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保险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大中心城市纷纷成为各家保险公司的必争之地。但在各大中心城市中除了个别实力雄厚、专业度比较好的省会型中支本部业务发展良好外,其他公司本部发展的都不是特别良好,省会型城市保险业的发展速度不如地级城市保险业发展的那么迅速,与省会型城市高速的GDP增长不协调。本文在阐述安徽省保险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基于2006年至2010年安徽各市保险险种的数据,并结合2006年至2010年安徽各市GDP状况,分析省会型城市保险公司发展所存在的空心化问题,找出这些问题出现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采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保险业;省会型城市;空心化
保险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金融支柱,近些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地方经济带来了良性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带来了保障。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今天,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省会型城市成为各家保险公司的重要基地。然而,省会型城市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却不能像其他地级城市一样快速发展,保费收入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甚至有的公司的业务和人力均出现负增长。如2010年一季度以来合肥市太平洋寿险合肥中心支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9286.2亿元,其中新保个人营销仅193.5万,月均不足25万元,在全省太保系统的排名为后三位,个险发展遭受巨大困难。
一、问题的提出
(一)安徽省保险业发展现状
随着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经济重点从东部沿海向西部转移,安徽保险市场也在进一步扩大,全省保险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截止2010年底,全省共有保险公司42家(产险21家、寿险20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82家,其中保险法人代理机构39家,保险经纪法人机构18家,保险公估法人机构25家;全省共有兼业代理机构4252家。保险服务网点的增多,进一步提高了安徽省保险业服务水平,同时也加剧了竞争,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
保险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经济获得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又带动了保险业的发展。总之,保险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
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用于购买各种商品的可支配收入随之增加,必然会引致大量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因此,行业规模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壮大,相反,也会随着经济的衰退而逐渐萎缩。然而,保险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剂”,社会进步的“调节器”,与其他行业存在显著差异,保险业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一定存在正的相关关系,当经济繁荣时,保险业不一定会随之快速发展;当经济不景气时,保险业反而会快速发展,保险行业呈现一种反经济周期的发展趋势,这就是接下来要研究的保险“空心化”问题。
二、数据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
本文以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以及淮北、亳州、宿州、蚌埠等16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要想研究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二是保险业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最终选取2006年至2010年以上各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考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选取2006年至2010年以上各城市的保费收入(PI)作为考察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其中保费收入由财产险与人身险的加总简化得出的。文中采用的基础数据来源于2006年至2010年《安徽统计年鉴》、《安徽保险信息》以及安徽保监局网站。
(二)数据的处理
要考察经济发展对保险业的影响,本文在数据处理上计算了各城市5年内GDP和PI的增长率,从而5年的数据处理后变成4年,最后将4年各城市的保费收入增长率分别除以GDP增长率(表1),再结合它们的折线图(图1)以及柱形图(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保费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三)结果的分析
本文选取安徽省合肥市以及其他16个地级城市2006年至2010年保费收入以及GDP的170个样本数据,对安徽省保险业是否存在“空心化”问题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显示:(1)保险业的保费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保费收入越多;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保费收入越少。(2)初步显示了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并不是同步的,并且保费收入增长率的振幅要远远大于GDP增长率的振幅。(3)保险业可以对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一种内在的调节机制,即反经济周期性波动机制:当经济出现繁荣时,保费收入的增速会逐渐减慢,保险业发展速度变缓;当经济出现衰退时,保费收入的增速会逐渐增快,保险业发展速度变快,也即所谓的“空心化”现象。
从上表1中,可以看出合肥的保险公司在2007年至2010年保费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比值普遍低于其他16个地级城市的比值,再结合表2,可以观察到合肥在2007年至2010年4年的比值总和明显低于其他地级城市。
合肥市2006年至2010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都是处于较低水平,相比2006年至2010年合肥市GDP处于全省第一的增长速度,合肥市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不相匹配,特别指出的是2009年合肥市保费增长速度13.95%,除高于蚌埠市10.36%的增长率,马鞍山市9.60%的增长率外,低于所有的其他地级城市。
三、“空心化”的原因分析
(一)行业规范性不够,极大的影响了业务的发展
保险行业规范性不够,挖墙脚,跳槽等影响行业发展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公司业务的发展。如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中心支公司,太保合肥中支下辖个、银、团、续四个业务条线,在2006年以前这四个业务条线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个险在全省赫赫有名,进入2007年以后个险业务遭受同业大面积挖角以后,很多同仁被同行业短暂的利益所驱动,从团队的上层领导和一线的管理者到员工都纷纷跳槽,到了同业以后又反过来到原团队挖墙脚,从而给整个团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公司业务发展遭遇困难以后,业务员心态消极,思想波动很大,士气低下,增员和做业务意愿不强,没有业务,从而没有收入,业务员积极性受挫,最终离开团队,这样进一步阻碍了公司业务的发展。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
作为省会型城市这样发展好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对于保险产品需求的品种相对较多,对于新型保险产品的需求比较强烈,对于产品的创新要求相对较高,而目前险种不合理、产品创新能力不强是一个严峻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险种结构不合理、创新相对较慢,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2)保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产品相似度很高,复制现象严重,难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3)绩效标准不合理,对新险种缺少扶植。我国保险公司以保费收入作为绩效指标,导致只重视收入不注意效益。新险种保费收入在推广初期必然有限,而业务人员不愿将精力放在新险种的推广上,使得新险种得不到有效的扶植。
(三)城区就业渠道广,极大的影响到了人员发展
合肥市目前的保险业由于前期一些误导和欺骗行为,再加上在前期一些不规范业务导致理赔难的问题,让市民对整个保险业有很大意见,保险销售人员的声誉和社会地位都很低,甚至很多人看不起保险销售人员,一些小区明示“保险推销请勿入内”。销售的艰难,让高薪诱惑和职业前景刺激的耐心逐渐被消耗,渐至于殆尽。在这种情况下,再加城区就业渠道特别广,很多人宁愿选择其他行业,不愿选择保险。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合肥市保险业发展速度缓慢,这些因素均是城市“空心化”问题的症结所在。
(四)团队缺少人才,竞争能力不强
省会型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高,保险意识很强,投资渠道很广,因此保险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有一支专业性很强的团队,要想拥有专业性的团队,就必须拥有一批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特别的人才队伍,有了队伍,还得有能人会管理。而合肥部分保险公司的个别部门和县机构还没有负责人,一支队伍没有首领,就等于失去了灵魂,更不要谈竞争力,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业务没有发展起来,另一方面是公司还没有高薪聘才的机制和土壤,人才就不愿意加盟。
鉴于以上几种因素,作为安徽省会型城市的保险公司都应该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立足根本、改善体制、引进人才、创新思路,寻求突破,让中心城市空心化的问题从此消失,要想做到保险公司都能又好又快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四、完善我国保险业相关的对策
(一)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董事会职能,按照《公司法》和《保险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完善相关措施,为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2.完善治理结构监督,强化落实、严格执行。将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监管机构的日常工作。组织专门的小组,定期对公司的章程、议事规则、公议的决议等方面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强化制度的执行,督促运行。3.加强管理人员教育和培训。定期对董事及其他管理层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加履行职责的能力,提升认识发展形势的能力。
(二)完善产品结构合理性,提升产品创新能力
1.做好保险市场的调研工作,了解市场需求。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才有市场,只有了解市场的需求动向,才能开发出相应的产品。2.建立产品创新机制。3.健全保险市场监管模式和制度,创造公平竞争、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保险监管部门要为新产品的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针对保险产品易复制,易被模仿的特点,保险监管部门应组织专门的力量对创新产品保护机制进行研究,在行政法规许可的前提下,寻求产品保护和成果共享的平衡点。
(三)以人为本,建立机制切实考虑员工利益。
1.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良好的经济激励机制,既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又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保证。2.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保险企业要“知人善任”,尽可能的减少由人为因素而引起的人才流失。3.提高员工的精神待遇。企业管理者只有明白精神待遇的重要意义,才能把握员工的全面需求。
(四)提高公司人员的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强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要大力鼓励保险从业人员通过自考,函授等社会考试继续深造,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其次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通过组织保险人员从业资格考试等。2.吸收高素质的人才从事保险工作。目前因为保险人员的社会形象、待遇等问题,加之省会型城市的就业渠道广,这些人员不愿意进入保险公司从事保险工作,要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待遇,提高人员的准入门槛,使省会型保险公司人员尽可能全部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真正实现“保险人员懂保险,保险人员精保险”。
参考文献:
[1]尚颖,贾士彬.中国保险业反经济周期的调节机制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大赛瑟论坛,2010.
[2]安徽省保险业协会.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新探索[M].安徽保险业协会编印,2010.
[3]黄斌.保险与经济发展:新发展视角[J].北大赛瑟论坛,2008.
[4]饶晓辉,钟正生.保险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12).
[5]冯占军.中国保险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张燕.我国保险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7]王微.我国保险业竞争力提升初探[J].中国市场,2011(22).
[8]安徽保监局网站.http://anhui.circ.gov.cn/.
关键词:保险业;省会型城市;空心化
保险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金融支柱,近些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地方经济带来了良性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带来了保障。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今天,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省会型城市成为各家保险公司的重要基地。然而,省会型城市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却不能像其他地级城市一样快速发展,保费收入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甚至有的公司的业务和人力均出现负增长。如2010年一季度以来合肥市太平洋寿险合肥中心支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9286.2亿元,其中新保个人营销仅193.5万,月均不足25万元,在全省太保系统的排名为后三位,个险发展遭受巨大困难。
一、问题的提出
(一)安徽省保险业发展现状
随着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经济重点从东部沿海向西部转移,安徽保险市场也在进一步扩大,全省保险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截止2010年底,全省共有保险公司42家(产险21家、寿险20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82家,其中保险法人代理机构39家,保险经纪法人机构18家,保险公估法人机构25家;全省共有兼业代理机构4252家。保险服务网点的增多,进一步提高了安徽省保险业服务水平,同时也加剧了竞争,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
保险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经济获得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又带动了保险业的发展。总之,保险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
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用于购买各种商品的可支配收入随之增加,必然会引致大量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因此,行业规模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壮大,相反,也会随着经济的衰退而逐渐萎缩。然而,保险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剂”,社会进步的“调节器”,与其他行业存在显著差异,保险业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一定存在正的相关关系,当经济繁荣时,保险业不一定会随之快速发展;当经济不景气时,保险业反而会快速发展,保险行业呈现一种反经济周期的发展趋势,这就是接下来要研究的保险“空心化”问题。
二、数据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
本文以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以及淮北、亳州、宿州、蚌埠等16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要想研究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二是保险业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最终选取2006年至2010年以上各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考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选取2006年至2010年以上各城市的保费收入(PI)作为考察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其中保费收入由财产险与人身险的加总简化得出的。文中采用的基础数据来源于2006年至2010年《安徽统计年鉴》、《安徽保险信息》以及安徽保监局网站。
(二)数据的处理
要考察经济发展对保险业的影响,本文在数据处理上计算了各城市5年内GDP和PI的增长率,从而5年的数据处理后变成4年,最后将4年各城市的保费收入增长率分别除以GDP增长率(表1),再结合它们的折线图(图1)以及柱形图(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保费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三)结果的分析
本文选取安徽省合肥市以及其他16个地级城市2006年至2010年保费收入以及GDP的170个样本数据,对安徽省保险业是否存在“空心化”问题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显示:(1)保险业的保费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保费收入越多;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保费收入越少。(2)初步显示了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并不是同步的,并且保费收入增长率的振幅要远远大于GDP增长率的振幅。(3)保险业可以对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一种内在的调节机制,即反经济周期性波动机制:当经济出现繁荣时,保费收入的增速会逐渐减慢,保险业发展速度变缓;当经济出现衰退时,保费收入的增速会逐渐增快,保险业发展速度变快,也即所谓的“空心化”现象。
从上表1中,可以看出合肥的保险公司在2007年至2010年保费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比值普遍低于其他16个地级城市的比值,再结合表2,可以观察到合肥在2007年至2010年4年的比值总和明显低于其他地级城市。
合肥市2006年至2010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都是处于较低水平,相比2006年至2010年合肥市GDP处于全省第一的增长速度,合肥市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不相匹配,特别指出的是2009年合肥市保费增长速度13.95%,除高于蚌埠市10.36%的增长率,马鞍山市9.60%的增长率外,低于所有的其他地级城市。
三、“空心化”的原因分析
(一)行业规范性不够,极大的影响了业务的发展
保险行业规范性不够,挖墙脚,跳槽等影响行业发展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公司业务的发展。如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中心支公司,太保合肥中支下辖个、银、团、续四个业务条线,在2006年以前这四个业务条线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个险在全省赫赫有名,进入2007年以后个险业务遭受同业大面积挖角以后,很多同仁被同行业短暂的利益所驱动,从团队的上层领导和一线的管理者到员工都纷纷跳槽,到了同业以后又反过来到原团队挖墙脚,从而给整个团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公司业务发展遭遇困难以后,业务员心态消极,思想波动很大,士气低下,增员和做业务意愿不强,没有业务,从而没有收入,业务员积极性受挫,最终离开团队,这样进一步阻碍了公司业务的发展。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
作为省会型城市这样发展好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对于保险产品需求的品种相对较多,对于新型保险产品的需求比较强烈,对于产品的创新要求相对较高,而目前险种不合理、产品创新能力不强是一个严峻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险种结构不合理、创新相对较慢,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2)保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产品相似度很高,复制现象严重,难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3)绩效标准不合理,对新险种缺少扶植。我国保险公司以保费收入作为绩效指标,导致只重视收入不注意效益。新险种保费收入在推广初期必然有限,而业务人员不愿将精力放在新险种的推广上,使得新险种得不到有效的扶植。
(三)城区就业渠道广,极大的影响到了人员发展
合肥市目前的保险业由于前期一些误导和欺骗行为,再加上在前期一些不规范业务导致理赔难的问题,让市民对整个保险业有很大意见,保险销售人员的声誉和社会地位都很低,甚至很多人看不起保险销售人员,一些小区明示“保险推销请勿入内”。销售的艰难,让高薪诱惑和职业前景刺激的耐心逐渐被消耗,渐至于殆尽。在这种情况下,再加城区就业渠道特别广,很多人宁愿选择其他行业,不愿选择保险。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合肥市保险业发展速度缓慢,这些因素均是城市“空心化”问题的症结所在。
(四)团队缺少人才,竞争能力不强
省会型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高,保险意识很强,投资渠道很广,因此保险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有一支专业性很强的团队,要想拥有专业性的团队,就必须拥有一批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特别的人才队伍,有了队伍,还得有能人会管理。而合肥部分保险公司的个别部门和县机构还没有负责人,一支队伍没有首领,就等于失去了灵魂,更不要谈竞争力,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业务没有发展起来,另一方面是公司还没有高薪聘才的机制和土壤,人才就不愿意加盟。
鉴于以上几种因素,作为安徽省会型城市的保险公司都应该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立足根本、改善体制、引进人才、创新思路,寻求突破,让中心城市空心化的问题从此消失,要想做到保险公司都能又好又快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四、完善我国保险业相关的对策
(一)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董事会职能,按照《公司法》和《保险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完善相关措施,为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2.完善治理结构监督,强化落实、严格执行。将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监管机构的日常工作。组织专门的小组,定期对公司的章程、议事规则、公议的决议等方面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强化制度的执行,督促运行。3.加强管理人员教育和培训。定期对董事及其他管理层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加履行职责的能力,提升认识发展形势的能力。
(二)完善产品结构合理性,提升产品创新能力
1.做好保险市场的调研工作,了解市场需求。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才有市场,只有了解市场的需求动向,才能开发出相应的产品。2.建立产品创新机制。3.健全保险市场监管模式和制度,创造公平竞争、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保险监管部门要为新产品的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针对保险产品易复制,易被模仿的特点,保险监管部门应组织专门的力量对创新产品保护机制进行研究,在行政法规许可的前提下,寻求产品保护和成果共享的平衡点。
(三)以人为本,建立机制切实考虑员工利益。
1.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良好的经济激励机制,既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又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保证。2.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保险企业要“知人善任”,尽可能的减少由人为因素而引起的人才流失。3.提高员工的精神待遇。企业管理者只有明白精神待遇的重要意义,才能把握员工的全面需求。
(四)提高公司人员的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强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要大力鼓励保险从业人员通过自考,函授等社会考试继续深造,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其次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通过组织保险人员从业资格考试等。2.吸收高素质的人才从事保险工作。目前因为保险人员的社会形象、待遇等问题,加之省会型城市的就业渠道广,这些人员不愿意进入保险公司从事保险工作,要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待遇,提高人员的准入门槛,使省会型保险公司人员尽可能全部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真正实现“保险人员懂保险,保险人员精保险”。
参考文献:
[1]尚颖,贾士彬.中国保险业反经济周期的调节机制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大赛瑟论坛,2010.
[2]安徽省保险业协会.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新探索[M].安徽保险业协会编印,2010.
[3]黄斌.保险与经济发展:新发展视角[J].北大赛瑟论坛,2008.
[4]饶晓辉,钟正生.保险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12).
[5]冯占军.中国保险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张燕.我国保险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7]王微.我国保险业竞争力提升初探[J].中国市场,2011(22).
[8]安徽保监局网站.http://anhui.cir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