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业对毕业生能力水平的需求变革,高职毕业生的创新性、实践性及应用性能力成为了提升就业的关键因素,面对社会岗位缺口和毕业生就业能力之间的差距,本文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征,根据科学的数据分析和总结多年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经验,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来探索创新创业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背景介绍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
据统计2017年全国公办高职高专学校数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江苏省(69所)、湖南省(62所)、山东省(61所),据相关报告显示,湖南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2014年赶上本科,并连续四年与之基本持平,近三年持续小幅上升,2017年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14.77万人,就业率达92.76%。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
有调查机构数据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高职毕业生创业比例高于本科,根据调查显示,2014届大学生毕业后有5.8%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其中2.0%为本科生,3.8%的为高职高专,2017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上升到6.3%,其中本科为4.1%,高职高专为8.5%,与2008届的数据相比,近十年增长了1.9个百分点。
(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蓬勃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虽然在国内起步时间比较晚,但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外资的进入,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由于该专业本身与其他专业如建筑设计、园林景观、城乡规划、室内设计等专业都有一定的交叉,可以多方向发展,因而在职业院校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2018年全国高職院校开设最多的20个专业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421所(全国1388所)院校均有开设,占比重的30%,排名第19位。
二、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问题的提出
从以上数据和分析中我们看到,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情况下,在高职院校的大力发展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没有取得较好的就业率,形成了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认清和把握好如下几点,才能把握现代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能力提升创造了一个良好外部环境。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教育部也提出了“要切实抓好基层就业、服务国家、创新创业、统筹联动、服务保障”的五大原则。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人社部等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建立有效机制,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二)随着经济结构发展重心向第三产业偏移,使得应用非常广泛的环境艺术专业的就业岗位出现了大量的缺口,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与岗位需求形成了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面对市场需求和人才缺口,纷纷采用扩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如何根据外部环境和行业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问题的解决:基于创新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通过以上问题的认识和提出,我们认识到要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在培养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一)深入研究贯彻实施党和国家的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思想理念。将全新的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制定出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动手能力、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思维方式、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整合更新教学改革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广度和深度研究,深化校企合作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培养途径和手段,构建富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搭建创新创业的教学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学指导的实践意义。充分利用指导老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行业交流平台的资源,构建通过创新创业比赛、师徒制、创新创业工作室制等等多种现代教学模式融入的教学平台,通过资源整合,结合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思维,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和政策导向来实现创新创业的科学性指导。
(四)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纳入到衡量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中,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总之,为了切实提高职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我们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科技创新、自主研发、创新竞赛活动中做到“寓学于做、以做带学”通过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的“创新应用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方式,按照目标明确的逐步提升为训练主线,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增强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英.刘淑娟.关盛梅.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02期.
[2]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背景介绍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
据统计2017年全国公办高职高专学校数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江苏省(69所)、湖南省(62所)、山东省(61所),据相关报告显示,湖南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2014年赶上本科,并连续四年与之基本持平,近三年持续小幅上升,2017年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14.77万人,就业率达92.76%。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
有调查机构数据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高职毕业生创业比例高于本科,根据调查显示,2014届大学生毕业后有5.8%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其中2.0%为本科生,3.8%的为高职高专,2017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上升到6.3%,其中本科为4.1%,高职高专为8.5%,与2008届的数据相比,近十年增长了1.9个百分点。
(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蓬勃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虽然在国内起步时间比较晚,但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外资的进入,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由于该专业本身与其他专业如建筑设计、园林景观、城乡规划、室内设计等专业都有一定的交叉,可以多方向发展,因而在职业院校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2018年全国高職院校开设最多的20个专业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421所(全国1388所)院校均有开设,占比重的30%,排名第19位。
二、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问题的提出
从以上数据和分析中我们看到,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情况下,在高职院校的大力发展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没有取得较好的就业率,形成了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认清和把握好如下几点,才能把握现代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能力提升创造了一个良好外部环境。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教育部也提出了“要切实抓好基层就业、服务国家、创新创业、统筹联动、服务保障”的五大原则。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人社部等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建立有效机制,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二)随着经济结构发展重心向第三产业偏移,使得应用非常广泛的环境艺术专业的就业岗位出现了大量的缺口,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与岗位需求形成了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面对市场需求和人才缺口,纷纷采用扩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如何根据外部环境和行业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问题的解决:基于创新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通过以上问题的认识和提出,我们认识到要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在培养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一)深入研究贯彻实施党和国家的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思想理念。将全新的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制定出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动手能力、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思维方式、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整合更新教学改革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广度和深度研究,深化校企合作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培养途径和手段,构建富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搭建创新创业的教学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学指导的实践意义。充分利用指导老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行业交流平台的资源,构建通过创新创业比赛、师徒制、创新创业工作室制等等多种现代教学模式融入的教学平台,通过资源整合,结合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思维,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和政策导向来实现创新创业的科学性指导。
(四)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纳入到衡量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中,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总之,为了切实提高职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我们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科技创新、自主研发、创新竞赛活动中做到“寓学于做、以做带学”通过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的“创新应用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方式,按照目标明确的逐步提升为训练主线,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增强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英.刘淑娟.关盛梅.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02期.
[2]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