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语种之一,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事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出于对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因素的考虑,探究形成厌学情绪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因素制订了改进对策,为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中学生厌学;厌学心理研究
初中英语的教学逐步趋于正式化,随着不断增多的单词和语法难点,不少学生慢慢对英语产生了厌学情绪,对学生全面发展来说是一种阻碍。教师要注重研究对积极心理学的学习与思考,探究如何融入心理学方法对厌学情况进行有效改进。
一、从心理学角度对中学生英语厌学现状的分析
厌学问题在教学工作中并不少见,这种情绪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随着学生的成长,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化因素的交织,即使是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也需要承受来自个人、家庭、朋友、社会等不同层面的压力。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清楚感知学生的心理动向,就不能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及时疏导,从而使学生产生抵触学习的心理和行为。
我国部分地区的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刚接触初中英语教学时感觉陌生和疏离,进而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社会不良风气、网瘾问题、家庭幸福指数、父母受教育程度、科目兴趣、学习成绩、社交环境等因素都息息相关[1]。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果不施以相应措施,对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行削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阻碍他们的发展。
二、融入心理学因素对英语教学进行改进
(一)加强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处理厌学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很多学生对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考虑,由于认知结构的不成熟,大多数学生并不能清晰地鉴别哪些内容对自身发展是有益的,伴随着一些恶俗平台对浮躁虚荣、享乐主义的重复传播和大肆渲染,学生开始沉溺在被动的知識积累中,渐渐无法区分客观现实和象征性现实之间的区别,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加以重视,应合理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来让学生了解网络世界的利与弊,改正学生由于长期网络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消极心理,消除社会上“学习无用论”等相关言论对学生的影响。
(二)尊重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青少年逐渐步入心理成熟期,他们渴求独立,寻求自我的解放和表达。一方面,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维护学生的自尊,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内容的多角度性。例如,邀请学生进行英语文章朗读,读完后从两个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肯定学生大方开朗、对文章熟悉等优势,然后再对朗读过程中发音不准确、语调不自然等问题进行指正。这样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注意教学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教学方式上可以实现多样化、针对化,但学校和教师必须取消学生类似“精英班”“差生班”这样的分级制度。冠上这样的头衔后,不仅在教师心中,甚至在学生自己的认知中都会形成一种暗示,导致学生逐渐开始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
(三)沟通疏导,消化解决内心矛盾
在青春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学生对家庭和社交的压力也逐渐增加。有一些不良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宣泄,不但会影响学习,而且会造成身体上的危害。2020年最新相关数据显示,抑郁症初次确诊年龄段占比中,13~18岁年龄段的比例最高,占35%以上。出于这个层面的考虑,教师应定期与家长联系,熟悉学生近期的生活情况,并注意教学工作中情感心理学的融合,及时与学生以朋友的立场展开沟通,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扰和心理困惑,另一方面增进师生感情,从侧面提高学生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
(四)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辅导工作
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教师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制订差异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计划。一是要注意学习任务布置的分层化,注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师要注意运用积极心理学,布置简单易懂的任务,不要让学生自学时搞不懂、弄不通,逐渐失去自信心,进而加深厌学心理;同时,对学习情况尚可的学生不能采取同样的态度,而是要在巩固基础的同时注意拓展与培养。二是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化终端设备在课余时间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辅导和沟通。线上线下同时教学及时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答复,提升教师对学生接受程度的了解,促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的规划[2]。
综上所述,对初中阶段,学生对英语产生的厌学情绪需要及时地加以疏通和引导。依据心理学的思想及时调整工作规划,在积极暗示下尊重、鼓励学生的同时,进行差异化的指导和教学,有效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秋言,Nathaniel Westfall,曹玉栋,等.不同学校初三学生厌学心理状况的对比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7):97-99.
[2]麦小桃.初中生厌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9.
关键词:初中英语;中学生厌学;厌学心理研究
初中英语的教学逐步趋于正式化,随着不断增多的单词和语法难点,不少学生慢慢对英语产生了厌学情绪,对学生全面发展来说是一种阻碍。教师要注重研究对积极心理学的学习与思考,探究如何融入心理学方法对厌学情况进行有效改进。
一、从心理学角度对中学生英语厌学现状的分析
厌学问题在教学工作中并不少见,这种情绪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随着学生的成长,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化因素的交织,即使是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也需要承受来自个人、家庭、朋友、社会等不同层面的压力。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清楚感知学生的心理动向,就不能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及时疏导,从而使学生产生抵触学习的心理和行为。
我国部分地区的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刚接触初中英语教学时感觉陌生和疏离,进而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社会不良风气、网瘾问题、家庭幸福指数、父母受教育程度、科目兴趣、学习成绩、社交环境等因素都息息相关[1]。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果不施以相应措施,对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行削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阻碍他们的发展。
二、融入心理学因素对英语教学进行改进
(一)加强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处理厌学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很多学生对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考虑,由于认知结构的不成熟,大多数学生并不能清晰地鉴别哪些内容对自身发展是有益的,伴随着一些恶俗平台对浮躁虚荣、享乐主义的重复传播和大肆渲染,学生开始沉溺在被动的知識积累中,渐渐无法区分客观现实和象征性现实之间的区别,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加以重视,应合理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来让学生了解网络世界的利与弊,改正学生由于长期网络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消极心理,消除社会上“学习无用论”等相关言论对学生的影响。
(二)尊重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青少年逐渐步入心理成熟期,他们渴求独立,寻求自我的解放和表达。一方面,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维护学生的自尊,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内容的多角度性。例如,邀请学生进行英语文章朗读,读完后从两个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肯定学生大方开朗、对文章熟悉等优势,然后再对朗读过程中发音不准确、语调不自然等问题进行指正。这样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注意教学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教学方式上可以实现多样化、针对化,但学校和教师必须取消学生类似“精英班”“差生班”这样的分级制度。冠上这样的头衔后,不仅在教师心中,甚至在学生自己的认知中都会形成一种暗示,导致学生逐渐开始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
(三)沟通疏导,消化解决内心矛盾
在青春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学生对家庭和社交的压力也逐渐增加。有一些不良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宣泄,不但会影响学习,而且会造成身体上的危害。2020年最新相关数据显示,抑郁症初次确诊年龄段占比中,13~18岁年龄段的比例最高,占35%以上。出于这个层面的考虑,教师应定期与家长联系,熟悉学生近期的生活情况,并注意教学工作中情感心理学的融合,及时与学生以朋友的立场展开沟通,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扰和心理困惑,另一方面增进师生感情,从侧面提高学生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
(四)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辅导工作
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教师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制订差异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计划。一是要注意学习任务布置的分层化,注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师要注意运用积极心理学,布置简单易懂的任务,不要让学生自学时搞不懂、弄不通,逐渐失去自信心,进而加深厌学心理;同时,对学习情况尚可的学生不能采取同样的态度,而是要在巩固基础的同时注意拓展与培养。二是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化终端设备在课余时间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辅导和沟通。线上线下同时教学及时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答复,提升教师对学生接受程度的了解,促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的规划[2]。
综上所述,对初中阶段,学生对英语产生的厌学情绪需要及时地加以疏通和引导。依据心理学的思想及时调整工作规划,在积极暗示下尊重、鼓励学生的同时,进行差异化的指导和教学,有效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秋言,Nathaniel Westfall,曹玉栋,等.不同学校初三学生厌学心理状况的对比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7):97-99.
[2]麦小桃.初中生厌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