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e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新课改的东风吹遍神州教苑,在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们都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在新课改实践中也出现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上好课,教师们片面追求“新意”,不管“新颖、热闹”过后的实效!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后不难发现,教师们普遍反映“理论好讲,课难上”这个问题,还是因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改的内涵把握不准,理解偏颇,从而出现了课堂教学中值得反思的几个问题。
  一、重视“人文性”却又忽略“工具性”
  众所周知,新课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但是,大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对此把握不准,有时整堂课过分强调“人文性”,涉及到的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也怕多讲,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讲多了就被说成“满堂灌”。于是本来该讲的也尽量绕道而过或轻描淡写地讲几句,对思想教育内涵却一挖再挖,一节课大半时间是让学生去畅想,讨论、感悟。教师们普遍认为只有这样, 才体现了课堂的“活”,学生的“自主”。我最近讲了人教版第十册的《放弃射门》这课。教学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挖掘主人公福勒“关爱他人”的人性美。下课后,我分别问几名学生:“你们能给‘放弃’一词找出一至二个近义词吗?”学生想了好半天也没答上来。由此可见,学生对这个词的含义不理解。我课后反思,这堂课对文中词句的品析不够,我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去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福勒高尚的节操,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我们还是要着重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只有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扎实,各项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害怕真让学生提问题,提真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即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较为轻松,因为学生的思维总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学问题线性相连,环环相扣。一堂课把老师的提问逐一解决了,任务就完成了。而现在为了迎合新课改,教师上课时都在努力尝试着让学生质疑,但对于学生的质疑总提心吊胆。因为上课时,只要老师稍加鼓励,学生的问题便鱼贯而出,越提越广,越问越泛。某些问题与文章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有些甚至没什么实在意义。虽然学生的这些问题极具真实性,但是一旦没有按老师的意图走,教师就会头疼,害怕。因为弄不好乱了方寸,在学生面前掉底子。有了一些顾虑,教师就不得不扼制学生提问。其实只要教师们在平时注重学习,上课前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深钻文本,吃透教材,准备充分,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质疑,然后联系文本实际与学生共同梳理散乱问题,归纳核心问题作为教学主线,再顺线摸“瓜”。这样,即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教师不再害怕学生提问。
  三、朗读单纯注重形式与技巧的训练
  教师们现在上课时似乎都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谁能有感情地把这部分读一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女生能把这种得意、骄傲的语气读出来吗?”“谁能大胆地跟老师赛读?”如此种种导读,看起来很注重了朗读训练,但只要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抽查,就发现仍有不少学生不会读书。其实朗读训练不在于形式、技巧,而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情感的体验,读时融理解,感悟于一体。否则,即使学生当时学会了朗读一段文字,也只是简单模仿,而没有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四、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新课改大力提倡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但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走上前台,成为“主角”呢?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交流研讨”等等这样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但怎样使之不流于形式并起到实效?这确实很值得广大教师去研究。要想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首先不能让几个优生大包大揽,学困生一言不发。小组的组织形式不能让老师决定,应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这样他们探讨的兴趣才会高涨,合作时配合才会默契;小组内要分工清楚,职责明确,老师要鼓励学生合作时展开争议,气氛热烈时自然就会相互影响,带动;组与组之间要展开竞争,使每个组员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这样或许能提高合作小组的凝聚力,促使小组内的每一成员共同进步。当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时,教师不能在一旁静观其变,而要亲自深入小组耐心倾听,必要时妙语点拨,适时引导。这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会更有实效性。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以上只是阅读教学存在的四个常见的问题,今后我们更要深入地学习新课标,领会其精要,教后常不断地反思,并将课改的新理念行之有效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落实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胡彩云,教师,现居湖北蕲春。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在高中教学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第一可作为主导的独立学科,是学生高中学业的组成部分,第二可渗入到多项学科的研究中,成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支持,拉近各个学科的距离。实际高中语文课堂,着实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导致语文课堂始终处于低效率的教学状态,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高中语文课堂将对话教学应用到实际课程中,在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一.高中语文课堂的现状分析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可以说是四十年代的“儒林外史”,其夫人杨绛女士说《围城》是作者“痴气”十足的作品。但造就《围城》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痴气”,而且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作者天才地巧妙无比地运用了比喻这一奇葩艺术(本书运用了700多处比喻)。   姹紫嫣红的比喻之花,各具美姿,耀眼眩目。《诗经·卫风·硕人》中“手如糅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论语·颜渊
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为爱上语文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1、融洽关系,激发学习热情。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当中的“情”如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引拨下进入学文佳境,乐于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热爱所有的学生。要尊重学生,真诚交流,以和蔼的态度,关爱的目光,
学生进入高三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成绩是毕业班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毕业班学生应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第一轮复习,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成绩,本届高三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让学生对高三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认识  高三开学伊始,我就送给学生三条我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它们是鲁迅先生的“不满是前进的车轮”,笛卡尔的“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高尔基的“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
当前,很多孩子在与人交往时表现较拘谨、畏缩不敢开口说话或都不知道说些什么,有时经常语塞,说话有时也牛头不对马尾或不完整规范。因此加强口语交际训练迫在眉睫,下面本人就平时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学策略,谈谈初浅的认识。   一、立足生活,提炼话题   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因地制宜
对于刚刚学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而言,要教他们如何写好作文,这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小学课堂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怎样才能让孩子乐于写作呢?   一、仿效课文,培养写作兴趣   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根据单元训练主题,让孩子明确该写什么,并结合本组课文,知道作者怎样来表达这个主题的,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实际上我们教
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
俗语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在告诉人们人多智慧多,面对某一问题,经过大家商量讨论,就一定能想出最好的办法来。高中语文集体备课亦是如此,面对同一个问题,同一篇课文,唯有尽备课组成员集体的智慧,才有可能寻找到更好的途径,写出更科学有效的教案,教者教时方显其卓越的智慧,学者学时方能感受学习之乐趣。那么,教师如何做才能使集体备课更有效呢?笔者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集体备课的必要性  
初中作文教学一直以来被广大教师称之为难点,其难在学生兴趣不足、素材不足、技巧不足。如何有效提高作文指导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成为了广大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内容。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以情境教学为抓手,提高作文指导综合成效,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以下水作文示范创设情境开展指导   许多教师在作前指导中枯燥乏味,简单提要求,学生必然难以产生直观的感知。运用下水作文示范的方式可以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感受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将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分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它们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性质、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等,都有本质性的分别。其中的“定篇”,是指那些具有丰厚蕴涵的经典作品,学生重点学习就是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 。作为人教课标版选修科目《先秦诸子选读》所编选的篇目是当之无愧的“定篇”。   先秦诸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原创性、最深邃、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