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均衡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中国现实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所以需要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合理收费,控制择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均衡化发展;建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制度、采取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等措施来加快教育均衡的发展。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均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512.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公平而言,现实生活中存在区域、民族、城乡、层次、性别等多个方面的差异。而我国的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何区域教育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与意义
“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当前人们关注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或者说,它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均衡发展决不是教育的平均主义,而是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发展。公平与优质不应对立,既不能单纯追求不公平的优质,也不能简单追求低水平的公平。
作为公共产品,义务教育究竟应当追求什么样的均衡?这一问题的答案始终一直存在着是“削峰填谷”还是“填谷扬峰”的争论。主张“填谷扬峰”一派认为,均衡不是限制名校的发展,而是抬高底部,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实现优质均衡。名校有其形成和发展有一定规律,如果违背这种规律限制其发展,或者把名校的优势稀释,未必能对薄弱学校有多少好处,反而会对这一区域的教育发展产生负面作用。但另一派认为,在当今中国教育大环境里,名校有其自己难以撼动的根基,如果不“削峰填谷”,薄弱学校就很难强大起来,始终处于被动发展状态,择校的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笔者认为,教育均衡不是“削峰填谷”,也不是“填谷扬峰”,更不是整齐划一的绝对公平。均衡发展是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办学条件基本满足,但并不是办学水平的“统一化”。百姓对教育的需求,目前也已经升格为“上好学”,希望孩子能得到更有选择性、更具特色的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限制或削弱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和强势群体的发展,而是要在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加快发展,进而把基础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不断实现高位均衡。
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不竭动力。纵观笔者国义务教育,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在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教育均衡化必须与时俱进。在均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促进速度慢、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的学校加快发展。同时,要坚持教育均衡化的内涵发展方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提高办学水平,高质量、抓特色、扬优势,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对于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的现状,基础教育尤其是其中的义务教育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政府和财政应采取制度和政策缩小基础教育在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群体间的差别,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教育是不能等待的事业,教育公平是起点上的公平。为了让孩子们“上好学”,为了让公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将教育公平进行到底!教育的均衡化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教育的均衡化之所以被作为一个难点提出来,是因为中国现实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在中国的一些贫困、偏远地区,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当困难。即使是在中国的同一座城市,校与校之间的差距往往有着天壤之别。更让人感到忧虑的是,教育的两极分化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有日益严重的趋势。自从示范性高中的方案提出来,一所达标学校所需开支动辄上亿元甚至几亿元。北京某区今年一年的主要教育经费,全都集中投入到一所示范性高中的扩建之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迫切需要落到实处,处理好教育资源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教育经费的投向上科学配置,对“弱势教育”给予经费支撑,使教育资源配置起到引导和调控教育均衡的“杠桿作用”,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1. 建立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
一是推动优质资源共享。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倡对口帮扶,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在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争取逐步为学校每个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教育水平。开发丰富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重点开发师资短缺课程资源、民族双语教学资源,提高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水平。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等机构要积极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性教育活动。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要努力创造条件,将适合开展中小学生实践教育的资源开发为社会实践基地。教育部门要统筹安排学校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外活动。学校也要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教育,探索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有机衔接的有效方式,使教育更为优质。
二是均衡配置办学资源。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力争为农村中小学配齐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妥善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人员配置问题。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要采取学校扩建改造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
三是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合理配置各学科教师,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师。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
2.切实解决择校难题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正是因为现实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择校热愈演愈热,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时常上演。所以要合理收费,控制择校。近年来全国价格举报的四大热点,教育乱收费问题位居首位。学校变成了权利阶层和富豪阶层培养子女的大摇篮,把更多的低收入阶层推到了优质学校之外,剥夺了部分弱势群体子女享受优质教育机会。因此,示范学校应有“节约”和“以学生为本”理念,加强资金运作管理,依法合理收费,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在教育经费相对短缺情况下,要按规定严格控制择校生招收数量,挖潜扩大正常招生规模, 公开面向本地区或全社会招生,让更多的平常百姓子女有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均衡化发展,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学校教育均衡化根本。学校教师队伍要实行现代化,首先要求全体教师具备丰富的现代化科学知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相应的文化知识水平,力求全体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第二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技能技巧,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普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大培养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的力度,特别要利用教科研力量来培养骨干教师。形成骨干、名优教师群体。以骨干教师促进教科研做法,既全面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又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骨干教师为当地教育发展起辐射和支撑功能。四是精心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努力以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凝聚人、培育人、塑造人,努力为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名成家创造宽松的政策空间和成长环境,努力提高师资建设。实行县域内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推行校长聘期制。建立和完善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完善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措施。
3. 实现差异化倾斜政策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一是建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制,各级的责任必须明确,坚决杜绝职责不清的现象,要把各级履行职责的情况纳入政绩的考核范围,奖优罚劣。必须做到分工合作,上下协调,渠道畅通,以充分发挥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效应。建立科学评价制。建立健全城乡基础教育的科学评价制,必须转变评价思想,完善评价内容,改革评价方法,做到定量评判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内容上做到个别重点监控与全面系统监控相结合,从时间上做到平时的经常性监控与集中的阶段性监控相结合,从性质上做到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相结合,从方法上做到监督检查与反馈调控相结合,笔者们做到监控的四个结合,才能全面提高监控的力度,取得應有的效果。建立健全各级责任制,科学评价制和全面监控制等制度,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章可循,走出误区,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均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512.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公平而言,现实生活中存在区域、民族、城乡、层次、性别等多个方面的差异。而我国的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何区域教育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与意义
“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指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当前人们关注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或者说,它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均衡发展决不是教育的平均主义,而是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发展。公平与优质不应对立,既不能单纯追求不公平的优质,也不能简单追求低水平的公平。
作为公共产品,义务教育究竟应当追求什么样的均衡?这一问题的答案始终一直存在着是“削峰填谷”还是“填谷扬峰”的争论。主张“填谷扬峰”一派认为,均衡不是限制名校的发展,而是抬高底部,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实现优质均衡。名校有其形成和发展有一定规律,如果违背这种规律限制其发展,或者把名校的优势稀释,未必能对薄弱学校有多少好处,反而会对这一区域的教育发展产生负面作用。但另一派认为,在当今中国教育大环境里,名校有其自己难以撼动的根基,如果不“削峰填谷”,薄弱学校就很难强大起来,始终处于被动发展状态,择校的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笔者认为,教育均衡不是“削峰填谷”,也不是“填谷扬峰”,更不是整齐划一的绝对公平。均衡发展是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办学条件基本满足,但并不是办学水平的“统一化”。百姓对教育的需求,目前也已经升格为“上好学”,希望孩子能得到更有选择性、更具特色的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限制或削弱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和强势群体的发展,而是要在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加快发展,进而把基础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不断实现高位均衡。
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不竭动力。纵观笔者国义务教育,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在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教育均衡化必须与时俱进。在均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促进速度慢、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的学校加快发展。同时,要坚持教育均衡化的内涵发展方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提高办学水平,高质量、抓特色、扬优势,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对于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的现状,基础教育尤其是其中的义务教育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政府和财政应采取制度和政策缩小基础教育在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群体间的差别,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教育是不能等待的事业,教育公平是起点上的公平。为了让孩子们“上好学”,为了让公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将教育公平进行到底!教育的均衡化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教育的均衡化之所以被作为一个难点提出来,是因为中国现实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在中国的一些贫困、偏远地区,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当困难。即使是在中国的同一座城市,校与校之间的差距往往有着天壤之别。更让人感到忧虑的是,教育的两极分化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有日益严重的趋势。自从示范性高中的方案提出来,一所达标学校所需开支动辄上亿元甚至几亿元。北京某区今年一年的主要教育经费,全都集中投入到一所示范性高中的扩建之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迫切需要落到实处,处理好教育资源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教育经费的投向上科学配置,对“弱势教育”给予经费支撑,使教育资源配置起到引导和调控教育均衡的“杠桿作用”,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1. 建立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
一是推动优质资源共享。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倡对口帮扶,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在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争取逐步为学校每个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升教育水平。开发丰富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重点开发师资短缺课程资源、民族双语教学资源,提高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水平。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等机构要积极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性教育活动。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要努力创造条件,将适合开展中小学生实践教育的资源开发为社会实践基地。教育部门要统筹安排学校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外活动。学校也要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教育,探索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有机衔接的有效方式,使教育更为优质。
二是均衡配置办学资源。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力争为农村中小学配齐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妥善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人员配置问题。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要采取学校扩建改造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
三是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合理配置各学科教师,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师。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
2.切实解决择校难题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正是因为现实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择校热愈演愈热,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时常上演。所以要合理收费,控制择校。近年来全国价格举报的四大热点,教育乱收费问题位居首位。学校变成了权利阶层和富豪阶层培养子女的大摇篮,把更多的低收入阶层推到了优质学校之外,剥夺了部分弱势群体子女享受优质教育机会。因此,示范学校应有“节约”和“以学生为本”理念,加强资金运作管理,依法合理收费,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在教育经费相对短缺情况下,要按规定严格控制择校生招收数量,挖潜扩大正常招生规模, 公开面向本地区或全社会招生,让更多的平常百姓子女有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均衡化发展,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学校教育均衡化根本。学校教师队伍要实行现代化,首先要求全体教师具备丰富的现代化科学知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相应的文化知识水平,力求全体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第二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技能技巧,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普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大培养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的力度,特别要利用教科研力量来培养骨干教师。形成骨干、名优教师群体。以骨干教师促进教科研做法,既全面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又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骨干教师为当地教育发展起辐射和支撑功能。四是精心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努力以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凝聚人、培育人、塑造人,努力为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名成家创造宽松的政策空间和成长环境,努力提高师资建设。实行县域内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推行校长聘期制。建立和完善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完善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措施。
3. 实现差异化倾斜政策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一是建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制,各级的责任必须明确,坚决杜绝职责不清的现象,要把各级履行职责的情况纳入政绩的考核范围,奖优罚劣。必须做到分工合作,上下协调,渠道畅通,以充分发挥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效应。建立科学评价制。建立健全城乡基础教育的科学评价制,必须转变评价思想,完善评价内容,改革评价方法,做到定量评判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内容上做到个别重点监控与全面系统监控相结合,从时间上做到平时的经常性监控与集中的阶段性监控相结合,从性质上做到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相结合,从方法上做到监督检查与反馈调控相结合,笔者们做到监控的四个结合,才能全面提高监控的力度,取得應有的效果。建立健全各级责任制,科学评价制和全面监控制等制度,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是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章可循,走出误区,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