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和感悟诗歌作品,达到使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有所提高。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可以更深层次的领会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诗歌阅读鉴赏方法
我国古代诗歌的成就是卓著和辉煌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学习古代诗歌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语文学习环节。古典诗歌毕竟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差距是很大的,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教授主要存在的问题过分注重分析诗歌,只是老师一味的讲解,学生负责背诵,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说明:“学生要有意识地积累、运用和感悟古代诗词,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欣赏品味”。诗歌鉴赏的综合性比较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来进行赏析。
1走进诗歌,走近作者
对于诗歌的阅读,想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在学习诗歌之前要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状况等。因为诗歌想要表达的内容主旨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其生平经历有关。不同的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个人际遇和经历都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的作品风格必然存在差异,即便是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品风格也是会不尽相同。举例子来说:
比较典型的两位诗人一位是唐朝的杜甫,另一位是宋朝的李清照。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很高的一位诗人,被尊为“诗圣”,他正好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深切地感受到战乱给人民带来伤痛,坎坷的经历使他的诗歌体现出来的是“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代表作如《三吏》、《三别》都表现得很明显。而李清照是宋朝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她的词前后两期的格调迥然有别,前期是比较清丽明快的,后期则是哀婉凄凉,转折的关键点是国破家亡,由于亡国的伤痛和丈夫的离世使词人伤痛不已,所以诗歌的感情基调也变得悲凉,很多都是抒发亡国之痛和吊念亡夫之情的。走近作者,知人论诗,了解诗人写作诗歌的背景、时代经历、情感世界进而了解了诗歌的情感基调等,对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诗歌是有很大助益的。
2品味诗歌
鉴赏诗歌的前提是要对诗歌进行细细的品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和修辞入手,从而达到对诗歌进行鉴赏的能力。①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我们知道很多诗人对自己诗歌作品都是很讲究炼字的,往往通过一个字使整首诗“活”起来,就是因为一个字这首诗句就可能成为千古名句。我们知道每首诗都有诗眼的,对诗眼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读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比如王安石的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我们一下子就抓住“绿”字,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生动、形象、有力,展现出江南春色的绿意盎然,故而这句诗便成为了千古名句。我们通过品味诗人炼字的绝妙之处,从而找到品味、赏析诗歌的切入点,使学生逐渐领会诗歌语言的魅力所在。②诗歌中不仅仅炼字有其精妙之处,它的修辞也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可以说诗歌就是一门修辞的艺术,诗歌通过采用多种修辞方法来表现和营造意境,凸显诗歌别样的美。李煜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把那种纷繁复杂的愁绪以贴切的比喻表明,使之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并且生动的表现了诗人那无法派遣的离愁别绪。
3把握诗歌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我们知道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本身就是按照一定的写作规则,突出韵律、富有节奏,抒发诗人的情感,反映生活。那么,诗歌有哪些鲜明的特点呢。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种:①诗歌语言都是比较凝炼含蓄的,通过最为简练的语言来表现意味深长的道理。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带领学生仔细的品味和推敲,反复的揣摩诗歌的语言,从而真正的体会诗人想要表达和抒发的情感,进一步领略诗歌的意境美。②古语有云:“诗言志”,也就是说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喜怒哀乐在传递世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③诗歌中的意象是比较鲜明的。诗人用诗歌来表现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都是运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所以说是人在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时候,往往都是把自己丰富的感情寄托在描写的具体景物上面。所以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在充分尊重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内涵,深刻领会其精神。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去领悟与理解诗歌的美,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走进诗歌炫丽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邵君华《积累品味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三步法》,《中学语文》2007 年第26 期。
[2]傅道春等《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1江西省赣州四中;2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诗歌阅读鉴赏方法
我国古代诗歌的成就是卓著和辉煌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学习古代诗歌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语文学习环节。古典诗歌毕竟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差距是很大的,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教授主要存在的问题过分注重分析诗歌,只是老师一味的讲解,学生负责背诵,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说明:“学生要有意识地积累、运用和感悟古代诗词,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欣赏品味”。诗歌鉴赏的综合性比较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来进行赏析。
1走进诗歌,走近作者
对于诗歌的阅读,想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在学习诗歌之前要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状况等。因为诗歌想要表达的内容主旨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其生平经历有关。不同的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个人际遇和经历都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的作品风格必然存在差异,即便是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品风格也是会不尽相同。举例子来说:
比较典型的两位诗人一位是唐朝的杜甫,另一位是宋朝的李清照。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很高的一位诗人,被尊为“诗圣”,他正好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深切地感受到战乱给人民带来伤痛,坎坷的经历使他的诗歌体现出来的是“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代表作如《三吏》、《三别》都表现得很明显。而李清照是宋朝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她的词前后两期的格调迥然有别,前期是比较清丽明快的,后期则是哀婉凄凉,转折的关键点是国破家亡,由于亡国的伤痛和丈夫的离世使词人伤痛不已,所以诗歌的感情基调也变得悲凉,很多都是抒发亡国之痛和吊念亡夫之情的。走近作者,知人论诗,了解诗人写作诗歌的背景、时代经历、情感世界进而了解了诗歌的情感基调等,对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诗歌是有很大助益的。
2品味诗歌
鉴赏诗歌的前提是要对诗歌进行细细的品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和修辞入手,从而达到对诗歌进行鉴赏的能力。①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我们知道很多诗人对自己诗歌作品都是很讲究炼字的,往往通过一个字使整首诗“活”起来,就是因为一个字这首诗句就可能成为千古名句。我们知道每首诗都有诗眼的,对诗眼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读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比如王安石的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我们一下子就抓住“绿”字,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生动、形象、有力,展现出江南春色的绿意盎然,故而这句诗便成为了千古名句。我们通过品味诗人炼字的绝妙之处,从而找到品味、赏析诗歌的切入点,使学生逐渐领会诗歌语言的魅力所在。②诗歌中不仅仅炼字有其精妙之处,它的修辞也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可以说诗歌就是一门修辞的艺术,诗歌通过采用多种修辞方法来表现和营造意境,凸显诗歌别样的美。李煜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把那种纷繁复杂的愁绪以贴切的比喻表明,使之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并且生动的表现了诗人那无法派遣的离愁别绪。
3把握诗歌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我们知道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本身就是按照一定的写作规则,突出韵律、富有节奏,抒发诗人的情感,反映生活。那么,诗歌有哪些鲜明的特点呢。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种:①诗歌语言都是比较凝炼含蓄的,通过最为简练的语言来表现意味深长的道理。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带领学生仔细的品味和推敲,反复的揣摩诗歌的语言,从而真正的体会诗人想要表达和抒发的情感,进一步领略诗歌的意境美。②古语有云:“诗言志”,也就是说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喜怒哀乐在传递世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③诗歌中的意象是比较鲜明的。诗人用诗歌来表现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都是运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所以说是人在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时候,往往都是把自己丰富的感情寄托在描写的具体景物上面。所以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在充分尊重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内涵,深刻领会其精神。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去领悟与理解诗歌的美,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走进诗歌炫丽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邵君华《积累品味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三步法》,《中学语文》2007 年第26 期。
[2]傅道春等《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1江西省赣州四中;2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