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中最大限度的再创造过程。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很大一部分应当归因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三大主流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造园艺术的意识形态及造园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园林;传统文化;造景;艺术形式
一、传统文化对造园目的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园林也是在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类特定空间,是在早期物质生产空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安顿心性为根本目的文化空间。中国古代大量的文化产品(如诗画、收藏、戏剧)均是以花园为背景进行生产、交易乃至消费的。因此,用现代术语来说,园林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要的一类文化基础设施。它既是士大夫个人的人格空间,也是士大夫阶层的社会交往空间。就是这样,中国古典园林反应的是士大夫的精致风雅的文化所以无论在造园手法与造景艺术上,还是在园内建筑装饰中 包含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诗、词、匾、联是园内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也起到点景以及启示、象征的作用。
二、造园手法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深刻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到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论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道家主张“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其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三、造景艺术与思想意识的表达
植物是景观环境中的主体元素之一。植物以它个体和群体的不同组合形式,千姿百态的形状,变幻无穷的色彩,诗画般的风韵,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气氛,展现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植物景观不仅能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能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我国历代园林都很注重植物景观的营造,选择植物题材更有许多传统的手法和独到之处。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花木是人们托物言志的载体。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表示在风霜严寒中结成的忠贞友谊,亦用以表示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具备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
通过植物造景创造诗情画意的意境,以植物和其代表的历史文化含义使观者睹物生情,以植物寄托情思,使植物成为特定的人文符号,所以古典园林常被称作是“流动的诗,立体的画”。桃花在民间象征幸福及好运;翠柳倚倚,表示惜别及报春,由柔长的柳丝引发缠绵的情意。皇家园林中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桂花象征“玉堂春富贵”。以荷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榉树中举、石榴多子、红豆相思,萱草忘忧等赋予美好愿望的植物搭配,以使园林景观中充满丰富的内涵与情感。
四、中式园林与风水学文化
我国古代园林“以创作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园而著称于世”,而我国古代风水亦以审辩山水,自然为境域的山水术而流传至今。作为我国古代山水文化的两个重要成份,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它对于古代园林的渗透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造园巨著《园冶》即大量借用了相地、卜筑、八宅、宅相、择居、青霞、紫气、辅弼、趋承、曲折有情等一大批风水用词从而使我国古代园林留下了解不开、抹不尽的风水情结。
我国风水发展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从历代古建筑中不难看到风水学发展应用的痕迹。中国文化传讲究“天地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协调统一,这与风水学的主张是一致的。风水学的科学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虽然现代环境、空间、生态、心理等科学一定程度上与一些风水理论不谋而合,但风水学中的很多玄学理论仍然充满神秘的色彩。对待风水学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象有不少园林人也在研究风水,但他们是因园林规划设计所需去研究,并非认真地将风水学当做一门独立的学术。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的风水观念实际受到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家哲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综合了中国文化的产物。
俞孔坚在《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一书中,称风水学说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从根本上说,中国园林的设计,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总结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与造景艺术是基于传统文化下的一门经典独特的艺术,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它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值得现代景观设计学习。同时它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为在当今世界发展时代变迁的新形势下怎样寻求文化与景观之间的结合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第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谢承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渊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何泽汇.道家自然观对中国园林造园艺术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03.
[5]居阅时.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文化含义实例分析[J].广东园林.2005.
关键词:园林;传统文化;造景;艺术形式
一、传统文化对造园目的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园林也是在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类特定空间,是在早期物质生产空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安顿心性为根本目的文化空间。中国古代大量的文化产品(如诗画、收藏、戏剧)均是以花园为背景进行生产、交易乃至消费的。因此,用现代术语来说,园林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要的一类文化基础设施。它既是士大夫个人的人格空间,也是士大夫阶层的社会交往空间。就是这样,中国古典园林反应的是士大夫的精致风雅的文化所以无论在造园手法与造景艺术上,还是在园内建筑装饰中 包含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诗、词、匾、联是园内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也起到点景以及启示、象征的作用。
二、造园手法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深刻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到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论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道家主张“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其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三、造景艺术与思想意识的表达
植物是景观环境中的主体元素之一。植物以它个体和群体的不同组合形式,千姿百态的形状,变幻无穷的色彩,诗画般的风韵,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气氛,展现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植物景观不仅能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能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我国历代园林都很注重植物景观的营造,选择植物题材更有许多传统的手法和独到之处。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花木是人们托物言志的载体。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表示在风霜严寒中结成的忠贞友谊,亦用以表示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具备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
通过植物造景创造诗情画意的意境,以植物和其代表的历史文化含义使观者睹物生情,以植物寄托情思,使植物成为特定的人文符号,所以古典园林常被称作是“流动的诗,立体的画”。桃花在民间象征幸福及好运;翠柳倚倚,表示惜别及报春,由柔长的柳丝引发缠绵的情意。皇家园林中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桂花象征“玉堂春富贵”。以荷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榉树中举、石榴多子、红豆相思,萱草忘忧等赋予美好愿望的植物搭配,以使园林景观中充满丰富的内涵与情感。
四、中式园林与风水学文化
我国古代园林“以创作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园而著称于世”,而我国古代风水亦以审辩山水,自然为境域的山水术而流传至今。作为我国古代山水文化的两个重要成份,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它对于古代园林的渗透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造园巨著《园冶》即大量借用了相地、卜筑、八宅、宅相、择居、青霞、紫气、辅弼、趋承、曲折有情等一大批风水用词从而使我国古代园林留下了解不开、抹不尽的风水情结。
我国风水发展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从历代古建筑中不难看到风水学发展应用的痕迹。中国文化传讲究“天地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协调统一,这与风水学的主张是一致的。风水学的科学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虽然现代环境、空间、生态、心理等科学一定程度上与一些风水理论不谋而合,但风水学中的很多玄学理论仍然充满神秘的色彩。对待风水学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象有不少园林人也在研究风水,但他们是因园林规划设计所需去研究,并非认真地将风水学当做一门独立的学术。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的风水观念实际受到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家哲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综合了中国文化的产物。
俞孔坚在《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一书中,称风水学说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从根本上说,中国园林的设计,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总结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与造景艺术是基于传统文化下的一门经典独特的艺术,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它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值得现代景观设计学习。同时它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为在当今世界发展时代变迁的新形势下怎样寻求文化与景观之间的结合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第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谢承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渊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何泽汇.道家自然观对中国园林造园艺术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03.
[5]居阅时.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文化含义实例分析[J].广东园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