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广播体操到校园集体舞,身体日益解放,集体时代的强制行为却一成不变
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充满好奇的外国人来说,“集体”这个词始终让他们费解。在他们看来,这个词在外语中的意思仅停留在字面上,只是“全体”的含糊表示。而在中国,这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特指。比如集体主义、集体食堂,其中蕴含的纪律性和有组织性不言而喻。
所以,当外国人在中国看到全民做广播体操的盛况时,不得不叹为观止。
1951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家都来做广播体操》的文章。在此之前一天,中华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和教育部等九个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推广广播体操活动的通知。
自此,广播体操成为一个集体时代的强制行为被迅速贯彻落实。从此,每天上午10点钟,十亿人民,十亿操。大喇叭响彻全国,亿万人民举起双手就是丛林,在同一时刻,做相同动作。
广播体操一做就是50年,直到新时期,群众对于健康的要求日益多元。2007年6月,教育部开始推广《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试图让孩子们从单调的广播体操中解放出来。
来自教育部的考虑是,国家艺术类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了舞蹈的重要教育价值,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唱歌、绘画、舞蹈表达感情。但是之前舞蹈课程都是属于中小学生的选修课,在应试教育之下,选修舞蹈课早是一纸空谈。教育部的意图是,既然孩子们不主动学,那么就集体来,整体提高艺术素养。
教育部的推广立即引来了舆论的质疑,在身体日益解放的年代,再搞集体强制让很多有识之士看不下去。之后,教育部又说,推广校园集体舞没有强制的意思,各学校可以自由选择。但是全国各地的局面已经是如火如荼,学校压抑不住改革冲动,各种舞蹈甚嚣尘上,比如吉林的“秧歌”、西藏和甘肃的“锅庄”,不一而足,皆是一片手舞足蹈。
“没想到很多男孩子在其中玩得很疯”
每月都有那么几个早晨,在上海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操场成为了学生们欢笑的海洋——这是学校利用广播操时间,让全校同学一起跳集体舞的情景。
“这么多年一直重复做广播操让孩子们的兴趣已很难保持,更大幅度动起来的集体舞似乎更贴合孩子们的心理。”副校长徐万冰告诉记者。
学校推广集体舞已经有好几年。其方式是:一学期推广一个集体舞,由一位具有舞蹈天赋的音乐老师操刀。在舞蹈中既有街舞风格,也融合了一些传统集体舞的动作,并在舞蹈中刻意安排男女配对。
徐万冰原以为男生会对舞蹈排斥,却没想到很多男孩子在其中玩得很疯,对街舞舞步更是跳得很带劲。不过小学生们似乎更愿意同性一起跳,看到男女拉手跳舞,就会哄笑着跑开。倒是一二年级的小孩子更加天真烂漫,男女生在一起跳得不亦乐乎。
今年6月份教育部推行的校园集体舞的小学版本,就诞生在这所学校里。
两个参与集体舞示范的少先队“大队长”告诉记者:“新的集体舞很锻炼人,一天关在教室里,体育课也不多,在课间听着音乐跳舞能跳出汗来,再去上课似乎精力一下恢复了。”
“《好朋友》《阳光校园》《小白船》这三支舞很吻合他们的年龄,是一种类似游戏中的舞蹈,区别于有许多夸张动作的舞台表演类的舞蹈。集体舞强调的是具有节奏感的步伐,不在乎基本功到位,而是一种礼仪和体态。”编舞者,上海特级舞蹈老师杜蕴琪告诉记者。
如今,学校每天上下午的课间都会放起集体舞的音乐,有的孩子一听音乐就忍不住拉起同伴跳起来了。
但集体舞在中学推广起来则要相对困难一些。据徐万冰校长的了解,困难不仅是诸如缺乏师资和场地这样的客观原因,人们对于舞蹈的观念问题,以及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才是关键。
煞费苦心的编舞者们
“集体舞易导致早恋”,这是今年下半年集体舞推广时遇到的最大的质疑。集体舞被人们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推广的原意早被忽视,这种反差让这些煞费苦心的编舞者们大跌眼镜。
这套校园集体舞创编历时两年,由教育部体育司统一协调,成立了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创编工作组。参加创编工作的都是国内顶尖的舞蹈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长期从事中小学舞蹈教育的老师。
创编工作组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当前中小学校舞蹈教育的现状,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以及对舞蹈的需求。另外,为了保证校园集体舞的科学性,创编工作组还分别到山东青岛、浙江东阳、重庆等地的中小学校进行了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方面的抽样调查和测试。
在编舞老师的选取上,也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各自请了一位老师。她们对这三个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多年的接触与研究,对其生理和心理情况都有着深入了解。
杜蘊琪是上海市学生艺术团仲盛舞蹈团团长,她从事儿童舞蹈教学多年。当她接下编创小学版集体舞的任务时,兴奋不已:“教育部终于开始重视我们舞蹈界了。以前编教材都是出版社牵头,这次教育部牵头做的,意义非凡,我感觉我们的学生有盼头了。”
但她的兴奋感很快就被专家组不断的否定所打消。
当杜蕴琪很快创编出第一套版本,望着漂亮的变换队形期待赏识时,亲自来上海视察的领导和专家泼了一盆冷水:“你这个怎么到农村和边远山村去推广,在那边什么简陋场地都有,你这么复杂谁来跳?”
领导给杜蕴琪提出的要求是,首先要考虑场地问题,不论什么场地都要能拉起来跳,队形变换也不能太复杂。另外,舞蹈要简易到无论谁,一学就能掌握,但又要有时代气息,不能太老套,还要能体现年龄和性别的特点。所以到后来,杜蕴琪感觉,原本非常简单的东西,编起来却那么难。
最后拍板的这三支(小学版)舞蹈,每个舞都有两个版本,有方块版也有圆圈版,场地适应性强。教材的要求相当宽松,比如,教材中说,如果你感觉可以接受,可以增加难度,如果感觉太难也可以变得简单。另外教材写得非常详尽,不仅包括队形的多种变换模式,连每一个动作怎么教都写得清清楚楚,建议你怎么做,易犯错误的地方是哪些。
而在男女配对这个问题上,编创工作组更是煞费苦心。杜蕴琪说,在集体舞中男女搭配跳是必然,也是为学生走上社会做一个铺垫,为以后社交场的交际舞做准备。而且男女搭配是一种力量协调美,符合审美。
当时教育部官员和专家都想到了这个问题——男女生在这种似懂非懂之间或许会有些敏感,所以集体舞中的动作都不能有那种暧昧的感觉,而是具有礼仪性质的,规范操的感觉。表现为男生邀请,女生将手搭在男生手上,双人舞中的搂腰抱腰都没有出现。在此基础上,跳集体舞时让男女没有固定的舞伴,大家随时都在交换。这样同学可以进行广泛的接触,保持正常的交流。
第一套集体舞进行试点后,学校中对于此的反馈是:70%的高中生选择“男女生合跳”,60%的初中生选择“男女均可”。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均认为集体舞适合“男女生合跳”的活动形式。
集体舞背后的舞育之争
集体舞渗入校园,不是以舞蹈课的形式,而是走了广播体操的老路。尽管如此,也已经令许多舞蹈教学界人士欢欣鼓舞,因为在过去,中国的舞(蹈)(教)育太不被重视。
如今,集体舞和广播体操是并列关系,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广播操属于体育范畴,具有体育达标的功能;而集体舞属于舞育范畴,强调的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即便在艺术教育开展较早的上海,拥有舞蹈课和专职舞蹈老师的学校也是凤毛麟角。音乐课往往肩负了舞育的使命,音乐老师身兼双职。
如今在社会上,舞蹈教学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大小小的俱乐部,舞蹈协会遍地开花。
“社会舞蹈教学和校园集体舞不同,前者在社会上已经进入了娱乐舞蹈时代,因为兴趣才来参与,老师才能经营起工作室。而集体舞,老师如何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不理解舞蹈的含义,你让他这么跳他就这么跳,他的兴趣从何而来?以前教广播体操也许不需要了解这么多背景,但集体舞既然已经到了舞蹈的层面,就必须要涉及这些。你不能再用应试教育那套,背着手学。”中国舞蹈家协会社会舞蹈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孙袁说。
“我们小时候对足球也很陌生,但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国际球星的故事,引发了英雄主义的情结,从而爱上这种运动。教授集体舞,不是只带去一种形式,而要告诉学生每个舞的背后要表达的东西。每个肢体动作都是有意义的,不是无谓的表达。”孙袁认为。
关于学生们应该跳什么样的舞,舞蹈界人士也各自有着自己的看法。
孙袁认为华尔兹和秧歌这样的舞,音乐风格不太符合初高中生这种对于大量接受新鲜信息、叛逆、自我的年龄特点,也离如今的时代气息有点远。为什么高中生喜欢跳街舞,就是因为它风格多样,张扬个性,而集体舞首先是把你的个性消除。
另外,他还认为集体舞放到农村是极为不切实际。今年3月份,他随中国舞蹈家协会到陕西延安农村采风。为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国家拨款730万为农村教师量身定做了一套舞蹈教材。农村的家长对此很不同意,尤其是男孩子的家长,“你跳什么舞,有那劲不如干点重活吧”。他们带去的教材是以传统民族舞为主,辅以健身操的形式出现的现代舞,但令他惊讶的是,这些农村孩子虽然对舞蹈有着极大的乐趣,但跳出的舞基本是以简单的肢干动作为主。
北京市国际舞蹈艺术学校的校长李炳翰则更是语出惊人:“如今社会都流行跳拉丁舞,应该让学生们在校园里尽情跳伦巴、恰恰恰、斗牛、桑巴、牛仔这些拉丁舞,既活动量大又无任何场地限制。在农村的田地边都可以跳!”
不论最终跳什么舞,在舞蹈界人士看来,校园集体舞的推广,让他们感觉到,中国终于像欧洲一样,也要走国民舞蹈教育的路子了。
而其实在很多地方,对于要不要跳集体舞还有很多争议的。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谷公胜说,虽然很多人对于应试教育口诛笔伐,但最终仍要面对考试,接受这个现实。而集体舞不同,中国的学校以前没有这样系统地贯彻过,所以现在推广起来问题多多。
而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人对于舞蹈的一种封闭式的观念。
中国人能歌善舞,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内敛的汉族人除了秧歌,没有什么再被人记住的舞蹈。真的讓人们纵情去舞,除了兴趣,还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才能释放。
中国人对舞蹈一直不重视,舞蹈首先门槛比较高,离普通人远。而且中国人对学跳舞的人也多轻视——学习不好才去跳舞,把舞蹈看成不务正业。现在回过头去看中国舞蹈的发展史,它发源于民间,提炼自生活中的场景,舞蹈最早歌颂的是劳苦大众。而今天,我们的舞蹈多是表演性质,古代表演给帝王表演,近代表演给观众表演,总是高高在上,舞蹈成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艺术。
中国人对于舞的羞涩能否通过校园集体舞在下一代中渐渐化解,仍是一个未知数,我们宁愿相信这是一个浪漫的愿景。
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充满好奇的外国人来说,“集体”这个词始终让他们费解。在他们看来,这个词在外语中的意思仅停留在字面上,只是“全体”的含糊表示。而在中国,这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特指。比如集体主义、集体食堂,其中蕴含的纪律性和有组织性不言而喻。
所以,当外国人在中国看到全民做广播体操的盛况时,不得不叹为观止。
1951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家都来做广播体操》的文章。在此之前一天,中华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和教育部等九个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推广广播体操活动的通知。
自此,广播体操成为一个集体时代的强制行为被迅速贯彻落实。从此,每天上午10点钟,十亿人民,十亿操。大喇叭响彻全国,亿万人民举起双手就是丛林,在同一时刻,做相同动作。
广播体操一做就是50年,直到新时期,群众对于健康的要求日益多元。2007年6月,教育部开始推广《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试图让孩子们从单调的广播体操中解放出来。
来自教育部的考虑是,国家艺术类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了舞蹈的重要教育价值,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唱歌、绘画、舞蹈表达感情。但是之前舞蹈课程都是属于中小学生的选修课,在应试教育之下,选修舞蹈课早是一纸空谈。教育部的意图是,既然孩子们不主动学,那么就集体来,整体提高艺术素养。
教育部的推广立即引来了舆论的质疑,在身体日益解放的年代,再搞集体强制让很多有识之士看不下去。之后,教育部又说,推广校园集体舞没有强制的意思,各学校可以自由选择。但是全国各地的局面已经是如火如荼,学校压抑不住改革冲动,各种舞蹈甚嚣尘上,比如吉林的“秧歌”、西藏和甘肃的“锅庄”,不一而足,皆是一片手舞足蹈。
“没想到很多男孩子在其中玩得很疯”
每月都有那么几个早晨,在上海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操场成为了学生们欢笑的海洋——这是学校利用广播操时间,让全校同学一起跳集体舞的情景。
“这么多年一直重复做广播操让孩子们的兴趣已很难保持,更大幅度动起来的集体舞似乎更贴合孩子们的心理。”副校长徐万冰告诉记者。
学校推广集体舞已经有好几年。其方式是:一学期推广一个集体舞,由一位具有舞蹈天赋的音乐老师操刀。在舞蹈中既有街舞风格,也融合了一些传统集体舞的动作,并在舞蹈中刻意安排男女配对。
徐万冰原以为男生会对舞蹈排斥,却没想到很多男孩子在其中玩得很疯,对街舞舞步更是跳得很带劲。不过小学生们似乎更愿意同性一起跳,看到男女拉手跳舞,就会哄笑着跑开。倒是一二年级的小孩子更加天真烂漫,男女生在一起跳得不亦乐乎。
今年6月份教育部推行的校园集体舞的小学版本,就诞生在这所学校里。
两个参与集体舞示范的少先队“大队长”告诉记者:“新的集体舞很锻炼人,一天关在教室里,体育课也不多,在课间听着音乐跳舞能跳出汗来,再去上课似乎精力一下恢复了。”
“《好朋友》《阳光校园》《小白船》这三支舞很吻合他们的年龄,是一种类似游戏中的舞蹈,区别于有许多夸张动作的舞台表演类的舞蹈。集体舞强调的是具有节奏感的步伐,不在乎基本功到位,而是一种礼仪和体态。”编舞者,上海特级舞蹈老师杜蕴琪告诉记者。
如今,学校每天上下午的课间都会放起集体舞的音乐,有的孩子一听音乐就忍不住拉起同伴跳起来了。
但集体舞在中学推广起来则要相对困难一些。据徐万冰校长的了解,困难不仅是诸如缺乏师资和场地这样的客观原因,人们对于舞蹈的观念问题,以及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才是关键。
煞费苦心的编舞者们
“集体舞易导致早恋”,这是今年下半年集体舞推广时遇到的最大的质疑。集体舞被人们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推广的原意早被忽视,这种反差让这些煞费苦心的编舞者们大跌眼镜。
这套校园集体舞创编历时两年,由教育部体育司统一协调,成立了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创编工作组。参加创编工作的都是国内顶尖的舞蹈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长期从事中小学舞蹈教育的老师。
创编工作组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当前中小学校舞蹈教育的现状,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以及对舞蹈的需求。另外,为了保证校园集体舞的科学性,创编工作组还分别到山东青岛、浙江东阳、重庆等地的中小学校进行了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方面的抽样调查和测试。
在编舞老师的选取上,也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各自请了一位老师。她们对这三个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多年的接触与研究,对其生理和心理情况都有着深入了解。
杜蘊琪是上海市学生艺术团仲盛舞蹈团团长,她从事儿童舞蹈教学多年。当她接下编创小学版集体舞的任务时,兴奋不已:“教育部终于开始重视我们舞蹈界了。以前编教材都是出版社牵头,这次教育部牵头做的,意义非凡,我感觉我们的学生有盼头了。”
但她的兴奋感很快就被专家组不断的否定所打消。
当杜蕴琪很快创编出第一套版本,望着漂亮的变换队形期待赏识时,亲自来上海视察的领导和专家泼了一盆冷水:“你这个怎么到农村和边远山村去推广,在那边什么简陋场地都有,你这么复杂谁来跳?”
领导给杜蕴琪提出的要求是,首先要考虑场地问题,不论什么场地都要能拉起来跳,队形变换也不能太复杂。另外,舞蹈要简易到无论谁,一学就能掌握,但又要有时代气息,不能太老套,还要能体现年龄和性别的特点。所以到后来,杜蕴琪感觉,原本非常简单的东西,编起来却那么难。
最后拍板的这三支(小学版)舞蹈,每个舞都有两个版本,有方块版也有圆圈版,场地适应性强。教材的要求相当宽松,比如,教材中说,如果你感觉可以接受,可以增加难度,如果感觉太难也可以变得简单。另外教材写得非常详尽,不仅包括队形的多种变换模式,连每一个动作怎么教都写得清清楚楚,建议你怎么做,易犯错误的地方是哪些。
而在男女配对这个问题上,编创工作组更是煞费苦心。杜蕴琪说,在集体舞中男女搭配跳是必然,也是为学生走上社会做一个铺垫,为以后社交场的交际舞做准备。而且男女搭配是一种力量协调美,符合审美。
当时教育部官员和专家都想到了这个问题——男女生在这种似懂非懂之间或许会有些敏感,所以集体舞中的动作都不能有那种暧昧的感觉,而是具有礼仪性质的,规范操的感觉。表现为男生邀请,女生将手搭在男生手上,双人舞中的搂腰抱腰都没有出现。在此基础上,跳集体舞时让男女没有固定的舞伴,大家随时都在交换。这样同学可以进行广泛的接触,保持正常的交流。
第一套集体舞进行试点后,学校中对于此的反馈是:70%的高中生选择“男女生合跳”,60%的初中生选择“男女均可”。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均认为集体舞适合“男女生合跳”的活动形式。
集体舞背后的舞育之争
集体舞渗入校园,不是以舞蹈课的形式,而是走了广播体操的老路。尽管如此,也已经令许多舞蹈教学界人士欢欣鼓舞,因为在过去,中国的舞(蹈)(教)育太不被重视。
如今,集体舞和广播体操是并列关系,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广播操属于体育范畴,具有体育达标的功能;而集体舞属于舞育范畴,强调的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即便在艺术教育开展较早的上海,拥有舞蹈课和专职舞蹈老师的学校也是凤毛麟角。音乐课往往肩负了舞育的使命,音乐老师身兼双职。
如今在社会上,舞蹈教学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大小小的俱乐部,舞蹈协会遍地开花。
“社会舞蹈教学和校园集体舞不同,前者在社会上已经进入了娱乐舞蹈时代,因为兴趣才来参与,老师才能经营起工作室。而集体舞,老师如何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不理解舞蹈的含义,你让他这么跳他就这么跳,他的兴趣从何而来?以前教广播体操也许不需要了解这么多背景,但集体舞既然已经到了舞蹈的层面,就必须要涉及这些。你不能再用应试教育那套,背着手学。”中国舞蹈家协会社会舞蹈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孙袁说。
“我们小时候对足球也很陌生,但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国际球星的故事,引发了英雄主义的情结,从而爱上这种运动。教授集体舞,不是只带去一种形式,而要告诉学生每个舞的背后要表达的东西。每个肢体动作都是有意义的,不是无谓的表达。”孙袁认为。
关于学生们应该跳什么样的舞,舞蹈界人士也各自有着自己的看法。
孙袁认为华尔兹和秧歌这样的舞,音乐风格不太符合初高中生这种对于大量接受新鲜信息、叛逆、自我的年龄特点,也离如今的时代气息有点远。为什么高中生喜欢跳街舞,就是因为它风格多样,张扬个性,而集体舞首先是把你的个性消除。
另外,他还认为集体舞放到农村是极为不切实际。今年3月份,他随中国舞蹈家协会到陕西延安农村采风。为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国家拨款730万为农村教师量身定做了一套舞蹈教材。农村的家长对此很不同意,尤其是男孩子的家长,“你跳什么舞,有那劲不如干点重活吧”。他们带去的教材是以传统民族舞为主,辅以健身操的形式出现的现代舞,但令他惊讶的是,这些农村孩子虽然对舞蹈有着极大的乐趣,但跳出的舞基本是以简单的肢干动作为主。
北京市国际舞蹈艺术学校的校长李炳翰则更是语出惊人:“如今社会都流行跳拉丁舞,应该让学生们在校园里尽情跳伦巴、恰恰恰、斗牛、桑巴、牛仔这些拉丁舞,既活动量大又无任何场地限制。在农村的田地边都可以跳!”
不论最终跳什么舞,在舞蹈界人士看来,校园集体舞的推广,让他们感觉到,中国终于像欧洲一样,也要走国民舞蹈教育的路子了。
而其实在很多地方,对于要不要跳集体舞还有很多争议的。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谷公胜说,虽然很多人对于应试教育口诛笔伐,但最终仍要面对考试,接受这个现实。而集体舞不同,中国的学校以前没有这样系统地贯彻过,所以现在推广起来问题多多。
而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人对于舞蹈的一种封闭式的观念。
中国人能歌善舞,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内敛的汉族人除了秧歌,没有什么再被人记住的舞蹈。真的讓人们纵情去舞,除了兴趣,还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才能释放。
中国人对舞蹈一直不重视,舞蹈首先门槛比较高,离普通人远。而且中国人对学跳舞的人也多轻视——学习不好才去跳舞,把舞蹈看成不务正业。现在回过头去看中国舞蹈的发展史,它发源于民间,提炼自生活中的场景,舞蹈最早歌颂的是劳苦大众。而今天,我们的舞蹈多是表演性质,古代表演给帝王表演,近代表演给观众表演,总是高高在上,舞蹈成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艺术。
中国人对于舞的羞涩能否通过校园集体舞在下一代中渐渐化解,仍是一个未知数,我们宁愿相信这是一个浪漫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