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其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已逐渐运用于课堂活动之中,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手法和组织环境带来革新,还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素质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历史是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历史认知、理性判断、价值导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初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素养和学习能力的“黄金期”。然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历史认知不足、能力发展欠缺等问题,严重制约学生的主体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策略,导致课堂教学的质量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从主题情境、问题环节、小组讨论三个方面出发,对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一、构建主题情境,引发学生能动探究
俗话说: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二个老师”。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状态,保持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高效学习。同时,借助主题情境的渲染,还能降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难度,使学生更易于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判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历史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根据教材内容,合理构建主题情境,引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心理,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求知活动之中。
例如: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等基本史实,掌握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并对商鞅变法这一历史变革产生自主的认知于理解。对此,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构建以“战国七雄”为主题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夠直观的了解到“七雄”的地理位置和主要战役的发生地点。随后,引用唐朝诗人胡曾的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让学生思考战国这一时期的战争特点有哪些?人们对战争的想法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心理,进而主动展开探究活动。
二、设置问题环节,提高学生探究质量
问题的设置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探究质量。因此,在历史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灵活设置不同的探究问题,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向,增强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同时,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还应注意其难度、范围等因素,避免超纲、低效等问题的出现,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以基本掌握秦朝灭亡的史实,并了解到秦朝的暴政和灭亡的关系,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质量,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发展,设置以下课堂问题:①通过对阿房宫图的欣赏,秦朝的暴政有哪些?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②你是如何看待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它的历史意义又如何?③秦朝的灭亡对后世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教训?④通过学习秦朝的保证,让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通过不同问题的灵活设置,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探究能力。
三、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学习是一个相互探究的思维过程,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个体,开展以话题讨论的学习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发展。因此,在历史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合理引入话题讨论,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保持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实现其自我主体的发展目标。
例如:在“东汉的兴亡”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化现象,我组织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展开小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事件产生原因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对专制体制下王朝兴衰与治国方略的内在联系展开讨论。同时,我还根据每组的学情变化设置不同的讨论问题,如“外戚宦官对朝政的影响”“黄巾起义的最后结果和历史意义”“光武帝在对待少数民族上采取了哪些政策?”“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异同点有哪些?你从冲得到哪些启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不仅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发展,还能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
综上所述,通过对主题情境的构建、问题环节的设置、小组讨论的开展,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同时,以话题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生主体出发,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蔡保义.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7(9):123-124.
[2]唐小玲.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56-57.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初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素养和学习能力的“黄金期”。然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历史认知不足、能力发展欠缺等问题,严重制约学生的主体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策略,导致课堂教学的质量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从主题情境、问题环节、小组讨论三个方面出发,对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一、构建主题情境,引发学生能动探究
俗话说: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二个老师”。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状态,保持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高效学习。同时,借助主题情境的渲染,还能降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难度,使学生更易于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判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历史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根据教材内容,合理构建主题情境,引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心理,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求知活动之中。
例如: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等基本史实,掌握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并对商鞅变法这一历史变革产生自主的认知于理解。对此,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构建以“战国七雄”为主题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夠直观的了解到“七雄”的地理位置和主要战役的发生地点。随后,引用唐朝诗人胡曾的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让学生思考战国这一时期的战争特点有哪些?人们对战争的想法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心理,进而主动展开探究活动。
二、设置问题环节,提高学生探究质量
问题的设置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探究质量。因此,在历史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灵活设置不同的探究问题,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向,增强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同时,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还应注意其难度、范围等因素,避免超纲、低效等问题的出现,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以基本掌握秦朝灭亡的史实,并了解到秦朝的暴政和灭亡的关系,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质量,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发展,设置以下课堂问题:①通过对阿房宫图的欣赏,秦朝的暴政有哪些?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②你是如何看待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它的历史意义又如何?③秦朝的灭亡对后世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教训?④通过学习秦朝的保证,让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通过不同问题的灵活设置,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探究能力。
三、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学习是一个相互探究的思维过程,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个体,开展以话题讨论的学习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发展。因此,在历史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合理引入话题讨论,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保持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实现其自我主体的发展目标。
例如:在“东汉的兴亡”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化现象,我组织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展开小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事件产生原因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对专制体制下王朝兴衰与治国方略的内在联系展开讨论。同时,我还根据每组的学情变化设置不同的讨论问题,如“外戚宦官对朝政的影响”“黄巾起义的最后结果和历史意义”“光武帝在对待少数民族上采取了哪些政策?”“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异同点有哪些?你从冲得到哪些启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不仅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发展,还能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
综上所述,通过对主题情境的构建、问题环节的设置、小组讨论的开展,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同时,以话题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生主体出发,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蔡保义.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7(9):123-124.
[2]唐小玲.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