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总和,它通过资金媒介和信用链条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金融生态系统,其好坏直接关系到金融业发展的成败。从金融生态环境着手,全面分析秦皇岛市金融发展的整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试图能对秦皇岛市金融发展以及经济社会更快、更好、更活、更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近年来秦皇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合力逐步形成。早在2008年,秦皇岛市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强调了金融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秦皇岛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全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评比中排名全国第62位、全省第三位,并被河北省政府授予“金融生态市”称号。
(二)征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2012年,秦皇岛市企业数据质量总体达96.47%,个人数据质量总体达99.7%。累计受理查询个人信用报告2412人次,企业信用报告171次,受理贷款卡发放行政许可553户,办理贷款卡有效期延续申请1616户,有效规避风险贷款20余笔,涉及金额千万元。扎实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以小额农户贷款为基础,广泛开展信用村镇评定,截至目前秦皇岛市小额贷款农户面达到30%,累计培育信用村镇385个。
(三)信贷资产质量逐渐提高。截至2012年末,秦皇岛市本外币存款余额1926.5亿元,贷款余额1245.08亿元。2012年秦皇岛市存贷比为0.64,高于河北省存贷比0.61,接近全国平均水平0.71。截至2012年末,秦皇岛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占比为2.28%,秦皇岛市银行业运行态势良好。
(四)对金融主体的吸引力渐趋增强。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机构为主体,地方法人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银行、保险、证券等多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截至2012年末,秦皇岛市共有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41家保险公司、6家证券公司,以及11家典当公司、16家担保公司、14家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融资性中介公司。
(五)信贷资金对经济的贡献度显著提高。经济发展与金融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地区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可以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抑制不良资产的产生,对金融生态系统提供较强的物质支撑。2012年秦皇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9.17亿元,贷款规模占GDP的比重为1.09,高于河北0.78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5.4%。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贷款增速逐年提高,“资金洼地”效应显现。
二、秦皇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与信贷规模矛盾交织,影响了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推动力。从企业规模来看,秦皇岛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3.2%。在全省百强企业排序中,秦皇岛市只有4家企业榜上有名,而且排位比较靠后,分别排在第62、90、94、99位。据对国有商业银行调查反映,各行的贷款审批权由省里掌握,秦皇岛市上报备批的企业贷款数额相对较小,在省行排名中没有优势,有时贷款不能及时得到审批,企业信贷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企业经营。从产品结构看,秦皇岛市传统行业产品居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有限。
(二)金融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尽匹配,成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障碍。与秦皇岛活跃的地方经济相比,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保险行业的服务功能单一,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力度不够。秦皇岛市银行业存贷差资金逾五百亿元,由于创新金融产品少,居民投资品种单一,一千多亿的居民储蓄资金缺乏有效分流渠道;中小企业对金融产品、金融市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出现短期行为;同时,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深入合作,长期发展意识不强,影响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诚信意识与征信系统存在欠缺,形成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较大的作用空间。目前,征信系统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信息采集难,采集标准不尽统一。且仅有人民银行开发运行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并限用于商业银行查询企业和个人信贷交易记录,除此之外尚无其他社会征信系统。非银行信息采集还存在不讲效率的情况,征信成果不能与数据提供部门按照对等原则实现共建共享,从而影响了征信成果运用,造成非银行信息数据采集进展较为缓慢。
(四)政府重视与民间自愿普遍不足,制约了金融生态环境的配套服务体系发展。2012年,秦皇岛市共有信用担保机构16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性担保20.1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仅为1.6%。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信用担保机构数量、规模、实力不能适应金融业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防范风险的需要。担保公司资本金少、担保倍数低和潜在偿付能力低,难以给中小微企业以足够的信用支持。
三、进一步优化秦皇岛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比较优势,优化金融运行环境。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战略地位独特的秦皇岛港、陆海空立体化发展的交通,使得秦皇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秦皇岛被列为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创新型城市试点以及河北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城市,并成功申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绿色节能建筑示范区,这些都为秦皇岛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优化秦皇岛金融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政府主导,建立维护金融生态平衡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协调力度,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安排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通报交流有关情况,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放在与改善投资环境同等重要的位置,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三)积极发挥人民银行的作用,为金融生态建设服务。一是针对区域的实际,人民银行要加强窗口指导,引导金融主体认真贯彻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合理优化信贷结构。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金融服务、信用环境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企业、个人自觉参与和维护金融生态建设,创建区域金融生态体系监测评价机制,积极推动金融生态建设。
(四)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业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是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积极争取政策,健全金融机构体系。二是要培育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机制,规范金融竞争行为,通过细化市场、错位竞争,促进金融业充分竞争和发展。同时,各金融机构要强化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共同维护金融秩序,着眼长远发展,克服短期行为,结合自身优势合理进行市场定位,重视风险防范。
(五)进一步优化信用体系,构建良好社会信用环境。一是要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各部门要依法将本部门掌握的有关个人、企业违规、违法有关信息,及时通过网络等载体向金融机构发布,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可行的抵押担保形式。此外实施信用激励政策,将贷款利率浮动、授信额度与信用等级挂钩,充分发挥信用杠杆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
一、近年来秦皇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合力逐步形成。早在2008年,秦皇岛市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强调了金融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秦皇岛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全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评比中排名全国第62位、全省第三位,并被河北省政府授予“金融生态市”称号。
(二)征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2012年,秦皇岛市企业数据质量总体达96.47%,个人数据质量总体达99.7%。累计受理查询个人信用报告2412人次,企业信用报告171次,受理贷款卡发放行政许可553户,办理贷款卡有效期延续申请1616户,有效规避风险贷款20余笔,涉及金额千万元。扎实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以小额农户贷款为基础,广泛开展信用村镇评定,截至目前秦皇岛市小额贷款农户面达到30%,累计培育信用村镇385个。
(三)信贷资产质量逐渐提高。截至2012年末,秦皇岛市本外币存款余额1926.5亿元,贷款余额1245.08亿元。2012年秦皇岛市存贷比为0.64,高于河北省存贷比0.61,接近全国平均水平0.71。截至2012年末,秦皇岛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占比为2.28%,秦皇岛市银行业运行态势良好。
(四)对金融主体的吸引力渐趋增强。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机构为主体,地方法人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银行、保险、证券等多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截至2012年末,秦皇岛市共有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41家保险公司、6家证券公司,以及11家典当公司、16家担保公司、14家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融资性中介公司。
(五)信贷资金对经济的贡献度显著提高。经济发展与金融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地区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可以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抑制不良资产的产生,对金融生态系统提供较强的物质支撑。2012年秦皇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9.17亿元,贷款规模占GDP的比重为1.09,高于河北0.78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5.4%。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贷款增速逐年提高,“资金洼地”效应显现。
二、秦皇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与信贷规模矛盾交织,影响了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推动力。从企业规模来看,秦皇岛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3.2%。在全省百强企业排序中,秦皇岛市只有4家企业榜上有名,而且排位比较靠后,分别排在第62、90、94、99位。据对国有商业银行调查反映,各行的贷款审批权由省里掌握,秦皇岛市上报备批的企业贷款数额相对较小,在省行排名中没有优势,有时贷款不能及时得到审批,企业信贷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企业经营。从产品结构看,秦皇岛市传统行业产品居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有限。
(二)金融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尽匹配,成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障碍。与秦皇岛活跃的地方经济相比,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保险行业的服务功能单一,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力度不够。秦皇岛市银行业存贷差资金逾五百亿元,由于创新金融产品少,居民投资品种单一,一千多亿的居民储蓄资金缺乏有效分流渠道;中小企业对金融产品、金融市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出现短期行为;同时,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深入合作,长期发展意识不强,影响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诚信意识与征信系统存在欠缺,形成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较大的作用空间。目前,征信系统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信息采集难,采集标准不尽统一。且仅有人民银行开发运行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并限用于商业银行查询企业和个人信贷交易记录,除此之外尚无其他社会征信系统。非银行信息采集还存在不讲效率的情况,征信成果不能与数据提供部门按照对等原则实现共建共享,从而影响了征信成果运用,造成非银行信息数据采集进展较为缓慢。
(四)政府重视与民间自愿普遍不足,制约了金融生态环境的配套服务体系发展。2012年,秦皇岛市共有信用担保机构16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性担保20.1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仅为1.6%。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信用担保机构数量、规模、实力不能适应金融业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防范风险的需要。担保公司资本金少、担保倍数低和潜在偿付能力低,难以给中小微企业以足够的信用支持。
三、进一步优化秦皇岛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比较优势,优化金融运行环境。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战略地位独特的秦皇岛港、陆海空立体化发展的交通,使得秦皇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秦皇岛被列为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创新型城市试点以及河北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城市,并成功申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绿色节能建筑示范区,这些都为秦皇岛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优化秦皇岛金融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政府主导,建立维护金融生态平衡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协调力度,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安排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通报交流有关情况,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放在与改善投资环境同等重要的位置,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三)积极发挥人民银行的作用,为金融生态建设服务。一是针对区域的实际,人民银行要加强窗口指导,引导金融主体认真贯彻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合理优化信贷结构。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金融服务、信用环境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企业、个人自觉参与和维护金融生态建设,创建区域金融生态体系监测评价机制,积极推动金融生态建设。
(四)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业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是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积极争取政策,健全金融机构体系。二是要培育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机制,规范金融竞争行为,通过细化市场、错位竞争,促进金融业充分竞争和发展。同时,各金融机构要强化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共同维护金融秩序,着眼长远发展,克服短期行为,结合自身优势合理进行市场定位,重视风险防范。
(五)进一步优化信用体系,构建良好社会信用环境。一是要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各部门要依法将本部门掌握的有关个人、企业违规、违法有关信息,及时通过网络等载体向金融机构发布,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可行的抵押担保形式。此外实施信用激励政策,将贷款利率浮动、授信额度与信用等级挂钩,充分发挥信用杠杆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