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串联起这四大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生理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而这些经验和能力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就可以传递给学生的。要培养语感,就要丰富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通过诵读领悟文本的精髓,要内化与语感相关的理论
[关键词] 语感 语文教学 经验色彩
翻开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单元都由: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大块组成,涵盖了语文“听、说、读、写”的四大能力要求,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这四大能力,而串联起这四大能力的语文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不论教改如何推进,不论教材如何更换,语文教学始终离不开这四大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偏离对学生语感的塑造。
一、语感的定义及重要性
语感,是一种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文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体现。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语感能力强的学生,能在实际应用中快速、敏锐的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能力差的,接触语言文字时,若不运用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就不能领略到文字的深层含义,甚至误解文字的含义。笔者曾在高三高职班教学时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学习努力,但语文成绩却始终处于班级末流。每次做高职考模拟卷,这些题目他几乎可以说是逢做必错:单选题中的修辞题、语言简明得体题、语言连贯题、诗歌鉴赏题、句意理解题等需要运到理解语句含义的题目,如16年浙江省高职考试研究联合体第二次联合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对下面这段话的含义理解最贴切一项是:
著名作家麦家说:“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
A、平庸的人就是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人,活着如同死人。
B、有所敬畏,勇于担当,才能脱离平庸,走向优秀和卓越。
C、人人都有“性命”,人生而平等,没有尊卑贵贱的区别。
D、“性命”是人生的基础,没有性命也就没有优秀和卓越。
这道题目的四个选项从语义上判断都没有错误,答题时候要抓住三种人的不同点,这样才能得出答案B。可是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他只能看到语段所阐述的表面,却无法去领会言外之意,无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因此总是被表面迷惑,无法选出正确的答案。
二、中职生语感培养的方法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生理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而这些经验和能力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就可以传递给学生的。要培养语感,就要丰富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通过诵读领悟文本的精髓,要内化与语感相关的理论
1.感受生活培养语感
感受,是一种以感觉为基础的,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如情绪激动、心情舒畅、思想领悟等,这能帮助我们在课文的学习中更好的理解文字。书是有字的生活,只有我们设身处地的带着情感去阅读,去再现书本借助文字所表现的生活情境,就能够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基础模块上册的课文《荷花淀》中:“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震动”是水生嫂内心震惊的外在表现, “吮”是想平稳一下自己的心情。要理解这句话,就要根据人物所处环境、面临的问题来加入想像。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水生嫂没有心理准备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的震动了一下,这时的水生嫂内心是复杂的:战场上的惊险难测,独自支撑家庭的艰难。可是,水生嫂也是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她把受伤的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的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借此隐藏起了自己的软弱,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这语句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必须要学生看得仔细、思考得仔细。做生活的有心人,将感情投入生活,这样才有利于阅读与写作。
2.阅读积累语感
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语感能力的基础。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语言的奥妙、语言的情趣、语言的精髓。只有不断累积自己的阅读量,才能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观,才能有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
如阅读课文《像山那样思考》中,作者通过叙写自己打死一只狼的经历来阐明自己认识到狼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的过程。奥尔多·利奥波德对自己猎杀狼的场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发现狼时,狼毫无防范,摇晃着尾巴,和小狼正在自由自在的活动能够,小狼则“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此种情景,狼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但是,当狼遭到猎杀时,情景就发生了改变,“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人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附近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这样的描写,必定会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感受到一种悲哀的情绪,一种沉重的心情。这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体会、吸收。
中职学生普遍阅读量少,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爱阅读,很多人是因为“看不懂” ,所以才对阅读望而却步。看不懂,其实就是语感的缺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让学生从阅读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小文章入手,逐渐积累语感。
3.写作内化语感
写作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可是中职学生的写作水平偏低,部分学生甚至会词不达意。要改变这一现象,加大作文的密度是方法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演讲和书面作文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文与小作文结合、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小语段练习,可以让学生写些常规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述、影视点评等等,通过这些练习,会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可能引起思索或争议的事件,会养成一种用文字来表达情感的习惯。
某次小语段练习,我让学生写一位老师,一学生这样的描写数学老师:“他教的那门课总是让我有些乏味,可他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又将我飞远的思绪牢牢拉回。他那洪亮的嗓门是出了名的,好像他一讲课,在树枝上气息的鸟儿就会一下散去。可我却讨厌不起他来。光嫩的脸上那并不出众的五官又挤上了一副银白的眼镜,偏分的发型修饰着他那大得略显突兀的脑袋,穿着轻松随意。貌似是个邋遢的男士,可配上他的笑容,一切便又显得那么自然。” 可以说,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丰富了自身语言。
[关键词] 语感 语文教学 经验色彩
翻开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高等教育出版社),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单元都由: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大块组成,涵盖了语文“听、说、读、写”的四大能力要求,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这四大能力,而串联起这四大能力的语文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不论教改如何推进,不论教材如何更换,语文教学始终离不开这四大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偏离对学生语感的塑造。
一、语感的定义及重要性
语感,是一种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文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体现。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语感能力强的学生,能在实际应用中快速、敏锐的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能力差的,接触语言文字时,若不运用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就不能领略到文字的深层含义,甚至误解文字的含义。笔者曾在高三高职班教学时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学习努力,但语文成绩却始终处于班级末流。每次做高职考模拟卷,这些题目他几乎可以说是逢做必错:单选题中的修辞题、语言简明得体题、语言连贯题、诗歌鉴赏题、句意理解题等需要运到理解语句含义的题目,如16年浙江省高职考试研究联合体第二次联合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对下面这段话的含义理解最贴切一项是:
著名作家麦家说:“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
A、平庸的人就是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人,活着如同死人。
B、有所敬畏,勇于担当,才能脱离平庸,走向优秀和卓越。
C、人人都有“性命”,人生而平等,没有尊卑贵贱的区别。
D、“性命”是人生的基础,没有性命也就没有优秀和卓越。
这道题目的四个选项从语义上判断都没有错误,答题时候要抓住三种人的不同点,这样才能得出答案B。可是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他只能看到语段所阐述的表面,却无法去领会言外之意,无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因此总是被表面迷惑,无法选出正确的答案。
二、中职生语感培养的方法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生理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而这些经验和能力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就可以传递给学生的。要培养语感,就要丰富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通过诵读领悟文本的精髓,要内化与语感相关的理论
1.感受生活培养语感
感受,是一种以感觉为基础的,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如情绪激动、心情舒畅、思想领悟等,这能帮助我们在课文的学习中更好的理解文字。书是有字的生活,只有我们设身处地的带着情感去阅读,去再现书本借助文字所表现的生活情境,就能够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基础模块上册的课文《荷花淀》中:“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震动”是水生嫂内心震惊的外在表现, “吮”是想平稳一下自己的心情。要理解这句话,就要根据人物所处环境、面临的问题来加入想像。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水生嫂没有心理准备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的震动了一下,这时的水生嫂内心是复杂的:战场上的惊险难测,独自支撑家庭的艰难。可是,水生嫂也是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她把受伤的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的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借此隐藏起了自己的软弱,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这语句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必须要学生看得仔细、思考得仔细。做生活的有心人,将感情投入生活,这样才有利于阅读与写作。
2.阅读积累语感
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语感能力的基础。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语言的奥妙、语言的情趣、语言的精髓。只有不断累积自己的阅读量,才能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观,才能有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
如阅读课文《像山那样思考》中,作者通过叙写自己打死一只狼的经历来阐明自己认识到狼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的过程。奥尔多·利奥波德对自己猎杀狼的场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发现狼时,狼毫无防范,摇晃着尾巴,和小狼正在自由自在的活动能够,小狼则“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此种情景,狼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但是,当狼遭到猎杀时,情景就发生了改变,“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人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附近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这样的描写,必定会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感受到一种悲哀的情绪,一种沉重的心情。这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体会、吸收。
中职学生普遍阅读量少,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爱阅读,很多人是因为“看不懂” ,所以才对阅读望而却步。看不懂,其实就是语感的缺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让学生从阅读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小文章入手,逐渐积累语感。
3.写作内化语感
写作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可是中职学生的写作水平偏低,部分学生甚至会词不达意。要改变这一现象,加大作文的密度是方法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演讲和书面作文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文与小作文结合、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小语段练习,可以让学生写些常规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述、影视点评等等,通过这些练习,会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可能引起思索或争议的事件,会养成一种用文字来表达情感的习惯。
某次小语段练习,我让学生写一位老师,一学生这样的描写数学老师:“他教的那门课总是让我有些乏味,可他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又将我飞远的思绪牢牢拉回。他那洪亮的嗓门是出了名的,好像他一讲课,在树枝上气息的鸟儿就会一下散去。可我却讨厌不起他来。光嫩的脸上那并不出众的五官又挤上了一副银白的眼镜,偏分的发型修饰着他那大得略显突兀的脑袋,穿着轻松随意。貌似是个邋遢的男士,可配上他的笑容,一切便又显得那么自然。” 可以说,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丰富了自身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