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励理论在管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其他管理活动不一样,激励可能不直接对组织的利益有所贡献,但它却是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最可靠保障。
一、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一)双因素理论概述
“双因素理论”是“保健——激励因素理论”的简称,是美国匹兹堡心理学研究所的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他指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所谓保健因素是指能够防止员工不满的因素,就像打针、吃药能够预防或消除疾病,而不能保证人们身体强壮一样,包括金钱、地位、工作环境、公司政策、人际关系等。激励因素是指能够带来满意的因素,就像锻炼身体可以改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而停止锻炼身体就会带来疾病一样,激励因素处理不好顶多是没有满意情绪,不会导致不满,包括认可、进步、晋升、责任、成就感等①。
(二)双因素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重视保健因素,创造融洽氛围。保健因素反映的是较低层次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良好的业绩和丰富的教学成果是以人的生存需要的满足为基础的,即以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为前提。当保健因素不健全时,教师会产生不满,就会对工作产生厌烦。因此,高校领导应该满足教师生活上的需要,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给与更多的温暖和关心,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在教师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提供进修和发展的机会,他们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创造成绩。
第二,运用激励因素,提高激励效率。保健因素只是能满足教师的低层次需要,仅仅是消除教师对工作的不满,在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教师更为关注的是精神领域的需求,激励因素才能满足教师高层次需要,成为更持久的动力。教师是道德修养较高的一个群体,成就感和胜任感较强,整体素质水平高,对精神需要的满足和受尊重的愿望也比其他群体要高。在高层次需要的驱动下,教师会积极追求工作成就,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以获得社会贡献感、义务感、责任感、成就感、创造感等②。
二、期望理论的应用
(一)期望理论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1964年发表的《工作与激发》一书中提出了期望理论,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机,即M=V€譋。M——激发的力量,表示个人对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程度,希望达到活动目标的欲望程度。V——效价,表示活动的结果对个人的价值大小。E——期望值,表示个人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判断。
(二)期望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高校教师的激励。教师是否努力及努力程度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期望本身就是一种激发力量,为了使期望变成现实,职工就会产生积极性、主动性,进而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行为。因此,高校领导者要善于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在工作安排上,高校不仅要考虑教师的兴趣和爱好,使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符合教师的特点,从而使他们在工作中找到足够的乐趣,同时还要使工作具有挑战性,能真正激发起奋发向上的热情。
第二,高校学生的激励。高校的学生是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由于他们年纪较小,社会阅历不深,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强,加之身处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面对大学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原有的自信,目标不明,期望值不高最终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如何借鉴期望理论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期望目标,树立必胜的学习信心,就成了教育管理者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③。
三、强化理论的应用
(一)强化理论概述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的方法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负强化是对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进行惩罚,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直至消失④。负强化的方法也包括物质惩罚和精神处分,减少薪金和奖金、罚款、批评、降级的那个都是负强化可用的方法。
(二)强化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强化理论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绩效强化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取得的业绩和成果进行评价,一种是绩效的正强化,包括赢得地位、尊重、成就等,一种是绩效的负强化,包括批评、处分、否定性评价等等。当教师做出成绩时,领导要对他们予以肯定和奖励,使他们看到努力投入的价值和回报,让他们获得身心的满足和情感的体验。当教师出现错误时,要运用负强化的惩罚手段,通过扣除奖金、批评、工资降级等形式对其进行惩罚。奖励(正强化)和惩罚(负强化)都有激励作用,但应该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才会受到更好地效果,才会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
第二,强化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利用强化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自主性和积极性是主体性的基本特征,创造性是主体性的发展和升华。利用自我强化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层次化,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和确定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目标,为学生自我强化确立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借鉴西方的激励理论,深入研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指导我国高校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一)双因素理论概述
“双因素理论”是“保健——激励因素理论”的简称,是美国匹兹堡心理学研究所的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他指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所谓保健因素是指能够防止员工不满的因素,就像打针、吃药能够预防或消除疾病,而不能保证人们身体强壮一样,包括金钱、地位、工作环境、公司政策、人际关系等。激励因素是指能够带来满意的因素,就像锻炼身体可以改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而停止锻炼身体就会带来疾病一样,激励因素处理不好顶多是没有满意情绪,不会导致不满,包括认可、进步、晋升、责任、成就感等①。
(二)双因素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重视保健因素,创造融洽氛围。保健因素反映的是较低层次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良好的业绩和丰富的教学成果是以人的生存需要的满足为基础的,即以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为前提。当保健因素不健全时,教师会产生不满,就会对工作产生厌烦。因此,高校领导应该满足教师生活上的需要,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给与更多的温暖和关心,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在教师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提供进修和发展的机会,他们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创造成绩。
第二,运用激励因素,提高激励效率。保健因素只是能满足教师的低层次需要,仅仅是消除教师对工作的不满,在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教师更为关注的是精神领域的需求,激励因素才能满足教师高层次需要,成为更持久的动力。教师是道德修养较高的一个群体,成就感和胜任感较强,整体素质水平高,对精神需要的满足和受尊重的愿望也比其他群体要高。在高层次需要的驱动下,教师会积极追求工作成就,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以获得社会贡献感、义务感、责任感、成就感、创造感等②。
二、期望理论的应用
(一)期望理论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1964年发表的《工作与激发》一书中提出了期望理论,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机,即M=V€譋。M——激发的力量,表示个人对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程度,希望达到活动目标的欲望程度。V——效价,表示活动的结果对个人的价值大小。E——期望值,表示个人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判断。
(二)期望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高校教师的激励。教师是否努力及努力程度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期望本身就是一种激发力量,为了使期望变成现实,职工就会产生积极性、主动性,进而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行为。因此,高校领导者要善于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在工作安排上,高校不仅要考虑教师的兴趣和爱好,使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符合教师的特点,从而使他们在工作中找到足够的乐趣,同时还要使工作具有挑战性,能真正激发起奋发向上的热情。
第二,高校学生的激励。高校的学生是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由于他们年纪较小,社会阅历不深,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强,加之身处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面对大学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原有的自信,目标不明,期望值不高最终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如何借鉴期望理论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期望目标,树立必胜的学习信心,就成了教育管理者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③。
三、强化理论的应用
(一)强化理论概述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的方法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负强化是对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进行惩罚,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直至消失④。负强化的方法也包括物质惩罚和精神处分,减少薪金和奖金、罚款、批评、降级的那个都是负强化可用的方法。
(二)强化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第一,强化理论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绩效强化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取得的业绩和成果进行评价,一种是绩效的正强化,包括赢得地位、尊重、成就等,一种是绩效的负强化,包括批评、处分、否定性评价等等。当教师做出成绩时,领导要对他们予以肯定和奖励,使他们看到努力投入的价值和回报,让他们获得身心的满足和情感的体验。当教师出现错误时,要运用负强化的惩罚手段,通过扣除奖金、批评、工资降级等形式对其进行惩罚。奖励(正强化)和惩罚(负强化)都有激励作用,但应该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才会受到更好地效果,才会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
第二,强化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利用强化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自主性和积极性是主体性的基本特征,创造性是主体性的发展和升华。利用自我强化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层次化,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和确定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目标,为学生自我强化确立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借鉴西方的激励理论,深入研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指导我国高校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