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将电视直播纳入到一个全新的语境中加以考量,探讨了新媒体场域中网络直播对于电视直播的相关影响,并且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关键词】电视直播;网络直播;影响;应对策略
一、引言
百度百科对“直播”的解释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合成、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①这个概念至少有三个语义指向:一是指一种技术,一种用时间来消灭空间的技术,二是指借助这种技术而开展的相关活动,三是指借助这个技术开展相关活动而给广大受众或用户提供的相关产品与服务。在互联网没有大行其道之前,电视直播乃是电视台的“大台重器”,与其对很多大型历史性活动的现场直播而被载入史册。而随着基于数字化的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日千里,直播也开始成为网络传播主体的一个“杀手锏”,成为他们手中的一种“利器”。在给广大用户和网民带来极大满足的同时,网络直播也对电视直播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威胁和挑战,对作为“他者”的网络直播对电视直播的影响加以认真的研究与探讨,有助于在新媒体场域中确保电视直播的可持续发展。
二、“修昔底德陷阱”:网络直播对电视直播的影响扫描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后来者”,网络直播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电视直播的“修昔底德陷阱”。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原本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其意是“用于指代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即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身陷结构性矛盾,冲突极易发生。”②这里是指网络直播的崛起可能会对电视直播构成某种意义上的解构乃至颠覆,这是一种至少在理论上存在的可能。那么,在全新的语境中网络直播对电视直播构成了哪些挑战和威胁呢?
(一)有可能进一步分流电视直播的受众
电视受众有“理論上的受众”和“实际上的受众”之别。前者也就是“理论上的受众”由“理论上的覆盖区域”和“理论上到达的用户人数”组合而成。“理论上的覆盖区域”是指电视媒体从技术上所能覆盖的区域,“理论上到达的用户人数”是指电视媒体借助相关技术手段从理论上能够覆盖的人群;所谓“实际上的受众”指的是电视直播的实际观众数量。“理论上的受众”和“实际上的受众”有重合之处,但绝不能划等号。仅以中国本土而论,理论上的电视直播受众可以达到12亿左右,但是实际上电视直播的受众却可能只有几亿甚至几千万乃至更少。电视直播的受众在网络直播大行其道之前,虽然也曾经有过一些变化,但基本上还是处在电视直播传播主体心理上能够接受的空间内。由于网络直播的兴起,并且大行其道,使得电视直播的受众面临着被进一步分流的危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电视直播从理论上说至少有三大卖点:一是满足好奇心,二是弥补缺憾感,三是提供新享受。所谓“满足好奇心”,是指人们往往对于陌生事物都有一种想要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的欲望和心理,比如说重要考古发掘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充满了神秘感,很多电视观众往往都想知道重要考古发掘可能会出现哪些未知的情况。前些年远在非洲的埃及一座新的金字塔发掘时,当时全世界无数电视观众都想通过电视直播尽快了解金字塔里面那道神秘的石墙后面究竟隐藏着什么东西,会不会有一个新的惊人的甚至是惊天的发现,等等,一般的老百姓不可能亲临现场,而电视直播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手段,把现场即时性地转播给广大电视观众观看,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所谓“弥补缺憾感”,指的是很多地方发生的很多事一般老百姓想要亲临其境观看是做不到的,而电视直播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手段将观众“带入”到现场,满足他们身临其境的需求,弥补他们不能身临其境的缺憾感;所谓“带来新享受”是指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电视直播可以“用时间来消灭空间”,让电视直播的观众可以仿佛置身于重大新闻活动的现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新享受。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这些,在前互联网时代都是电视传播的“杀手锏”,与当时的电视相比,当时的另外一些媒体,无论是纸质的报纸、杂志,还是同为电波介质的广播都是不能够与可以“绘影绘形”的电视直播相比拼的。但是,随着基于数字化的互联网技术大行其道,网络直播开始兴起,以往电视直播赖以生存的三大法宝在网络直播面前都面临着被替代的危险,电视直播可谓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以往比较“铁”的受众一点点流失掉。
(二)有可能造成电视直播受众的断裂化和断层化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本土的电视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乃是一种“卖方”市场。电视节目中比较有影响的一些种类每当播放时,往往会令今天的同行以为是“传说”!这里所说的“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包括但不限于电视剧和电视直播。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一部名叫《渴望》的电视剧曾经在播出时造成万人空巷、居家争睹的场面。③与热播电视剧相映成趣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的大型电视新闻直播,这种大型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在当时的中国本土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受众市场。有一些后起的电视媒体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并且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一些重大的新闻活动、新闻事件,举全台之力搞电视新闻直播,从而一举成名。比如说当时刚刚问世不久的凤凰卫视就举全台之力进行了“1997年江泽民访美的全程直播;英国戴安娜王妃的葬礼直播”,在“9·11”事件发生后更是“进行了36小时连续直播”“特别是对伊拉克战争的直播报道,突破连续直播100个小时的纪录”,④从而一举成名。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是抓住了包括但不限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新闻事件,开展了不间断的电视新闻直播活动,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国本土电视界“龙头老大”的地位。然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崛起,其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为之瞠目,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直播以一个某种意义上的“第三者”的身份迅速“插足”中国本土的受众市场,搅乱了当时趋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受众格局。作为一个后来“搅局”和“插足”的“第三者”,网络直播确实调动了种种手段,使出了浑身解数,运用各种“千娇百媚”的姿态来不断地“诱惑”那些电视受众。面对他们的种种“诱惑”,求新、求变、求奇的年轻电视受众往往转而“移情别恋”,抛弃电视直播,而将自己的目光转移到网络直播上来。这些年轻电视受众原本有可能会成为中国电视直播受众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在网络直播的诱惑下,他们“反戈一击”,使得中国本土的电视受众市场进一步断裂化。断裂化的结果就造成了中国本土电视直播受众的断层化。除了一些年长的电视观众,由于种种原因,仍然还坚持对电视直播的热爱,其他的人往往不是已经投向网络直播,就是打算投向网络直播,或者正在投奔网络直播的路上。年长的电视观众的坚守固然值得尊敬,但却对于中国本土的电视直播的可持续发展并无可持续的助益。在网络直播的冲击之下,中国本土的电视直播受众确实存在着断层化的问题,断层化的结果就是中国本土电视直播受众的年龄和中国本土的电视“年龄”一样日趋老龄化,可能会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这种情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以考量,确实不利于中国本土电视直播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可能对中国本土电视直播受众的审美趣味、审美期待以及审美判断造成某种意义上的不良影响
百度百科对“审美”的解释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⑤在笔者看来,所谓审美,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这种高级心理活动可以进一步细分,包括但不限于审美趣味、审美期待、审美判断,等等。这里所说的“审美趣味”,可以用另外一个概念来加以表述,那就是“审美偏好”,所谓“审美偏好”实际上就是审美主体的一种主观上的价值取向,这种主观上的价值取向一部分源于审美主体的先天禀赋,比如说有些人天生就对音乐或者绘画敏感并进而产生亲近感,但更多的源于后天的外部影响,后天的外部影响对于相关审美主体审美趣味或审美偏好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于资讯的发达,今天的审美主体所能够接触到的审美客体日益增多,在前网络直播时代,直播乃是某种意义上的“卖家主导”,在那种语境中,电视直播的受众,其审美趣味或者审美偏好往往是具有固化性质的“高大上”取向,在当时的情况下,电视直播的受众处于一种“别无选择”的境地。而基于数字化的网络直播的大行其道则给电视直播的受众提供了某些前所未见的审美客体,这些审美客体以其趣味性、娱乐性、功利性、贴近性等特点,对以往的电视直播受众“高大上”的审美趣味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解构乃至颠覆,使得以往的电视直播受众有了更多的审美选择,这种新的选择意味着新的舍得,相当一部分电视直播受众的审美趣味或者审美偏好可能会悄然地發生改变,从而从审美的维度使得电视直播的受众群体面临着被分化、被断层的危险;这里所说的“审美期待”实际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主观上的心理预期,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向往。在前网络直播时代,这种憧憬和向往往往只是“量”的增加,而在网络直播大行其道的时代,这种憧憬和向往就提供了“破圈”而出的可能,存在着“质”上突破的可能性。作为审美主体的直播节目受众,可能就会对于直播节目有新的审美期待;这里所说的“审美判断”实际上就是综合调动观察、分析等各种手段,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对审美客体是否值得审美,审美主体是否应该固守于某一种审美客体等等做出的一系列的决定。这种决定实际上会影响审美主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审美偏好,并且左右他的审美期待。在传统的电视直播语境中,电视直播受众的审美期待是被固化的,而在基于数字化的网络直播审美语境中,审美主体却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所以会对电视直播这种审美客体是否值得自己继续关注而做出可能与以往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审美判断。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这些都可能对电视直播受众群体产生重大影响。
三、应对策略
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在网络直播大行其道的当下,电视直播有必要调整自己的生存策略,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盘活“基本盘”,留住“老朋友”
不管怎么说,电视直播还是有自己的“基本盘”的,这些“基本盘”就是电视直播的忠实观众,也就是电视直播的“老朋友”。那么,怎么才能盘活“基本盘”,留住“老朋友”呢?路径当然有很多,笔者认为,科学认识自己,认真做好自己可能是重要的选项。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认识自己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既不自视甚高,又不妄自菲薄。这里所说的“自视甚高”,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超过了自己实际上的能力和水平,这种情况如果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的话,那就是“自傲”;所谓“妄自菲薄”指的是自己对于自己的评价低于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这种情况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加以概括,那就是“自卑”。“自傲”与“自卑”反映的都不是真实的自己,都是一种虚幻的镜像,用比较通俗的话语来加以表述,都是哈哈镜中的自我。人照镜子当然是为了照见真实的自我,哈哈镜中的自我是只能当作游戏,不能当作真实的自我来加以对待的。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当时的统治者的心态就非常形象地诠释了什么叫做“自傲”与“自卑”:在鸦片战争之前,当时的清王朝统治者极度自傲,认为整个世界上只有大清帝国才是文明的化身和象征,其他的国家不过是化外蛮荒之邦,所以当英国女王派马嘎尔尼使团到中国来出使,给当时的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献上当时最新科技成果的时候,乾隆皇帝就用一种非常不屑的口吻训斥马嘎尔尼说,你们那些东西不过都是一些奇技淫巧而已,我堂堂中华这些东西早已有之!这种情况如果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加以表述的话,那真是“谜一般的自信”!而到了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国门,在西方列强的一连串打击之下,当时的清帝国统治者丧失了最基本的自信心,认为自己的一切,所有的方面全都不如洋人,所以产生了一种极度的自卑心理!无论是鸦片战争之前的极度自傲和鸦片战争之后的极度自卑,其实对于当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同样的道理,电视直播的从业者如果不能够科学地认识自己,或者是极度自傲,或者是极度自卑,都是不利于电视直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我们要特别强调要“科学认识自己”;这里所说的“认真做好自己”,也有很多选项,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妥善地处理好包括但不限于“身”与“心”、“巨”与“细”等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身”指的是电视直播的相关传播主体的各个身体器官以及作为这些人体器官延伸物的相关电视直播工具,比如说摄像机、无线电通话装置等等。要做好电视直播,没有这些是不行的,但仅仅依靠这些就想要做好电视直播肯定又是不够的。相关行为主体还必须努力避免“身”与“心”之间的不同步,甚至分离的情况。这里所说的“身”与“心”不同步甚至分离乃是一种比喻,实际上指的是相关行为主体由于极度自傲或者极度自卑,所以或者是对电视直播工作掉以轻心,或者是觉得怎么做也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导致不走心、不用心去做,即使是身体及其延伸物在场,往往也难以真正地做好电视直播工作!所以强调必须“走心”,必须身到心也到;这里所说的“巨”与“细”指的是宏大叙事、宏大场景与局部、细节。以往,一谈到电视直播,人们往往就会想到非常巨大的宏大的场面,这些宏大的场面确实是电视直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些东西是不行的,但是仅仅有这些东西而不注重细节又是不够的。这里所说的“细节”既包括传播主体工作的细节,也包括传播主体所使用的机器设备的细节,以及电视直播场景环境的细节等等,如果不重视这些细节,很可能会事倍而功半。反之,倘若如果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关系,科学地认识自己,认真地做好自己,就可能盘活“基本盘”,留住“老朋友”,避免在网络直播大行其道时电视直播受众的进一步流失。 (二)拓展增量,赢得新朋友
电视直播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不仅盘活“存量”,而且更要拓展“增量”。这里所说的“拓展增量”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增量拓展。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和基础。思想观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往往却左右着人们的行动,是人们的各种行动背后隐含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支撑。如果思想观念保守,那么相关行为主体的行动难免就会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畏手畏脚,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思想观念开放进步、与时俱进,那么相关行为主体的行动就会具有开拓性,具有勇往直前的属性。面对网络直播的大行其道,电视直播如果想要获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思想观念上做与时俱进的增量拓展,要充分认识到电视直播并不仅仅只有电视机构和电视机构的从业者能做,或者只有电视机构和电视从业者才能做得好。要充分认识到“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真正的高手在民间。所以要放下心、俯下身,虚怀若谷,向一切可以学习、应该学习的对象去学习,从思想观念上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与时俱进者,这样才能够在网络直播大行其道的情况下。确保电视直播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二是领域的增量拓展。以往,由于种种原因,在很多人心目中,电视直播常常就是电视新闻直播的代名词。因而,电视直播也主要聚焦在新闻领域,而基于数字化的网络直播,却将直播的领域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直播的对象,面对这种情况,电视直播也有必要以变应变,拓展自己的直播领域,不能也不应仅仅局限在以往的相对比较狭窄的新闻直播(包括体育赛事直播),应当确保自己在新闻直播领域权威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向其他领域拓展,积极尝试开展其他领域的电视直播,以便拓展自己的增量;三是形式和手段的增量拓展。以往由于种种原因,电视直播,尤其是重大新闻直播和重要电视新闻栏目直播时,往往在技术上都是重装备、高投入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确保政治安全和传播安全,确保电视新闻直播,尤其是重大电视新闻和重要电视栏目的直播万无一失,但是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就是往往投入比较大,如果从经济角度考虑,往往投入产出的性价比不是非常合理。而具有“草根”属性的网络直播则开辟了另外一条途径,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利用一些并不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设备,开展各种形式、各个领域的直播,这些直播虽然单个拿出来无法撼动电视新闻直播的地位,但是由于采用所谓的“群狼”战术,所以对电视直播也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挑战和威胁。面对这些挑战和威胁,电视直播也应当考虑,除了确保重大电视新闻和重要电视新闻栏目的直播安全之外,还应当进一步将自己的直播所用的设备和手段向其他增量领域拓展,可以尝试用不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设备开展其他领域的电视直播,以便与网络直播抢夺市场,赢得观众;四是直播样态的增量拓展。以往的電视直播,其样态往往是大型化、仪式化、完整化,而网络直播则往往是随地化、随时化、碎片化,虽然二者不在一个逻辑平面上,但是电视直播也应当充分吸纳或者借鉴网络直播的这种随时化、随地化、碎片化的直播样态,在确保大型化、完整化、仪式化等电视新闻直播的已有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将自己的传播样态也做一些适度调整,尝试开展随时化、随地化、碎片化的电视直播,以便在直播样态领域与网络直播竞争,赢得新的观众新的朋友。
注释:
①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直播”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B%B4%E6%92%AD/9957323.
②国纪平:《世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人民日报》2019年6月18日。
③《〈渴望〉这部电视剧一播出,万人空巷,犯罪率下降是怎么做的呢》,新浪网,http://k.sina.com.cn/article_6538704712_185bcb74800100oxk9.html,2020年5月11日。
④王炎龙:《凤凰卫视成功的十大关键词》,和讯网,http://futures.money.hexun.com/1002740.shtml,2005年1月17日。
⑤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审美”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A1%E7%BE%8E/3063347?fr=aladdin.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闻部编辑)
【特约编辑:刘 原;责任编辑:韩 勇】
【关键词】电视直播;网络直播;影响;应对策略
一、引言
百度百科对“直播”的解释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合成、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①这个概念至少有三个语义指向:一是指一种技术,一种用时间来消灭空间的技术,二是指借助这种技术而开展的相关活动,三是指借助这个技术开展相关活动而给广大受众或用户提供的相关产品与服务。在互联网没有大行其道之前,电视直播乃是电视台的“大台重器”,与其对很多大型历史性活动的现场直播而被载入史册。而随着基于数字化的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日千里,直播也开始成为网络传播主体的一个“杀手锏”,成为他们手中的一种“利器”。在给广大用户和网民带来极大满足的同时,网络直播也对电视直播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威胁和挑战,对作为“他者”的网络直播对电视直播的影响加以认真的研究与探讨,有助于在新媒体场域中确保电视直播的可持续发展。
二、“修昔底德陷阱”:网络直播对电视直播的影响扫描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后来者”,网络直播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电视直播的“修昔底德陷阱”。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原本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其意是“用于指代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即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身陷结构性矛盾,冲突极易发生。”②这里是指网络直播的崛起可能会对电视直播构成某种意义上的解构乃至颠覆,这是一种至少在理论上存在的可能。那么,在全新的语境中网络直播对电视直播构成了哪些挑战和威胁呢?
(一)有可能进一步分流电视直播的受众
电视受众有“理論上的受众”和“实际上的受众”之别。前者也就是“理论上的受众”由“理论上的覆盖区域”和“理论上到达的用户人数”组合而成。“理论上的覆盖区域”是指电视媒体从技术上所能覆盖的区域,“理论上到达的用户人数”是指电视媒体借助相关技术手段从理论上能够覆盖的人群;所谓“实际上的受众”指的是电视直播的实际观众数量。“理论上的受众”和“实际上的受众”有重合之处,但绝不能划等号。仅以中国本土而论,理论上的电视直播受众可以达到12亿左右,但是实际上电视直播的受众却可能只有几亿甚至几千万乃至更少。电视直播的受众在网络直播大行其道之前,虽然也曾经有过一些变化,但基本上还是处在电视直播传播主体心理上能够接受的空间内。由于网络直播的兴起,并且大行其道,使得电视直播的受众面临着被进一步分流的危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电视直播从理论上说至少有三大卖点:一是满足好奇心,二是弥补缺憾感,三是提供新享受。所谓“满足好奇心”,是指人们往往对于陌生事物都有一种想要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的欲望和心理,比如说重要考古发掘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充满了神秘感,很多电视观众往往都想知道重要考古发掘可能会出现哪些未知的情况。前些年远在非洲的埃及一座新的金字塔发掘时,当时全世界无数电视观众都想通过电视直播尽快了解金字塔里面那道神秘的石墙后面究竟隐藏着什么东西,会不会有一个新的惊人的甚至是惊天的发现,等等,一般的老百姓不可能亲临现场,而电视直播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手段,把现场即时性地转播给广大电视观众观看,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所谓“弥补缺憾感”,指的是很多地方发生的很多事一般老百姓想要亲临其境观看是做不到的,而电视直播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手段将观众“带入”到现场,满足他们身临其境的需求,弥补他们不能身临其境的缺憾感;所谓“带来新享受”是指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电视直播可以“用时间来消灭空间”,让电视直播的观众可以仿佛置身于重大新闻活动的现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新享受。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这些,在前互联网时代都是电视传播的“杀手锏”,与当时的电视相比,当时的另外一些媒体,无论是纸质的报纸、杂志,还是同为电波介质的广播都是不能够与可以“绘影绘形”的电视直播相比拼的。但是,随着基于数字化的互联网技术大行其道,网络直播开始兴起,以往电视直播赖以生存的三大法宝在网络直播面前都面临着被替代的危险,电视直播可谓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以往比较“铁”的受众一点点流失掉。
(二)有可能造成电视直播受众的断裂化和断层化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本土的电视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乃是一种“卖方”市场。电视节目中比较有影响的一些种类每当播放时,往往会令今天的同行以为是“传说”!这里所说的“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包括但不限于电视剧和电视直播。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一部名叫《渴望》的电视剧曾经在播出时造成万人空巷、居家争睹的场面。③与热播电视剧相映成趣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的大型电视新闻直播,这种大型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在当时的中国本土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受众市场。有一些后起的电视媒体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并且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一些重大的新闻活动、新闻事件,举全台之力搞电视新闻直播,从而一举成名。比如说当时刚刚问世不久的凤凰卫视就举全台之力进行了“1997年江泽民访美的全程直播;英国戴安娜王妃的葬礼直播”,在“9·11”事件发生后更是“进行了36小时连续直播”“特别是对伊拉克战争的直播报道,突破连续直播100个小时的纪录”,④从而一举成名。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是抓住了包括但不限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新闻事件,开展了不间断的电视新闻直播活动,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国本土电视界“龙头老大”的地位。然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崛起,其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为之瞠目,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直播以一个某种意义上的“第三者”的身份迅速“插足”中国本土的受众市场,搅乱了当时趋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受众格局。作为一个后来“搅局”和“插足”的“第三者”,网络直播确实调动了种种手段,使出了浑身解数,运用各种“千娇百媚”的姿态来不断地“诱惑”那些电视受众。面对他们的种种“诱惑”,求新、求变、求奇的年轻电视受众往往转而“移情别恋”,抛弃电视直播,而将自己的目光转移到网络直播上来。这些年轻电视受众原本有可能会成为中国电视直播受众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在网络直播的诱惑下,他们“反戈一击”,使得中国本土的电视受众市场进一步断裂化。断裂化的结果就造成了中国本土电视直播受众的断层化。除了一些年长的电视观众,由于种种原因,仍然还坚持对电视直播的热爱,其他的人往往不是已经投向网络直播,就是打算投向网络直播,或者正在投奔网络直播的路上。年长的电视观众的坚守固然值得尊敬,但却对于中国本土的电视直播的可持续发展并无可持续的助益。在网络直播的冲击之下,中国本土的电视直播受众确实存在着断层化的问题,断层化的结果就是中国本土电视直播受众的年龄和中国本土的电视“年龄”一样日趋老龄化,可能会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这种情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以考量,确实不利于中国本土电视直播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可能对中国本土电视直播受众的审美趣味、审美期待以及审美判断造成某种意义上的不良影响
百度百科对“审美”的解释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⑤在笔者看来,所谓审美,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这种高级心理活动可以进一步细分,包括但不限于审美趣味、审美期待、审美判断,等等。这里所说的“审美趣味”,可以用另外一个概念来加以表述,那就是“审美偏好”,所谓“审美偏好”实际上就是审美主体的一种主观上的价值取向,这种主观上的价值取向一部分源于审美主体的先天禀赋,比如说有些人天生就对音乐或者绘画敏感并进而产生亲近感,但更多的源于后天的外部影响,后天的外部影响对于相关审美主体审美趣味或审美偏好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由于资讯的发达,今天的审美主体所能够接触到的审美客体日益增多,在前网络直播时代,直播乃是某种意义上的“卖家主导”,在那种语境中,电视直播的受众,其审美趣味或者审美偏好往往是具有固化性质的“高大上”取向,在当时的情况下,电视直播的受众处于一种“别无选择”的境地。而基于数字化的网络直播的大行其道则给电视直播的受众提供了某些前所未见的审美客体,这些审美客体以其趣味性、娱乐性、功利性、贴近性等特点,对以往的电视直播受众“高大上”的审美趣味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解构乃至颠覆,使得以往的电视直播受众有了更多的审美选择,这种新的选择意味着新的舍得,相当一部分电视直播受众的审美趣味或者审美偏好可能会悄然地發生改变,从而从审美的维度使得电视直播的受众群体面临着被分化、被断层的危险;这里所说的“审美期待”实际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主观上的心理预期,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向往。在前网络直播时代,这种憧憬和向往往往只是“量”的增加,而在网络直播大行其道的时代,这种憧憬和向往就提供了“破圈”而出的可能,存在着“质”上突破的可能性。作为审美主体的直播节目受众,可能就会对于直播节目有新的审美期待;这里所说的“审美判断”实际上就是综合调动观察、分析等各种手段,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对审美客体是否值得审美,审美主体是否应该固守于某一种审美客体等等做出的一系列的决定。这种决定实际上会影响审美主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审美偏好,并且左右他的审美期待。在传统的电视直播语境中,电视直播受众的审美期待是被固化的,而在基于数字化的网络直播审美语境中,审美主体却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所以会对电视直播这种审美客体是否值得自己继续关注而做出可能与以往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审美判断。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这些都可能对电视直播受众群体产生重大影响。
三、应对策略
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在网络直播大行其道的当下,电视直播有必要调整自己的生存策略,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盘活“基本盘”,留住“老朋友”
不管怎么说,电视直播还是有自己的“基本盘”的,这些“基本盘”就是电视直播的忠实观众,也就是电视直播的“老朋友”。那么,怎么才能盘活“基本盘”,留住“老朋友”呢?路径当然有很多,笔者认为,科学认识自己,认真做好自己可能是重要的选项。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认识自己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既不自视甚高,又不妄自菲薄。这里所说的“自视甚高”,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超过了自己实际上的能力和水平,这种情况如果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的话,那就是“自傲”;所谓“妄自菲薄”指的是自己对于自己的评价低于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这种情况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加以概括,那就是“自卑”。“自傲”与“自卑”反映的都不是真实的自己,都是一种虚幻的镜像,用比较通俗的话语来加以表述,都是哈哈镜中的自我。人照镜子当然是为了照见真实的自我,哈哈镜中的自我是只能当作游戏,不能当作真实的自我来加以对待的。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当时的统治者的心态就非常形象地诠释了什么叫做“自傲”与“自卑”:在鸦片战争之前,当时的清王朝统治者极度自傲,认为整个世界上只有大清帝国才是文明的化身和象征,其他的国家不过是化外蛮荒之邦,所以当英国女王派马嘎尔尼使团到中国来出使,给当时的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献上当时最新科技成果的时候,乾隆皇帝就用一种非常不屑的口吻训斥马嘎尔尼说,你们那些东西不过都是一些奇技淫巧而已,我堂堂中华这些东西早已有之!这种情况如果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加以表述的话,那真是“谜一般的自信”!而到了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国门,在西方列强的一连串打击之下,当时的清帝国统治者丧失了最基本的自信心,认为自己的一切,所有的方面全都不如洋人,所以产生了一种极度的自卑心理!无论是鸦片战争之前的极度自傲和鸦片战争之后的极度自卑,其实对于当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同样的道理,电视直播的从业者如果不能够科学地认识自己,或者是极度自傲,或者是极度自卑,都是不利于电视直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我们要特别强调要“科学认识自己”;这里所说的“认真做好自己”,也有很多选项,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妥善地处理好包括但不限于“身”与“心”、“巨”与“细”等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身”指的是电视直播的相关传播主体的各个身体器官以及作为这些人体器官延伸物的相关电视直播工具,比如说摄像机、无线电通话装置等等。要做好电视直播,没有这些是不行的,但仅仅依靠这些就想要做好电视直播肯定又是不够的。相关行为主体还必须努力避免“身”与“心”之间的不同步,甚至分离的情况。这里所说的“身”与“心”不同步甚至分离乃是一种比喻,实际上指的是相关行为主体由于极度自傲或者极度自卑,所以或者是对电视直播工作掉以轻心,或者是觉得怎么做也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导致不走心、不用心去做,即使是身体及其延伸物在场,往往也难以真正地做好电视直播工作!所以强调必须“走心”,必须身到心也到;这里所说的“巨”与“细”指的是宏大叙事、宏大场景与局部、细节。以往,一谈到电视直播,人们往往就会想到非常巨大的宏大的场面,这些宏大的场面确实是电视直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些东西是不行的,但是仅仅有这些东西而不注重细节又是不够的。这里所说的“细节”既包括传播主体工作的细节,也包括传播主体所使用的机器设备的细节,以及电视直播场景环境的细节等等,如果不重视这些细节,很可能会事倍而功半。反之,倘若如果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关系,科学地认识自己,认真地做好自己,就可能盘活“基本盘”,留住“老朋友”,避免在网络直播大行其道时电视直播受众的进一步流失。 (二)拓展增量,赢得新朋友
电视直播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不仅盘活“存量”,而且更要拓展“增量”。这里所说的“拓展增量”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增量拓展。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和基础。思想观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往往却左右着人们的行动,是人们的各种行动背后隐含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支撑。如果思想观念保守,那么相关行为主体的行动难免就会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畏手畏脚,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思想观念开放进步、与时俱进,那么相关行为主体的行动就会具有开拓性,具有勇往直前的属性。面对网络直播的大行其道,电视直播如果想要获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思想观念上做与时俱进的增量拓展,要充分认识到电视直播并不仅仅只有电视机构和电视机构的从业者能做,或者只有电视机构和电视从业者才能做得好。要充分认识到“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真正的高手在民间。所以要放下心、俯下身,虚怀若谷,向一切可以学习、应该学习的对象去学习,从思想观念上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与时俱进者,这样才能够在网络直播大行其道的情况下。确保电视直播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二是领域的增量拓展。以往,由于种种原因,在很多人心目中,电视直播常常就是电视新闻直播的代名词。因而,电视直播也主要聚焦在新闻领域,而基于数字化的网络直播,却将直播的领域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直播的对象,面对这种情况,电视直播也有必要以变应变,拓展自己的直播领域,不能也不应仅仅局限在以往的相对比较狭窄的新闻直播(包括体育赛事直播),应当确保自己在新闻直播领域权威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向其他领域拓展,积极尝试开展其他领域的电视直播,以便拓展自己的增量;三是形式和手段的增量拓展。以往由于种种原因,电视直播,尤其是重大新闻直播和重要电视新闻栏目直播时,往往在技术上都是重装备、高投入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确保政治安全和传播安全,确保电视新闻直播,尤其是重大电视新闻和重要电视栏目的直播万无一失,但是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就是往往投入比较大,如果从经济角度考虑,往往投入产出的性价比不是非常合理。而具有“草根”属性的网络直播则开辟了另外一条途径,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利用一些并不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设备,开展各种形式、各个领域的直播,这些直播虽然单个拿出来无法撼动电视新闻直播的地位,但是由于采用所谓的“群狼”战术,所以对电视直播也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挑战和威胁。面对这些挑战和威胁,电视直播也应当考虑,除了确保重大电视新闻和重要电视新闻栏目的直播安全之外,还应当进一步将自己的直播所用的设备和手段向其他增量领域拓展,可以尝试用不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设备开展其他领域的电视直播,以便与网络直播抢夺市场,赢得观众;四是直播样态的增量拓展。以往的電视直播,其样态往往是大型化、仪式化、完整化,而网络直播则往往是随地化、随时化、碎片化,虽然二者不在一个逻辑平面上,但是电视直播也应当充分吸纳或者借鉴网络直播的这种随时化、随地化、碎片化的直播样态,在确保大型化、完整化、仪式化等电视新闻直播的已有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将自己的传播样态也做一些适度调整,尝试开展随时化、随地化、碎片化的电视直播,以便在直播样态领域与网络直播竞争,赢得新的观众新的朋友。
注释:
①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直播”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B%B4%E6%92%AD/9957323.
②国纪平:《世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人民日报》2019年6月18日。
③《〈渴望〉这部电视剧一播出,万人空巷,犯罪率下降是怎么做的呢》,新浪网,http://k.sina.com.cn/article_6538704712_185bcb74800100oxk9.html,2020年5月11日。
④王炎龙:《凤凰卫视成功的十大关键词》,和讯网,http://futures.money.hexun.com/1002740.shtml,2005年1月17日。
⑤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审美”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A1%E7%BE%8E/3063347?fr=aladdin.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闻部编辑)
【特约编辑:刘 原;责任编辑:韩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