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领导者而言,世界范围内文化与思想的多元化是组织最宝贵的资源之一。理念、方法、动机、技能等方面的多元化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伟大的团队和组织。但与此同时,多元化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跨文化交流中,它可能引发和滋生误解与谬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日益世界化,工作环境的多元化程度会逐渐增强。成功的企业能够从背景、文化、风格和动机截然不同的人群中识别和吸收合适的员工,并通过培训将他们打造成独当一面的得力干将。
适应多元化
在成员构成多元化的环境中,能够适应多元化张力(diversity tension),是领导者成功的关键。所谓多元化张力,是指伴随分歧与共性而产生压力和紧张。全球化领导者的任务不是使这些张力最小化,而是将其转变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变革动力,并在求同存异的压力状态下作出高质量的决定。
高绩效的卓越领导者要能够培养需求导向型的员工、懂得授权、理解而不评价他人,并适应多元化带来的张力。但领导者仅是自身拥有这些能力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组织中将它们发扬光大。那么可以通过哪些步骤来开发并利用工作中积极的多元化张力呢?
首先,避免对工作中的文化基础或前景作出任何不切实际的推测和假设。其次,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来理解多元化的动态进程,以及它对工作环境和员工的世界观、生活、沟通方式、道德标准、行为礼仪的影响。
开发积极的多元化张力意味着要理解构成独特文化的“大事”和“小事”,包括领导能力和工作方式(例如正式与非正式);决策方式(例如直觉与分析);信息共享方式(书面、口头、面对面交流、电邮、可视会议等等)以及激励方式(权力、成就、关系、金钱等等)。人们完成目标及任务的方法、立场与风格多种多样,不尽相同。
善用多元化优势
利用工作环境中的多元化张力要求领导者明白一点,那就是对高绩效的团队工作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而言,种族、文化及背景方面的差异是优势而不是劣势。
具体来说,领导者应该做到:创造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工作环境,让人们在分享观点和技巧时深感热情与器重;认可并奖励因重视多元化而获得的成功;对员工所拥有的不同学习方式和特长予以评估;在制定决策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考不同背景者的意见;尽可能地发挥所有员工的潜力,依靠互补的技能、知识和背景;排斥伤害他人自尊的行为,避免对他人产生成见或偏见;积极参加多元化培训。
积极开发并运用多元化张力,领导者就能建立起完善的多元化团队,从而激发有价值的思维碰撞,开拓独特的战略规划视角,并收获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和产品发展思路。多元化人力资源将使整个组织获益匪浅,并成为组织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注: 本文来自《Knowledge at Wharton》,由《纽约时报》和Grand China Publishing House提供中文简体字版权。
适应多元化
在成员构成多元化的环境中,能够适应多元化张力(diversity tension),是领导者成功的关键。所谓多元化张力,是指伴随分歧与共性而产生压力和紧张。全球化领导者的任务不是使这些张力最小化,而是将其转变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变革动力,并在求同存异的压力状态下作出高质量的决定。
高绩效的卓越领导者要能够培养需求导向型的员工、懂得授权、理解而不评价他人,并适应多元化带来的张力。但领导者仅是自身拥有这些能力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组织中将它们发扬光大。那么可以通过哪些步骤来开发并利用工作中积极的多元化张力呢?
首先,避免对工作中的文化基础或前景作出任何不切实际的推测和假设。其次,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来理解多元化的动态进程,以及它对工作环境和员工的世界观、生活、沟通方式、道德标准、行为礼仪的影响。
开发积极的多元化张力意味着要理解构成独特文化的“大事”和“小事”,包括领导能力和工作方式(例如正式与非正式);决策方式(例如直觉与分析);信息共享方式(书面、口头、面对面交流、电邮、可视会议等等)以及激励方式(权力、成就、关系、金钱等等)。人们完成目标及任务的方法、立场与风格多种多样,不尽相同。
善用多元化优势
利用工作环境中的多元化张力要求领导者明白一点,那就是对高绩效的团队工作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而言,种族、文化及背景方面的差异是优势而不是劣势。
具体来说,领导者应该做到:创造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工作环境,让人们在分享观点和技巧时深感热情与器重;认可并奖励因重视多元化而获得的成功;对员工所拥有的不同学习方式和特长予以评估;在制定决策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考不同背景者的意见;尽可能地发挥所有员工的潜力,依靠互补的技能、知识和背景;排斥伤害他人自尊的行为,避免对他人产生成见或偏见;积极参加多元化培训。
积极开发并运用多元化张力,领导者就能建立起完善的多元化团队,从而激发有价值的思维碰撞,开拓独特的战略规划视角,并收获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和产品发展思路。多元化人力资源将使整个组织获益匪浅,并成为组织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注: 本文来自《Knowledge at Wharton》,由《纽约时报》和Grand China Publishing House提供中文简体字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