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豳风·七月》的三种境界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uuu52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作者从诗歌内容着手,分析《诗经·豳风·七月》在生活、艺术和文化几个方面的意境,勾勒出该诗较为完整的框架。对于学习和理解这首诗歌有一定意义。
  关健词:诗经 七月 境界
  《诗经·豳风·七月》历来评价很高,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曾说:“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为天下之至文也。”极言该诗内涵丰富,无所不包。的确,该诗广泛涉猎了天文历法、农耕狩猎、国家典制、民风民俗、鸟兽虫鸣等等,堪称西周早期先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在赏析时,可以从生活、艺术和文化三个层面去探究该诗的境界。
  一.生活:部落农奴的生活日常
  《诗经·豳风·七月》的主角是部落农奴。全诗通篇用记录性的文字呈现了他们的生活日常:
  一是男耕女织的农事劳作。农事劳作繁重艰辛,构成了一年四季里农奴的主要生活内容。特别是出现了明确分工,有劳动能力的男子负责农耕,妇女负责纺织,妇女、小孩和无劳动能力的男子负责送饭等后勤保障工作。农事劳作的艰难,在第一段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在北风呼呼吹、寒气刺骨凉的隆冬,农奴连粗布衣服都没有,不知道拿什么过冬。即使如此,也还要在正月里修理农具,二月份开始下地干活。每个月份有每个月份的劳动内容,错过了一月就错过了一季,错过了一季就错过了一年。《诗经·豳风·七月》用近似排比的手法,层层叠叠渲染了全年劳动情况:“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七月流火,八月萑苇”,“七月鸣鵙,八月载绩”,“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农事劳作成为了全诗的基本色调。
  二是农事间隙的服役田猎。在庄稼收获之后,本该歇息的农奴还有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到贵族老爷家里去服役干活以及田猎。服役干活主要是维修房屋和凿冰、取冰。“昼尔于茅,宵尔索綯”,白天割茅草,晚上搓绳索,然后再登上屋顶去加固、修缮。“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十二月、正月里将冰凿下放入地窖,二月份再将冰取出来使用。田猎主要是男人们集合起来去猎取貉、狐狸等野兽,狐狸皮为公子做裘,大兽归主人,小兽犒赏自己。
  三是筚路蓝缕的家庭生活。除了劳作,农奴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这种家庭生活同样是艰辛苦涩的,这可以从衣、食、住几方面看出来。“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集中表现了农奴衣不蔽体的情景。农奴也养蚕纺丝、纺麻织布,但这全都是为贵族老爷做衣裳。“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最鲜艳的衣裳都是为了“公子”而制作的。在吃的方面,“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用臭椿树当柴,以苦菜做饭,以“食我农夫”。在住的方面,“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忙季过去,携妻带子返回住处,将四处漏风、鼠雀横行的草屋收拾一下,就在这里过年。住的方面同样简陋、寒酸。贵族老爷不劳而获、衣食鲜美,农奴辛勤劳作、无衣粗食,这就是该诗呈现的两种生活。
  生活虽然悲苦、艰辛,并不意味着走向沉沦。在描写日常生活的时候,该詩通过描写鸟(仓庚、鵙)虫(蝉)的鸣叫和细微的举动(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尤其是蟋蟀的“运动轨迹”(“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从侧面烘托出农奴生活的趣味。从正面通过描写农奴农忙之后举杯庆祝的宏大场面,也刻画了农奴苦中有乐、坚忍不拔的品格。
  二.艺术:出神入化的对比艺术
  《诗经·豳风·七月》不仅内容丰富,艺术上也很精湛,堪称一篇朴素的“华章”。该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对比,表现为在内容描写上的生活对比、节气对比,在氛围渲染上的情景对比,在框架结构上的段段对比、首尾对比等等。
  一是内容描写上的对比。诗歌通过农奴和公子不同的生活对比,更鲜明地写出了农奴生活的艰辛和贵族生活的奢侈。两种生活充实、构成了全诗主要内容,这也是先秦时期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农奴无衣、粗食、蜗居,贵族锦衣玉食、安居大院,两相对照,令人怨愤。节气方面,不同的节气对应不同的劳作,对照之下让我们对春夏秋冬的稼穑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二是氛围渲染上的对比。悲苦与喜悦,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和情绪。仅写悲,体现不出悲有多深;光写喜,体会不到喜的可贵。只有互相对比,才能相互映衬,使人感知更深。《诗经·豳风·七月》开头第一段就使用了对比手法,即整体的悲愁氛围与局部的喜悦氛围的对比。该段前几句都是极言农奴的勤劳艰辛,情绪上悲愁、无奈,最后一句“田畯至喜”,却很突兀地写出了另一种情绪:极度的高兴、喜悦。这是田官看到农奴在辛勤劳作后的感受。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放到一起,让我们看到了两个阶级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二段在写少女采桑时,写完春日迟迟、鸟鸣花香、心情愉悦后,却在结尾又来了一句“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在她喜悦的表面下暗藏着悲愁:恐怕被公子看上带走,从而失去人生自由。这是整体的喜悦氛围和局部的悲愁氛围的对比。该诗的其他段落也大都从衣、食、住等生活的不同方面进行了对比,让我们体味到了两种不同的氛围、情绪,以及在这种氛围和情绪笼罩下的人生。
  三是结构框架上的对比。《诗经·豳风·七月》大致是按照时间顺序将一年的劳动生活列写了下来。内容虽然繁杂,却并不散乱,而是结构紧凑、精致,这要归功于对比手法的使用。诗歌在段与段之间运用了对比。诗歌的每一段都描写了不同的节令和农事,虽然按照乐歌的要求有节奏错落、回旋复沓的特点,但总体上重复很少,不同段落不同内容,互相映照,互为存在。诗歌在首尾之间也进行了对比。第一段的“悲愁”基调和末一段的“喜悦”氛围,反差很大,初读令人疑惑,细品则会释然。末一段的功成庆祝既是对全年农事的总结,也是对全诗的收尾。通过这样的“首尾呼应”,诗歌在结构上变得严谨,在内容上也变得多样起来。
  合理使用对比手法,可以使作品变得更有力度,更有内涵和格调。贯穿全诗的对比手法,使《诗经·豳风·七月》具备了这样的张力。
  三.文化:无处不在的礼乐文化
  《诗经·豳风·七月》不仅内容丰富、艺术出众,还浸润了浓厚的礼乐文化,有着自己内在的魂魄。诗里,有先秦生活文化、农耕文化、风俗文化,更有无处不在的儒家礼乐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神之礼。先秦时期尊神敬神,人神之间以神为先。该诗通过祭祀将之体现了出来:“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上古藏冰取冰都要先祭祀司寒之神,献上祭品请求恩准、保佑。集中体现了奉神、敬神的迷信思想。
  二是君臣、主仆之礼。君臣、主仆之间的礼主要表现为臣对君忠、仆对主忠。该诗通过描写“田畯至喜”“为公子裳”、“为公子裘”、“献豜于公”,“上入执宫功”等,体现了“忠君报主”的思想。
  三是夫妇、父子之礼。儒家之礼在这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夫唱妇随、子从父命。在诗中,“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写出了携同老婆孩子去南亩送饭的情景。妇子是听从、跟从丈夫和父亲的。“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说明虽然房屋很破,但丈夫还是带领、安慰妇子“入此室处”。夫和父在家庭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
  作为周人制礼作乐的产物,礼乐文化是《诗经·豳风·七月》的传承之道,也是排在诗歌生活层面、艺术层面之后的又一层面。它无处不在,又容易被忽略。这是我们在学习时应该注意到的。
  总之,《诗经·豳风·七月》达到了这样的艺术成就:既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浑然质朴又手法精到,内容繁多而各列其序,通观全局而不遗细节,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研读能得到不同的收获。从生活到艺术到文化,三种不断递进的境界,交缠、叠加在一起,成就了该诗的整体框架和艺术深度。
  参考文献
  1.马倩.《诗经·豳风》中的几种民俗[J].语文学刊,2007,09
  2.刘毓庆.《诗》的编定及其文化使命[J].文史哲,2008,06
  (作者介绍:祝复兴,公安海警学院基础部语言教研室中文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恰当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课堂之上,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从而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  数学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不仅仅是教学时间越长,学生成绩提高越大,有时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更大些。教师不仅要看学生当前的学习成绩,更要学生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得学
内容摘要:《三里湾》是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三里湾的农村生产合作化进程。小说中画家老梁的形象则与农村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与他相关的篇幅也并不多。但他在小说中却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在合作化中承担对内对外的双重宣传作用,他的画作对合作化的决策制定也起到辅助作用;从叙事层面看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也使小说不再枯燥。此外,从老梁身上还可以窥见文艺工作者如何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实现在农村建设中的价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小学生学习英语是否有成效,离不开教学方法的魅力,而游戏教学便是儿童最喜欢,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之一。游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关键词:小学英语;游戏教学;英语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情绪。人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就能推动他积极的寻找能满足他好奇心的事物。兴趣也是
现在多媒体设备已进入了很多学校,多媒体教学也进入了普及阶段。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画面,可以提供悦耳动听的音乐,这些要素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
内容摘要:在简爱对女性自由平等呐喊的光环之下,罗切斯特生命的蜕变往往显得那么微弱,然而从《圣经》的角度,罗切斯特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赢家,他脱下了原本的骄傲自义穿上了谦卑和圣洁之衣,从似乎受咒诅的婚姻迈入祝福满满的婚姻,本文将以罗切斯特的婚姻为线索,分析和探究他的生命蜕变历程。  关键词:基督教婚姻观 《圣经》 罗切斯特 蜕变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自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诵读《圣经》与祷告
大电流发生器单独加电流对保护不能进行整组传动试验,保护测试仪只能对装置进行二次整组传动试验,但不能检验电流回路的正确性.这样会使有些中间环节就不能试验到,从而导致事
期刊
我从教了十几年的初中物理,经历了新旧课程的不同教学。新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主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
摘要:在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则成为了当下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思考内容。本文以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不良现象作为切入点,简单的探讨了加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措施;探究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各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我们教育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