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颂》词作者莫耶的一段传奇爱恋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ve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乱世出英杰,乱世有奇情。《延安颂》的词作者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她出身豪门,但却投奔了延安;她创作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延安颂》,但其初恋竟是后来的国民党陆军中将、军统大特务沈醉。
  1918年2月6日,福建安溪县县长陈铮喜得千金,取名陈淑媛,也就是莫耶。因为前面已生三子,如今诞下一女,陈县长分外欣喜。按照闽南风俗,家中每添一丁,都要向祖先献肉祭祀。之前的三个儿子都是献肉一斤,这次却是破天荒地献了两斤肉。丰裕的家庭环境和父亲的宠爱,使得莫耶自小少受约束,她亦十分争气,慧敏好学,出口成章,是方圆百里公认的才女。
  “五四”滋养的新一代
  莫耶成长的时代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她自小就有主见,不裹足,在山涧洗澡,敢于挑战旧的习惯势力和思想观念。她曾偷偷作文讽刺父亲纳妾,同情被冷落的原配母亲,关注腐败黑暗的现实。1932年,她就读于厦门鼓浪屿慈勤女中,在国文老师、中共地下党员陈海天的帮助下,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进步书刊,如《铁流》、《毁灭》、《从军日记》等。这些进步书刊在她尚且年幼的心里种下了向往革命与光明的种子,思想日趋激进。
  在如饥似渴的阅读之余,莫耶开始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诉诸笔端。自她的第一篇习作《我的故乡》在《厦门日报》上发表后,她的写作热情大增。
  1933年底,莫耶和老师陈海天一起组织创办了左翼刊物《火星》旬刊,其第一篇关注社会底层的小说《黄包车夫》,就发表在《火星》的创刊号上。然而好景不长,她藏在家中的部分《火星》刊物被父亲无意中发现。时任福建讨逆军第三路军副司令的父亲因怕引火烧身,大为震怒,不仅烧掉了刊物,还将她软禁在家中。父亲的专制和《火星》遭遇的厄运激起了她强烈的反抗。1934年秋,她去信求助于上海的《女子月刊》,得到应允后,在母亲和大哥的帮助下,偷偷离家前往上海。
  遭遇重重阻力的初恋
  奠耶到上海后,化名白云在《女子月刊》当校对、编辑,还一度任主编。繁忙的工作之余,她仍坚持创作,出版了第一部独幕剧集《晚饭之前》,在圈内小有名气。出众的才华和俊俏的外表使她很容易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深受“五四”熏陶的她也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也就是在1934年,她和一个叫陈沦的年轻记者偶然邂逅。这个所谓“记者”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沈醉,时任上海军统局驻法租界情报组长兼行动组长,化名陈沦,以湖南湘光通讯社记者身份掩护活动。两人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但这份两情相悦的恋情却一反常态地受到重重阻挠。首先是沈醉的母亲极力反对。沈醉父亲早逝,由母亲一手抚养成人。其母罗裙曾加入过清末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南社,并写得一手好诗词。按理沈母也曾追求革命,且知书达理,对依稀有自己影子的奠耶本应极为喜爱才对。但事实上其母在选择儿媳上尤为封建,仍以恪守妇道、三从四德等旧道德为准则,在见过几次新女性莫耶后,对其在外抛头露面、一心追求自由和革命大为不满。她严厉地警告沈醉:“你可不能找这样的女孩子做老婆!你看她那身打扮,洋里洋气的,大热天还戴双白手套,笑起来也没遮没拦的,哪像个姑娘家?你要是娶了她,我就永不进你的家门。”
  其次是戴笠不允许。戴笠对沈醉有知遇之恩,十分赏识他的才干,一直着意培养并委以重任,因而对于这位年轻人的一举一动也分外注意。沈醉与奠耶相恋之事很快被他知道了,戴笠还专门派人探查了莫耶的家世背景。在戴笠眼里,虽然奠耶出身地方望族,其父也是“蓝衣社”(“军统”外围组织)的成员,但本人思想左倾激进,同事、朋友也多是文艺界进步人士或“左联”成员,因而极不可靠。当沈醉向戴笠申请结婚时,被后者断然否决:“不行!和她这种人交交朋友,利用利用,还可以。干我们这行的人,要找上这样的老婆,那以后的麻烦可多了。”
  诞下一子仍毅然诀别
  作为新青年,来自封建伦理、家庭长辈的阻挠只会成为他们追求个人幸福的注脚,外界的阻力反而更易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莫耶和沈醉的感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冷淡后,又因后者的受伤再度出现了转机。一次,沈醉在抓捕进步人士的行动中,从三楼楼顶意外摔下,身受重伤,左眼差点完全失明。不明真相的莫耶得知情况后,马上回到了沈醉身边,无微不至地照料其生活起居。有妇如此,夫复何求?于是沈醉亦对母亲和戴笠的反对置之罔闻,干脆和莫耶同居起来。一年后,莫耶为他生下一子,沈醉欣喜异常,但毕竟顾忌母亲和戴笠的意见,于是想借此机会,劝她从此在家相夫教子,不再出去工作。但奠耶很干脆地拒绝了,她直率地说道:“那不行,你想把我关在家里,做个贤妻良母,靠男人生活?我办不到。如果那样的话,我宁愿一辈子不结婚,也不能不工作。”无奈之下,沈醉只好将孩子托绐一个姓苏的部属代为抚养,莫耶又回杂志社上班了。
  此时,日本妄图侵占中国的狼子野心已暴露,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声不绝于耳,各地纷纷掀起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11月至次年5月期间,莫耶特意回乡组织创办了一个抗日妇女识字班,号召妇女起来抗日保国。1937年,她又与戏剧家左明组织了“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担任编剧和文字宣传。随着上海战事吃紧和国民政府对进步人士爱国活动的刁难日益加剧,陕甘宁边区成为众多热血青年向往之地。“第五队”也想转到西北大后方进行抗日宣传,寻机前往延安。莫耶本想让沈醉随她一同离开上海,却不料此举让她陷入了窘境。因为沈醉的真正工作是捕杀危及蒋氏政权的共产党人及反蒋人士,眼下让他前往延安,岂非自寻死路'不过基于对这份感情的珍惜,沈醉还是鼓起勇气向莫耶说出了自己的真正职业,阐明不能前往的苦衷,同时希望得到莫耶的理解,并打消去延安的念头。但莫耶看得更远,深知此次去留,并非为逃难计,而是信仰立场的根本分歧,“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说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妇女解放是其原来的人生目标,那么现在则已代之以改革社会弊病、追求民族解放。她毅然选择了放手,独自跟随“第五队”前往了延安。
  终生不知初恋就是沈醉
  1937年10月,莫耶顺利抵达延安,从此翻开了她人生新的一页。延安“安适的生活供给,平等的人际关系,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积极进取的学习风尚,清廉高效的政府职能”,深深地吸引了年仅20岁的奠耶,她“走路想跳,开口想唱”,1938年,她在鲁艺学习期间创作出了《延安颂》歌词,经郑律成谱曲后成为延安时代的标志性记忆。
  而沈醉仍对莫耶念念不忘。1938年底,他被派往远离前线的湖南临澧特训班当教官,一落脚立即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寻人启事,寻找莫耶的下落。该报并不在延安发行,却恰好被时在四川的莫耶好友赵清阁无意看到,于是辗转告知莫耶。毕竟莫耶与沈醉有过一段真挚的感情,还有一个孩子,她很快便和沈醉取得了联系,两人开始通信。但此举对双方而言都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举动。名义上国共两党已开始第二次合作,实则貌合神离,延安需严加排查敌特,戴笠也反复告诫特训班师生不得与延安亲友通信。特训班副主任也是沈醉姐夫的余乐醒不久发现此事,立即严厉制止。加之沈醉在信中多次提及希望莫耶离开延安重续旧情均遭拒绝,两人不久便中断了书信往来,从此人各天涯。
  1950年,莫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与《人民军队报》社长方唯若结婚,1979年冤案得到彻底平反,1986年病逝于兰州解放军医院。其间她和沈醉还有过一次“交集”。“文革”中有人找沈醉佐证莫耶在上海时是否加入特务组织,沈醉当即予以否定。也就是这次,他才知道自己的初恋情人是改名后的奠耶。然而这只从安溪飞出的金凤凰再也没有回过头,对此事毫不知情,至死都不知道她当年深爱过的陈沦即是沈醉。
  历史终于尘埃落定。如今看起来似乎惊世骇俗,其实在那时仅是广大新女性追求自身幸福一个很平常很普通的例子,只因二人身后的历史地位才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深受战争戕害,任一方面都打上了浓烈的政治色彩,这也使我们很容易顺着惯性思维淹没在历史的大是大非中,而忽略了的它本来面目。当然还需略微交代的是他俩的孩子。莫耶走后,沈醉将孩子送给那个苏姓下属作为养子,并让他们迅速撤离上海回老家避难。孩子长大后,沈醉又将其送入国民党的航空学校。大陆解放前夕,沈醉因率部起义留在了大陆,孩子则随学校一同转至台湾,从此杳无音讯。乱世的爱情恰如乱世的英雄,华丽的帷幕落下,竟是这般苍凉。
其他文献
国学大师黄侃个性狂狷、放荡不羁。他一生结过九次婚,并经常用假名和女子结婚,报刊曾有“黄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便可妻也”之说。章太炎的夫人扬国梨直斥黄为“小有才适足以济其奸”,并骂他是“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
期刊
凝视旧照四十年,个个笑容多灿烂。少小不知愁滋味,抚今追者意绵绵。现在的人们,春节时不愁吃不愁喝,生活富有,也许淡化了许多东西。期望的只是全家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而已,全无节日前后兴高采烈的氛围。  四十年前,我们仅十三四岁,是来自“五湖四海”相识的。那时,为了支援军工建设,适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需要,父辈们从不同的机关部队厂矿奔赴到昌平的深山里,落户到北京轴承厂。自然我们也就成了好朋友。  春节至,怎
期刊
他只上过3年小学,今年65岁,他是大山上的农民,但是,他却在实施着一项看似异想天开的计划——制造一架直升机。  在凉山州雷波县,农民韩拉莫花了3年时间自制了一架直升机,他想要实现一个梦想:开着这架飞机上山放牛羊。老人造的飞机模样有些简陋,现在只剩下螺旋桨没有安装,他计划在今年端午节进行试飞。  开车不好使六旬老人造飞机  “有个60多岁的农民造了一架直升机。”近日,凉山州雷波县摄影家协会QQ群里,
期刊
一天,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路遇一位乞丐,对方向他伸出一双枯槁的手。屠格涅夫赶紧将手伸进自己的口袋,却只掏出了一枚硬币,他满怀愧疚地握住那个乞丐的手说:“真是对不起啊!我就剩下这枚硬币了。”而那个乞丐也激动不已,他紧紧地握住屠格涅夫的手,动情地说:“兄弟,够了,有这点儿就够了!”  据《中学生作文》
期刊
有一次,卓别林收到一个小伙子的来信。他说自己的人生充满不幸。童年时,因为父亲酗酒,他被迫退了学;九岁时,他不得不依靠卖报纸来养活自己;19岁时,他和一个好朋友合伙,想做个小生意,却被对方骗走了所有积蓄;就在半年前,他认识了一个名叫玛丽的女孩,两人本来十分相爱,哪知,玛丽的母亲却嫌弃他是个穷光蛋,坚决不同意他们来往;更倒霉的是,最近他又一次失业了……  小伙子在信中写道:“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期刊
张作霖的一个小舅子晚上闲来无事,拿路灯当靶子,把路灯全都打碎了,市政的人敢怒不敢言。张作霖听说这事后大怒:“把他给我毙了!”手下人为其求情,希望大帅能看在亲戚的分上,能够网开一面,从轻发落。但是张作霖就是不同意,并于当晚亲手枪毙了他这个小舅子,家人很不理解。张作霖说:“你们在家犯错,丢的是我张作霖的脸,但是在外面搞破坏,坏的是奉天城的风气。”  刘文典飞踹蒋介石下身  刘文典是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
期刊
媒体评论人、出版人老梁如今做着三档日播节目《老梁据说》、《老梁观世界》、《老梁故事汇》,在很多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还有时间出现在《星光大道》、相声大赛、直通春晚等节目的评委席上,还有很多讲座和活动,拥有一张铁嘴的老梁自称喜欢干这些事,一上舞台他就兴奋。做着这么多节目的老梁,生活中也是个有着广泛爱好的人,评书、相声、京韵大鼓、收藏、体育,他的爱好延伸到各个领域几乎没有死角。  童子功是传统文化 
期刊
当基辛格第二次访问中国时,联合国已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而基辛格对此,却还一无所知。  1971年10月z6日上午9时,周恩来把即将离京返美的基辛格进至钓鱼台楼门口,然后由乔冠华送他前往机场。在大红旗轿车里,乔冠华笑着问基辛格:“博士,你看今年这届联大能恢复中国的席位吗?”基辛格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看你们今年还进不了联合国。”  乔冠华故意装出一副急切的神态,问:“那你估计我们什么时候能进
期刊
生活中我其实是个很安静飞人,  也不怎么善于表达,  演员这个行业对我来说影响还是挺大的  到现在,每次(表演)心里都是忐忐忑忑的,  处在一种否定又否定,  认定又再坚定的状态中  5月10日起,电视剧《大宅门1912》在北京卫视红星剧场热力开播。剧中,陈宝国再度担纲白景琦一角,再度将“宅门逆子”的形象进行到底。近日,记者专访了陈宝国,跟他聊聊自己与大宅门的渊源以及戏里戏外的人生感悟。  演《大
期刊
1923年秋冬之际,刘伯承一直在成都治伤。此时,困扰着他的不仅是身体的创痛,还有对前途的忧虑。他因伤离开部队后,前线战事由胜转败,先是重庆得而复失,随后成都也遭到敌人重兵的威胁。刘伯承既痛心于讨贼军的失利和四川形势的再度逆转,又不得不认真思考自己今后的归宿。  正在这时,吴玉章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刘伯承出川,寻找救国之路  吴玉章是老同盟会会员,曾参加过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是个响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