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品德新课程“3+2”中考模式的思考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y8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新课改下的政治中考怎样操作实施?
  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区别:以往是“思想政治”中考,现在则变为“思想品德”中考。从“思想政治”到“思想品德”的变化是初中政治课程体系的全面重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活化教材语言取代理论化观点表述。思想品德教材中文字叙述浅显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特征。而以往思想政治教材语言叙述始终以概念、观点的灌输为中心,显得过于理论化,欠缺活泼性和生活化气息。
  (2)感受体验型提问格局取代应试识记型问题设计。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提问体系坚持以学生的感受体验为出发点,启发学生多思、多谈、多问、多讲。由此构建一种辐射型思维交融格局。而以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问题设计不乏深度,但明显带有应试型导向。
  (3)开放式知识框架取代论证式提纲体系。以往思想政治课程采用“初一心理健康教育——初二法律常识教育——初三社会发展史与国情教育”体系,并且每课都套用“提出观点一论证观点”模式。而思想品德新课程则摒弃了这种分层阶梯式知识体系及灌输型模式,采取了开放交叉式知识编排体系。在新的格局中,每课框架同样体现出开放性:通过大量情境材料的展示和多角度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思考、讨论中自主掌握知识观点。
  (4)自我主导型意识导向取代规范说教型行为教育。受教材理论化灌输和教师中心主义的双重制约,“要我学,要我做”意识成了以往思想政治课程规范性行为教育的落脚点。而思想品德新课程则将“我要学,我要做”作为自我主导型意识导向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多维互动式交流平台,使学生主动表达思想、分享他人成果、体验学习快感,在自然而然中获取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能力,在水到渠成中升华情感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程体系的重构决定了中考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在以往思想政治中考的命题主导思想中,虽然也能体现基本知识考查中渗透能力考核的理念,但“一份考卷定结局”的应试效果仍然存在着。而思想品德新课程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过程与方法一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排序格局,要求摒弃“一份考卷定结局”的中考模式,而代之以考核评判多样化中考模式。由此,提出思想品德新课程“3+2”中考模式的构想,简析如下:
  
  一、关于“3”
  
  1.“3”的第一层内涵:是指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内容。基于此而展开的考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知识的涉猎面。
  
  2.“3”的第二层内涵:是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体系中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人格品质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和国情常识教育。这三部分内容在初中三学年教学格局中是循环交融的,基于此而展开的考试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交叉贯通知识体系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
  
  3.“3”的第三层内涵:是指三维课程目标,基于此而开的考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在知识的占有、思维分析能力的掌握和情感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达到的整体高度。
  
  4.“3”的考查模式。“3”的考查模式中,卷面考试仍是主要形式,其中题型设计是关键。可以采用如下题型:
  (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性学习的熟悉度及覆盖面。能级要求为识记理解型。
  (2)简答题。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此基础上灵活运用、综合表达的能力。能级要求为理解应用型。
  (3)辨析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观点对社会实际现象作出判断、表明态度并加以辩证分析的能力。能级要求为综合应用型。
  (4)实践分析及活动参与题。考查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分析实际社会现象的综合思辨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活动模拟体验、感受和参与社会实践,从而抒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能力。能级要求为综合实践应用型。
  
  二、关于“2”
  
  在“3”的考试部分,无论试题设计多么新颖精致,并能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的考核要求,但只要是卷面考试,就避免不了考分高低定结果的定势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延展考试平台,形成“2”,即1(阶段品德成长评估)+1(思想品德小论文)。
  
  1.阶段品德成长评估
  (1)考核目标。“阶段品德成长评估”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初中三年的品德积累,及其渗透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生活空间的行为外显记录,对学生阶段性思想品行成长轨迹进行的综合评估。
  这种考核具有阶段渐进性、细腻稳定性、真实可靠性、过程一贯制等特点。该模式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的首要地位,对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与程度的考核应能更准确。
  (2)考查模式。可采用分年级段、分月份段,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填写品行事件,家长、学校、社区三方分别签署意见确认,并予以累积汇总,最终加以等级评定的多渠道方式。
  
  2.思想品德小论文
  (1)考核目标。“思想品德小论文”旨在通过学生关于思想品德的感悟,加以提炼,并予以书面表达,从而对此进行考核评定。“思想品德小论文”考核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现象,拓展对某些思想品德论题的思索深度,这同样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目标中的核心地位。
  (2)考查模式。“思想品德小论文”考核一般应在初中阶段最后一学期内完成。形式可采用教师集中命题或学生自主选题等,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在统一时间、地点内完成或由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均可。该模式主要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现实,在占有丰富素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见解和观点,据此通过等级评定,考核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归纳分析与评价等综合能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作出评估。
  
  三、关于“3+2”中考模式的绩效预测
  
  在“3+2”中考模式中,“3”的考试部分一般仍采用分值评定(也可采取等级评定),“2”的考核部分均采用等级评定,学生最终的思想品德中考成绩以“分值+等级+等级”的综合评定模式呈现。
  思想品德新课程“3+2”中考模式,应能在三个层面上达到其预期效果。首先,它为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品行标尺。学生通过这种广义的“中考”认识到思想品德贯穿渗透于行为实践的重要性,从而在这种细水长流式的“考试”中锻炼自己的品行能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一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它为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和谐氛围的形成提供了契合点。使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面在初中三年这一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通过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为全面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奠定基础。再次,它通过推动考试制度改革为思想品德新课程目标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通过绩效反馈推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体系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完善和衔接提供客观真实的借鉴依据。
  “3+2”中考模式可能遇到的问题是:①“阶段品德成长评估”考核环节中,可能会出现“品行事件”类型不一,界定标准困难,甚至可能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对策选择:坚持该考核模式的长期稳定性,从初一入学开始到初三毕业前,构建完整的品行记录册,品行事件按效应重要程度顺次排序填写;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品行轨迹的了解,并注重与各方的沟通协调。②“思想品德小论文”考核可能会出现作文式评判。对策选择:以欣赏、鼓励的心态看待学生对思想品德所作的不同角度的分析,不能套用注重形式而忽视思想品德课程本质的传统评判模式。③只把“2”的考核等级当作参考,而仍过分看重“3”的考试分值。对策选择:对卷面中“3”的考试部分评判应灵活开放,认同学生答案的丰富多样性,即开放性试题对应开放式答案,避免死板扣分的现象;高级中学应把综合评定结果作为考生在思想品德课程考试上的全面衡量依据,并且更应看重其品行实践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2”的考核部分)。
其他文献
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准备E课,却忽然发现讲台上横着一把断了的教学用直尺。再一看同学,似乎啥事也没发生。我沉吟了一会儿,转身在黑板中间写上“追悼会”三个大字;又沉默了一会,低沉地说:“同学们,我们的一位伙伴,今天不幸与世长辞了。本节语文课,我们用一点时间,为它举行个简短的追悼会,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同学们十分惊讶,有的四顾教室,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大惑不解……我双手捧起直尺,说:“该伙伴的遗体已经停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开启创新大门的钥匙。在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策略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1、创设直言情境,引导鼓励学生提问题    在以往教学中,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学生依问而答,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想出的问题也比较单一、呆板,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我尽量把教材中出现的课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不断创设既贴近教学生活情景又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期刊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被认为是炼词造句的典范,特别是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其实在这句诗里不仅仅是这个“绿”字用得好,还有一个也用得十分恰到好处的“又”字,通过这个“又”字,使全诗上下联相联系,使前后句相映衬,从而充分表达了诗人面对春风明月这美景而产生的对时光已逝的感叹和长期在外欲
期刊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课堂场景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1、精心选择课堂智慧的制高点,成为动态生成
期刊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帮助学生理解、积累古诗,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走进校园,在神韵独具、耐人味的景观栏里,颇具匠心的便是那一幅幅“诗配画”。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景观主题,优美的诗和雅致的画错落有致地点缀其间,既形象地诠释了诗意,又使诗意与美景相映成趣。令人回味
期刊
调查对象:本地区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调查过程:2007年5月-7月,共发调查问卷950份,回收920份,回收率96.8%,访谈85人次。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校本研究活动越来越被基层学校所重视。然而,在目前大多数的校本研究中,对学生的研究仍比较薄弱,学生问题还没有真正成为校本研究的关注点。尽管对学生问题诸如学生生理和心理、学习动机等一些具有普遍意
期刊
近年来,各级科研部门和中小学十分重视研究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语文科的探究活动也时有举行,笔者对于语文评价机制颇有感触,写出来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一、语文探究课多元评价的必要性    实行语文探究课的多元评价,是指更多地关注上课教师的课堂闪光点,为教育教研提供更多的实践理论支撑。每一个教师的上课形式都有独特的表现,每一语文课都有多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语文教师的统
期刊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的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2007年北京市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李晶教授又谈到:“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和学生一起通过收集事实找到规律,还要将这些规律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即观念,提升、改变学生的原有观念,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扩展和发展。小学的科学教育目标应该是以科学观念为核心的科学素养教育,突出科学观念。”由此可见,科学教
期刊
课堂教学活动由无数的细节构成,细节虽小,但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愈发感受到教学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性、有效性、趣味性。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
期刊
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线数学教师逐步接受了新的课程理念,并努力地把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同时也看到有时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本节课的概念、法则、性质等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并不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了。  通过多次课后与老师的交流,我们找到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备课时设计的教学并不符合学生的需要,不符合学生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知道了教学的重点,也知道了教学的难点,但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