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疑中感受思想的力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ingb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六国论》的教学侧重于在对文章结构的清晰解析过程中,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但是,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容易专注于文章的结构,并被众多的文言实、虚词所牵引,进而丧失掉思维的品质,难以获得思维的快乐,对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止步于初步的感知,无法引起深深的共鸣。因而,教师设置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生成智慧,进而对作者的处境感同身受,从内心的深处感受苏洵的拳拳爱国之情。
  战国时代是群雄逐鹿的时代,面对日渐强大的秦国,六国如何才能生存本就是后人见仁见智的话题,太多的论者提出了纷繁复杂的观点,苏洵只谈“弊在赂秦”而不及其余,这本身就是值得思索的,观点的另一端连着的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如何顺着思维的逻辑层层深入,让学生由这个简单却深刻的观点深入的思考,进而走进苏洵的内心,是教师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到足够的依据,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扇窗,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作为教者,必须具有质疑精神。只有教者拥有质疑的视角,具有质疑这位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的勇气,才能够理顺这个质疑的逻辑链,进而寻找到根据,为学生的质疑提供思维的基石。教师必须以辩者的姿态面对作者,秦国的最终胜利难道就是因为六国的赂秦吗?秦国一统天下究竟有哪些原因呢?教师需要提供怎样的资料才能点燃学生质疑的思维火花?其实,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不难了解,秦统一天下从计划到成功是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也是一个有众多因素累积的一个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经总结整理,教师设置以下四个问题供学生思考。第一、秦灭六国攻克的先后顺序怎样?第二、战国史上,六国中哪些国家的实力曾超过了秦国?第三、秦统一天下从计划到成功经历了多长时间?第四、秦在扩张过程中实施了什么战略?经过学生的思考后教师再提供答案给学生——攻克的先后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战国史上,齐、楚都曾经做过诸侯国的盟主。秦统一天下经历了一百四十多年。秦在扩张过程中实施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在教师充分引导的基础上,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围绕文章三、四两段质疑作者,在对文本的精读中学生就有可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质疑不是盲目的扎进文本,需要教师打开一扇窗,以一缕阳光的照耀指引学生由文言文枯燥的字词中走出来,以“文”的视角去解读文章。当然教师更要保护学生刚刚闪亮的思维的火花,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因此,教师要以引领者的角色和姿态带着学生将质疑的思维引向深入。有学生提出质疑,“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一句也不合情理,再笨的统治者也知道土地对王权的重要性,决不会轻易丢弃,即使割地求和,一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统治者有何苦衷?有什么原因使这些统治者在犹豫中最后还是决定割地呢?这种思维的引导可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让学生的进一步体会质疑和思维的快乐,是的,在历史中我们也熟知,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军把赵国的降卒四十万人都活埋了。在战争中,凡是抵抗激烈的城池,攻下来之后,秦军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统治者说不定是为了避免百姓惨遭杀害,才采取割地这种下策。有学生提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评价不当,光守自己的国土,那是万万守不住的。教师可以引导,你认为有远略的话应该怎么做?是否应该在韩魏受敌时齐心相助,因为秦国意在吞并各诸侯国,等秦灭了其他几国之后,其实力、地盘大大增加,到那时,燕赵即使再强上十倍,也只能落个亡国的下场。还有学生提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说法不妥当。教师可以适时引导,燕国是第五个灭亡的国家,荆轲之所以要行动,是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课文颠倒了因果。学生提出“燕赵处秦革灭殆灭之际,可谓智力孤危”一句不符合实情。据史书记载,秦灭赵是在灭韩之后,是六国中第二个亡国的。当时其他诸侯国依然存在,应该不至于智力孤危。教师应该联系史实给予肯定。
  面对经典,学生敢于迈出质疑的第一步,已经很不易,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质疑思维逐渐深入,甚至在预设中生成,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智慧。只有在教师的智慧引导和呵护下,让学生充分体会质疑的快乐,学生才会保持这种热情,并且以热情点燃智慧的火花。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维逐渐走向深入,当然,这并非大功告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更宽的思维视角来质疑,只有当思维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才能彻底打通思维的脉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赂之亡,不赂亦亡,附之亡,战之亦亡,亡六国者,何也?”引导学生思维在更广阔的空间翱翔,进而总结出腐败、不团结、军事不强、无谋臣强将、实力不强、地理位置、历史趋势、秦变法强大、秦地理位置好等一系列原因,当然得出一个结论,以某一种原因来概括六国的灭亡是片面的。
  当然,质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我们可以对苏洵的观点提出质疑,但是,我们必须对他满怀敬意,因为,透过他的借古讽今,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大宋子民的拳拳爱国之心,理解了他的为文造情,我们就理解了一个政治家、文学家的切切报国之志。这是学完本文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也是质疑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其他文献
【摘 要】品读《长恨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唐明皇这个七尺男儿的铁骨柔情。从白香山的《长恨歌》,我体会到了一个身为帝王的男人情感的波澜起伏。本文从四个阶段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长恨歌 情感 唐玄宗  历来人们对《长恨歌》这首诗的主题有不同的看法,有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批判,也有对唐杨爱情的歌颂。再读《长恨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唐明皇这个七尺男儿的铁骨柔情。  年过半百的唐明皇,政治上应该是失败的,可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说过:“真正的对话就是与虚伪的斗争。只有呼喊真实、打破虚伪,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在课改进入深化阶段之后,人们对于高中语文对话教学中曾备受称赞的所谓“活跃”、“热烈”等现象,进行了反思,形式固然重要,而学习与推广不应只停留于表面,要深入内在探究本质,理顺思路,由内而外地作内容到形式的阐发,才能告别虚假的、形式的对话,还语文课堂以真实。真正的对话,从浅层次来说,要成对地说话,即课堂
课堂教学中,开头一般都有一个简介作者及背景的步骤。传统的作法是学生看注释,教师再补充。新课改后的做法是课前师生共同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课堂上师生再进行对话。但这两种形式大多流于浅表,往往是知识的补充,可以称为“走近作者”;只是走近,当然难窥全貌,更不可能走进作者的心灵。笔者听过许多公开课,对于教学中的这一步,基本都是如此,似乎成了定式。听多了,也就乏味了;更可怕的是学生产生了“审美疲劳”,他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对话性”日益得到重视。“对话型”阅读教学“主要应该指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以及读者之间(包括老师)就文本解读展开的对话”,因而所有对话展开都首先要建立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文本是对话的承载体。而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只是浮于表面的让学生寻找文本确定的含义的与文本对话,忽略了对文本潜在内涵的理解,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的“只是在与文本露出海面的岛屿部分对
【摘 要】议论文应用细节说话,用细节论证。如果议论文的材料不能落实到准确的细节层面,全文想达到规范议论文的档次是不可能的;如果材料不能落实到生动且准确的层面,全文想达到精彩漂亮的档次也是不可能的。而这一切全取决于对命题内涵、论点内容的演绎效果。  【关键词】议论文 论据 细节    提及议论文,我们喜欢用那句“用事实说话”,其实“事实”的本质乃是人物、故事或现象的细节。这个“细节”准不准、好不好、
佩弦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毋庸置疑的脍炙人口的散文,也是中学教材里一篇经久不衰的名篇。但教参及众多解读者对文章情感脉络解读趋于简单化,皆认为是从不宁静到寻求宁静,获得短暂宁静,尔后又回归现实,其间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笔者认为,作者沿着荷塘获得的喜悦是断断续续的,处于悲愁与喜悦的不断斗争中,悲愁与喜悦也就交替呈现,行文中常见作者努力挣扎的痕迹。  要把握这种情感,首先要准确解读文眼“这几天心
【摘要】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要想让自己的一般作文“升格”为优秀作文,可以走从精雕细琢清词丽句、创作积累优美文段到使用一种诗化结构模式(即“起、承、转、合”式)连缀成篇的路子。  【关键词】作文教学升格训练结构优化    我想,任何一位中学生要写一篇有点“样子”的作文,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要写出一篇优秀作文,即要让自己的一般作文“升格”为“优秀作文”,就不是那么有把握了。这里推介一种方法,或许对你
【摘 要】在鲁迅散文的阅读和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其文章的思想性受到了教师和学生高度的赞扬和重视,而其文章的时政性却少有人发现和挖掘,作为鲁迅散文的一体两面,不了解时政性就必然无法理解鲁迅文章深刻的思想,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个问题也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进而成为困扰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本文通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结合相关材料,透过时政性分析思想性,点明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郭春伟  肖像描写指对人物外形各方面的特点的描写。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使人物个性更突出。  第一、要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人海茫茫,但在这众多的人中,你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你要细心观察,总能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写小说,刻画人物,就要留心观察这些不同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每年高考后,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阅卷组都会推出一批优秀作文,江苏也是这样,目的是通过优秀作文对作文题目进行更具体全面的解读,启发并引领高一高二的学生作文向“优秀”靠近。以前,我常以为这些优秀作文是万里挑一,对普通学生来说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可是通过参加高考阅卷,并审阅了不少发表出来的优秀作文后,我的看法逐渐改变,认为自己的一些学生写的作文也很优秀,很多学生则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优秀作文让自己的作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