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人生 万世师表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2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4年5月27日,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敬爱的恩师谢绍曾先生离开了他心爱的声乐教育事业,驾鹤西去。
  五年来,我们常常回忆起师从先生学习声乐的往事,他那豁达的气度、诙谐的谈吐、爽朗的笑声,恍如昨日。在先生逝世五周年的日子里,谨以此文表达对恩师的无限敬仰、感戴和怀念之情。
  谢绍曾教授,是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声乐教育家,原上海音乐学院教务委员会委员、教务处处长、工会主席、图书馆馆长,系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这位毕生躬耕杏坛执教长达65年的世纪老人,曾见证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和声乐艺术发展的历程,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无论战火硝烟、无论政治风云、无论顺境逆境,始终以一个中国人的耿耿风骨和爱国热忱、以一名音乐教育家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以及新中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和毕生精力,堪称万世师表,学人楷模。
  
  一、未出土时先有节志齐云汉君子风
  
  1914年11月26日,谢绍曾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上世纪30年代,曾分别就读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国立音专等学校。先后师从王济远、刘海粟、吴梦非、张舍之以及介楚斯基、周淑安、苏石林、毕力比可娃等国内外名师学习素描、油画、和声、小提琴、声乐、钢琴等专业。在校期间由于学习成绩优良,曾多次获得甲等奖学金。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他义无反顾地弃学奔赴抗战后方,投身音乐教育和抗日救亡活动。他在长达8 年之久的动荡岁月里,辗转于湖南、桂林、重庆、苏州等地,先后在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重庆音乐干部训练班、国立歌剧学校和重庆师范教授声乐,并担任怒吼合唱团指挥,参加一系列进步文化活动。为了推动中国歌剧事业发展,谢教授作为筹办人之一,与重庆音乐界、戏剧界人士共同组织了“中国实验歌剧团”,作为导演团成员之一和声乐指导,参与执导排演的反战歌剧《秋子》,分别于1942年初和1943年两次上演,有力地配合了战时宣传的需要。他在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学期间,大力支持学生运动,鼓励部分学生前往解放区参加革命,并援助和掩护我地下党工作人员。全国解放前夕,积极参加迎接解放的护校运动。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由军管会主任陈毅亲自签署、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任,谢先生担任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校务委员兼教务主任,并被聘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音乐学院第一批教授。经过了解放前后护校、迁校、复校、接管等变故和忙乱,加上时间紧迫,在贺、向两院长尚未到校莅任的情况下,已经延迟的新学年第一届招生工作必须在9月中旬进行,这对新任教务处长是一个考验。他凭着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与同仁密切合作、多方协调,圆满完成理论作曲、声乐、钢琴、管弦四个系的入学考试和招生工作。在这期间,1949年7月,谢绍曾曾有机会与谭抒真、沈知白、周小燕四人作为上海音乐界的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艺代表大会。但由于当时学院接管、招生工作正处于最忙碌阶段,他自愿放弃了参加这一文艺界历史性大会的机会。此后几十年间,先生以其敏锐的思维和前瞻性的眼光,全力协助贺绿汀、向隅、丁善德等一批又一批院领导,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制定实施教学计划,日益规范教务管理和适时推进教学改革……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上音稳步跻身世界同类学校前列蜚声海内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在先生担任教务长37年间,正值解放后重建新上音直至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最为艰巨、复杂,内外斗争最为尖锐的时期,尤其是反映在教学和文艺战线上。除了政治上、路线上的斗争外,还包括教学方法上的论争——诸如西洋和民族,古典和现代,土法和洋法等等。教务处是直接执掌教学的大本营,是教学的第一线。作为具体的执掌人,不仅自身要经受各种考验和挑战,还要维护全院师生日常教学的进行,其辛劳和艰巨可想而知。
  
  二、满案簿书双睡眼 毕生事业一教鞭
  
  谢教授担任上音教务处处长长达37年,同时兼任院工会主席、图书馆馆长等职,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为团结凝聚全院教职员工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教书育人,成绩卓著,德艺双馨,有口皆碑。
  
  (一)植根本土 海纳百川 励精图治 探索创新
  谢先生在协助贺绿汀院长工作期间,一是恢复和创办了上音附中、附小,为上海音乐学院培养优秀人才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二是始终不忘普及音乐教育,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注重对文化干部的培养。不仅为部队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文化干部。
  早在1958年,他就响应党的“教育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力排众议,创办业余部、师范班、助教班,并亲自执教;这些举措为日后的群众文化艺术和中小学音乐教育及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作曲家王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音乐学院的后备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桑桐院长曾撰文说:“在发展上音教学工作方面,谢先生最得意的一件工作是他创建的电化教育,对于提高教学水平而言,电化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最自豪的一件工作是他主持的业余大学,为社会培养了许许多多优秀音乐人才。”
  
  重视本民族声乐艺术,始终不忘演唱中国歌曲,是谢先生在长达65年的教学实践中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和声乐教育理念之一。解放初期,音乐界很多人思想混乱、崇洋媚外,声乐系的学生甚至不唱中国歌,谢先生不遗余力积极推动民族音乐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他协助院领导通过梳理文艺思想,提倡振兴民族音乐,大大提升了民族音乐的地位和作用。他常说:一个中国歌唱演员,不管是学什么唱法的,都应该唱好中国歌曲,都应该在自己演唱的曲目单里,将中国的声乐作品放在重要位置。他认为,学习了西洋发声方法,不但要会很好地表现外国作品,而且还应该努力运用这种方法来表现我们本民族的东西,最终目的是为中国人民服务,这对于一个歌唱家、艺术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谢先生十分珍爱自己所从事的声乐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他在《歌唱与教学》“前言”中写道:“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首先要学会做一个优秀的公民,能与群众共甘苦,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情操……此外,还必须具备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和过硬的基本功。这些方面必须经年累月地学习研究……一个声乐学生如果仅有好的声乐条件和音乐天赋,而缺乏一定的文化修养,仅仅懂得几首歌是不行的,要研究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和物理学等相关学科,要认真研究,研究一辈子,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其他相关艺术门类,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艺术修养。只有专业技巧和文化艺术修养的完善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歌唱艺术家。”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必须是既教书又育人,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除传授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接物,既要有崇高的理想,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具有高尚的情操,才能表现真正的艺术价值。他常告诫我们:教师要树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作风,无论在课上课下,事无大小,都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以“身教”,教育学生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同时要求、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德才兼备的道路。在教学中应该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技艺和文化修养双全的艺术家,而不是单纯卖弄技巧的“匠人”。
  “打好基本功,应循序渐进”也是谢先生几十年中坚持的教学方法和积累的教学经验之一。他的教学非常有逻辑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象不同,情况千变万化,方法灵活多样,没有一套固定模式,但仍有其自身规律可循。初、中、高三个级别的练声曲,因学生水平进度合理选择、有条不紊,偶尔跨越则是为了突破。跟先生上课的学生基本功都比较扎实,而且很少有出现嗓音疾病的。他常说:歌唱要用气息,不要用本钱,本钱会花光的。他教导的练习音阶方法尤其富有创造性,这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演唱中的声区统一,喉头位置稳定,横膈膜作用,气息支持点,咽壁力量训练,头腔共鸣,声音的连贯和强弱控制以及语音的统一等等,不只是讲,而且用模型、器官解剖标本以及唱片、录像展示给学生。尤其令人惊异和赞叹不已的是,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关于音色、头腔、咽壁力量、气息管道的论述,与当今世界声乐的先进潮流完全如出一辙。
  在半个多世纪与音乐相伴的生涯里,他还重视不断学习、广学博览,经常注意新的有关信息,多方收集各种资料,勇于探索创新,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积累了极其渊博的有关音乐方面的丰富知识。在他那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客厅里,除教学用的一台钢琴外,几乎全堆满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种书籍、音响资料。
  
  (二)蔼然长者 平易近人大家风范 一代宗师
  在学生心目中,先生不但是一位在声乐教育事业上卓有成就的老教授,更是一位严师慈父,一位自我修养完善,具有知识分子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大教育家。
  他常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心地一定是善良的。人一定要学会平等待人,谦虚谨慎。只有把自己融化在事业中才能得到永生。只有先做一个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正直的人,才有可能逐步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他热爱生活,一生为人正直,助人为乐,珍重友情,关心下辈,凡是与他交往过的人,都会感到他性格豪爽,待人真诚。先生对我们学生的关怀也是多方面的,小到学生住宿吃饭、感冒发烧、往来路费,大到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发展前途等等,无一不挂在心上,先生教书育人以身示范的高风亮节,影响着每一位学生。
  记得,陈小群第一次参加国际声乐大赛获奖的消息传来,先生兴奋不已,骑上自行车亲自给有关老师一一报喜;他的所有学生参加大型比赛时,电视机前总有先生关切的目光,比赛结束后总有先生的电话和先生亲切的鼓励或安慰;每当他的学生——那些早已成熟和成名的歌唱演员出访归来,先生总会主动打电话询问演出情况……他对待学生的这种热诚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这是多么崇高伟大的师德啊!还记得,先生在给基础差的学生上课时,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地一遍一遍纠正,直到唱对为止。他从不歧视差生,所以,学院经常把一些其他老师教不动的学生调给他,而先生从不拒绝。他说:“这些学生已经很苦恼了,我们做老师的不能不顾他们的感受,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帮助。”同时,谢先生对待特困学生,一是没有“课时”概念,二是没有“收费标准”可言,免费教授在先生这里是常有的事。……这真是严师慈父,春雨润物,桩桩件件、点点滴滴,无一不是谢先生“老师是石子,是为学生铺路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我们还特别感慨于先生的为人师表、坦荡磊落的大家风范,在学术立场上先生没有门户之见,而主张学生广泛涉猎其他流派以及世界各国经典音乐精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但坚决拒绝学术之外的任何干扰。在思想感情上,无论处境怎样艰难,甚至是在遭受不公正的年月,先生的爱国之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从不曾更易。此外,先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情操等等,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谢先生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尽管如此,他仍然感到了自然规律的无情和冷酷,他常说:“真想再带几个学生,看样子是不行了。”他切切实实是把生命当作时间来计算和利用的,即使在生病的最后日子里,仍不顾身体的极度虚弱,坚持为远道登门求教的学生上课。直到住院的前一天……为了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先生毫不吝惜地贡献出自己的心血。
  
  三、桃李无言自成蹊宗师光风润大千
  
  谢先生从教65年,以深厚的专业功底,严谨的教学方法和作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上音莘莘学子。他们遍布海内外,有的成为著名歌唱家:如郑兴丽、魏鸣泉、金有功、朱国易、晁浩建、吴培文等,其中葛毅、钱护壮、陈小群等曾先后在国际声乐大赛中获奖;有的成长为国内各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的领导干部,如中央乐团原副团长谢明、原东方歌舞团团长高志平、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叶素、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吴培文、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肖黎声等。他被公认为是培养声乐人才的一代宗师。
  1986年10月,谢先生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心系祖国声乐教育事业痴心不改,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不顾年老体弱和跋涉劳累之苦,多次赴新疆、山东、福建、云南、河南、江西以及香港等地讲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据不完全统计,仅赴山东境内讲学即达16次之多。为基层培养了一大批声乐人才,参加学习的大中专音乐教师普遍提升了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当地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多年来,在教学行政管理和声乐教学工作之余,先生针对教学实践的需要,先后出版了《中小学歌唱教学课挂图》、《声乐》、《声乐教学法》、《歌唱与教学》等专著,成为音乐专业教学和音乐普及教育的重要实用教材之一。
  鉴于谢教授毕生从事中国音乐教育事业成绩卓著,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因主持创办成人教育成绩突出,受到国务院文化部表彰;2001年11月,获“萧友梅音乐教育建设奖”;2002年5月,获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2004年5月27日,谢教授离开了他梦牵魂绕的声乐教育事业,离我们而去!上海音乐学院为之痛哭、整个声乐界为之悲痛!教授为声乐艺术事业鞠躬尽瘁,他的一生在平凡之中表现出伟大的人格魅力,他一辈子生活俭朴没有留下巨额资产,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追悼会和灵骨安放仪式上,人们怀着无限深情和哀伤肃立在先生遗体前久久不愿离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列队跪在灵前,默哀不起……感恩的心燃成灵堂前的烛光,无声的泪汇成浦江畔长歌当哭的挽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正是先生高尚品格和奉献精神的写照。毕生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恩师谢绍曾先生,是留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一份永久的感动,也是我们事业上的楷模和人生的一面镜子。回想起来,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先生的无私奉献,都倾注着先生的大量心血。先生博大的胸怀与渊博的知识和先进的歌唱理念,让我们一生一世受用不尽。
  
  何艳霞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曲洪启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之对应的是唐朝中央用乐管理机构之扩充,开元内教坊、两京左右教坊、宜春院、梨园等先后见诸史册。查阅史籍可知,唐朝用乐管理机构名目较多,通过梳理、分类,我们发现其中许多机构以服务内廷为主要职能。因此,从内廷用乐的研究视角划分内廷用乐管理机构之类型,总结其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唐代音乐史的研究,进而为探讨唐宋以来相关机构的发展脉络做好准备。  不同于开元内教坊
说起日本艺术文化,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联想起浮世绘、雅乐、歌舞伎、相扑等一些具有鲜明的传统标志,与之相连的日本文化中的简约、克制、极致等一个个的关键词也跳出脑海;另一方面,先锋音乐、动漫、科技、摩天大楼这些前卫的符号又纷沓而来。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万花筒般的画面,全盘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主要指西化)犹如两极,看似南辕北辙,却又时常充满意外碰撞和交融,这种并存带来了很多标新立异的事
乐是生命的希望,音乐是生命的延续。”①这是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金湘先生对音乐创作事业的寄语,也是他创作精神的追求。2014年11月19日晚,由青年指挥家朱曼执棒的中央歌剧院乐团演出的“砥砺前行——金湘作品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成功举行,此次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作曲系和科研处承办。上半场演出了歌剧《日出》《热瓦普恋歌》《杨贵妃》选段,下半场上演了钢琴协奏曲《雪莲——木卡姆的春天》、琵琶与交
乐的风景”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于4月26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火热开场,它是“2015国家大剧院夏季演出季”重点剧目之一。音乐会以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的《庆典序曲》开场,随着指挥棒铿然一击,乐队以热情奔放的巨大冲击力奏出开始音型,弦乐组的快速跑动顷刻间拉动现场情绪。在《庆典序曲》的引领下,音乐会随后展示了七部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除了众所熟知的经典名作《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曲,彭修文
18年6月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诗乐和鸣”合唱新作品音乐会,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其中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结项展演的合唱新作《宋词五首》是由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家安鲁新教授作曲。“安鲁新什么时候开始搞作曲了?”不少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都在问——安鲁新曾经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拿到过钢琴硕士和作曲技术理论博士学位,主攻方向音乐分析。现任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教授,同
作曲家肖民今年81岁,军旅生涯69年,却依然头脑清晰、思路简洁。他儒雅、谦和、达观,一生勤奋好学、执着追求。2007年,中国音协为他颁发了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该奖参评条件:必须是80岁以上成就卓著者。这表明了:获奖者曾经历过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有着一批像肖民这样的“小八路”被卷入了战争的浪潮中。他们战斗在抗敌最前线,用音乐表达抗日军民
前在北京召开的“2011年亚太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已将“朱载堉与乐律学研究”列为议项之一。据我记忆,将朱载堉乐律学研究列为国际性的研讨内容,并且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加以观照尚属首次。我作为从事朱载堉理论教学和研究者,自然感到十分振奋。  一、我个人从事朱载堉研究工作的简况  1984年我开始关注朱载堉研究。当时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进修生郭树群向我求解朱载堉关于算学的文字论述,由此事我认识到朱载堉研
2015年4月9-12日,“第二届太平洋地区音乐院校联盟高峰会议”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此次峰会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为期四天,主题是“弦乐演奏与教学”,中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十一所顶级音乐学院的院长及各院校顶尖音乐家参加。在此期间,共举办了五场院长和教师弦乐论坛、四场音乐会、三个单元的大师课、两个单元的院长峰会,与会的各校室内乐队组合(包括联合乐团
一、音乐的起源  人类第一次发出的声音,无论是吐字还是发声,都是由我们的激情所决定的。愤怒时,我们所发出的清晰的威胁性呼喊来自于舌头和上颚;而温柔时所发出的柔声细语的媒介则是声门。这样一来,一种发音就变成了一种声音。根据蕴含于其中的情感的不同,声音可能产生正常或不正常的语气,也可能或多或少存在急剧的变化。节奏和声音都是伴随音节而生的:激情激发了所有的发声器官,所有声音的表达都受到激情的影响。于是,
19年5月30日晚,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人头攒动、宾客云集,文艺界、政界和教育界人士齐聚一堂,见证了今年香港音乐界最大的活动之一——香港作曲家联会举办的“诗词传颂”新合唱音乐会。合唱作品一直是香港本土作曲界最青睐的体裁,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香港的左翼音乐运动,多年以来,优秀的合唱作品不断出现,香港合唱文化的蓬勃发展不仅归功于数量众多的合唱团体,更不能忽略为之默默付出的本土作曲家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