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5年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中国制造 2025”计划,由此打开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新阶段。而虽然现今中国制造已经全球皆知,但是我们的工业制造水平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制造2025”的诞生以及现实困境,得出了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出路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高质量制造之路。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竞争力;自主创新
一、“中国制造2025”的诞生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工程院启动“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咨询项目,提出在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和优先行动。它将成为“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路线图,这就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
规划报告预测,我国进入制造强国的进程大概为:2025年可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将位居第二方阵前列,2045年可望进入包括美、德、日的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具体目标:制造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一批优势产业率先实现突破,实现又大又强;部分战略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中国制造2025”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虽然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制而不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由于创新能力不强,在工业制造方面,仍然底气不足。我国虽然是一个制造大国,但仍然以代加工为主,研发、创新明显不足,也常常被冠以“廉价”“低档”的帽子,可见我国离工业强国的道理仍然漫长。
纵观当前制造业,我国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环保问题严重;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五是陷入“标准”困境;六是管理瓶颈凸显: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思想教条,管理决策主观,管理措施无力,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全球市场产品竞争力。而从外部因素看,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领先优势,抢占制造业高端,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我国制造业正面临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三、“中国制造2025”发展出路
要想真正做强中国制造,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
从中国制造产品的构成来看,尽管工业制成品已占主要部分,但制成品中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尤其是纺织品、服装等产品所占的比重仍然偏高,许多企业的出口产品经常受到国外相关贸易壁垒的限制。经济全球化趋势仍在继续,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应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竞争优势,使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成为中国制造的主体。为此,我国应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技术进步,支持自主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新技术和先进的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拉伸和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
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拥有核心技术,打造业界标杆。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精心培育品牌,着力营造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知名品牌。品牌建设的关键是强大的技术保证。而打造业界标杆则需要在生产、经营、服务各环节严格遵守国际规范,积极面对国际技术标准,增强品牌竞争力;二是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政府通过投资、融资、税收等手段,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增加研发投入。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创造有利的条件。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70% 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三是加强与国外品牌的合作。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急需通过战略并购、向国外购买品牌等方式,加快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三)提高产品质量是基础
质量是保持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最基础的环节。中国制造要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就必须先做好内功,着力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水平。为此,在企业层面上,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中心工作,构建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完善的质量监督、检查、跟踪、反馈等制度和机制,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及其相应的奖惩制度,营造质量是企业第一生命的企业文化。在国家层面上,政府必须强化质量管理的社会监督网络,强化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链条,以及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同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生产经营活动。
(四)有效应对贸易壁垒是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美国等国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将不断增加,手法也将不断翻新,首先,政府和行业组织要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监督、指导、协调和行业自律,规范出口企业的行为,制止低价倾销。其次,要引导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全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特别要加大力度开拓新兴国家市场。第三,要加大政府交涉力度,遵循有理、有力、有节的原则与有关国家进行政府间谈判,反对给予中国产品的歧视性贸易待遇。第四。出口企业对于涉及自身的贸易诉讼要积极应诉,以贸易公平为准绳、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于强加于己的不实的指控进行有理有据的申辩和反驳,争取胜诉;要适时调整投资战略,有条件的企业应到国外投资设厂,以规避贸易壁垒的限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向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起诉相关国家的歧视性贸易政策,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渊源,吴勇毅.“中国制造2025”对垒德国工业4.0[J].进出口经理人, 2015(3).
[2]武震.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 2011(3).
[3]余丰慧.“中国制造2025”关键在创新[J].金融博览(财富),2015(4).
[4]司建楠.“中国制造2025”苗圩破题工业强国[J].中国中小企,2015(4).
[5]曲风.“中国制造2025”探秘[J].新产经,2015(4).
[6]许颖丽.从“两化融合”到“中国制造2025”[J].上海信息化,2015(1).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竞争力;自主创新
一、“中国制造2025”的诞生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工程院启动“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咨询项目,提出在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和优先行动。它将成为“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路线图,这就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
规划报告预测,我国进入制造强国的进程大概为:2025年可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将位居第二方阵前列,2045年可望进入包括美、德、日的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具体目标:制造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一批优势产业率先实现突破,实现又大又强;部分战略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中国制造2025”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虽然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制而不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由于创新能力不强,在工业制造方面,仍然底气不足。我国虽然是一个制造大国,但仍然以代加工为主,研发、创新明显不足,也常常被冠以“廉价”“低档”的帽子,可见我国离工业强国的道理仍然漫长。
纵观当前制造业,我国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环保问题严重;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五是陷入“标准”困境;六是管理瓶颈凸显: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思想教条,管理决策主观,管理措施无力,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全球市场产品竞争力。而从外部因素看,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领先优势,抢占制造业高端,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我国制造业正面临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三、“中国制造2025”发展出路
要想真正做强中国制造,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
从中国制造产品的构成来看,尽管工业制成品已占主要部分,但制成品中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尤其是纺织品、服装等产品所占的比重仍然偏高,许多企业的出口产品经常受到国外相关贸易壁垒的限制。经济全球化趋势仍在继续,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应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竞争优势,使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成为中国制造的主体。为此,我国应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技术进步,支持自主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新技术和先进的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拉伸和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
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拥有核心技术,打造业界标杆。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精心培育品牌,着力营造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知名品牌。品牌建设的关键是强大的技术保证。而打造业界标杆则需要在生产、经营、服务各环节严格遵守国际规范,积极面对国际技术标准,增强品牌竞争力;二是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政府通过投资、融资、税收等手段,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增加研发投入。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创造有利的条件。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70% 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三是加强与国外品牌的合作。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急需通过战略并购、向国外购买品牌等方式,加快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三)提高产品质量是基础
质量是保持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最基础的环节。中国制造要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就必须先做好内功,着力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水平。为此,在企业层面上,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中心工作,构建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完善的质量监督、检查、跟踪、反馈等制度和机制,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及其相应的奖惩制度,营造质量是企业第一生命的企业文化。在国家层面上,政府必须强化质量管理的社会监督网络,强化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链条,以及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同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生产经营活动。
(四)有效应对贸易壁垒是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美国等国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将不断增加,手法也将不断翻新,首先,政府和行业组织要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监督、指导、协调和行业自律,规范出口企业的行为,制止低价倾销。其次,要引导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全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特别要加大力度开拓新兴国家市场。第三,要加大政府交涉力度,遵循有理、有力、有节的原则与有关国家进行政府间谈判,反对给予中国产品的歧视性贸易待遇。第四。出口企业对于涉及自身的贸易诉讼要积极应诉,以贸易公平为准绳、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于强加于己的不实的指控进行有理有据的申辩和反驳,争取胜诉;要适时调整投资战略,有条件的企业应到国外投资设厂,以规避贸易壁垒的限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向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起诉相关国家的歧视性贸易政策,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渊源,吴勇毅.“中国制造2025”对垒德国工业4.0[J].进出口经理人, 2015(3).
[2]武震.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 2011(3).
[3]余丰慧.“中国制造2025”关键在创新[J].金融博览(财富),2015(4).
[4]司建楠.“中国制造2025”苗圩破题工业强国[J].中国中小企,2015(4).
[5]曲风.“中国制造2025”探秘[J].新产经,2015(4).
[6]许颖丽.从“两化融合”到“中国制造2025”[J].上海信息化,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