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现代意义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yy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面向现实的艺术。不仅表现为农事诗的描写,面向现实的生活观念使周人把诗的创作看成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是现实主义的眼光使诗人对社会生活具有了最为敏锐的观察能力,使诗人能够把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对各种生活现实进行深刻的提示与描写。
  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军事战争、宴飨朝会、政治变革,小至平民百姓的蚕桑耕耘、屯戍徭役、婚丧嫁娶、娱乐游观,都是《诗经》所要描写表现的对象。
  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使《诗经》具有写实和朴真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理想生活进行不懈追求,它本身就成为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力量。
  可以说,《诗经》时代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只产生民间诗歌的时代。
  总之,诗人在直面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情感,都可以在一首首短小的抒情诗中得到表现。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在2500年前就产生如此众多的抒情诗作,表现如此高度的文化修养。
  他们已经不是以一二部史诗的方式,而是以全民族的抒情诗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本质、来表现历史的内容的。他们正是以直面现实的抒情诗创作态度,不但描述了周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且还通过自己的情感表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他们不但以抒情诗的方式揭示了生活的本质,而且还表现了周民族的生活旨趣、观念以及其文化品格;他们不但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批直面现实的抒情诗作,而且还奠定了中国后世抒情诗歌直面现实的创作传统。同时,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说明,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是最有生命力、最伟大的艺术。
  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有极大的冲击,也改变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伦理观念,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文化创新,而且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神,重铸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元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而《诗经》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源泉;《诗经》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浓郁的友爱亲情,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诗经》中表现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强自力的基石;《诗经》中呈现的“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亲和力的艺术升华。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表现出了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诗经》中人的意识在觉醒,并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主体的存在。
  《诗经》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使诗成为表现自我、抒写自我、表达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举凡是他们的农事、燕飨、战争、徭役、恋爱、游乐等各种社会生活,都成为诗中的主要内容。
  《诗经》比印度的《吠陀》与基督教《圣经》的要丰富得多。它的主题不是宗族性的,只表达一种虔诚的感情,它不像荷马的史诗只谈论战争与冒险,它歌唱人的生活,人的情感,既熟悉又亲切,使人看到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体会到人类自身在平凡中的伟大。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学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学像《诗经》那样,早在2500多年之前就对人本身进行这样的肯定和歌颂,从这一点讲,《诗经》无愧为凝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最伟大的艺术。
  在我们今天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之时,尊重主体,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展现个体的智慧和力量,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也弘扬了《诗经》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诗的总结和艺术的升华,它生成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容。这使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诗的界域,关于它的文化意蕴的开掘也将是无限的。
  其实,诗经所包含的文化精神远不止此。
  《诗经》以其包蕴题材的广泛和文化内容的丰富,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周文化精神,的确可以进行深刻的思想开掘。而《诗经》又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可以使人不是在枯燥的说教中,而是在审美的愉悦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诗经》中美好的文字,铸造着中华名族的丰厚文化,孕育着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不绝的诗魂,从古至今,这类或美丽或风雅或缠绵悱恻或刚健血性的文字铸造着民族的脊梁和骨气,使民族在天崩地坼中奋勇前行,参与了中华文明百折不挠的生命力的创造。
  古典诗词名篇的代代相传,代代人在古典诗词的熏陶中成长,因为诗魂曾经培育过,而且继续培育着民族魂,使之生生不息,富有神采。
其他文献
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中国是风筝的故乡,而潍坊是发明风筝和放飞风筝最早的地方,世界上第一只风筝就诞生在这里。  ◎潍坊风筝的起源  据考证,风筝起源于远古时期东夷人以鸟为图腾的原始宗教崇拜。  中国的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文献中“墨子削木为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和鲁班削竹木为鸢,“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到东汉蔡伦发
期刊
前几天读了这样一首诗: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银瓮储清酒,金刀脍素鳞。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  这首诗是说有一个国家同中国一样,身穿汉服,遵行唐朝的法令与制度,并且用的是汉的君臣礼仪,那里气候适宜,二三月的时候遍开桃花。  这首诗的主人是一位日本使者,他在明代洪武年间来到中国,向朱元璋献上国书,希望互通友好,谁知朱老板不买他的账,不仅没有向他表示友好,而且勃然大怒,并派使
期刊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地等候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
期刊
无论是什么宗教,只要是正教,着眼点都会放在心灵的安宁上。心灵的安宁,不在于吃穿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善和正。如果超出人生这个界限来说,安宁也是第一位的。一个做人做得不好的人,在儒教不会成圣成贤,在道教不会成神成仙,在佛教不会成佛成菩萨,在伊斯兰教和耶稣教也不会上天堂;如果不着眼于内心的善和正,那么,会有太多的人成为罪犯或受害者,会有太多的人死后成为冤魂野鬼,会有太多的亡灵要超度,会有太多的人下地狱,会
期刊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祭祀节日,同时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那么,清明节如何养生呢?  ◎注意“病从口入”  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  ◎
期刊
海尔的掌门人张瑞敏曾在企业内部会议上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我总是在思考一个现象:1965年,我上中学时到青岛中山公园劳动,在喂狼的时候,给它一根骨头,所有的狼都上来抢。再扔一根骨头,这些狼又同时来抢这一根骨头。哪怕扔进去五六根骨头,它们也不会是每一只狼分一根,而是共同去抢一根,抢完了再抢另一根。”  这个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但它同时也道出了企业在这样的竞争中往往容易采取不智的做法。
期刊
民谣里唱,“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古诗有云,“春在溪头荠菜花”。农历三月三,便是古代的上巳节。随着时间流逝,这个美好的节日连同它纯真的内涵一并湮没于历史的长河。还是让我们回溯长河之源吧,去听听先民的涵咏吟唱,再次品味这个节日的万种风情。  ◎春浴采花:万众祈福  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期刊
鲁国有个人,为父(母)守丧,丧期结束的当天,就在家里唱歌。子路听到后,嘲笑他:“这个家伙太不像话,这么急不可耐吗?”  孔子一听,就批评子路:“仲由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苛责别人呢?三年之丧,他已经够苦了,你对人也太苛刻了。”  其实,这样确实不好。所以,子路走后,孔子也说:“如果再过一个月,就好了。”  孔子也知道那人有错,但不愿意批评。在他看来,别人有错,不是苛责的理由,恰恰是应该宽容的地方。
期刊
曹操千百年来褒贬不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了历史上对曹操最著名也是最准确的评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东汉著名鉴赏家和评论家许劭给曹操的评语。而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但不管是哪种理解,都从侧面反映出曹操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人。早在年轻时候,曹操本想做“能臣”的。“平定天下,匡复汉室”一直是他的人生理想。
期刊
郑国有个老百姓寒冬里过河,上岸后小腿都冻僵了。景差刚好路过这里,就把那人扶到陪乘位子上,并用自己的衣襟捂着那人的腿脚。晋国大夫叔向听闻后,不以为然地说,景差身为国相,这样做不是很浅陋吗?我听说,在贤能官吏管辖的地方,三个月就该修好沟渠,十个月就能架好桥梁。这样的话,牛马过河都不会湿蹄子,何况是人呢?  这便是掌故“景差覆衽”的由来,见于刘向《说苑》。叔向的这番议论,很容易让人想到孟子的一段话。《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