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媒体进入分众时代,对于传播的控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编辑就是这些变化中的一种。本文试以《南京联通手机报》为例,简要与传统媒体《扬子晚报》的编辑工作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分众时代手机报的编辑特点。
【关键词】手机报 新媒体 分众时代
3月初的南京《扬子晚报》刊登了一则消息:“美国手机报读者首超报纸读者,成为增长最快的消费主体。”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传播媒介不断更新升级。手机,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崛起的又一强势媒体,其操作简单方便,受众面广,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其传播功能不可小觑,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上,成为和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这也使得依附于手机应运而生的手机报在分众时代的盛行成为可能。
一、手机报的定义
所谓手机报,就是通过手机彩信形式,向受众输送新闻、资讯的一种新型的电子类报纸。目前来看,其信息主要来源于传统媒体及网络。这些信息需要经过编辑整合,成为适合在手机上阅读的新闻,以彩信形式发送到用户。
例如,去年两会上,手机报就开始发挥其独特优势。《扬子晚报》的一篇《江苏手机报倾力报道“两会”用户突破130万户,跻身主流新媒体之列》新闻,指出江苏的手机报纷纷推出两会专刊,专设了“聚焦两会”、“两会要闻”、“两会图片”等栏目。显示出来手机报较传统媒体而言及时、便捷、灵活等特质。
二、《南京联通手机报》简介
《南京联通手机报》(以下简称《手机报》)是中国联通江苏南京分公司与江苏新华报业集团合作的新媒体产品,其依托的母体为老牌纸质类媒体《扬子晚报》。而手机报则是以手机这种新媒体为平台应运而生的纸质新闻资源和电子科技的结合,但是它又不仅仅局限于新闻本身,还包括一系列的延伸产品。
1、《手机报》版块设置
现以《南京联通手机报》上下午刊为例,它有红色背景的报头;日期;【今日导读】一般是新闻摘要;【今日提醒】主要是江苏各城市及周边城市的天气预报;【今日焦点】是摘要的展开部分,多为一些时事新闻,头条的选择与其母体《扬子晚报》的头条相呼应,但是经过了字数压缩,一般不会超过五十字,其它新闻一般二十至三十字左右,且配发图片;【江苏新闻】主要是注重地域性的报道,体现人文关怀多一些;【国内国际】眼光放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要闻速递】多为消息类体裁;【娱乐快报】介绍娱乐圈的名人轶事或是来宁参与的活动,配发照片;【体育新闻】关注最近的各类赛事,尤其是江苏本土运动员;【彩票开奖】都是体彩福彩的信息。上午刊【生活小常识】多介绍一些养生的小秘方,下午刊则是对上午刊的一些补充,包括【明日天气】、一段背景音乐、上午未能上版的稿件和突发新闻、【趣味猜谜】、【时尚in语录】、 【幽默爆笑】、【今晚影视】、【意见征集】、【家有宝贝】等。
2、《手机报》的类型
《手机报》分为上午刊、下午刊、文娱特刊、体育特刊、彩信小说等,上午刊和下午刊都是日报,与母体《扬子晚报》同步。
文娱特刊和体育特刊则是对手机报特定内容的摘录,内容重复得多,没有太多新鲜的东西。彩信小说是最近新开发的一个版块,目前还是试用,多为情感类文章,每周2条,它有自己的刊头,配发图片,字数往往在1000字左右。
有时还有网页型的信息,提供重大新闻摘要以及网址,让支持上网功能的手机随时进入网页。
3、《手机报》与母体《扬子晚报》的比较
1、采编差异
(1)采编人员数量
《手机报》最初每天的采编是2名,一名负责技术,另一个负责内容。几天一轮换,一共三组六个人。经过2年之后,人员数量有所增加,除了每天固定的2名编辑之外,还多了位责任编辑。随着手机用户订阅率的上升,新华日报集团对手机报业务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意味着手机报逐渐成熟的增值功能。
原先负责内容版面的编辑不是专门的人员,而是从事纸质媒体编辑,但是技术则必须要有专人负责编写程序,以不妨碍受众的阅读质量。
(2)人员分工
目前《手机报》还没有专门从事手机报新闻编写的记者,新闻稿件都是来源于《扬子晚报》或者网络渠道,经过删减压缩直接拿来,一直处于依附的角色。
(3)编辑版块
《手机报》与《扬子晚报》每天版块都是固定的,二者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般情况下,《扬子晚报》每天的版面保持64个,80-100个版也时常有之。改版后的《扬子晚报》,探索用现代化手段构建新闻选题管理流程以及考评机制,这两个首尾衔接的流程和机制,颠覆了传统的记者前方写稿、编辑终端把关的模式,把新闻质量管理贯穿到新闻产品制作的前端、中端、末端及售后的整个过程,为全面提升新闻质量、确保新闻导向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2、文本差异
(1)内容
简洁性
手机报语言简洁,容易使受众对信息产生兴趣,甚至会更主动地接近传统媒体寻找深入的报道,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发展。
概括性
《手機报》的新闻信息多采取提要方式,内容更概括。
通俗性
以短信形式发送彩信报纸,与受众的贴近性在理论上保证了手机报语言的通俗性。
相比之下,《扬子晚报》厚了许多,厚最大的好处是信息量大且文本具有一定的深度,可以打发稍微长点时间。但受众体验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打个比方,做公交车或者地铁,端着厚报,时间长了会有些累不说,因为广告较多,导致要频繁翻报,翻起来也是很不方便。所以,如果是坐公交或地铁,太沉的报纸偶尔翻翻可以,时间长了一定还是会有些厌烦。尤其是当受众搭乘公共交通的时候,时间短一般还看不完,但是受众完成交通来到公司或者回到家的时候,一般都不会有太多时间继续阅读,所以容易造成浪费。新闻的浪费,版面的浪费,到达率的浪费。
虽说现在已经进入了快餐时代,但是人们在阅读完简短的手机报新闻后,如果对某条新闻有兴趣,会通过原汁原味的报道,进一步深化理解新闻信息。
(2)标题
《手机报》的标题变化不多,如果遇到专题报道,一般采用 《扬子晚报》上的实题作为手机报的标题,或是给一组专题报道起一个简洁的实题。
《扬子晚报》上的标题形式较为丰富,除了主题之外,还有辅题,包括肩题和副题,还有栏题、分题等,充实和美化了版面,也起到了引导读者的作用。
(3)篇幅
篇幅的长短是两者最突出的区别之一,手机报的内容篇幅短小,比较符合载体的特点。《扬子晚报》将新闻具体的细节以及各个要素都交待清楚了,当然,这样对占据的版面空间的要求也就高了。
(4)《手机报》编辑工作的不足
毕竟《手机报》的发展时间不长,其也存在一些如内容缺乏创新性,同质化等问题,并且盈利模式单一、个性化、互动性不足等。
另外手机报的技术还不完善,没有考虑到全部受众的情况,有些用户的手机不支持彩信服务,所以传播点还有盲区。图片的尺寸及格式也有问题,不是每次图片与文章新闻的吻合的,偶尔会有图文分离的情况,或是漏发图片,或是图片尺寸太小而影响清晰度。
这就要求编辑在版面设置以及内容取舍上,多下些功夫。随着今年3G业务的全面兴起,给手机报带来了挑战但更是一个大好机遇。在受众市场日益细分的分众时代,手机报市场会更加注重读者定制。读者对某些版块关注度高、反馈强烈,以后手机报的编辑就可以在充分市场调研后,将每一个手机报用户各自关注的栏目打包串联起来,整合之后呈递给用户。每一个用户都能感觉被自己感兴趣、有用的信息磁场包围,形成“窄播”的效果,演变成对《手机报》品牌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①彭兰,《新媒体:大有可为的公共信息平台》,《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
②孟元,《试析“手机报”现状和运营模式》,《新闻世界》,2008年第10期
③李巨川,《带着体温的报纸——手机报的现状和未来》,《新闻战线》,2008第4期
④张文娟,《手机报内容的缺陷制约其发展》,《新闻与写作》,2008年2期
⑤王崇刚,《手机报的编辑技巧初探》,《采写编》,2008年第3期
⑥宗增芳,《挖掘手机报的内容表现力》,《新闻实践》,2008年5期
(作者: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传播学系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手机报 新媒体 分众时代
3月初的南京《扬子晚报》刊登了一则消息:“美国手机报读者首超报纸读者,成为增长最快的消费主体。”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传播媒介不断更新升级。手机,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崛起的又一强势媒体,其操作简单方便,受众面广,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其传播功能不可小觑,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上,成为和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这也使得依附于手机应运而生的手机报在分众时代的盛行成为可能。
一、手机报的定义
所谓手机报,就是通过手机彩信形式,向受众输送新闻、资讯的一种新型的电子类报纸。目前来看,其信息主要来源于传统媒体及网络。这些信息需要经过编辑整合,成为适合在手机上阅读的新闻,以彩信形式发送到用户。
例如,去年两会上,手机报就开始发挥其独特优势。《扬子晚报》的一篇《江苏手机报倾力报道“两会”用户突破130万户,跻身主流新媒体之列》新闻,指出江苏的手机报纷纷推出两会专刊,专设了“聚焦两会”、“两会要闻”、“两会图片”等栏目。显示出来手机报较传统媒体而言及时、便捷、灵活等特质。
二、《南京联通手机报》简介
《南京联通手机报》(以下简称《手机报》)是中国联通江苏南京分公司与江苏新华报业集团合作的新媒体产品,其依托的母体为老牌纸质类媒体《扬子晚报》。而手机报则是以手机这种新媒体为平台应运而生的纸质新闻资源和电子科技的结合,但是它又不仅仅局限于新闻本身,还包括一系列的延伸产品。
1、《手机报》版块设置
现以《南京联通手机报》上下午刊为例,它有红色背景的报头;日期;【今日导读】一般是新闻摘要;【今日提醒】主要是江苏各城市及周边城市的天气预报;【今日焦点】是摘要的展开部分,多为一些时事新闻,头条的选择与其母体《扬子晚报》的头条相呼应,但是经过了字数压缩,一般不会超过五十字,其它新闻一般二十至三十字左右,且配发图片;【江苏新闻】主要是注重地域性的报道,体现人文关怀多一些;【国内国际】眼光放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要闻速递】多为消息类体裁;【娱乐快报】介绍娱乐圈的名人轶事或是来宁参与的活动,配发照片;【体育新闻】关注最近的各类赛事,尤其是江苏本土运动员;【彩票开奖】都是体彩福彩的信息。上午刊【生活小常识】多介绍一些养生的小秘方,下午刊则是对上午刊的一些补充,包括【明日天气】、一段背景音乐、上午未能上版的稿件和突发新闻、【趣味猜谜】、【时尚in语录】、 【幽默爆笑】、【今晚影视】、【意见征集】、【家有宝贝】等。
2、《手机报》的类型
《手机报》分为上午刊、下午刊、文娱特刊、体育特刊、彩信小说等,上午刊和下午刊都是日报,与母体《扬子晚报》同步。
文娱特刊和体育特刊则是对手机报特定内容的摘录,内容重复得多,没有太多新鲜的东西。彩信小说是最近新开发的一个版块,目前还是试用,多为情感类文章,每周2条,它有自己的刊头,配发图片,字数往往在1000字左右。
有时还有网页型的信息,提供重大新闻摘要以及网址,让支持上网功能的手机随时进入网页。
3、《手机报》与母体《扬子晚报》的比较
1、采编差异
(1)采编人员数量
《手机报》最初每天的采编是2名,一名负责技术,另一个负责内容。几天一轮换,一共三组六个人。经过2年之后,人员数量有所增加,除了每天固定的2名编辑之外,还多了位责任编辑。随着手机用户订阅率的上升,新华日报集团对手机报业务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意味着手机报逐渐成熟的增值功能。
原先负责内容版面的编辑不是专门的人员,而是从事纸质媒体编辑,但是技术则必须要有专人负责编写程序,以不妨碍受众的阅读质量。
(2)人员分工
目前《手机报》还没有专门从事手机报新闻编写的记者,新闻稿件都是来源于《扬子晚报》或者网络渠道,经过删减压缩直接拿来,一直处于依附的角色。
(3)编辑版块
《手机报》与《扬子晚报》每天版块都是固定的,二者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般情况下,《扬子晚报》每天的版面保持64个,80-100个版也时常有之。改版后的《扬子晚报》,探索用现代化手段构建新闻选题管理流程以及考评机制,这两个首尾衔接的流程和机制,颠覆了传统的记者前方写稿、编辑终端把关的模式,把新闻质量管理贯穿到新闻产品制作的前端、中端、末端及售后的整个过程,为全面提升新闻质量、确保新闻导向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2、文本差异
(1)内容
简洁性
手机报语言简洁,容易使受众对信息产生兴趣,甚至会更主动地接近传统媒体寻找深入的报道,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发展。
概括性
《手機报》的新闻信息多采取提要方式,内容更概括。
通俗性
以短信形式发送彩信报纸,与受众的贴近性在理论上保证了手机报语言的通俗性。
相比之下,《扬子晚报》厚了许多,厚最大的好处是信息量大且文本具有一定的深度,可以打发稍微长点时间。但受众体验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打个比方,做公交车或者地铁,端着厚报,时间长了会有些累不说,因为广告较多,导致要频繁翻报,翻起来也是很不方便。所以,如果是坐公交或地铁,太沉的报纸偶尔翻翻可以,时间长了一定还是会有些厌烦。尤其是当受众搭乘公共交通的时候,时间短一般还看不完,但是受众完成交通来到公司或者回到家的时候,一般都不会有太多时间继续阅读,所以容易造成浪费。新闻的浪费,版面的浪费,到达率的浪费。
虽说现在已经进入了快餐时代,但是人们在阅读完简短的手机报新闻后,如果对某条新闻有兴趣,会通过原汁原味的报道,进一步深化理解新闻信息。
(2)标题
《手机报》的标题变化不多,如果遇到专题报道,一般采用 《扬子晚报》上的实题作为手机报的标题,或是给一组专题报道起一个简洁的实题。
《扬子晚报》上的标题形式较为丰富,除了主题之外,还有辅题,包括肩题和副题,还有栏题、分题等,充实和美化了版面,也起到了引导读者的作用。
(3)篇幅
篇幅的长短是两者最突出的区别之一,手机报的内容篇幅短小,比较符合载体的特点。《扬子晚报》将新闻具体的细节以及各个要素都交待清楚了,当然,这样对占据的版面空间的要求也就高了。
(4)《手机报》编辑工作的不足
毕竟《手机报》的发展时间不长,其也存在一些如内容缺乏创新性,同质化等问题,并且盈利模式单一、个性化、互动性不足等。
另外手机报的技术还不完善,没有考虑到全部受众的情况,有些用户的手机不支持彩信服务,所以传播点还有盲区。图片的尺寸及格式也有问题,不是每次图片与文章新闻的吻合的,偶尔会有图文分离的情况,或是漏发图片,或是图片尺寸太小而影响清晰度。
这就要求编辑在版面设置以及内容取舍上,多下些功夫。随着今年3G业务的全面兴起,给手机报带来了挑战但更是一个大好机遇。在受众市场日益细分的分众时代,手机报市场会更加注重读者定制。读者对某些版块关注度高、反馈强烈,以后手机报的编辑就可以在充分市场调研后,将每一个手机报用户各自关注的栏目打包串联起来,整合之后呈递给用户。每一个用户都能感觉被自己感兴趣、有用的信息磁场包围,形成“窄播”的效果,演变成对《手机报》品牌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①彭兰,《新媒体:大有可为的公共信息平台》,《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
②孟元,《试析“手机报”现状和运营模式》,《新闻世界》,2008年第10期
③李巨川,《带着体温的报纸——手机报的现状和未来》,《新闻战线》,2008第4期
④张文娟,《手机报内容的缺陷制约其发展》,《新闻与写作》,2008年2期
⑤王崇刚,《手机报的编辑技巧初探》,《采写编》,2008年第3期
⑥宗增芳,《挖掘手机报的内容表现力》,《新闻实践》,2008年5期
(作者: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传播学系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