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的艺术市场让那些以投资为目的的收藏者败兴而归,一直是市场热门的新水墨领域也出现了不小的震荡。关于新水墨的问题,我们不是说得太多,而是从来就没有找到问题的论点。本期,我们采访到了专注于新水墨领域的享悦艺术机构负责人马丽洁,针对当下的情形,看看她怎么说。
没有什么比新水墨更代表中国艺术
艺术与财富:享悦艺术机构是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
马丽洁:2012年4月,《享悦艺术》出刊发行,享悦艺术网上线。虽然“艺术”被反复提及,但是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这还都是一个有距离的词汇,而一个专业的艺术媒体则能迅速拉近两者的距离。
中国现在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作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占据世界奢侈品消费总额的45%。发达国家有专门的消费规律研究,奢侈品消费流行四五年之后,就会进入艺术品消费时代,而且国家政策在文化产业领域也有扶持。
艺术术与财富:为什么定位在新水墨作品?
马丽洁:水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的一种感觉、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的语境当中,“水墨”的概念并不是媒材,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笔、墨、宣纸完美结合后创造出的水墨精神,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如今,在这个全球极速一体化的时代,已不太容易找得到比水墨更纯粹的中国艺术形式了。水墨作为某种本土价值观的最后载体,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注意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并以其独有的存在方式,来强调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培植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当然,在我们推动水墨艺术前行的时候,一定不能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中,我们应关注全人类的文化艺术,关注全世界的艺术格局。
艺术与财富:在运营中经历了市场的哪些变化?
马丽洁:2012年春拍,徐累的《夜中昼》以近150万元的高价拍出。随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杭春晓博士撰文表示,新水墨将成为艺术市场新的热点。到现在,3年间,新水墨从小范围认知到整个艺术圈全员“围观”,再到资本的蜂拥而至,销售市场从无人问津到一路飘红,再到2014年秋拍的有价无市,这一系列的变化让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担忧:新水墨会不会重蹈当代艺术之覆辙?
无论哪一种事物,都应有其最本质的价值,艺术亦是如此。一件艺术品的价值需要用时间去衡量,三年为期尚短,若干年后,摆脱了所有人为因素干预的艺术市场,才能让艺术品的价值显现出来。
质疑更多基于市场,无关新水墨本身
艺术与财富:2014年秋拍之后,新水墨受到很多声音的质疑,享悦怎么看?
马丽洁:对于新水墨的质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出现都会经历的过程。但是,什么都无法阻止艺术向前发展的进程。新水墨并不是一个准确的艺术名词,它只是业界对现下某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水墨作品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
秋拍之后,关于新水墨的质疑更多是基于市场层面,而无关新水墨本身。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其内在的自然规律,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我一直坚信我们的艺术市场还处在一个入门阶段,资本或人为力量的过度介入,往往会导致其反向发展。而走向反面以后,人们才会冷静下来,一切也才真的开始,这是一个过程。著名批评家皮道坚先生曾经说过,艺术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我们的很多事物似乎都经历过这样起起伏伏的过程。
艺术与财富:在运营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马丽洁:前两年,享悦艺术按学术传承关系及地域分布,对全国的新水墨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2014年,在我们的学术委员会的支持下,完成了多个学术主题的提炼。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得到了老中青三代近400位新水墨艺术家的支持,很多与享悦艺术保持着密切合作。如果说收获,就是有一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见证了中国新水墨的发展,我们正与其一起茁壮成长着。
2015新水墨,是考验还是机会
艺术与财富:媒体、空间、合作展览等运营方式同时发力,享悦艺术未来将如何发展?
马丽洁:享悦艺术是一家以媒体为核心的综合性艺术服务机构,即使是我们去年开馆的享悦汇艺术空间,也是我们杂志、网站等媒体的延伸,它的首要任务是传播。
享悦艺术成立之初便确立其宗旨:分享艺术,愉悦生活。新水墨只是享悦第一个发展阶段关注的对象,我们希望我们有机会拓展到全艺术领域。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让更多人走近艺术,真正做到艺术消费和艺术鉴赏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做到分享艺术,愉悦生活。
艺术与财富:2015年,对于新水墨将是一个考验,享悦有什么应对举措?
马丽洁:2015年,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推动新水墨艺术,让具有国际水准的水墨艺术走向世界。我们用此前近三年的时间完成了相关的资源整合。按照享悦的发展规划,2015年是我们走向国际的第一年,而意大利佛罗伦萨当代艺术双年展是我们今年一个重要的国际交流活动。
佛罗伦萨双年展是意大利三大双年展之一,2015年是它的第10届展览。2013年我们曾带领7位优秀的新水墨艺术家参加了第9届佛罗伦萨双年展,其中魏青吉的作品获得本届展览的优秀作品奖。
艺术家朱建忠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旦踏出国门,你就只有一个身份标识,那就是‘中国艺术家’,你是否能够担当得起这个标识,是每一个中国艺术家要思考的问题。”同样,今天我们有机会面对这样的国际展览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让真正能够担当起“中国艺术家”这一称呼的人进入这个舞台。
没有什么比新水墨更代表中国艺术
艺术与财富:享悦艺术机构是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
马丽洁:2012年4月,《享悦艺术》出刊发行,享悦艺术网上线。虽然“艺术”被反复提及,但是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这还都是一个有距离的词汇,而一个专业的艺术媒体则能迅速拉近两者的距离。
中国现在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作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占据世界奢侈品消费总额的45%。发达国家有专门的消费规律研究,奢侈品消费流行四五年之后,就会进入艺术品消费时代,而且国家政策在文化产业领域也有扶持。
艺术术与财富:为什么定位在新水墨作品?
马丽洁:水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的一种感觉、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的语境当中,“水墨”的概念并不是媒材,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笔、墨、宣纸完美结合后创造出的水墨精神,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如今,在这个全球极速一体化的时代,已不太容易找得到比水墨更纯粹的中国艺术形式了。水墨作为某种本土价值观的最后载体,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注意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并以其独有的存在方式,来强调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培植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当然,在我们推动水墨艺术前行的时候,一定不能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中,我们应关注全人类的文化艺术,关注全世界的艺术格局。
艺术与财富:在运营中经历了市场的哪些变化?
马丽洁:2012年春拍,徐累的《夜中昼》以近150万元的高价拍出。随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杭春晓博士撰文表示,新水墨将成为艺术市场新的热点。到现在,3年间,新水墨从小范围认知到整个艺术圈全员“围观”,再到资本的蜂拥而至,销售市场从无人问津到一路飘红,再到2014年秋拍的有价无市,这一系列的变化让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担忧:新水墨会不会重蹈当代艺术之覆辙?
无论哪一种事物,都应有其最本质的价值,艺术亦是如此。一件艺术品的价值需要用时间去衡量,三年为期尚短,若干年后,摆脱了所有人为因素干预的艺术市场,才能让艺术品的价值显现出来。
质疑更多基于市场,无关新水墨本身
艺术与财富:2014年秋拍之后,新水墨受到很多声音的质疑,享悦怎么看?
马丽洁:对于新水墨的质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出现都会经历的过程。但是,什么都无法阻止艺术向前发展的进程。新水墨并不是一个准确的艺术名词,它只是业界对现下某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水墨作品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
秋拍之后,关于新水墨的质疑更多是基于市场层面,而无关新水墨本身。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其内在的自然规律,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我一直坚信我们的艺术市场还处在一个入门阶段,资本或人为力量的过度介入,往往会导致其反向发展。而走向反面以后,人们才会冷静下来,一切也才真的开始,这是一个过程。著名批评家皮道坚先生曾经说过,艺术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我们的很多事物似乎都经历过这样起起伏伏的过程。
艺术与财富:在运营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马丽洁:前两年,享悦艺术按学术传承关系及地域分布,对全国的新水墨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2014年,在我们的学术委员会的支持下,完成了多个学术主题的提炼。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得到了老中青三代近400位新水墨艺术家的支持,很多与享悦艺术保持着密切合作。如果说收获,就是有一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见证了中国新水墨的发展,我们正与其一起茁壮成长着。
2015新水墨,是考验还是机会
艺术与财富:媒体、空间、合作展览等运营方式同时发力,享悦艺术未来将如何发展?
马丽洁:享悦艺术是一家以媒体为核心的综合性艺术服务机构,即使是我们去年开馆的享悦汇艺术空间,也是我们杂志、网站等媒体的延伸,它的首要任务是传播。
享悦艺术成立之初便确立其宗旨:分享艺术,愉悦生活。新水墨只是享悦第一个发展阶段关注的对象,我们希望我们有机会拓展到全艺术领域。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让更多人走近艺术,真正做到艺术消费和艺术鉴赏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做到分享艺术,愉悦生活。
艺术与财富:2015年,对于新水墨将是一个考验,享悦有什么应对举措?
马丽洁:2015年,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推动新水墨艺术,让具有国际水准的水墨艺术走向世界。我们用此前近三年的时间完成了相关的资源整合。按照享悦的发展规划,2015年是我们走向国际的第一年,而意大利佛罗伦萨当代艺术双年展是我们今年一个重要的国际交流活动。
佛罗伦萨双年展是意大利三大双年展之一,2015年是它的第10届展览。2013年我们曾带领7位优秀的新水墨艺术家参加了第9届佛罗伦萨双年展,其中魏青吉的作品获得本届展览的优秀作品奖。
艺术家朱建忠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旦踏出国门,你就只有一个身份标识,那就是‘中国艺术家’,你是否能够担当得起这个标识,是每一个中国艺术家要思考的问题。”同样,今天我们有机会面对这样的国际展览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让真正能够担当起“中国艺术家”这一称呼的人进入这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