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大力推进城乡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撤并村小及教学点,扩大乡镇以上学校规模,更新教育教学设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把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上好学校、找好老师、受好教育”的愿望。
一、创新思路,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苏仙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秉承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本着治穷先治愚的执政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大力实施“科教兴苏、人才强区”战略,实现了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向“人民教育政府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转变,完成了从“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向“发展先发展教育,建设先建设学校”的理性飞跃,实现了从“人人有书读”到“人人免费读义务教育”的伟大跨越。2006年,苏仙区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到99.8%,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95%,高考二本以上录取人数近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递增,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逐年提高。
解决了原来“上学难”,“上好学难”问题接踵而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许多人从让孩子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愿望日趋强烈,校际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城乡教育差距扩大,教育不公平现象日趋突出,追逐“名校”成为人们普遍心态,择校热“高烧”不退,导致城区学校太挤、农村学校太弱的问题凸显。苏仙区教育局及时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结构,提出“城办高中,片办初中,乡镇办寄宿制完小”的改革思路,使合格学校建设成为农村教育实现再次腾飞的契机。2008年、2009年分别投入350万元、641.1万元用于合格学校建设,大奎上、良田中学等10所农村学校顺利通过省市验收;2010年又投入690万元,用于坳上镇等13所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农村学校太弱问题得到有效改观。
二、破解难题,推进学校布局调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管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政策,让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导致城区学校太挤和农村学校萎缩。加之农村学校点多面广、规模较小、质量效益差、办学成本高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郴州教育布局调整步伐似乎慢了半拍,改革步子能不能大一些呢?2008年,敢为人先的苏仙人调整思路,提出学校布局调整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走规模化发展路子,兴办寄宿制学校。采取“撤并、挂靠、扩建”等措施,撤并布点多、规模小、效益低的村小,扩大乡镇寄宿制初中和中心完小规模,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庄,可适当保留教学点,但必须挂靠乡中心小学,实行“一校多区”管理。
市十二中就是2008年由高中改建的一所初中寄宿制学校,将原来的栖凤渡、廖王坪、岗脚中学合三为一,接纳两乡一镇的初中学生寄宿就读,全校寄宿学生达到480多人。学校从住宿、学习、娱乐等方面入手,制定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起初,被撤并的两个乡学生家长表示强烈反对,有些家长认为学校太远,宁愿送孩子到城区学校就读,也不愿送到镇上就读。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家长们发现,市十二中的老师比乡中学的老师教得好,以前在乡中学没条件上的课,在这里均有专业老师上,放学后还有专门的老师辅导,做完功课老师还组织学生看电视、读报纸、做游戏、打篮球等。也有家长认为,孩子在这里读书不但比城里近,赶集时送衣物钱财方便,费用也要节约不少。
三、示范引领,学校布局调整加速推进
近几年,苏仙区在学校布局调整方面已经卓有成效。2008年以来,全区共建成寄宿制中小学26所,乡镇初中全部实现寄宿制管理。城区能容纳1000人以上的寄宿制中学已有3所,500人以上的2所。全区现有43428名中小学生,在城区、乡镇中心校就读的占到85%以上。
苏仙区(原郴县)有着光荣的尊师重教传统,曾在全国率先提出“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的口号,成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面旗帜,推动了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今天,一些山区农民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让孩子走出大山、跳出农门是他们最大的期盼。前几年,在城区高中就读的8000多名学生中,农村学生就达5000多名,陪读的家长就有2000多人。他们在城区摆摊设点,打工赚钱,就是为了照料孩子,给其做饭洗衣,目的是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2004年9月,笔者在《湖南日报》曾以《关注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为题,报道过郴州市二中周边的陪读大军,折射出苏仙人对教育重视和寄予希望。
区委、区政府领导顺应民意,决定压缩乡镇学校扩大城区教育,大胆提出“教育城镇化”学校布局调整思路。从2008年起,新建或改扩建市十二中、良田中学、岗脚中心完小等23所农村全日制寄宿制学校,撤销43所村小,实现1.56万名中小学生寄宿就读;另一方面,从 2009年起,用3年时间,在城区新建、改建、接收8所学校,让城市周边乡镇的学生进入城区就读,实现教育城镇化目标。
眼下,该区学校布局调整正进入攻坚阶段。刘绍弟局长信心十足地对笔者说,今后要把创建示范学校作为拉动布局调整的引擎,实行一校一品,认真做好省市示范性学校的创建及评估验收工作,把城乡寄宿制学校率先创建成示范性学校,破解布局调整难题,引导布局调整顺利运行。在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中,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学生走,学生跟着发展走”原则,整合教育项目资金,集中精力,办好2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和17所城区学校。同时,认真总结和推广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经验,着力推进“校校通、班班用”,让先进教育理念进入课堂,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责任编辑:贾腊生)
一、创新思路,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苏仙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秉承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本着治穷先治愚的执政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大力实施“科教兴苏、人才强区”战略,实现了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向“人民教育政府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转变,完成了从“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向“发展先发展教育,建设先建设学校”的理性飞跃,实现了从“人人有书读”到“人人免费读义务教育”的伟大跨越。2006年,苏仙区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到99.8%,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95%,高考二本以上录取人数近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递增,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逐年提高。
解决了原来“上学难”,“上好学难”问题接踵而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许多人从让孩子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愿望日趋强烈,校际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城乡教育差距扩大,教育不公平现象日趋突出,追逐“名校”成为人们普遍心态,择校热“高烧”不退,导致城区学校太挤、农村学校太弱的问题凸显。苏仙区教育局及时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结构,提出“城办高中,片办初中,乡镇办寄宿制完小”的改革思路,使合格学校建设成为农村教育实现再次腾飞的契机。2008年、2009年分别投入350万元、641.1万元用于合格学校建设,大奎上、良田中学等10所农村学校顺利通过省市验收;2010年又投入690万元,用于坳上镇等13所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农村学校太弱问题得到有效改观。
二、破解难题,推进学校布局调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管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政策,让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导致城区学校太挤和农村学校萎缩。加之农村学校点多面广、规模较小、质量效益差、办学成本高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郴州教育布局调整步伐似乎慢了半拍,改革步子能不能大一些呢?2008年,敢为人先的苏仙人调整思路,提出学校布局调整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走规模化发展路子,兴办寄宿制学校。采取“撤并、挂靠、扩建”等措施,撤并布点多、规模小、效益低的村小,扩大乡镇寄宿制初中和中心完小规模,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村庄,可适当保留教学点,但必须挂靠乡中心小学,实行“一校多区”管理。
市十二中就是2008年由高中改建的一所初中寄宿制学校,将原来的栖凤渡、廖王坪、岗脚中学合三为一,接纳两乡一镇的初中学生寄宿就读,全校寄宿学生达到480多人。学校从住宿、学习、娱乐等方面入手,制定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起初,被撤并的两个乡学生家长表示强烈反对,有些家长认为学校太远,宁愿送孩子到城区学校就读,也不愿送到镇上就读。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家长们发现,市十二中的老师比乡中学的老师教得好,以前在乡中学没条件上的课,在这里均有专业老师上,放学后还有专门的老师辅导,做完功课老师还组织学生看电视、读报纸、做游戏、打篮球等。也有家长认为,孩子在这里读书不但比城里近,赶集时送衣物钱财方便,费用也要节约不少。
三、示范引领,学校布局调整加速推进
近几年,苏仙区在学校布局调整方面已经卓有成效。2008年以来,全区共建成寄宿制中小学26所,乡镇初中全部实现寄宿制管理。城区能容纳1000人以上的寄宿制中学已有3所,500人以上的2所。全区现有43428名中小学生,在城区、乡镇中心校就读的占到85%以上。
苏仙区(原郴县)有着光荣的尊师重教传统,曾在全国率先提出“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的口号,成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面旗帜,推动了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今天,一些山区农民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让孩子走出大山、跳出农门是他们最大的期盼。前几年,在城区高中就读的8000多名学生中,农村学生就达5000多名,陪读的家长就有2000多人。他们在城区摆摊设点,打工赚钱,就是为了照料孩子,给其做饭洗衣,目的是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2004年9月,笔者在《湖南日报》曾以《关注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为题,报道过郴州市二中周边的陪读大军,折射出苏仙人对教育重视和寄予希望。
区委、区政府领导顺应民意,决定压缩乡镇学校扩大城区教育,大胆提出“教育城镇化”学校布局调整思路。从2008年起,新建或改扩建市十二中、良田中学、岗脚中心完小等23所农村全日制寄宿制学校,撤销43所村小,实现1.56万名中小学生寄宿就读;另一方面,从 2009年起,用3年时间,在城区新建、改建、接收8所学校,让城市周边乡镇的学生进入城区就读,实现教育城镇化目标。
眼下,该区学校布局调整正进入攻坚阶段。刘绍弟局长信心十足地对笔者说,今后要把创建示范学校作为拉动布局调整的引擎,实行一校一品,认真做好省市示范性学校的创建及评估验收工作,把城乡寄宿制学校率先创建成示范性学校,破解布局调整难题,引导布局调整顺利运行。在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中,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学生走,学生跟着发展走”原则,整合教育项目资金,集中精力,办好2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和17所城区学校。同时,认真总结和推广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经验,着力推进“校校通、班班用”,让先进教育理念进入课堂,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责任编辑:贾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