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操千百年来褒贬不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了历史上对曹操最著名也是最准确的评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东汉著名鉴赏家和评论家许劭给曹操的评语。而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但不管是哪种理解,都从侧面反映出曹操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人。早在年轻时候,曹操本想做“能臣”的。“平定天下,匡复汉室”一直是他的人生理想。荀彧的投奔就是一个最好例证。荀彧本是袁绍部下,胸怀大志。他看准了袁绍为人优柔寡断、反应迟钝、决策总是慢半拍,终难成大业。同时也料定曹操必将成为平定天下、匡复汉室的人。最终,荀彧选择“弃暗投明”辅佐曹操。
“乱世之奸雄”这一说是否准确呢?“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另外一说叫“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维护;挟,是挟持、利用。令不臣,是要地方服从中央;令诸侯,是要别人服从自己。“奉天子以令不臣”,目的是要反对分裂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是一个英雄所为。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政治策略,在反对分裂统治的同时,更要实现个人野心。这就太坏了,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把“天子”当牌来打,用于自己操控。这就是奸臣。东汉末年,西北军阀董卓进京后,为了躲避关东军讨伐,决定离开洛阳去达长安,同时也带上了汉献帝。当董卓被诛杀,杨奉、董承等人开始护送圣上回京。这一去就是一年,一路上颠沛流离天子又变成浪子。因为此时各大军阀都为抢占地盘争得你死我活。这时,曹操的谋士毛阶提出了三条策略,其中一条就是“奉天子”。毛阶说:“夫义兵者胜,守卫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确,现在上天的嫡子,天下人的父亲颠沛流离,连基本的温饱也得不到解决。割据一方的诸侯却都不肯伸手救援,许多人士是愤愤不平看不下去的。如果此时有人能迎奉天子,无疑会大得人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皇帝在杨奉等人的护送下终于回到洛阳,眼前的景象是一片狼藉。就在这时,曹操出现了,带来了久违的粮食和米肉。君臣相见,感慨万千。于是天子下诏,授予曹操符节和黄铆,录尚书事,就是最高行政权。所以,“奉天子”的做法也为曹操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他想打什么仗,讨伐什么人都可以以天子的名义出师。天子就是正义,曹操的军队就成了正义之师。后来,曹操又通过一系列手段,将天子弄到了许县,“奉天子”过程也就宣告完成。可以说,在整件事中,曹操的做法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但想法却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前面说过,前者是英雄所为,后者是奸臣所为。所以,历史上便一边取一字,“奸雄”之说就此诞生。
其实,曹操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评论最多,争论不休的人物。不仅因为他性格复杂。恐怕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三国”这段历史太吸引人的眼球了。看三国,其实就在看曹操;读三国,其实也是在读曹操。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阳刚之气、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浪漫情怀的时代。而曹操又是这段历史的代表,当然成了众人谈论的焦点。
但不管是“奸臣”曹操还是“英雄”曹操,都是中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华夏历史不知还有多少像曹操这样的风流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知还有多少盖世英雄在这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至于,我们究竟该怎样去品读这些人物,那又将是另外一个话题!
编辑/果树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东汉著名鉴赏家和评论家许劭给曹操的评语。而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但不管是哪种理解,都从侧面反映出曹操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人。早在年轻时候,曹操本想做“能臣”的。“平定天下,匡复汉室”一直是他的人生理想。荀彧的投奔就是一个最好例证。荀彧本是袁绍部下,胸怀大志。他看准了袁绍为人优柔寡断、反应迟钝、决策总是慢半拍,终难成大业。同时也料定曹操必将成为平定天下、匡复汉室的人。最终,荀彧选择“弃暗投明”辅佐曹操。
“乱世之奸雄”这一说是否准确呢?“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另外一说叫“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维护;挟,是挟持、利用。令不臣,是要地方服从中央;令诸侯,是要别人服从自己。“奉天子以令不臣”,目的是要反对分裂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是一个英雄所为。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政治策略,在反对分裂统治的同时,更要实现个人野心。这就太坏了,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把“天子”当牌来打,用于自己操控。这就是奸臣。东汉末年,西北军阀董卓进京后,为了躲避关东军讨伐,决定离开洛阳去达长安,同时也带上了汉献帝。当董卓被诛杀,杨奉、董承等人开始护送圣上回京。这一去就是一年,一路上颠沛流离天子又变成浪子。因为此时各大军阀都为抢占地盘争得你死我活。这时,曹操的谋士毛阶提出了三条策略,其中一条就是“奉天子”。毛阶说:“夫义兵者胜,守卫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确,现在上天的嫡子,天下人的父亲颠沛流离,连基本的温饱也得不到解决。割据一方的诸侯却都不肯伸手救援,许多人士是愤愤不平看不下去的。如果此时有人能迎奉天子,无疑会大得人心。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皇帝在杨奉等人的护送下终于回到洛阳,眼前的景象是一片狼藉。就在这时,曹操出现了,带来了久违的粮食和米肉。君臣相见,感慨万千。于是天子下诏,授予曹操符节和黄铆,录尚书事,就是最高行政权。所以,“奉天子”的做法也为曹操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他想打什么仗,讨伐什么人都可以以天子的名义出师。天子就是正义,曹操的军队就成了正义之师。后来,曹操又通过一系列手段,将天子弄到了许县,“奉天子”过程也就宣告完成。可以说,在整件事中,曹操的做法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但想法却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前面说过,前者是英雄所为,后者是奸臣所为。所以,历史上便一边取一字,“奸雄”之说就此诞生。
其实,曹操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评论最多,争论不休的人物。不仅因为他性格复杂。恐怕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三国”这段历史太吸引人的眼球了。看三国,其实就在看曹操;读三国,其实也是在读曹操。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阳刚之气、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浪漫情怀的时代。而曹操又是这段历史的代表,当然成了众人谈论的焦点。
但不管是“奸臣”曹操还是“英雄”曹操,都是中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华夏历史不知还有多少像曹操这样的风流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知还有多少盖世英雄在这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至于,我们究竟该怎样去品读这些人物,那又将是另外一个话题!
编辑/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