满意足了。
冲锋陷阵,多才多艺
在宣传岗位上,除了文字工作,孔锬还充分利用自己的摄影特长,为指挥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孔锬可算得上是宣传联络部甚至指挥部的“全才”,既拿得起笔,也扛得起机器。宣传工作的突发性、偶然性和时效性,常常让他日夜连轴转,晚上写稿子,白天出去拍照。多少个休息日,他紧急的拿起相机匆匆出门,在会议现场、在工地、在室外活动场地、在社区书屋、在绿化造林的山坡上,忠实地记录着援藏工作的点点滴滴。一次为了给一名获得首都先进工作者的同志拍摄照片,他在树坑里、土地上,滚得一身泥巴。还有一次,为了给北京的杂志提供一个援藏工程的图片,他到了堆龙德庆县羊达村里拍摄。到了村里才发现,没有一个好的拍摄地点。最后,爬到了村支书家三楼的房顶平台上,还不够高,他又不顾危险站到了天台的护栏上。周围的同志们都为他捏了一把冷汗,就这样拍到了一张满意的照片。同事们看到的他,经常是一脸风尘,满身泥土的模样。他笑着说:我们这叫前线指挥部,我就是我们前线的战地记者。
进藏以后,孔锬拍摄几万张反映援藏成果、干部风采、民族团结和藏地风情的图片。他的图片在《北京日报》、《前线》等各类媒体上广泛应用刊发,为宣传援藏工作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他还积极参与指挥部纪念画册《京藏情-北京市16年援藏工作掠影》的编撰工作,为画册提供了大量宣传图片,展示16年来北京援藏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果。孔锬还利用业余时间,到西藏各地进行拍摄,在丰富自己阅历的同时,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他撰写的游记和拍摄的图片,在《西藏人文地理》等杂志上刊发。
今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孔锬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援藏干部”荣誉称号。在拿到获奖证书的时候,他特别开心。孔锬说:我在以前的单位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包括北京市公务员三等功、优秀共产党员、公务员嘉奖等等。但是我觉得来到西藏,这个荣誉是通过为藏族同胞做贡献而得到的,才是最珍贵,最开心的。
矢志援藏,男儿情怀
每一个援藏干部背后都有一个辛苦付出的家庭,每一个援藏干部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孔锬的故事很平淡,但是又是那么的鲜活和生动。2011年4月,当拿到征召干部援藏的通知后,孔锬第一时间拿着文件找到了主管领导,参加援藏活动。当时领导就问他:你的孩子这么小,你和家里人商量了吗?孔锬当时就坚定地说:家里的事有媳妇,这次招聘的援藏干部负责宣传工作,我在组织宣传岗位工作了十几年,我觉得这个岗位就是为我设定的。这种强烈的意愿和自信,使他通过选拔,在80多名报名者当中脱颖而出。
进藏后不久,妻子打来电话,说体检中检查出肺部有阴影,可能是结核病。说到这里,他一贯坚强的妻子也流下了眼泪。面对妻子埋怨,他满怀内疚的说:你在私企上班,工作生活的压力都大,我这又帮不上忙,真是辛苦你了!为了照顾孩子,孔锬把远在陕西的老岳母请到家里帮忙。对于这一切,孔锬感慨地说:“如果说我有一些不舍、歉意和遗憾,那就是对家人的歉疚。岳母年龄大了,还到北京来给我们忙家务;妻子身体不好,在公司里还是两个部门的总经理,作为技术骨干,工作很忙碌;女儿正好赶上幼儿园升小学,正是需要指点人生第一步的时候。这个特殊的阶段,我没能陪着她们身边,这是我一个最大的遗憾。但是为了援藏,再大的遗憾,我也绝不后悔!”
西藏是世界屋脊,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个地方。孔锬是个环保爱好者,在援藏的日常生活中,他特别注重生活的细节。永远只开一盏灯,日常用水循环利用,各种生活垃圾也尽量用可以循环再生的,甚至基本不打开电视。他说:西藏是世界上最纯净的一块净土,我能来到这里,看到这一方美景,是最大的幸福。而保护好这里的环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到的最大的责任。援藏,不应该仅仅是发展这里的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还应该好好的保护好这里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这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