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研竞争力发展评估与建设举措研究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fan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对国内外部分一流高校论文发表量、论文引用量、科研合作的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我国普通高校的科研竞争力,必须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发挥领军人才引领、构建创新科研团队以及科研合作注重绩效。
  [关键词]学科建设;科研竞争力;评价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9-0035-04
  一、前言
  科研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建设任务,在高校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将影响到学校的教学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声誉等多个方面。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破除论文“SCI至上”的思想。但是,不“以SCI至上”,不代表完全不要SCI,公认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仍将是科研成果最常见的科研能力表现形式之一,是高校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国际影响的有效途径。如何合理看待SCI以及用好SCI,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提升,是现阶段各高校面临的一个问题。本研究以SCI相关数据为基础,以学校、学科整体为研究对象,对科研发展和竞争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同时加以分析总结,以期为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二、数据来源及评价模式建立
  本研究分别选取了三所国外高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和三所国内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为研究主体,对ESI 所有22个学科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重点高质量论文和高水平学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相关数据构建统计评价模型,通过研究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影响,以期发现科研发展规律,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助力我国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提升。
  三、数据统计分析
  (一)整体论文发表情况
  一个单位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科研创新水平的高低,主要包括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对于论文评价而言,本研究通过“论文发表数量和篇均被引”两个指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从发文数量、被引次数来看,国内一流高校与国际一流高校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能推测出国内的其他普通高校在这方面差距估计更大(见表1)。
  
  [统计类别 论文发表数量 论文被引次数 篇均被引次数 国外高校平均 125305 3756911 29.42 国内高校平均 72784 1025631 14.16 ]
  (二)高被引论文情况
  “高被引论文”定义为同一领域内引用次数居前1%的论文,该指标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研究成果的科研引领度和同行认可度,是论文质量较为直观的体现。同时,高被引论文产出分布学科情况,也是一个学校优势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高被引论文发表情况来看,目前国内高校高被引论文与国际高校相比,无论是数量和整体的占比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详见表2)。
  [统计类别 高被引论文数量 论文总数量 高被引论文占比 国外高校平均 5551 125305 4.38% 国内高校平均 1322 72784 1.83% ]
  通过进一步分析各高校高被引论文占比分别排前三的学科情况,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外高校还是国内高校,排名前三的学科所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占比均超过了该校所有论文发表量的40%,最高的接近60%,平均都接近50%,这体现了一个高校的学科优势具有较强的集聚性(详见表3)。
  (三)高被引作者贡献度分析
  人才是科研创新的基础,高水平的人才是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保证和前提。每所高校分别选择被引次数排名前50名的作者作为评价对象,对其发表论文数量和论文被引次数的关系进行统计,研究发现,无论是国内一流高校还是国际一流高校中,其前50名高被引作者论文被引次数和数量比都接近3.0,这体现了高被引作者發表论文的质量较高,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详见表4)。
  (四)高被引作者论文发表学科布局分析
  通过分析各个高校被引次数排名前20的作者发表论文的情况,了解各高校作者学科分布的情况,研究发现文章作者自身的学科分布以及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都具有高度的聚集性。以国际一流高校一为例,排名前20 的作者总共发表论文5516篇,该校的三个学科的发文量就占了总发文量的88.5%;同样,国内一流高校也有同样的高度聚集性。以某高校为例,其前20名作者累积发表论文7721篇,两个学科发文量占了总发文量的91.3%,其他高校的数据也同样支持以上情况(详见表4)。
  (五)论文合作关系分析
  科研合作是科研活动自身发展的需要,因学科特点不同,开展合作的需求各异,为更加全面地了解各学科科研合作的情况,本研究选取ESI全部22个学科发表的论文,每个学科选择被引次数居前20名的论文,统计每篇论文作者的署名单位情况。
  从整体22个学科来讲,平均合作单位数为8.7,5个学科合作单位数达到10个及以上,其中PHYSICS学科合作单位平均数达到了53.8,SPACE SCIENCE学科合作单位数达到了36.1,所有学科合作单位平均数都超过了2个。从各个学科单独分析来看,SPACE SCIENCE学科统计范围内发表的文章均存在合作关系,所有学科合作占比均超过了50%。以上研究体现了科研合作的重要性(详见表6)。
  四、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创新的特性
  研究发现,一流高校的科研创新情况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量质并重、质量为先
  科研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是要得到同行的认可,认可度越高,说明其竞争力越强。研究发现,国外一流高校发表的论文量和篇均被引频次,相对于国内一流高校而言,明显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论文的被引频次反映了论文的同行认可度和科研成果的引用情况,较高频次的被引次数是高质量论文的直观体现,体现了该项科学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创新性。现阶段,国内高校科研实力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必须坚持量质并重、质量为先,注重科研成果要能创造实际价值,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   (二)人才为本、示范引领
  无论是世界一流高校还是国内一流高校,小部分的科研人员其成果产出贡献度要明显高于其他科研人员,相当数量和大部分高质量的成果产出更多集中于高校的少部分科研人才。科研领军人才是科研创新的重要保证,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承担着引领与示范作用,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的科研竞争力水平,取决于该单位顶尖科研工作者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水平。应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带动高校科研创新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优势集聚、有所侧重
  一所高校其高被引论文的发表,虽然所有的学科都有涉及,但论文归属的学科更多的是集中于两到三个;同样的,对于高被引作者的研究,一个单位的高被引作者发表的论文,也是主要集中于两到三个学科。科学研究的高度集聚性,是有限资源在自然选择下最合理的配置,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在学科建设中做到面面俱到,高校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巩固特色,集聚优势,重点打造。
  (四)主动合作、提升声誉
  由于学科性质自身的特点不同,不同的学科在科研合作的范围和合作深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所有的学科都存在着至少不低于一个合作单位和作者的情况。科研的创新离不开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之间的广泛合作,而跨单位甚至跨国之间的科研合作,成为推动科研创新的巨大助力和发展趋势。不同人员、不同机构、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是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迫切要求,闭门造车已经不适合现代科研发展的需要,要发出中国声音,增强影响力。
  五、基于评价结果的对策与举措
  (一)以高质量成果产出为导向,目标明晰,提升论文和科研成果质量
  科研竞争力的一个外在表现是能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科研活动的本质目的和初心。
  一流成果的产出不是随意的,也不是空想的,是在立足于校情和科研发展现有的基础上寻求不断突破。高校科研工作者一方面要清楚了解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实力,要摸清家底,准确定位,合理规划。以客观数据分析为基础,研究本单位科研人员的研究现状,分析本单位科研创新发展的现状和水平,既要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又要避免本单位研究人员从事低水平和无效研究;另一方面,要及时掌握世界科研的前沿动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科科研人员要以科研方法创新为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1]。要充分利用各种数据库资源,深入研究数据库提供的各个学科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时刻关注和紧跟科研热点,以此来指导自身科研创新方向。
  以科学前沿研究为引领,有目的地整合本单位相关人员,联合攻关,实现科研能力的创新和突破,满足高水平成果产出的建设要求。
  (二)利用好高层次人才,发挥其引领作用,保持科学研究的长盛不衰
  科研活动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科研创新的根本,是最宝贵的资源。要全面发挥人才的优势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并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2] ,其中高层次人才是科研创新取得突破的核心。
  各高校要尊重人才,要充分发挥高层次领军人才的价值,要充分满足人才的合理需求,使高层次人才能安于研究、乐于探索、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对高水平成果的产出要留有耐心和充满信心;同时要以高层次人才的带动引领,加强科研团队成员科研素养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围绕高层次人才组建团队,要鼓励高层次人才在青年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主动作用,明确团队带头人的权利和职责。同时,高层次人才自身也要做到乐于传教,善于帮扶,要具备世界眼光和敢为人先的气魄,长远地规划和建设科研梯队,实现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突破。
  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以坚实的人才梯队为保障,实现科研创新的高质量持续性开展。
  (三)构建科研团队,集聚资源,保持科研活动的特色与创新
  科研活动是团队的活动,一个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的科研团队是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保障,是实现科研有效性和取得科研创新成果的根本。
  科研团队的构建要坚持“四个度”。一是要坚持“有高度”,一个团队必须要有高水平的领军人才,高水平的领军人才是科研的领先者,是团队的领路人。团队领导者要做好高起点的规划,为整个科研团队的发展高屋建瓴,确保科研方向的前沿性和准确性。二是要“有宽度”,要善于吸纳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加入团队。现阶段的科学研究更多的是前沿交叉性研究,单纯依靠某个学科的人员满足不了科研发展的需要。三是要“有厚度”,团队人员组成要有梯度、有传承,科研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在于持续不断。要做到在领军人才的科研指导下,高效实现整个团队的研究任务和目标。四是要“有广度”,要敢于吸纳不同研究机构的人员加入,不要害怕意见相左,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研究机构会使用不同的研究思路去解决。吸纳不同的研究机构人员加入,是解决自身团队在科研研究中存在的思路僵化、故步自封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科研的创新。
  团队建设要做到尊重科研的客观规律,为团队成员营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環境[3]。围绕高校自身优势学科,集聚有限资源,通过行政部署和高校教师自然选择,鼓励优秀科研团队围绕学校总体建设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确保实现有限资源投入效益的最大化。
  (四)加强科研合作与交流,协同创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要强化协同创新,深化跨部门、跨领域、跨国别合作,整合科研力量,强化联合攻关,发挥团队优势,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不断突破[1]。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坚持主动作为,要重视国内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国外整体的科研水平相对国内要更高,各高校对国际化交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与之相对应的国内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则显得关注度不够。各高校在鼓励国际交流的同时,也要鼓励科研人员在国内进行科研合作。相对于国际交流而言,国内间的合作存在着多方面的优势,如合作周期可以更长、合作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合作内容可以更加深入,产出的成果更有利于国内生产力的推动等。做好国内间的合作交流,将有助于现阶段实现科研合作产出成果的效益最大化。
  打破长期以来存在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学科壁垒和行政壁垒,这是提升高等教育系统整体科研创新水平和推动体制内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与发展的关键[4]。要充分挖掘自身办学的优势,鼓励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围绕前沿研究,组建跨学科科研创新团队,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医、工、理等不同学科门类的联合攻关。通过各学科间的合作共建、成果共享,保持科学研究与国际前沿的紧密联系,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要更加注重科研合作活动中的绩效管理。改变以往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合作模式,改变单纯数数字的考核模式,探索由单一的学术科研交流向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实质性科技合作发展,为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创造条件[5]。通过制订明确合理的合作目标和任务,绩效为先,围绕自身高校重点建设领域科学前沿,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以反哺自身科研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田慧生.创新管理工作  提升科研水平[J].教育研究,2017(1):11-15.
  [2] 原野.如何实现高校科研管理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8(6):25-27.
  [3] 罗鲲,张兴旺,吕竹筠.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博弈论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2(3):88-90.
  [4] 许戈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5(5):22-24.
  [5] 吴迪.国家创新体系视野下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发展探析[J].江苏高教,2017(5):15-18+33.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其他文献
科技制作是针对计算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实践类课程,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实践的要求比较高.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文章基于CDIO教学理念,
[摘 要]军队编制体制调整和改革强军的逐步推进,对军人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校教学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应注重学员能力素质的培养。军校专业背景类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其基础性和理论性较强,实践性环节较少,对这类课程的教学,习惯上是以教员为中心,注重对学员基础知识的传授,而过于忽略对学员能力素质的培养。文章针对此问题,在厘清军校学员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军校专业背景类课程学员能力素质
[摘 要]作者从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中探索实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应用型培养和学术型培养的适用性和实施方法,并将该模式应用于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专业育人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书面表达的核心是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准 确运用动词的时态和语态是写好书面表达必 备的基本功之一。根据时间状语、固定句型和 语境提示!我们可以确定动作发生的时间。同 学们在学习时态时要抓准这些线索!把时间确 定下来,然后根据时间,用相应的动词形式去 反映。  Step %真题感知  (2020-全国甲卷)  Last weekend, my classmates and I participated
[摘 要]针对现有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本科高校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出发点,在双向引导下采用全周期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推进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9-0045-
[摘 要]工程教育认证框架是依据反向设计、正向设施的思路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工程教育认证框架并没有约束和限制通过何种途径达成能力的培养,这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疫情期间确保课程目标达成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在工程教育认证框架下同样重要。项目组探索后疫情下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目标达成的实践方法,从课程目标达成出发,从课程性质、考核方法等方面着手,构建后疫情下基于产出导向
[摘 要]作为我国工程教育的战略性改革方向,新工科教育是对面向行业需求、服务经济发展的工科专业办学模式进行系统改革的一种行动。在此视域下,作为行業背景较强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类专业,则需要主动布局,改造升级,突破传统的单一学科界限,走向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实现从办学服务满足油气工业发展到办学服务满足与支撑引领油气工业发展并重。考虑到新工科教育与OBE理念的结合是学科演变与专业建设需求的共同作用和必然途
[摘 要]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未来的中小学生物教师任务艰巨。文章对未来的中小学生物教师面对的问题与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师范院校及教师可以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专业认同感、改革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丰富课余活动等措施来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增强他们的竞争力。  [关键词]新时代;专业能力;师范生;生物科学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桥梁电算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介绍“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优势,从项目导入、任务驱动、项目考核、教学应用等几个方面探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桥梁电算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该方法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桥梁电算;教学方法  [中图
[摘 要]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旨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在物理化学这样一门体例严谨、内容艰深的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文章从科学人文、艺术美育、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教育四方面挖掘物理化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并简要介绍课程思政教育的实现方式,且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兴趣与实施效果,以期为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物理化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