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新课改下的政治中考怎样操作实施?
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区别:以往是“思想政治”中考,现在则变为“思想品德”中考。从“思想政治”到“思想品德”的变化是初中政治课程体系的全面重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活化教材语言取代理论化观点表述。思想品德教材中文字叙述浅显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特征。而以往思想政治教材语言叙述始终以概念、观点的灌输为中心,显得过于理论化,欠缺活泼性和生活化气息。
(2)感受体验型提问格局取代应试识记型问题设计。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提问体系坚持以学生的感受体验为出发点,启发学生多思、多谈、多问、多讲。由此构建一种辐射型思维交融格局。而以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问题设计不乏深度,但明显带有应试型导向。
(3)开放式知识框架取代论证式提纲体系。以往思想政治课程采用“初一心理健康教育——初二法律常识教育——初三社会发展史与国情教育”体系,并且每课都套用“提出观点一论证观点”模式。而思想品德新课程则摒弃了这种分层阶梯式知识体系及灌输型模式,采取了开放交叉式知识编排体系。在新的格局中,每课框架同样体现出开放性:通过大量情境材料的展示和多角度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思考、讨论中自主掌握知识观点。
(4)自我主导型意识导向取代规范说教型行为教育。受教材理论化灌输和教师中心主义的双重制约,“要我学,要我做”意识成了以往思想政治课程规范性行为教育的落脚点。而思想品德新课程则将“我要学,我要做”作为自我主导型意识导向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多维互动式交流平台,使学生主动表达思想、分享他人成果、体验学习快感,在自然而然中获取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能力,在水到渠成中升华情感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程体系的重构决定了中考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在以往思想政治中考的命题主导思想中,虽然也能体现基本知识考查中渗透能力考核的理念,但“一份考卷定结局”的应试效果仍然存在着。而思想品德新课程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过程与方法一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排序格局,要求摒弃“一份考卷定结局”的中考模式,而代之以考核评判多样化中考模式。由此,提出思想品德新课程“3+2”中考模式的构想,简析如下:
一、关于“3”
1.“3”的第一层内涵:是指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内容。基于此而展开的考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知识的涉猎面。
2.“3”的第二层内涵:是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体系中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人格品质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和国情常识教育。这三部分内容在初中三学年教学格局中是循环交融的,基于此而展开的考试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交叉贯通知识体系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
3.“3”的第三层内涵:是指三维课程目标,基于此而开的考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在知识的占有、思维分析能力的掌握和情感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达到的整体高度。
4.“3”的考查模式。“3”的考查模式中,卷面考试仍是主要形式,其中题型设计是关键。可以采用如下题型:
(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性学习的熟悉度及覆盖面。能级要求为识记理解型。
(2)简答题。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此基础上灵活运用、综合表达的能力。能级要求为理解应用型。
(3)辨析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观点对社会实际现象作出判断、表明态度并加以辩证分析的能力。能级要求为综合应用型。
(4)实践分析及活动参与题。考查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分析实际社会现象的综合思辨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活动模拟体验、感受和参与社会实践,从而抒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能力。能级要求为综合实践应用型。
二、关于“2”
在“3”的考试部分,无论试题设计多么新颖精致,并能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的考核要求,但只要是卷面考试,就避免不了考分高低定结果的定势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延展考试平台,形成“2”,即1(阶段品德成长评估)+1(思想品德小论文)。
1.阶段品德成长评估
(1)考核目标。“阶段品德成长评估”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初中三年的品德积累,及其渗透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生活空间的行为外显记录,对学生阶段性思想品行成长轨迹进行的综合评估。
这种考核具有阶段渐进性、细腻稳定性、真实可靠性、过程一贯制等特点。该模式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的首要地位,对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与程度的考核应能更准确。
(2)考查模式。可采用分年级段、分月份段,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填写品行事件,家长、学校、社区三方分别签署意见确认,并予以累积汇总,最终加以等级评定的多渠道方式。
2.思想品德小论文
(1)考核目标。“思想品德小论文”旨在通过学生关于思想品德的感悟,加以提炼,并予以书面表达,从而对此进行考核评定。“思想品德小论文”考核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现象,拓展对某些思想品德论题的思索深度,这同样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目标中的核心地位。
(2)考查模式。“思想品德小论文”考核一般应在初中阶段最后一学期内完成。形式可采用教师集中命题或学生自主选题等,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在统一时间、地点内完成或由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均可。该模式主要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现实,在占有丰富素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见解和观点,据此通过等级评定,考核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归纳分析与评价等综合能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作出评估。
三、关于“3+2”中考模式的绩效预测
在“3+2”中考模式中,“3”的考试部分一般仍采用分值评定(也可采取等级评定),“2”的考核部分均采用等级评定,学生最终的思想品德中考成绩以“分值+等级+等级”的综合评定模式呈现。
思想品德新课程“3+2”中考模式,应能在三个层面上达到其预期效果。首先,它为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品行标尺。学生通过这种广义的“中考”认识到思想品德贯穿渗透于行为实践的重要性,从而在这种细水长流式的“考试”中锻炼自己的品行能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一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它为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和谐氛围的形成提供了契合点。使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面在初中三年这一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通过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为全面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奠定基础。再次,它通过推动考试制度改革为思想品德新课程目标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通过绩效反馈推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体系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衔接提供客观真实的借鉴依据。
“3+2”中考模式可能遇到的问题是:①“阶段品德成长评估”考核环节中,可能会出现“品行事件”类型不一,界定标准困难,甚至可能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对策选择:坚持该考核模式的长期稳定性,从初一入学开始到初三毕业前,构建完整的品行记录册,品行事件按效应重要程度顺次排序填写;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品行轨迹的了解,并注重与各方的沟通协调。②“思想品德小论文”考核可能会出现作文式评判。对策选择:以欣赏、鼓励的心态看待学生对思想品德所作的不同角度的分析,不能套用注重形式而忽视思想品德课程本质的传统评判模式。③只把“2”的考核等级当作参考,而仍过分看重“3”的考试分值。对策选择:对卷面中“3”的考试部分评判应灵活开放,认同学生答案的丰富多样性,即开放性试题对应开放式答案,避免死板扣分的现象;高级中学应把综合评定结果作为考生在思想品德课程考试上的全面衡量依据,并且更应看重其品行实践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2”的考核部分)。
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区别:以往是“思想政治”中考,现在则变为“思想品德”中考。从“思想政治”到“思想品德”的变化是初中政治课程体系的全面重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活化教材语言取代理论化观点表述。思想品德教材中文字叙述浅显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特征。而以往思想政治教材语言叙述始终以概念、观点的灌输为中心,显得过于理论化,欠缺活泼性和生活化气息。
(2)感受体验型提问格局取代应试识记型问题设计。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提问体系坚持以学生的感受体验为出发点,启发学生多思、多谈、多问、多讲。由此构建一种辐射型思维交融格局。而以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问题设计不乏深度,但明显带有应试型导向。
(3)开放式知识框架取代论证式提纲体系。以往思想政治课程采用“初一心理健康教育——初二法律常识教育——初三社会发展史与国情教育”体系,并且每课都套用“提出观点一论证观点”模式。而思想品德新课程则摒弃了这种分层阶梯式知识体系及灌输型模式,采取了开放交叉式知识编排体系。在新的格局中,每课框架同样体现出开放性:通过大量情境材料的展示和多角度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思考、讨论中自主掌握知识观点。
(4)自我主导型意识导向取代规范说教型行为教育。受教材理论化灌输和教师中心主义的双重制约,“要我学,要我做”意识成了以往思想政治课程规范性行为教育的落脚点。而思想品德新课程则将“我要学,我要做”作为自我主导型意识导向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多维互动式交流平台,使学生主动表达思想、分享他人成果、体验学习快感,在自然而然中获取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能力,在水到渠成中升华情感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程体系的重构决定了中考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在以往思想政治中考的命题主导思想中,虽然也能体现基本知识考查中渗透能力考核的理念,但“一份考卷定结局”的应试效果仍然存在着。而思想品德新课程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过程与方法一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排序格局,要求摒弃“一份考卷定结局”的中考模式,而代之以考核评判多样化中考模式。由此,提出思想品德新课程“3+2”中考模式的构想,简析如下:
一、关于“3”
1.“3”的第一层内涵:是指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内容。基于此而展开的考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知识的涉猎面。
2.“3”的第二层内涵:是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体系中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人格品质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和国情常识教育。这三部分内容在初中三学年教学格局中是循环交融的,基于此而展开的考试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交叉贯通知识体系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
3.“3”的第三层内涵:是指三维课程目标,基于此而开的考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在知识的占有、思维分析能力的掌握和情感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达到的整体高度。
4.“3”的考查模式。“3”的考查模式中,卷面考试仍是主要形式,其中题型设计是关键。可以采用如下题型:
(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性学习的熟悉度及覆盖面。能级要求为识记理解型。
(2)简答题。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此基础上灵活运用、综合表达的能力。能级要求为理解应用型。
(3)辨析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观点对社会实际现象作出判断、表明态度并加以辩证分析的能力。能级要求为综合应用型。
(4)实践分析及活动参与题。考查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分析实际社会现象的综合思辨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活动模拟体验、感受和参与社会实践,从而抒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能力。能级要求为综合实践应用型。
二、关于“2”
在“3”的考试部分,无论试题设计多么新颖精致,并能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的考核要求,但只要是卷面考试,就避免不了考分高低定结果的定势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延展考试平台,形成“2”,即1(阶段品德成长评估)+1(思想品德小论文)。
1.阶段品德成长评估
(1)考核目标。“阶段品德成长评估”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初中三年的品德积累,及其渗透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生活空间的行为外显记录,对学生阶段性思想品行成长轨迹进行的综合评估。
这种考核具有阶段渐进性、细腻稳定性、真实可靠性、过程一贯制等特点。该模式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的首要地位,对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与程度的考核应能更准确。
(2)考查模式。可采用分年级段、分月份段,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填写品行事件,家长、学校、社区三方分别签署意见确认,并予以累积汇总,最终加以等级评定的多渠道方式。
2.思想品德小论文
(1)考核目标。“思想品德小论文”旨在通过学生关于思想品德的感悟,加以提炼,并予以书面表达,从而对此进行考核评定。“思想品德小论文”考核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现象,拓展对某些思想品德论题的思索深度,这同样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目标中的核心地位。
(2)考查模式。“思想品德小论文”考核一般应在初中阶段最后一学期内完成。形式可采用教师集中命题或学生自主选题等,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在统一时间、地点内完成或由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均可。该模式主要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现实,在占有丰富素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见解和观点,据此通过等级评定,考核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归纳分析与评价等综合能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作出评估。
三、关于“3+2”中考模式的绩效预测
在“3+2”中考模式中,“3”的考试部分一般仍采用分值评定(也可采取等级评定),“2”的考核部分均采用等级评定,学生最终的思想品德中考成绩以“分值+等级+等级”的综合评定模式呈现。
思想品德新课程“3+2”中考模式,应能在三个层面上达到其预期效果。首先,它为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品行标尺。学生通过这种广义的“中考”认识到思想品德贯穿渗透于行为实践的重要性,从而在这种细水长流式的“考试”中锻炼自己的品行能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一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它为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和谐氛围的形成提供了契合点。使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面在初中三年这一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通过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为全面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奠定基础。再次,它通过推动考试制度改革为思想品德新课程目标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通过绩效反馈推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体系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衔接提供客观真实的借鉴依据。
“3+2”中考模式可能遇到的问题是:①“阶段品德成长评估”考核环节中,可能会出现“品行事件”类型不一,界定标准困难,甚至可能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对策选择:坚持该考核模式的长期稳定性,从初一入学开始到初三毕业前,构建完整的品行记录册,品行事件按效应重要程度顺次排序填写;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品行轨迹的了解,并注重与各方的沟通协调。②“思想品德小论文”考核可能会出现作文式评判。对策选择:以欣赏、鼓励的心态看待学生对思想品德所作的不同角度的分析,不能套用注重形式而忽视思想品德课程本质的传统评判模式。③只把“2”的考核等级当作参考,而仍过分看重“3”的考试分值。对策选择:对卷面中“3”的考试部分评判应灵活开放,认同学生答案的丰富多样性,即开放性试题对应开放式答案,避免死板扣分的现象;高级中学应把综合评定结果作为考生在思想品德课程考试上的全面衡量依据,并且更应看重其品行实践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2”的考核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