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激趣——性情陶冶,人格塑造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从学习历史知识的心理特征看,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正逐步提高,其心理特点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依赖性,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新事物,但这种学习却又是建立在自己的爱好基础上的。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他们自发的兴趣。
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幽默风趣的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依据教材,事先精心设计具有新情境、有层次的话题,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进行课前预习。课上从学生讲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参与意识。分组讨论,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老师适当点拨,师生共同板书、小结。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交流着,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对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大有裨益,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重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后可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爱好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诱思——创新思维培养
历史教学要注意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放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运用发散性思维,创新教法和理念。例如,讲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教师可针对学生提出的苏联为什么派出人员,提供资金和枪械帮助中国国民党这些问题,组织讨论。学生们根据各种途径把握的知识,自己得出了十几个结论:国民党由于执行了“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苏联才本着国际主义的精神,大力支持国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苏联愿与国民党联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力量还太弱小,且国共合作的局面已经形成,支持国民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支持中国共产党,而当共产党力量强大以后,还可以从国民党内部来把握政权,实现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联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壮大自己的阵营才支持、联合国民党共同反帝等等。这些观点,都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学总结得出的。这就使学生们在争论的过程中把握了更多的知识,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导学——坚持科学方法、持续发展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历史知识的学习要靠学生学得主动、练得积极才能有所长进,教师只能主导而不能包办代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师在教学中莫“硬灌”,应启发诱导。《礼记·学记》批评了当时教学中违反教学方法和原则的弊端:“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教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细细品味,正是今天教学中不懂教学艺术而“满堂灌”的写照。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革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使历史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学习、逐步提高运用历史能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犹如导演,学生犹如演员,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快,用得快,用得活,才能迅速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归根结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教是为了不教”。一个好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逐渐教会学生主动地猎取知识、运用知识,因为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跟着老师学一辈子,同时,自学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慧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这种引导、启发、鼓励的导学策略,不仅促成良好学风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适应信息万变、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由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及其独特功能,教师主导作用的强弱对课堂效益的高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在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立足教材内容,紧扣基本要求,旁征博引,中外贯通,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清交点,抓住特点,不留疑点,最终把握知识点。历史教学的质量是基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始终贯穿“激趣、诱思、导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景范学校)
一、激趣——性情陶冶,人格塑造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从学习历史知识的心理特征看,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正逐步提高,其心理特点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依赖性,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新事物,但这种学习却又是建立在自己的爱好基础上的。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他们自发的兴趣。
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幽默风趣的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依据教材,事先精心设计具有新情境、有层次的话题,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进行课前预习。课上从学生讲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参与意识。分组讨论,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老师适当点拨,师生共同板书、小结。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交流着,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对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大有裨益,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重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后可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爱好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诱思——创新思维培养
历史教学要注意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放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运用发散性思维,创新教法和理念。例如,讲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教师可针对学生提出的苏联为什么派出人员,提供资金和枪械帮助中国国民党这些问题,组织讨论。学生们根据各种途径把握的知识,自己得出了十几个结论:国民党由于执行了“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苏联才本着国际主义的精神,大力支持国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苏联愿与国民党联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力量还太弱小,且国共合作的局面已经形成,支持国民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支持中国共产党,而当共产党力量强大以后,还可以从国民党内部来把握政权,实现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联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壮大自己的阵营才支持、联合国民党共同反帝等等。这些观点,都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学总结得出的。这就使学生们在争论的过程中把握了更多的知识,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导学——坚持科学方法、持续发展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历史知识的学习要靠学生学得主动、练得积极才能有所长进,教师只能主导而不能包办代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师在教学中莫“硬灌”,应启发诱导。《礼记·学记》批评了当时教学中违反教学方法和原则的弊端:“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教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细细品味,正是今天教学中不懂教学艺术而“满堂灌”的写照。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革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使历史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学习、逐步提高运用历史能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犹如导演,学生犹如演员,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快,用得快,用得活,才能迅速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归根结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教是为了不教”。一个好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逐渐教会学生主动地猎取知识、运用知识,因为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跟着老师学一辈子,同时,自学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慧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这种引导、启发、鼓励的导学策略,不仅促成良好学风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适应信息万变、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由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及其独特功能,教师主导作用的强弱对课堂效益的高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在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立足教材内容,紧扣基本要求,旁征博引,中外贯通,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清交点,抓住特点,不留疑点,最终把握知识点。历史教学的质量是基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始终贯穿“激趣、诱思、导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景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