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新课改的东风吹遍神州教苑,在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们都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在新课改实践中也出现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上好课,教师们片面追求“新意”,不管“新颖、热闹”过后的实效!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后不难发现,教师们普遍反映“理论好讲,课难上”这个问题,还是因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改的内涵把握不准,理解偏颇,从而出现了课堂教学中值得反思的几个问题。
一、重视“人文性”却又忽略“工具性”
众所周知,新课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但是,大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对此把握不准,有时整堂课过分强调“人文性”,涉及到的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也怕多讲,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讲多了就被说成“满堂灌”。于是本来该讲的也尽量绕道而过或轻描淡写地讲几句,对思想教育内涵却一挖再挖,一节课大半时间是让学生去畅想,讨论、感悟。教师们普遍认为只有这样, 才体现了课堂的“活”,学生的“自主”。我最近讲了人教版第十册的《放弃射门》这课。教学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挖掘主人公福勒“关爱他人”的人性美。下课后,我分别问几名学生:“你们能给‘放弃’一词找出一至二个近义词吗?”学生想了好半天也没答上来。由此可见,学生对这个词的含义不理解。我课后反思,这堂课对文中词句的品析不够,我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去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福勒高尚的节操,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我们还是要着重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只有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扎实,各项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害怕真让学生提问题,提真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即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较为轻松,因为学生的思维总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学问题线性相连,环环相扣。一堂课把老师的提问逐一解决了,任务就完成了。而现在为了迎合新课改,教师上课时都在努力尝试着让学生质疑,但对于学生的质疑总提心吊胆。因为上课时,只要老师稍加鼓励,学生的问题便鱼贯而出,越提越广,越问越泛。某些问题与文章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有些甚至没什么实在意义。虽然学生的这些问题极具真实性,但是一旦没有按老师的意图走,教师就会头疼,害怕。因为弄不好乱了方寸,在学生面前掉底子。有了一些顾虑,教师就不得不扼制学生提问。其实只要教师们在平时注重学习,上课前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深钻文本,吃透教材,准备充分,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质疑,然后联系文本实际与学生共同梳理散乱问题,归纳核心问题作为教学主线,再顺线摸“瓜”。这样,即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教师不再害怕学生提问。
三、朗读单纯注重形式与技巧的训练
教师们现在上课时似乎都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谁能有感情地把这部分读一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女生能把这种得意、骄傲的语气读出来吗?”“谁能大胆地跟老师赛读?”如此种种导读,看起来很注重了朗读训练,但只要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抽查,就发现仍有不少学生不会读书。其实朗读训练不在于形式、技巧,而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情感的体验,读时融理解,感悟于一体。否则,即使学生当时学会了朗读一段文字,也只是简单模仿,而没有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四、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新课改大力提倡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但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走上前台,成为“主角”呢?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交流研讨”等等这样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但怎样使之不流于形式并起到实效?这确实很值得广大教师去研究。要想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首先不能让几个优生大包大揽,学困生一言不发。小组的组织形式不能让老师决定,应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这样他们探讨的兴趣才会高涨,合作时配合才会默契;小组内要分工清楚,职责明确,老师要鼓励学生合作时展开争议,气氛热烈时自然就会相互影响,带动;组与组之间要展开竞争,使每个组员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这样或许能提高合作小组的凝聚力,促使小组内的每一成员共同进步。当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时,教师不能在一旁静观其变,而要亲自深入小组耐心倾听,必要时妙语点拨,适时引导。这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会更有实效性。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以上只是阅读教学存在的四个常见的问题,今后我们更要深入地学习新课标,领会其精要,教后常不断地反思,并将课改的新理念行之有效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落实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胡彩云,教师,现居湖北蕲春。
一、重视“人文性”却又忽略“工具性”
众所周知,新课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但是,大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对此把握不准,有时整堂课过分强调“人文性”,涉及到的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也怕多讲,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讲多了就被说成“满堂灌”。于是本来该讲的也尽量绕道而过或轻描淡写地讲几句,对思想教育内涵却一挖再挖,一节课大半时间是让学生去畅想,讨论、感悟。教师们普遍认为只有这样, 才体现了课堂的“活”,学生的“自主”。我最近讲了人教版第十册的《放弃射门》这课。教学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挖掘主人公福勒“关爱他人”的人性美。下课后,我分别问几名学生:“你们能给‘放弃’一词找出一至二个近义词吗?”学生想了好半天也没答上来。由此可见,学生对这个词的含义不理解。我课后反思,这堂课对文中词句的品析不够,我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去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福勒高尚的节操,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我们还是要着重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只有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扎实,各项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害怕真让学生提问题,提真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即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较为轻松,因为学生的思维总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学问题线性相连,环环相扣。一堂课把老师的提问逐一解决了,任务就完成了。而现在为了迎合新课改,教师上课时都在努力尝试着让学生质疑,但对于学生的质疑总提心吊胆。因为上课时,只要老师稍加鼓励,学生的问题便鱼贯而出,越提越广,越问越泛。某些问题与文章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有些甚至没什么实在意义。虽然学生的这些问题极具真实性,但是一旦没有按老师的意图走,教师就会头疼,害怕。因为弄不好乱了方寸,在学生面前掉底子。有了一些顾虑,教师就不得不扼制学生提问。其实只要教师们在平时注重学习,上课前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深钻文本,吃透教材,准备充分,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质疑,然后联系文本实际与学生共同梳理散乱问题,归纳核心问题作为教学主线,再顺线摸“瓜”。这样,即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教师不再害怕学生提问。
三、朗读单纯注重形式与技巧的训练
教师们现在上课时似乎都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谁能有感情地把这部分读一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女生能把这种得意、骄傲的语气读出来吗?”“谁能大胆地跟老师赛读?”如此种种导读,看起来很注重了朗读训练,但只要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抽查,就发现仍有不少学生不会读书。其实朗读训练不在于形式、技巧,而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情感的体验,读时融理解,感悟于一体。否则,即使学生当时学会了朗读一段文字,也只是简单模仿,而没有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四、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新课改大力提倡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但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走上前台,成为“主角”呢?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交流研讨”等等这样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但怎样使之不流于形式并起到实效?这确实很值得广大教师去研究。要想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首先不能让几个优生大包大揽,学困生一言不发。小组的组织形式不能让老师决定,应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这样他们探讨的兴趣才会高涨,合作时配合才会默契;小组内要分工清楚,职责明确,老师要鼓励学生合作时展开争议,气氛热烈时自然就会相互影响,带动;组与组之间要展开竞争,使每个组员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这样或许能提高合作小组的凝聚力,促使小组内的每一成员共同进步。当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时,教师不能在一旁静观其变,而要亲自深入小组耐心倾听,必要时妙语点拨,适时引导。这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会更有实效性。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以上只是阅读教学存在的四个常见的问题,今后我们更要深入地学习新课标,领会其精要,教后常不断地反思,并将课改的新理念行之有效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落实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胡彩云,教师,现居湖北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