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医学的领域中,针灸是中医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治疗手段,而针灸的手法与针灸的治疗效果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当然选择合适的针灸手法能够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文就是结合大量的文献、古文进行对传统针灸手法进行研究、分析,再结合现代中医学,辩证地选择正确的针灸手法来加强中医中针灸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灸手法;针灸疗效;影响
所谓的针灸,在中医领域中其实就是针刺与艾灸的合称。其最早出现实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以人体的经络理论为基础,再结合中医学知识,通过对人体的各个穴位进行有效的调节,再结合适当的施针手法,起到疏经通络、扶正祛邪、调节阴阳的左右。中医的针灸学,在我国已经拥有几千年的临床经验,对其的治疗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进行施针过程中,能够正确找到穴位,以及正确使用施针手法对于中医针灸而言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针灸治疗结果的好坏,与针灸人的施针手法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就是结合大量的文献、古文进行对传统针灸手法进行研究、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为今后中医针灸领域提供有效的帮助。
1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1.1提插补泻法
对于提插补泻法而言,其最早出现在《难经》:“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在《针灸大成》中也有相应的记载。经过现代中医学的研究发现,针灸中的提插补法,在施针的过程中,接受施针的患者在针灸过程中,其进行针刺部位的皮肤温度会相对升高;而提插泻法则是将接受针灸的部位皮肤温度下降。对于这种发热的现象,提插泻法降温的幅度要比提插补法的升温程度明显。
1.2徐疾补泻法
对于徐疾补泻法最早出现于《灵枢》这本书中,其介绍的则是“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对于这种方法的實际操作一般针灸的深度包括天、地、人三种层次,而补法则是再得到气之后进行的三进一退的方式。泻法则是与之相反,一进三退。研究表明:对健康人的左合谷、左外关进行徐疾补法针灸,就会引导出热感,以起到升温的效果,然后在对该部位的局部位置进行针灸;而泻法则会引出疼痛感以及凉感,主要以降温为主,影响的面积较大。在对进行外科手术后患者属于实热症的就可以利用该方法来进行调理。
1.3捻转补泻法
而对于捻转补泻法其最早出现在《灵枢》书中,其认为补法就是“微旋而徐推之”,泻法就是“切而转之”。现代中医临床中发现,在捻补法中可使患者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减慢,血管张力降低,当补法减少时,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血管张力增大。
1.4迎随补泻法
迎随补泻法则是开始于《难经》中,具体内容有“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日迎随”。则将针尖方向随着经脉运行的方向称为补,逆方向为泻。现代研究发现:其中的补法就是使人体表皮温度升高,泻法则是降低的过程。该泻补法对于血栓素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影响,不过补法的作用要比泻法的作用更为明显。除此之外,迎随补法对记忆力的提高有着极佳的作用。
1.5呼吸补泻法
针对呼吸加强降低方法,身体的血液运行取决于呼吸平稳,针灸有助于气,阴阳气血不通。在临床,呼吸填补法是指针呼气与吸气针相反。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呼吸增强方法可以提高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作用的能力,使胃蠕动处于激发态;而泻法和刺激,可以抑制吞噬作用和胃蠕动。
2复合补泻手法
复合补泻方法指的是补泻结合的基本方法,经常使用的“烧山火”、“透天凉”,而且往往有无局部针刺感或麻木的衡量是否有作用。
2.1烧山火
对于烧山火治疗方法,在我国的中医领域中最早出现于《针灸大成》,其具体内容为“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等。这种方法也存在三种层次,即天、地、人,对于这三种都需要进行三进一退的施针手法,然后在再提插九次即可。这种针灸手法一般比较适合于补正气,扶正祛邪的作用。通过烧山火疗法对患有脾虚证的31例患者进行针刺足三里、内关,其腹痛改善100%。烧伤还可引起血管扩张,血糖和血浆柠檬酸含量明显增加。
2.2透天凉
对于透天凉的首次研究则是在《针灸大成》中,随着中医针灸的不断发展,在《金针赋》中也有体现,并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该种针灸的手法主要是针对各种热证、实证与阳证等情况进行治疗,能够起到去病准绳的效果。有研究表明,透天凉能有效提高血清溶菌酶水平,抑制内毒素血症的热诱导的大鼠的病理发展,减少内毒素含量、内毒素引起的加速度和有毒物质的清除,当然“透天凉”。热证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冷引起血管收缩,降低血糖和柠檬酸的血浆含量。
2.3平补平泻手法
而对于平补平泻的施针手法而言,其最早被《针灸大成》所提出,即“有平补平泻,调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日补,阴上之日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已”。在现代临床中,将补泻手法结合起来,在补泻之间,或缩小针针之间的范围,达到补泻的目的,一般用于治疗虚证。
有研究表明,在医院的临床中主要选取了双侧足三里来对本虚标实的“胃扭转”进行治疗,该治疗手段是运用先泻后补的施针手法,经过连续12次施针治疗后,患者之前所有的症状均逐渐消失,并且在治疗前后所拍摄的x光显示,经过先泻后补的施针治疗后,胃基本恢复了正常的形态位置。由此可见,对虚实夹杂等一类疾病的治疗需要结合平补平泻、补泻相结合的施针手法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3讨论
经过在长时间的医疗治疗的过程中,我国医疗工作者对施针的临床经验非常充足,对历代中医施针的经验进行总结,成功的创造出了多种适合治疗各种疾病的施针手法。到现如今,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各种检测手段的日新月异以及实验设备的逐渐好转,许多前辈的医疗治疗方法都逐步的被证实,针灸手法是对疾病的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使得在医学治疗上,对针灸手法的应用显得格外的重要。虚补、实泻,不过疾病的存在是不会单一存在的,因此在施针的过程中需要对补泻进行综合处理,但在治疗的过程中只要认准一点就可以,那就是不论是补还是泻,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扶正祛邪,阴阳协调。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还未深入到五脏六腑或仅进入其表面阶段进行治疗,并且其治疗效果极佳;而选择针刺补泻综合施针手段,其可以对大补大泻或大热大寒等症状进行良好的治疗;如果在治疗的患者中,存在着阴阳夹杂的现象,就需要采取平补平泻的治疗方式,这样能够使治疗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
在对患者进行施针的过程中,每一个穴位上的操作时间一般为1到3min。当然在对患者进行施针之前,一定要对患者进行观察,找到其治疗的最佳状态,进而施针治疗,则可以提高其治疗的效果。在施针的过程中,切记不可进针后一捻一转,这样施针对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严重者将不能对其病症起到治疗的效果。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需要多次进行针灸治疗,并且还需要注意治疗间隔的时间,每一次施针治疗都要遵循一定的治疗时间,该时间可以依据患者的具体病症来决定。例如针灸治疗的患者为患有脑血管疾病等,在針灸施针治疗的最佳时间应控制在6h,在对其进行针灸20min后,可以观察其脑血管的流量图,其血流量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在进行6h后,患者脑部的供血量开始衰退。在对患有支气管哮喘疾病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当施针捻转补法1到3min之后,患者的呼吸中的哮鸣声逐渐减轻,患者的病症得到明显的改善,该疾病的最佳治疗持续时间为3到4h。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针灸手法、操作时间参数的确定,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灸手法;针灸疗效;影响
所谓的针灸,在中医领域中其实就是针刺与艾灸的合称。其最早出现实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以人体的经络理论为基础,再结合中医学知识,通过对人体的各个穴位进行有效的调节,再结合适当的施针手法,起到疏经通络、扶正祛邪、调节阴阳的左右。中医的针灸学,在我国已经拥有几千年的临床经验,对其的治疗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进行施针过程中,能够正确找到穴位,以及正确使用施针手法对于中医针灸而言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针灸治疗结果的好坏,与针灸人的施针手法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就是结合大量的文献、古文进行对传统针灸手法进行研究、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为今后中医针灸领域提供有效的帮助。
1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1.1提插补泻法
对于提插补泻法而言,其最早出现在《难经》:“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在《针灸大成》中也有相应的记载。经过现代中医学的研究发现,针灸中的提插补法,在施针的过程中,接受施针的患者在针灸过程中,其进行针刺部位的皮肤温度会相对升高;而提插泻法则是将接受针灸的部位皮肤温度下降。对于这种发热的现象,提插泻法降温的幅度要比提插补法的升温程度明显。
1.2徐疾补泻法
对于徐疾补泻法最早出现于《灵枢》这本书中,其介绍的则是“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对于这种方法的實际操作一般针灸的深度包括天、地、人三种层次,而补法则是再得到气之后进行的三进一退的方式。泻法则是与之相反,一进三退。研究表明:对健康人的左合谷、左外关进行徐疾补法针灸,就会引导出热感,以起到升温的效果,然后在对该部位的局部位置进行针灸;而泻法则会引出疼痛感以及凉感,主要以降温为主,影响的面积较大。在对进行外科手术后患者属于实热症的就可以利用该方法来进行调理。
1.3捻转补泻法
而对于捻转补泻法其最早出现在《灵枢》书中,其认为补法就是“微旋而徐推之”,泻法就是“切而转之”。现代中医临床中发现,在捻补法中可使患者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减慢,血管张力降低,当补法减少时,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血管张力增大。
1.4迎随补泻法
迎随补泻法则是开始于《难经》中,具体内容有“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日迎随”。则将针尖方向随着经脉运行的方向称为补,逆方向为泻。现代研究发现:其中的补法就是使人体表皮温度升高,泻法则是降低的过程。该泻补法对于血栓素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影响,不过补法的作用要比泻法的作用更为明显。除此之外,迎随补法对记忆力的提高有着极佳的作用。
1.5呼吸补泻法
针对呼吸加强降低方法,身体的血液运行取决于呼吸平稳,针灸有助于气,阴阳气血不通。在临床,呼吸填补法是指针呼气与吸气针相反。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呼吸增强方法可以提高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作用的能力,使胃蠕动处于激发态;而泻法和刺激,可以抑制吞噬作用和胃蠕动。
2复合补泻手法
复合补泻方法指的是补泻结合的基本方法,经常使用的“烧山火”、“透天凉”,而且往往有无局部针刺感或麻木的衡量是否有作用。
2.1烧山火
对于烧山火治疗方法,在我国的中医领域中最早出现于《针灸大成》,其具体内容为“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鼻吸气一口呵五口”等。这种方法也存在三种层次,即天、地、人,对于这三种都需要进行三进一退的施针手法,然后在再提插九次即可。这种针灸手法一般比较适合于补正气,扶正祛邪的作用。通过烧山火疗法对患有脾虚证的31例患者进行针刺足三里、内关,其腹痛改善100%。烧伤还可引起血管扩张,血糖和血浆柠檬酸含量明显增加。
2.2透天凉
对于透天凉的首次研究则是在《针灸大成》中,随着中医针灸的不断发展,在《金针赋》中也有体现,并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该种针灸的手法主要是针对各种热证、实证与阳证等情况进行治疗,能够起到去病准绳的效果。有研究表明,透天凉能有效提高血清溶菌酶水平,抑制内毒素血症的热诱导的大鼠的病理发展,减少内毒素含量、内毒素引起的加速度和有毒物质的清除,当然“透天凉”。热证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冷引起血管收缩,降低血糖和柠檬酸的血浆含量。
2.3平补平泻手法
而对于平补平泻的施针手法而言,其最早被《针灸大成》所提出,即“有平补平泻,调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日补,阴上之日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已”。在现代临床中,将补泻手法结合起来,在补泻之间,或缩小针针之间的范围,达到补泻的目的,一般用于治疗虚证。
有研究表明,在医院的临床中主要选取了双侧足三里来对本虚标实的“胃扭转”进行治疗,该治疗手段是运用先泻后补的施针手法,经过连续12次施针治疗后,患者之前所有的症状均逐渐消失,并且在治疗前后所拍摄的x光显示,经过先泻后补的施针治疗后,胃基本恢复了正常的形态位置。由此可见,对虚实夹杂等一类疾病的治疗需要结合平补平泻、补泻相结合的施针手法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3讨论
经过在长时间的医疗治疗的过程中,我国医疗工作者对施针的临床经验非常充足,对历代中医施针的经验进行总结,成功的创造出了多种适合治疗各种疾病的施针手法。到现如今,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各种检测手段的日新月异以及实验设备的逐渐好转,许多前辈的医疗治疗方法都逐步的被证实,针灸手法是对疾病的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使得在医学治疗上,对针灸手法的应用显得格外的重要。虚补、实泻,不过疾病的存在是不会单一存在的,因此在施针的过程中需要对补泻进行综合处理,但在治疗的过程中只要认准一点就可以,那就是不论是补还是泻,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扶正祛邪,阴阳协调。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还未深入到五脏六腑或仅进入其表面阶段进行治疗,并且其治疗效果极佳;而选择针刺补泻综合施针手段,其可以对大补大泻或大热大寒等症状进行良好的治疗;如果在治疗的患者中,存在着阴阳夹杂的现象,就需要采取平补平泻的治疗方式,这样能够使治疗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
在对患者进行施针的过程中,每一个穴位上的操作时间一般为1到3min。当然在对患者进行施针之前,一定要对患者进行观察,找到其治疗的最佳状态,进而施针治疗,则可以提高其治疗的效果。在施针的过程中,切记不可进针后一捻一转,这样施针对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严重者将不能对其病症起到治疗的效果。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需要多次进行针灸治疗,并且还需要注意治疗间隔的时间,每一次施针治疗都要遵循一定的治疗时间,该时间可以依据患者的具体病症来决定。例如针灸治疗的患者为患有脑血管疾病等,在針灸施针治疗的最佳时间应控制在6h,在对其进行针灸20min后,可以观察其脑血管的流量图,其血流量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在进行6h后,患者脑部的供血量开始衰退。在对患有支气管哮喘疾病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当施针捻转补法1到3min之后,患者的呼吸中的哮鸣声逐渐减轻,患者的病症得到明显的改善,该疾病的最佳治疗持续时间为3到4h。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针灸手法、操作时间参数的确定,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