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初中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生活即教育”。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德育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那就要把生活之水引入到课堂当中来,让德育真正的回归生活。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之水让课堂丰富厚重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精心搜集生活素材,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而厚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与课本有关的生活素材都会在备课中拿过来与文本碰撞,注意搜集各种视频资源与典型案例。不论平地与山尖,百花丛中,只有多多采撷,才能酿出甘甜。
例如我在讲六年级《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一节的内容时,我认真分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认为应当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在日程生活中,不仅自己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还要善待别人的生命。为此我就联系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时政新闻材料——《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迹。当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接着我又联系了另一个反面社会热点材料——车祸并杀人的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最终收到了法律的严惩,真是害人害己。通过这两段社会热点材料一正一反鲜明的对比,学生感官神经、心灵都收到了强烈的震撼,不知不觉的思想受到了教育,我们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达成。
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生活之水让课堂灵动无限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变化的生活也就成就了思品课堂的常变常新,惊喜不断。例如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编辑小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总是自然而然的回归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寻找,比如在讲依法治国时,学生把生活中的食品安全事件,文化事件编入小品,生动的阐释法制的力量。在《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一课中,针对目前青少年对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让学生结合网络在自己生活中的影响展开设计阐述不良诱惑的危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自己来发现网络游戏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利与弊,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同时学生坦言自己的缺点,并找“道德小标兵”帮助自己,使德育的课堂充满了生动、真实的“活性因子”,因此,吸引了学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加证实了生活化的德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事实。让德育回归生活,引领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大大培养了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终极目标。
例如在讲七年级《家,温馨的港湾》时,我就号召全体同学回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当好一天家”,从买菜到做饭,从洗衣到扫地,从劳动中体会当父母的艰辛,从家庭生活的实践中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情感。这些家教实践活动在家长与子女之间架起了交流的桥梁,拉近了子女与家长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在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支持。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生活之水让德育水到渠成
我们让德育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当生活逻辑与知识的逻辑融合贯通,相辅相成之时,德育的契机也就自然而然的生成,这时的“悱愤”情景就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老师的启发也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选取身边的感人事迹,学校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置情景与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情感升华。
例如在讲八年级《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这一节课,在学习到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的时候,我就列举了近期发生的一件事情:一名高中女学生跳楼自杀。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要轻易放弃和抛弃自己的生命,轻生与社会道义相悖,与法不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这个生活事例,学生看到后非常震惊,受教育很大。
在讲授《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课时,我讲了我们学校一个女生的故事:有一个14岁的女孩,在她9岁时,父亲因车祸成为植物人,母亲体弱多病,常年卧床。是她,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每天五点钟准时起床,为父母做饭、烧好开水,再给他们洗脸、喂饭、刷碗、准备好中午要吃的菜,匆匆忙忙去上学。中午放学后,她跑步回家,为父母做好饭,喂他(她)们吃完,自己常常没有时间吃饭,在路上吃几口馒头就赶回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她先去买菜,然后匆忙赶回家,又是象早上一样,做饭、烧水、喂饭、刷碗、洗衣服、打扫卫生、写作业……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然后还要给父母洗脚、晚上还要多次起床给父亲翻身,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就是这样一种生活,她却在日记中写道:
“生活是幸福的,我感觉很知足,因为有爸爸妈妈爱我。回家晚了,有妈妈深情的期盼;天冷了,有妈妈温馨的唠叨;成绩进步了,有妈妈喜悦的笑容;心情不好了,有妈妈温柔的鼓励……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希望我们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懂事的女孩没有讲生活的艰辛和自己的劳累,而是怀着感恩之心回忆起了父母对她的关心,在许多同龄人眼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小事都让她铭记在心,感到温暖、幸福。
当我讲到这里时,全班同学都哭了。我趁机展开活动,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说说心里话。学生边哭边写,场面十分感人。
让德育回归生活,伴着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让他们在德育天地里展翅高歌、绚丽绽放!走进学生的心灵,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生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从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里走出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之水让课堂丰富厚重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精心搜集生活素材,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而厚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与课本有关的生活素材都会在备课中拿过来与文本碰撞,注意搜集各种视频资源与典型案例。不论平地与山尖,百花丛中,只有多多采撷,才能酿出甘甜。
例如我在讲六年级《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一节的内容时,我认真分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认为应当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在日程生活中,不仅自己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还要善待别人的生命。为此我就联系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时政新闻材料——《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迹。当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接着我又联系了另一个反面社会热点材料——车祸并杀人的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最终收到了法律的严惩,真是害人害己。通过这两段社会热点材料一正一反鲜明的对比,学生感官神经、心灵都收到了强烈的震撼,不知不觉的思想受到了教育,我们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达成。
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生活之水让课堂灵动无限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变化的生活也就成就了思品课堂的常变常新,惊喜不断。例如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编辑小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总是自然而然的回归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寻找,比如在讲依法治国时,学生把生活中的食品安全事件,文化事件编入小品,生动的阐释法制的力量。在《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一课中,针对目前青少年对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让学生结合网络在自己生活中的影响展开设计阐述不良诱惑的危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自己来发现网络游戏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利与弊,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同时学生坦言自己的缺点,并找“道德小标兵”帮助自己,使德育的课堂充满了生动、真实的“活性因子”,因此,吸引了学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加证实了生活化的德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事实。让德育回归生活,引领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大大培养了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终极目标。
例如在讲七年级《家,温馨的港湾》时,我就号召全体同学回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当好一天家”,从买菜到做饭,从洗衣到扫地,从劳动中体会当父母的艰辛,从家庭生活的实践中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情感。这些家教实践活动在家长与子女之间架起了交流的桥梁,拉近了子女与家长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在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支持。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生活之水让德育水到渠成
我们让德育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当生活逻辑与知识的逻辑融合贯通,相辅相成之时,德育的契机也就自然而然的生成,这时的“悱愤”情景就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老师的启发也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选取身边的感人事迹,学校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置情景与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情感升华。
例如在讲八年级《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这一节课,在学习到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的时候,我就列举了近期发生的一件事情:一名高中女学生跳楼自杀。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要轻易放弃和抛弃自己的生命,轻生与社会道义相悖,与法不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这个生活事例,学生看到后非常震惊,受教育很大。
在讲授《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课时,我讲了我们学校一个女生的故事:有一个14岁的女孩,在她9岁时,父亲因车祸成为植物人,母亲体弱多病,常年卧床。是她,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每天五点钟准时起床,为父母做饭、烧好开水,再给他们洗脸、喂饭、刷碗、准备好中午要吃的菜,匆匆忙忙去上学。中午放学后,她跑步回家,为父母做好饭,喂他(她)们吃完,自己常常没有时间吃饭,在路上吃几口馒头就赶回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她先去买菜,然后匆忙赶回家,又是象早上一样,做饭、烧水、喂饭、刷碗、洗衣服、打扫卫生、写作业……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然后还要给父母洗脚、晚上还要多次起床给父亲翻身,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就是这样一种生活,她却在日记中写道:
“生活是幸福的,我感觉很知足,因为有爸爸妈妈爱我。回家晚了,有妈妈深情的期盼;天冷了,有妈妈温馨的唠叨;成绩进步了,有妈妈喜悦的笑容;心情不好了,有妈妈温柔的鼓励……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希望我们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懂事的女孩没有讲生活的艰辛和自己的劳累,而是怀着感恩之心回忆起了父母对她的关心,在许多同龄人眼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小事都让她铭记在心,感到温暖、幸福。
当我讲到这里时,全班同学都哭了。我趁机展开活动,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说说心里话。学生边哭边写,场面十分感人。
让德育回归生活,伴着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让他们在德育天地里展翅高歌、绚丽绽放!走进学生的心灵,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生活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从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里走出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