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于杜布菲的“原生艺术”
“原生艺术”这个概念起源于西方,英语是Art Brut,是由法国艺术家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1985)发掘并命名的。他当时写下了这么一段话,可视为对这一艺术风格命名的初衷:“我们借助‘原生艺术’这个术语指那些由艺术文化的幸免者创作的作品,几乎没有模仿的成分。这些艺术家从内心深处获取一切题材、材料的选择、节奏、写作风格,等等,而不是来自于古典艺术或是流行艺术的条条框框。在这里我们是一场完全纯粹的艺术行为的目击者,它们是未经加工的、质朴的,整个创作的阶段完全都只是由艺术家自身的冲动进行的彻底改造创作。因此它以它变色龙和猴子般的特性显示出它是具有无与伦比的独创性的艺术,而与我们所熟悉的那种文化艺术不同”。
在1945年,杜布菲正在寻找艺术创作的新可能,时年他应瑞士洛桑市之邀,到瑞士做了一次文化交流之旅,他在行程中参观了好几个精神病医院的美术收藏,精神病人的创作深深打动了他的心,回到法国之后,他提出了Art Brut一词,继而展开一场长达四十年的探索。原生艺术不仅改变了杜布菲对艺术的看法,也激励了他个人的创作,使他成为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最具创造性的艺术家之一。
当代价值的挖掘与意义探索
如今,西方学界普遍将原生艺术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别的作品,那就是:精神病人的艺术表现、通灵者的绘画、具有高度颠覆性与边缘倾向的民间自学者的创作。这些被社会主流所忽视或排斥的群体,很可能拥有着卓越的艺术感知力和想象力,有着纯粹、真诚的自我表达,以及默默无闻却执着的对艺术的热爱。这种纯粹的本质其实是最接近艺术的本质的,因而,原生艺术可以说是对抗主流学院派的固定模式、艺术市场的媚俗而存在的一股坚强不屈的力量。
而原生艺术的创作媒介也是丰富多样的,体现了真正的自由与想象力,其中除了有传统的架上绘画、雕塑、版画所用的媒介之外,有水泥、拼贴、泥塑、木刻、织绣、包装纸、蔬菜果皮、植物花瓣等,甚至最后还有大型公共空间的雕塑、建筑、花园的载体。
在西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对原生艺术这一形式越来越重视,从展览、相关书籍再到收藏是越来越普及,包括成立了诸多的原生艺术收藏馆、基金会等或官方或私人的收藏展示机构。很多原生艺术作品也启迪了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创作,也丰富了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当代艺术的形式与内涵。
今天,我们需要在当代的语境中重新审视“原生艺术”。我们不能仅仅先入为主地界定“原生艺术”为精神病人或边缘者的艺术,那无异于另一种僵硬固化的模式。我们常说的精神病可能牵扯到社会学问题。这种疾病不单单是医生的诊断,背后有社会学或统计学的诊断。原生艺术如何定义,边界在哪里,概念如何阐述,确实需要很好地研究。我们今天的当代艺术,翻版、模仿已经走到了尽头,对于今后怎么发展大家都有一个思考过程,这个思考的过程会比较痛苦比较长。我们模仿了所有的东西之后,没有把西方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很完整很详细地学到,国内艺术家群体只不过在艺术的样式上、在某些观念上作推进,没有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原生艺术包含了很多当代艺术的观念,回到了人最原本的状态中,是人天生的、原有的一种艺术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原生艺术对当代艺术具有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原生艺术,当然也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它更多的是人类学、社会学的范畴;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开放包容,但是这一点在文化艺术领域体现得还很不够,尤其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之下,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样的机遇,提升我们的文化内涵、拓展我们文化的宽度。如何正确看待“原生艺术”和原生艺术的创作者并关注到他们的际遇,体现的正是我们城市乃是我们国家的智慧与涵养,也是当代文明高度的一个体现。
走访梵高的圣雷米
目前,“原生艺术”对国内来说依旧是一个陌生的、新鲜的、有歧义的名词,虽然已经有不少人正在努力挖掘。因而,目前对“原生艺术”的价值发掘的过程是正在进行中,每当我们走近一步,了解就深一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与感动。他们的低调、边缘注定了这是一场又一场“惊喜的邂逅”。
笔者于今年六月拜访了法国普罗旺斯圣雷米小镇。去那边自然是因为梵高,对很多学艺术创作或艺术史的人来说,梵高是启蒙者。然而,今天我们却总是将他的名字与“疯子”、“精神病”连在一起,其实是误解,这个问题在此暂且不展开。我们仅就梵高的艺术而言,或许是诠释“原生艺术”的最佳窗口。这位直到27岁才开始拿起画笔、37岁自杀身亡的艺术家,走进艺术大门的初心是因为被米勒的作品感动。自学成才的他只想表达出内心最为纯粹的情感,只想赋予生活中那些卑微的、贫苦的、被忽视的劳动人民以圣洁的光辉。很难说梵高的那些画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精神失常的刺激所生,还是受超验知觉的驱动而有的灵感,但以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梵高的画无疑是超前的、卓越的、智慧的,并且是极为理性的——因为他知道他必须这样画,必须用这些颜色,必须表达这些东西。以致于有些人认为,诸如《星夜》这样的画,暗合了天文学中宇宙行星与光的轨迹。
喜欢梵高,了解梵高,因而专程前往拜访当年梵高居住过的圣保罗精神病院,在这里,梵高创作了大部分晚年作品。很多人会误解梵高是因为被查出有精神病才入住这里,其实梵高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病这一点是有争议的,更何况事实是当时他是为了体验生活、寻找新的绘画灵感而自愿入住。在今天的圣保罗精神病院展示的手稿中,可以看到梵高速寫了当年精神病院如何对待病人的场景,包括了那些强制的、残忍的手段。而在看了手稿之后抬眼望向阳光明媚的窗外,下面还有一大片花田,很难将这内外天壤之别联系起来。后来,我在这家精神病院的艺术品商店看到有售卖今天还住在这里的病人们的作品,同时还有小型展览。可惜的是,几乎没有相关的资料和介绍,我只能在画作背面或者角落看到作者的名字,以及售价,除此之外我对这些创作者一无所知。但是他们的画带给我一种惊喜,我看到的是一种纯粹的创作面貌,有狂野、阴郁、迷茫的情绪,毫不掩饰;也有活力、明媚、机敏的表达,同样地毫不掩饰;总之,仅从画面和情绪而言,我看到一种勃发的想象力和自由的灵魂,一种尊重人类最本真的喜怒哀乐的信念。当我走出商店来到后面的院子,面向花田,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鲜花环绕、蓝天掩映下的有罗马式走廊的建筑,我才意识到原来梵高的一草一木,不是精神幻象,而是真实的存在,它们就在我们的面前。而这家官方名为精神病院的地方,我更愿意称之为“隐居处”——一道保护幽深自我的屏障,以及守护一种不妥协于世俗与游戏规则的赤子之心——当然,尽管这里的人还是会被当做“病人”看待。这就是一种悖论,也是“原生艺术”的悖论,因为当我们用言语阐述它,它其实已经失去了“原生”的本质。
艺术可以教出来吗?
艺术到底应该是什么?它本身就没有唯一的答案。艺术正因为自由而有魅力。然而,我们对艺术所进行的创作,是否应该受到规范训练?应该受到怎样的训练?这恐怕也是一个极具争议且永远进行中的问题。最后想以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在成为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时给所有新进的老师所写的一段话为本文的结尾: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集中营的幸存者。我曾亲眼目睹人类所不应该看到的悲剧:毒气室由学有所长的工程师建造;妇女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儿童由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所以,我思索起了教育的意义。我对你们唯一的请求是:请回到教育的根本,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不应该培养和造就出学识渊博的怪物,或是受过教育的屠夫。我始终相信,只有在孩子具有人性的前提下,他们读书写字算术的能力,才会有价值。”
“原生艺术”这个概念起源于西方,英语是Art Brut,是由法国艺术家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1985)发掘并命名的。他当时写下了这么一段话,可视为对这一艺术风格命名的初衷:“我们借助‘原生艺术’这个术语指那些由艺术文化的幸免者创作的作品,几乎没有模仿的成分。这些艺术家从内心深处获取一切题材、材料的选择、节奏、写作风格,等等,而不是来自于古典艺术或是流行艺术的条条框框。在这里我们是一场完全纯粹的艺术行为的目击者,它们是未经加工的、质朴的,整个创作的阶段完全都只是由艺术家自身的冲动进行的彻底改造创作。因此它以它变色龙和猴子般的特性显示出它是具有无与伦比的独创性的艺术,而与我们所熟悉的那种文化艺术不同”。
在1945年,杜布菲正在寻找艺术创作的新可能,时年他应瑞士洛桑市之邀,到瑞士做了一次文化交流之旅,他在行程中参观了好几个精神病医院的美术收藏,精神病人的创作深深打动了他的心,回到法国之后,他提出了Art Brut一词,继而展开一场长达四十年的探索。原生艺术不仅改变了杜布菲对艺术的看法,也激励了他个人的创作,使他成为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最具创造性的艺术家之一。
当代价值的挖掘与意义探索
如今,西方学界普遍将原生艺术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别的作品,那就是:精神病人的艺术表现、通灵者的绘画、具有高度颠覆性与边缘倾向的民间自学者的创作。这些被社会主流所忽视或排斥的群体,很可能拥有着卓越的艺术感知力和想象力,有着纯粹、真诚的自我表达,以及默默无闻却执着的对艺术的热爱。这种纯粹的本质其实是最接近艺术的本质的,因而,原生艺术可以说是对抗主流学院派的固定模式、艺术市场的媚俗而存在的一股坚强不屈的力量。
而原生艺术的创作媒介也是丰富多样的,体现了真正的自由与想象力,其中除了有传统的架上绘画、雕塑、版画所用的媒介之外,有水泥、拼贴、泥塑、木刻、织绣、包装纸、蔬菜果皮、植物花瓣等,甚至最后还有大型公共空间的雕塑、建筑、花园的载体。
在西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对原生艺术这一形式越来越重视,从展览、相关书籍再到收藏是越来越普及,包括成立了诸多的原生艺术收藏馆、基金会等或官方或私人的收藏展示机构。很多原生艺术作品也启迪了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创作,也丰富了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当代艺术的形式与内涵。
今天,我们需要在当代的语境中重新审视“原生艺术”。我们不能仅仅先入为主地界定“原生艺术”为精神病人或边缘者的艺术,那无异于另一种僵硬固化的模式。我们常说的精神病可能牵扯到社会学问题。这种疾病不单单是医生的诊断,背后有社会学或统计学的诊断。原生艺术如何定义,边界在哪里,概念如何阐述,确实需要很好地研究。我们今天的当代艺术,翻版、模仿已经走到了尽头,对于今后怎么发展大家都有一个思考过程,这个思考的过程会比较痛苦比较长。我们模仿了所有的东西之后,没有把西方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很完整很详细地学到,国内艺术家群体只不过在艺术的样式上、在某些观念上作推进,没有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原生艺术包含了很多当代艺术的观念,回到了人最原本的状态中,是人天生的、原有的一种艺术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原生艺术对当代艺术具有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原生艺术,当然也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它更多的是人类学、社会学的范畴;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开放包容,但是这一点在文化艺术领域体现得还很不够,尤其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之下,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样的机遇,提升我们的文化内涵、拓展我们文化的宽度。如何正确看待“原生艺术”和原生艺术的创作者并关注到他们的际遇,体现的正是我们城市乃是我们国家的智慧与涵养,也是当代文明高度的一个体现。
走访梵高的圣雷米
目前,“原生艺术”对国内来说依旧是一个陌生的、新鲜的、有歧义的名词,虽然已经有不少人正在努力挖掘。因而,目前对“原生艺术”的价值发掘的过程是正在进行中,每当我们走近一步,了解就深一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与感动。他们的低调、边缘注定了这是一场又一场“惊喜的邂逅”。
笔者于今年六月拜访了法国普罗旺斯圣雷米小镇。去那边自然是因为梵高,对很多学艺术创作或艺术史的人来说,梵高是启蒙者。然而,今天我们却总是将他的名字与“疯子”、“精神病”连在一起,其实是误解,这个问题在此暂且不展开。我们仅就梵高的艺术而言,或许是诠释“原生艺术”的最佳窗口。这位直到27岁才开始拿起画笔、37岁自杀身亡的艺术家,走进艺术大门的初心是因为被米勒的作品感动。自学成才的他只想表达出内心最为纯粹的情感,只想赋予生活中那些卑微的、贫苦的、被忽视的劳动人民以圣洁的光辉。很难说梵高的那些画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精神失常的刺激所生,还是受超验知觉的驱动而有的灵感,但以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梵高的画无疑是超前的、卓越的、智慧的,并且是极为理性的——因为他知道他必须这样画,必须用这些颜色,必须表达这些东西。以致于有些人认为,诸如《星夜》这样的画,暗合了天文学中宇宙行星与光的轨迹。
喜欢梵高,了解梵高,因而专程前往拜访当年梵高居住过的圣保罗精神病院,在这里,梵高创作了大部分晚年作品。很多人会误解梵高是因为被查出有精神病才入住这里,其实梵高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病这一点是有争议的,更何况事实是当时他是为了体验生活、寻找新的绘画灵感而自愿入住。在今天的圣保罗精神病院展示的手稿中,可以看到梵高速寫了当年精神病院如何对待病人的场景,包括了那些强制的、残忍的手段。而在看了手稿之后抬眼望向阳光明媚的窗外,下面还有一大片花田,很难将这内外天壤之别联系起来。后来,我在这家精神病院的艺术品商店看到有售卖今天还住在这里的病人们的作品,同时还有小型展览。可惜的是,几乎没有相关的资料和介绍,我只能在画作背面或者角落看到作者的名字,以及售价,除此之外我对这些创作者一无所知。但是他们的画带给我一种惊喜,我看到的是一种纯粹的创作面貌,有狂野、阴郁、迷茫的情绪,毫不掩饰;也有活力、明媚、机敏的表达,同样地毫不掩饰;总之,仅从画面和情绪而言,我看到一种勃发的想象力和自由的灵魂,一种尊重人类最本真的喜怒哀乐的信念。当我走出商店来到后面的院子,面向花田,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鲜花环绕、蓝天掩映下的有罗马式走廊的建筑,我才意识到原来梵高的一草一木,不是精神幻象,而是真实的存在,它们就在我们的面前。而这家官方名为精神病院的地方,我更愿意称之为“隐居处”——一道保护幽深自我的屏障,以及守护一种不妥协于世俗与游戏规则的赤子之心——当然,尽管这里的人还是会被当做“病人”看待。这就是一种悖论,也是“原生艺术”的悖论,因为当我们用言语阐述它,它其实已经失去了“原生”的本质。
艺术可以教出来吗?
艺术到底应该是什么?它本身就没有唯一的答案。艺术正因为自由而有魅力。然而,我们对艺术所进行的创作,是否应该受到规范训练?应该受到怎样的训练?这恐怕也是一个极具争议且永远进行中的问题。最后想以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在成为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时给所有新进的老师所写的一段话为本文的结尾: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集中营的幸存者。我曾亲眼目睹人类所不应该看到的悲剧:毒气室由学有所长的工程师建造;妇女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儿童由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所以,我思索起了教育的意义。我对你们唯一的请求是:请回到教育的根本,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不应该培养和造就出学识渊博的怪物,或是受过教育的屠夫。我始终相信,只有在孩子具有人性的前提下,他们读书写字算术的能力,才会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