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应“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物理学科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一、用身边的物理,激发兴趣
俗话说:“代数繁,几何难,物理化学有得玩。”其中的“玩”就是指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大量有趣的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这是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的有利资源。对于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来说,如何在他们刚开始就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极其重要。人生来好奇,对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都想知道为什么。根据这一特点,我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初二物理“引言课”,设计若干有趣的实验。如“瓶子吞鸡蛋”、“加热后密封的易拉罐会自动的变扁 ”、“金鱼能在沸水中生存吗?”“比比谁的力气大——用漏斗吹乒乓球”……在学生感到奇怪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带着这种强烈的探求意识,对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物理的紧张感和对物理学科的神秘感或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产生的畏难情绪等心理障碍有很好的效果,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勇气。
二、打破常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创新。因此,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可以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新课程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或者直接来源于生活。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敢于发现,勇于思考,勇于创新。如在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就有学生提出快慢与液体质量、所处地理位置有关,我们都一一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步骤,尽可能的通过实践来得到结论,重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不但要重视书面表达,也要重视口头表达,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口头陈述。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在交流及探究的其他环节上,要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则应有充分的根据。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手脑并重,培养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探究活动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沃土,是用实际操作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些物理知识规律的探求过程,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的感官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培养科学的观察、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索氛围。如探究“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让每位学生用大拇指和中指捏住铅笔的两端,感觉手指的疼痛,当大家实际操作后,群情激昂,感到物理知识就这么简单,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对“压强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有关的印象就深刻了。在探究“电流周围有磁场”的活动中,让学生设计、操作实验,经历一系列的失败,最后成功的证实电流周围确实存在磁场,使学生对这一事实有了深刻的认识。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活动中,我先展示了法拉第的实验装置,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几位同学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结果都失败了。大家这时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惊叹,有的失望。在老师指导下,最后终于产生了电流,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另外,我还故意加长装置与电流表之间的导线,安排一个学生在这边做实验,再跑过去看指针是否偏转,让学生体验导体的切割运动与电流产生具有同时性,并介绍了科学家“克拉顿”因此而与伟大的发现失之交臂,使同学们不仅知道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同时也知道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上了有意义的一课。
四、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先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不断的发现和探索,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例如:在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卢瑟福是怎样根据a粒子的散射实验结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核式结构理论的。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人类探索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是用高能粒子轰击。从而使学生掌握研究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猜想→实验→假设→检验→修正,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将来不断创新。
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一门学科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劳动,不断尝试,不断提高。
一、用身边的物理,激发兴趣
俗话说:“代数繁,几何难,物理化学有得玩。”其中的“玩”就是指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大量有趣的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这是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的有利资源。对于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来说,如何在他们刚开始就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极其重要。人生来好奇,对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都想知道为什么。根据这一特点,我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初二物理“引言课”,设计若干有趣的实验。如“瓶子吞鸡蛋”、“加热后密封的易拉罐会自动的变扁 ”、“金鱼能在沸水中生存吗?”“比比谁的力气大——用漏斗吹乒乓球”……在学生感到奇怪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带着这种强烈的探求意识,对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物理的紧张感和对物理学科的神秘感或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产生的畏难情绪等心理障碍有很好的效果,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勇气。
二、打破常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创新。因此,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可以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新课程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或者直接来源于生活。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敢于发现,勇于思考,勇于创新。如在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就有学生提出快慢与液体质量、所处地理位置有关,我们都一一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步骤,尽可能的通过实践来得到结论,重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不但要重视书面表达,也要重视口头表达,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口头陈述。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在交流及探究的其他环节上,要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则应有充分的根据。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手脑并重,培养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探究活动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沃土,是用实际操作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些物理知识规律的探求过程,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的感官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培养科学的观察、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索氛围。如探究“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让每位学生用大拇指和中指捏住铅笔的两端,感觉手指的疼痛,当大家实际操作后,群情激昂,感到物理知识就这么简单,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对“压强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有关的印象就深刻了。在探究“电流周围有磁场”的活动中,让学生设计、操作实验,经历一系列的失败,最后成功的证实电流周围确实存在磁场,使学生对这一事实有了深刻的认识。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活动中,我先展示了法拉第的实验装置,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几位同学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结果都失败了。大家这时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惊叹,有的失望。在老师指导下,最后终于产生了电流,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另外,我还故意加长装置与电流表之间的导线,安排一个学生在这边做实验,再跑过去看指针是否偏转,让学生体验导体的切割运动与电流产生具有同时性,并介绍了科学家“克拉顿”因此而与伟大的发现失之交臂,使同学们不仅知道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同时也知道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上了有意义的一课。
四、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先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不断的发现和探索,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例如:在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卢瑟福是怎样根据a粒子的散射实验结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核式结构理论的。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人类探索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是用高能粒子轰击。从而使学生掌握研究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猜想→实验→假设→检验→修正,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将来不断创新。
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一门学科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劳动,不断尝试,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