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环境是研究当今社会现实不可避免的话题,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承受着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压力。本文以奥康纳的《自然的理由》为基础,在生态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视野内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态保护的种种弊端,包括资本主义的二重矛盾,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的关联性,还有在国际政治经济影响下的地区生态,同时说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遇到了困境和阻碍,指出生态环境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表明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进行生态改革的迫切性。
【关键词】生态学;社会主义;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文明建设
一、引文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逐渐摆脱农业文明的束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工业发展对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态学的出现更令人看清了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性。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生态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方向被提出来,并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观今日的中国,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同时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要求,如何在两者中间取得平衡,使社会能最终和谐地可持续化发展是亟需考虑的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深化改革的顺利进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生态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本质道说
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资本生产的视域下讨论自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异化,劳动者的异化使得人与社会和自然分离开来。机器化的大生产隔绝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与人类联系最为紧密的土地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变成了资本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压迫劳动者的一部分。这种异化最终导致了主客二分的自然观念,人不再把自然当作自身发展的一部分,而是视自然为与人的发展对立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掠夺自然以供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条件分为三类,代表工人劳动力的“生产的个人条件”;代表土地的“自然条件”或“外在的物质条件”;代表物质性基础结构的“公共的、一般性的条件”,例如交通与运输的设施。1而在资本主义的市场上,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一切物质生产条件都是明码标价的商品,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工业革命时期对资源的大肆掠夺,无论是煤矿、石油等能源,或者森林、渔场等资源都被人类首先放在经济的天平上衡量价值。
尽管马克思划分了三种生产条件,并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产生了分离和对立,但他对土地的关注点在于地租是如何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发挥作用,以及其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显然,在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自然资源不像现在面临着短期的危险,关于生态和工作环境的问题并不是当时工人阶级斗争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而生态学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念,是将生态环境问题放在自然地背景下考虑,这意味着,生态学社会主义思考的是关于人与环境如何相处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借此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三、生态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19世纪后半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生态主义融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发展出新的分支——生态学社会主义。这一趋势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稳固,新的压迫和剥削形式出现,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了生态环境的危机。这里是有着特定语境的,主要是后工业主义时代,在这一时期,资源短缺与环境破坏的困境渐渐显露,人们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支撑生产发展的重要支柱,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性无疑成为阻碍生态环境保护的障碍,同时,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发展不平衡往往是与政治经济的不平衡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态学社会主义,正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一)消费社会产生的生态影响
近半个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凭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扩大消费市场,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有了稳固的发展。资本主义消费市场的扩张引起了社会消费欲望的上涨,在繁荣的社会经济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逐奢侈品消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也失去了劳动和生活的自主性,变成了生产—消费这一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成为消费统治下的行尸走肉。对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直接导致了对生态的忽视和破坏,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环境资源,而生产后的废料则是环境污染的根源,发达的社会经济背后是不断被透支的生态环境。生态学社会主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二)资本主义的二重矛盾
为了说明生态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奥康纳在他的《自然的理由》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引入生产条件的影响,为了提高利润资本家需要压缩成本,而这成本中也包括土地的地租,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费用等等,这些“社会成本”威胁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两重矛盾危机分别是指,第一重矛盾引发的“实现的危机”,和第二重矛盾引发的“流动的危机”。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资本主义的危机只会以“生产过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条件的“自我摧残性”的利用和使用会对生产发展造成同样严重的后果,这直接关系到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其再生产的可能性。因此奥康纳认为对资本主义的二重矛盾需要同样谨慎地对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加以重视。
(三)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发展中必然会经历的阶段,并且呈现周期性爆发的趋势,生态学家提出,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对社会生产劳动产生影响,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不良反应,而反过来,生态危机也会同样作用于社会经济导致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与过度竞争,效率迷恋以及成本削减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意味着对环境资源的压榨,甚至对一些高污染技术和行业的追逐。而一旦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生产成本就会加重,为了解决污染问题所付出的代价将对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
当我们把目光投射到到全球范围内,将更能理解奥康纳的理论,经济全球化将世界经济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或许是后者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关键。在生态领域,政治上的不平衡发展意味着那些不发达地区将被迫承担生态恶化的压力和面临资源日益匮乏的困境,而随之而来的产业转型的难题也困扰着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这也同样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大量的粗放型产业曾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而现在,它们却变成了破环生态环境的元凶。 四、生态学社会主义的实践
奥康纳认为生态问题是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彻底解决的,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而生态保护并不能带来利润增长,只能达到缓解危机的效果,所以要求资本家们自发地去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是不现实的。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它是通过宏观调控从整体性上把握国家的经济发展,能以国家的名义针对生态环境实现政策性的保护行为。因此,奥康纳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生态学社会主义,就是希望能把生态学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生态学的作用。
(一)平地政治学
平地政治学是一种包含了社区、城市、周边环境等的政治思想,它要求我们不仅从远离城市的郊区去考虑环境保护问题,而是把小到社区,大到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多元文化和多样化的社会阶层纳入到对生态环境的讨论中来。一直以来,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无非是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种种,但是真正近在身边的问题却无人问津。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区城市都受到雾霾的困扰,PM2.5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环境话题。迫在眉睫的危机终于引起人们的警觉,雾霾频发让更多人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多么地刻不容缓。
平地政治学就是希望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的,而要真正解决问题,最终还要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所以平地政治学还要求市民阶层积极主张自己的诉求,市民阶层对社区和城市的规划是非常有发言权的,再专业的规划师也不会比市民们更了解一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和社区的种种设施,而他们对于环境的要求也是最贴近实际的,因此平地政治学实际上是体现了要求从具体实际的角度考虑环境问题的思想。
(二)保护第一
奥康纳的“保护第一!”看似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实际上是一种将生产条件放在第一位的保护思想。为说明这一思想奥康纳列举一些例子,在劳动力保护方面,保护第一指的是对劳动者的健康、教育、劳动环境包括女性劳动者的权益的保护;在环境方面,保护第一要求从污染控制进步到污染预防,从源头消灭污染源;在社区方面,要求给予乡村社区以同样的关注,在社区规划中考虑到绿化设施等与生态环境有关的问题。
保护第一,顾名思义是体现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我国针对环境问题的政策有一个总体要求,即“不要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这就是体现了保护第一的思想,环境污染固然可以通过治理得到遏制,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始终会造成伤害,真正的环境保护是从根本上扼杀污染的可能性,而不是想着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保护第一也不仅仅是局限于污染的预防,还包括社会环境,劳动力素质等多方面,生态环境并不只是节约资源,例如劳动者的素质也会决定其在生产过程中对待环境的态度,高污染的产业总是与低素质的劳动者联系在一起。城市的绿化设施,空间结构也会影响环境,就像过多的高楼大厦在城市中形成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造成连锁反应。保护第一,是一种预防的思想,在政策决断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这正是现在追求经济建设的中国社会需要具备的思想。
(三)国际化合作
如上文所说,生态环境与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形势是不可分离的,因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要在全球化的视角下考虑,要注意国际间的联系和合作。当今的世界是和平发展的时代,各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已不断深化,但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沟通与合作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于世界环境保护的行动还有很多分歧,前者要求平等地履行义务,而后者更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就在国际上主张“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些分歧实际上还是建立在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地位上的,毕竟第三世界国家同时承受着生态恶化的后果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压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间的合作更加重要,发达国家拥有着更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无论在各种清洁能源的拓展方面,还是在治理污染方面都有更多的经验,而发展中国家能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源,这种国际合作对世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共同发展的时代要求的体现。
五、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必然环节,也是改革深化的关键一步。但是现实环境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各种环境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这背后固然有政府部门忽视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责任,但也有产业转型的无奈,以及各个阶层的利益关联,这一切都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困难重重。
(一)由科学发展观体现的生产性正义
为了加快快生态文明的建设,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从源头解决污染,采用循环经济,绿色生产等方式尽量减少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同时强调产业转型,也是为了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转变为新型工业化企业,放弃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利用高新工业来拉动经济。这一思想所体现的正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性正义”。在资本主义思想中,正义是指事物的平等分配,而不是指事物的平等生产。4资本主义制度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方面的困境在于其对利益的追逐与保护生态环境存在着矛盾冲突,因此只能通过国家政策的强制性来事后补救,对已被破化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而生态学社会主义要求的是“生产性正义”,不是把生态环境看作可量化的数字,而是将其看作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但是,企业往往缺乏主动转型的内在动力,必须由国家政策进行引导。不能否认的是,产业转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困难,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中小型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从来是自顾不暇,更多的则是在国内外双重压力下濒临破产。如何贯彻生产性正义的政策方针是横贯在理想和现实中的巨大鸿沟。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在我国有许多重工业城市,它们有着辉煌的历史,造就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无数的煤炭、钢铁从这里运输到全国各地,支撑起了各地的经济发展。而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这些城市如今一边面临经济衰退的挑战,一边品尝生态破坏的恶果。这似乎是工业城市的宿命,在这些城市中大部分的劳动力都被投入到工业生产中,整个城市的单一发展也为产业转型带来困难,放弃现有的工业基础就意味着大批劳动力的失业,大量企业关停,在这样的压力下,政府也只能踌躇不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没有人愿意成为改革下的牺牲品,而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转变一个城市几十年来的发展根基?尤其是当煤炭工业仍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现状下,任何对整顿工业的呼吁都是“何不食肉糜”的空谈。 除此之外,为此感到棘手的恐怕还有石化行业的巨头们,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石化行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经济利益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高于一切的,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这其中或许还涉及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所有针对生态环境的讨论都是不同利益受益方的博弈对抗,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全面地看待生态环境的政策。
资本主义总被社会主义批判过度追求经济利润,可现实确是社会主义国家往往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这固然是全球经济不平等发展导致的,但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总是有意或无意地遵循着资本主义曾经的道路这是无法忽视的事实。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具有危机依赖性,在经济或生态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国家和社会为了摆脱危机进行改革,例如针对生态危机,会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扶持力度,要求企业承担生态责任等,这种依赖性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和生态危机中不断地改革自身,获得新的发展。今天我国社会正遭受生态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民对严重污染的环境感到愤怒,这或许能刺激政府部门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治理,从而遏制病态的工业发展,转向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
六、结论
生态学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是奥康纳、高兹等思想家在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分析中提出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科学思想,虽然其理论更多地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的,但在今天的中国现状下依然适用。尽管我们拥有社会主义制度宏观调控的优越性,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依然是举步维艰,中国有着独特的社会环境,政府在各项政策的制定执行上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政府的具体政策更多地要考虑各方的利益平衡,包括企业,劳动者和社会的利益。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已经不再只是涉及到生产能源消耗的数字问题,而是切身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能再对此不闻不问,必须立刻采取行动。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30、282-284、506-509、535.
[2]杨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对中国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夏鑫,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学社会主义思想评述[J].社会主义研究, 2007(6).
【关键词】生态学;社会主义;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文明建设
一、引文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逐渐摆脱农业文明的束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工业发展对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态学的出现更令人看清了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性。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生态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方向被提出来,并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观今日的中国,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同时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要求,如何在两者中间取得平衡,使社会能最终和谐地可持续化发展是亟需考虑的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深化改革的顺利进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生态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本质道说
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资本生产的视域下讨论自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异化,劳动者的异化使得人与社会和自然分离开来。机器化的大生产隔绝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与人类联系最为紧密的土地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变成了资本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压迫劳动者的一部分。这种异化最终导致了主客二分的自然观念,人不再把自然当作自身发展的一部分,而是视自然为与人的发展对立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掠夺自然以供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条件分为三类,代表工人劳动力的“生产的个人条件”;代表土地的“自然条件”或“外在的物质条件”;代表物质性基础结构的“公共的、一般性的条件”,例如交通与运输的设施。1而在资本主义的市场上,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一切物质生产条件都是明码标价的商品,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工业革命时期对资源的大肆掠夺,无论是煤矿、石油等能源,或者森林、渔场等资源都被人类首先放在经济的天平上衡量价值。
尽管马克思划分了三种生产条件,并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产生了分离和对立,但他对土地的关注点在于地租是如何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发挥作用,以及其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显然,在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自然资源不像现在面临着短期的危险,关于生态和工作环境的问题并不是当时工人阶级斗争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而生态学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念,是将生态环境问题放在自然地背景下考虑,这意味着,生态学社会主义思考的是关于人与环境如何相处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借此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三、生态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19世纪后半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生态主义融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发展出新的分支——生态学社会主义。这一趋势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稳固,新的压迫和剥削形式出现,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了生态环境的危机。这里是有着特定语境的,主要是后工业主义时代,在这一时期,资源短缺与环境破坏的困境渐渐显露,人们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支撑生产发展的重要支柱,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性无疑成为阻碍生态环境保护的障碍,同时,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发展不平衡往往是与政治经济的不平衡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态学社会主义,正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一)消费社会产生的生态影响
近半个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凭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扩大消费市场,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有了稳固的发展。资本主义消费市场的扩张引起了社会消费欲望的上涨,在繁荣的社会经济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逐奢侈品消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也失去了劳动和生活的自主性,变成了生产—消费这一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成为消费统治下的行尸走肉。对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直接导致了对生态的忽视和破坏,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环境资源,而生产后的废料则是环境污染的根源,发达的社会经济背后是不断被透支的生态环境。生态学社会主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二)资本主义的二重矛盾
为了说明生态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奥康纳在他的《自然的理由》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引入生产条件的影响,为了提高利润资本家需要压缩成本,而这成本中也包括土地的地租,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费用等等,这些“社会成本”威胁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两重矛盾危机分别是指,第一重矛盾引发的“实现的危机”,和第二重矛盾引发的“流动的危机”。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资本主义的危机只会以“生产过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条件的“自我摧残性”的利用和使用会对生产发展造成同样严重的后果,这直接关系到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其再生产的可能性。因此奥康纳认为对资本主义的二重矛盾需要同样谨慎地对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加以重视。
(三)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发展中必然会经历的阶段,并且呈现周期性爆发的趋势,生态学家提出,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对社会生产劳动产生影响,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不良反应,而反过来,生态危机也会同样作用于社会经济导致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与过度竞争,效率迷恋以及成本削减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意味着对环境资源的压榨,甚至对一些高污染技术和行业的追逐。而一旦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生产成本就会加重,为了解决污染问题所付出的代价将对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
当我们把目光投射到到全球范围内,将更能理解奥康纳的理论,经济全球化将世界经济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或许是后者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关键。在生态领域,政治上的不平衡发展意味着那些不发达地区将被迫承担生态恶化的压力和面临资源日益匮乏的困境,而随之而来的产业转型的难题也困扰着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这也同样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大量的粗放型产业曾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而现在,它们却变成了破环生态环境的元凶。 四、生态学社会主义的实践
奥康纳认为生态问题是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彻底解决的,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而生态保护并不能带来利润增长,只能达到缓解危机的效果,所以要求资本家们自发地去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是不现实的。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它是通过宏观调控从整体性上把握国家的经济发展,能以国家的名义针对生态环境实现政策性的保护行为。因此,奥康纳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生态学社会主义,就是希望能把生态学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生态学的作用。
(一)平地政治学
平地政治学是一种包含了社区、城市、周边环境等的政治思想,它要求我们不仅从远离城市的郊区去考虑环境保护问题,而是把小到社区,大到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多元文化和多样化的社会阶层纳入到对生态环境的讨论中来。一直以来,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无非是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种种,但是真正近在身边的问题却无人问津。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区城市都受到雾霾的困扰,PM2.5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环境话题。迫在眉睫的危机终于引起人们的警觉,雾霾频发让更多人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多么地刻不容缓。
平地政治学就是希望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的,而要真正解决问题,最终还要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所以平地政治学还要求市民阶层积极主张自己的诉求,市民阶层对社区和城市的规划是非常有发言权的,再专业的规划师也不会比市民们更了解一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和社区的种种设施,而他们对于环境的要求也是最贴近实际的,因此平地政治学实际上是体现了要求从具体实际的角度考虑环境问题的思想。
(二)保护第一
奥康纳的“保护第一!”看似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实际上是一种将生产条件放在第一位的保护思想。为说明这一思想奥康纳列举一些例子,在劳动力保护方面,保护第一指的是对劳动者的健康、教育、劳动环境包括女性劳动者的权益的保护;在环境方面,保护第一要求从污染控制进步到污染预防,从源头消灭污染源;在社区方面,要求给予乡村社区以同样的关注,在社区规划中考虑到绿化设施等与生态环境有关的问题。
保护第一,顾名思义是体现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我国针对环境问题的政策有一个总体要求,即“不要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这就是体现了保护第一的思想,环境污染固然可以通过治理得到遏制,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始终会造成伤害,真正的环境保护是从根本上扼杀污染的可能性,而不是想着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保护第一也不仅仅是局限于污染的预防,还包括社会环境,劳动力素质等多方面,生态环境并不只是节约资源,例如劳动者的素质也会决定其在生产过程中对待环境的态度,高污染的产业总是与低素质的劳动者联系在一起。城市的绿化设施,空间结构也会影响环境,就像过多的高楼大厦在城市中形成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造成连锁反应。保护第一,是一种预防的思想,在政策决断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这正是现在追求经济建设的中国社会需要具备的思想。
(三)国际化合作
如上文所说,生态环境与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形势是不可分离的,因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要在全球化的视角下考虑,要注意国际间的联系和合作。当今的世界是和平发展的时代,各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已不断深化,但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沟通与合作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于世界环境保护的行动还有很多分歧,前者要求平等地履行义务,而后者更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就在国际上主张“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些分歧实际上还是建立在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地位上的,毕竟第三世界国家同时承受着生态恶化的后果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压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间的合作更加重要,发达国家拥有着更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无论在各种清洁能源的拓展方面,还是在治理污染方面都有更多的经验,而发展中国家能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源,这种国际合作对世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共同发展的时代要求的体现。
五、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必然环节,也是改革深化的关键一步。但是现实环境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各种环境问题仍然层出不穷,这背后固然有政府部门忽视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责任,但也有产业转型的无奈,以及各个阶层的利益关联,这一切都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困难重重。
(一)由科学发展观体现的生产性正义
为了加快快生态文明的建设,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从源头解决污染,采用循环经济,绿色生产等方式尽量减少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同时强调产业转型,也是为了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转变为新型工业化企业,放弃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利用高新工业来拉动经济。这一思想所体现的正是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性正义”。在资本主义思想中,正义是指事物的平等分配,而不是指事物的平等生产。4资本主义制度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方面的困境在于其对利益的追逐与保护生态环境存在着矛盾冲突,因此只能通过国家政策的强制性来事后补救,对已被破化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而生态学社会主义要求的是“生产性正义”,不是把生态环境看作可量化的数字,而是将其看作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但是,企业往往缺乏主动转型的内在动力,必须由国家政策进行引导。不能否认的是,产业转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困难,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中小型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从来是自顾不暇,更多的则是在国内外双重压力下濒临破产。如何贯彻生产性正义的政策方针是横贯在理想和现实中的巨大鸿沟。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在我国有许多重工业城市,它们有着辉煌的历史,造就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无数的煤炭、钢铁从这里运输到全国各地,支撑起了各地的经济发展。而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这些城市如今一边面临经济衰退的挑战,一边品尝生态破坏的恶果。这似乎是工业城市的宿命,在这些城市中大部分的劳动力都被投入到工业生产中,整个城市的单一发展也为产业转型带来困难,放弃现有的工业基础就意味着大批劳动力的失业,大量企业关停,在这样的压力下,政府也只能踌躇不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没有人愿意成为改革下的牺牲品,而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转变一个城市几十年来的发展根基?尤其是当煤炭工业仍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现状下,任何对整顿工业的呼吁都是“何不食肉糜”的空谈。 除此之外,为此感到棘手的恐怕还有石化行业的巨头们,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石化行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经济利益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高于一切的,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这其中或许还涉及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所有针对生态环境的讨论都是不同利益受益方的博弈对抗,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全面地看待生态环境的政策。
资本主义总被社会主义批判过度追求经济利润,可现实确是社会主义国家往往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这固然是全球经济不平等发展导致的,但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总是有意或无意地遵循着资本主义曾经的道路这是无法忽视的事实。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具有危机依赖性,在经济或生态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国家和社会为了摆脱危机进行改革,例如针对生态危机,会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扶持力度,要求企业承担生态责任等,这种依赖性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和生态危机中不断地改革自身,获得新的发展。今天我国社会正遭受生态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民对严重污染的环境感到愤怒,这或许能刺激政府部门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治理,从而遏制病态的工业发展,转向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
六、结论
生态学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是奥康纳、高兹等思想家在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分析中提出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科学思想,虽然其理论更多地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的,但在今天的中国现状下依然适用。尽管我们拥有社会主义制度宏观调控的优越性,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依然是举步维艰,中国有着独特的社会环境,政府在各项政策的制定执行上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政府的具体政策更多地要考虑各方的利益平衡,包括企业,劳动者和社会的利益。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已经不再只是涉及到生产能源消耗的数字问题,而是切身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能再对此不闻不问,必须立刻采取行动。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30、282-284、506-509、535.
[2]杨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对中国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夏鑫,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学社会主义思想评述[J].社会主义研究, 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