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2gst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原音韵》是我国元代文化史上研究音韵学、曲学的经典文献之一,在学术界有关《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研究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将针对近二十年来对此问题的探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力求重识《中原音韵》音系中入声问题在音韵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中原音韵》;有无入声;入声
  作者简介:马原野(1993-),男,辽宁葫芦岛人,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1
  《中原音韵》是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著的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韵书著作。该书以元代戏曲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人的作品为编纂的立足点,注重研究元代戏曲作品中的用韵情况,结合自身创作经验进行深入探讨,较好地反映出十三、四世纪北方话的用韵情况,成为了汉语音韵史上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本书共分两部分:一是韵谱,共分19个韵部,主要供曲作者检韵用;二是起例,共有27条例说,主要讲述北曲的创作问题。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是韵谱部分的精华,周德清自己说是“作词之膏肓,用字之骨髓”。正因此,在入派三声的研究过程中关于入声在《中原音韵》音系中是否存在便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讨论。
  一、《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整体概况
  在学界中关于《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研究讨论由来已久,进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相关问题的争论尤为热烈。《中原音韵》所处时代是否有入声,这是学术界在研究讨论过程中的一个焦点。以王力、宁继福、赵荫棠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入声在当时所处时代已消失,这种观点在目前的学术界中仍存在较大争议。与此同时,以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入声在当时所处时代仍然存在。这两个派别都以实际例证和参考资料为主进行研究,旁征博引,各自为证。在近二十年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音韵》“入派三声”论的研究探讨仍在火热进行。
  二、近二十年《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作为最早反映“入派三声”现象的韵书,《中原音韵》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我国现代音韵研究的奠基之作。但关于《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的争论至今,仍无定论。通过对近二十年所做研究进行总体概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清楚掌握《中原音韵》在著书成文过程中所涉及到有关“入派三声”的相关问题,借此来更好地研究汉语音韵的发展。
  (一)持入声消失说
  近二十年来相当一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过程中,以《中原音韵》材料本身作為研究立足点,更多地借鉴了同时代的其他参考文献作为理论依据,试图从其他材料入手,变换新角度来论证《中原音韵》音系无声。
  (二)持入声存在说
  在《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研究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者仍旧认为入声消失的说法是有偏误的,他们在研究探讨中更注重于以《中原音韵》作为主体研究对象,结合周德清的创作目的和实际例证论证中《中原音韵》音系中仍存在入声。
  三、近二十年《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研究归纳总结
  通过对近二十年来有关《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主要研究成果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各家观点采取了不同的验证方法,不同的参考文献甚至是受到作者本人方言的影响,关于《中原音韵》音系中是否有入声仍无定论。根据近二十年的所做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研究经验总结,希望对日后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够有所借鉴。
  其一,在讨论《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的过程中,各家运用了不同的参考文献,多数是以元代及元代之前的文献著述为主,通过对比前人著述中的用韵和《中原音韵》的用韵从而得出相关结论。但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参考文献的使用没有一个统一的判定标准,使用资料的时间界定并不是十分明确,起止时间点较为随意,在资料的运用过程中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从而导致有些资料及所举例证恰是只为证明作者的观点,有先入为主之嫌。
  其二,《中原音韵》所研究的“中原之音”在目前仍未有一个确定的基础方言。各家各执己见,基础方言如果事先没有明确界定,讨论《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便显得避重就轻。所以,对于入声有无的研究必须对基础方言达成一致的共识,如果认为《中原音韵》代表的大都音,那么其入声便已消失。如果认为其代表的是其他地区方言或共同语,入声有无的问题就需要明确研究立足的语言主体,从头而议。
  其三,通过近二十年主要研究成果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入声在当时并没有完全消失,而且是处在一个不断地变化过程当中。如果就实际文本而言,《中原音韵》是为北曲押韵而作,不考虑当时实际语音,仅从作者创作初衷来看,确是不存在入声的。但若采取的不同的研究立足点,将研究重心置于当时实际口语中,入声又是显然存在的。因此如何辩证地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的。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不仅为当时北曲的创作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参考,而且也为后世的音韵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对于汉语音韵学习本身来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本文仅对近二十年《中原音韵》音系“有无入声”论的主要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及相应探讨,所做评介仅为一己拙见,欠妥之处还有待继续深入学习。不可否认的是,关于《中原音韵》入声问题的研究仍存在可深入之处,仍需要进一步分析方能看清其真实面貌。
  参考文献:
  [1]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其他文献
以84-15,A67为主体亲本,配制不同类型的9个杂交组合,研究了杂交后代农艺性状的分离规律。结果表明,F3、F4、F5稳定株系出现的频率分别为5.5%,18.6%和24.1%;84-15×84-1、A67×高粱稻和A67×94541F3代稳定株系频率分别为12.5%,20.0%和16.7%,其它杂交组合则
摘 要:英语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但是,有词汇习得就有词汇的磨蚀。英语语言磨蚀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以地方性高職院校非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词汇测试及访谈来探讨影响词汇磨蚀的一些因素。研究表明学生的词汇磨蚀程度较高,其中的影响因素有词汇本身的特征、学习方法等。文章最后根据英语词汇磨蚀规律提出了一些有利于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建议。  关键词:磨蚀;因素;建议  作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组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实质的理解主要从通俗、现实、群众的三个角度来进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实践性和主体性两大特征。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实质及其特征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关键词:内涵;实质;实践性;主
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与籽粒产量遗传相关密切程度为行粒数>轴粗>出籽率>穗行数>穗位>千粒重:直接通径系数为行粒数>千粒重>穗行数>轴粗>出籽宰>穗位.认为单株籽粒产量改良,应在稳定穗数的基
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热切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了。十六大通过了关于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通过了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通过了
今年6月14日至16日,第十三届“中国时事报道奖”评比会在大连召开。趁此机会,我们采访了作为评委的新华社“0001号记者”李尚志。作为新华社国内部原主任,作为第四届韬奋奖获得
江苏省如皋日报创办9年多来,发扬“艰苦创业、锐意创新、务实创优”的精神,瞄准一流目标,着力挥写如皋日报新华章:从白手起家,到有了35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从借用房屋办公,到有了自己2200平方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提出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思孟学派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宋明新儒家开创、形成了“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派别,其主流
审美理想是人类社会审美经验的集中概括和总结,是作家审美经验的结晶和升华。作为一位作家,博尔赫斯在他迷宫式的作品中饱含着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即用作品来表现宇宙的不
研究了航天诱变处理材料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方面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株高、生育进程、倒4叶宽、结铃性、铃重、衣分等方面,株型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是广谱的,从中可能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