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科学理论层出不穷,如何辨别理论的真伪,如何将理论应用指导实践,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的产生背景、其证伪主义的原则及其哲学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卡尔.波普证伪主义进行了的剖析,主张对任何新理论都应辩证的对待,合理的批判的吸收。
关键词: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逻辑学;归纳推理
现在伪科学理论层出不穷,真正的理论也日进八斗,一时之间让人无所适从。在评价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时,正确的哲学思维是必要的。因此,笔者适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讨论,以便我们从中汲取营养,为我们的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用的经验。
一、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
(一)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的提出
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理论可以说是现代所有科学发展的基本哲学理论。波普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实证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波普反对这个原则,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全称断定的,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是可错的,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而且,他强调新理论必须超越旧理论。理论的证明其实是一种理论证伪过程。
(二)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的原则
科学哲学是波普尔哲学的主要部分。波普尔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又称之为“证伪主义”。其原则即:针对问题,提出试探性理论,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理论在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他认为“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科学也包含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或者说,“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由此他提出“所有科学的假设是必须可以证伪的”的论断。新假设的产生是基于旧的知识,检验假设的过程就是证明假设是错误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推翻这个假设,那么就只能接受这个假设。
(三)卡尔•波普证伪主义的意义
在科学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归纳法曾盛行一时。但是,归纳法有一个很大的逻辑错误。David Hume 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每天鸡叫之后太阳就升起来,这几千年来没错过,因此鸡叫导致了太阳升!” 这看上去很可笑,但是许多所谓的科学理论就是这种逻辑。这也是把由于时间上偶然联系在一起的现象就归纳为因果的逻辑错误就叫:在此之前即此之因。
在因果关系的推断时还会犯很多逻辑错误,在此不一一列举。波普的证伪理论在此就解决了这个逻辑问题。根据波普理论,我们证明理论不是证明其正确,而是证明其是否错误,找不着错,接受理论,找到一个错误就推翻了我们的理论。例如,我们把鸡脖子在太阳升之前扭断,结果发现太阳照常升起!我们于是推翻了“鸡升太阳”理论。因此,卡尔•波普证伪主义为因果关系确认提供的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它揭示了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三、辩证的认识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
(一) 辩证地理解“证实”和“证伪”
在科学的发展进程中,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理论,证实也有存在的价值。对于某个理论的小错误,往往只需要我们做一些修补工作,旧的理论仍旧存在并认为正确。根据波普的观点,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形成假说或理论。而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他说:“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回事,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波普进而用“证伪主义”来代替“归纳法”更是另一回事。无疑,“证伪”有一定的意义,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都应是开放和自我批判的,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因为在科学世界,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比如对于命题:“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却只能进行证实,而不能进行证伪。因为只要我们发现一只非白天鹅就证实了它,而即使发现一万只白色天鹅也无法证伪它。
在科学的发展进程中,“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假说或理论,有时却促使人们将假说或理论完善起来。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他并没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观测证据,在没有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等概念的条件下他面临的反证是不计其数的:地球为什么不飞出轨道,地球为什么不飞散,河流为什么不倒流等等。这写反证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说的成长,但却没有消灭它。直到牛顿力学把“日心说”从理论上完善起来之后又过了两个世纪,天文学观察才证实了它。而牛顿力学同样也是在不断地反证下而逐渐完善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最初的一批实验也对它很不利。爱因斯坦紧守了阵地,结果不是反证否证了相对论,而是被相对论所解释了。
任何真正的科学都不可能是脆而不坚的瓷器,一碰即碎。科学理论必然包含有一定的相对真理,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使它在被新的更高的理论取代或包容之前充分发挥其内部所潜藏的一切生命力和积极作用。如果我们一味按照波普的证伪主义来办事,一遇到反证就放弃理论,那么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理论都既抱着批判的态度,又要抱着利用的精神,这里的关键就是辩证地理解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我们就会犯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错误,而只看到理论的相对性,看不到其中包含的真理颗粒,则会导致否定一切,批判一切的相对主义、怀疑论、不可知论等等。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对前人的理论成果既继承又批判,对自己的理论不作教条的解释。
(二)唯物辩证地理解“观察”与“问题”的关系
关于“归纳问题”,十八世纪的休谟已经提出了对归纳法的怀疑:从已往经验的归纳中无法逻辑地得出可适用于未来的必然性。休谟否定了通过感觉经验的归纳而不断地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偶然上升到必然。但休谟的进一步回答是令人失望的,因为他认为,人们之相信归纳的真理,只不过是一种出于习惯的非理性信念。他把经验科学建立在“习惯”基础上了。
波普面对“归纳问题”的态度很坚决,那就是彻底否定归纳概括的可能性。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没有观点就没有观察”,科学是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观察开始。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波普把“设想一个新思想的过程同从逻辑上考查它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结果加以截然的区分。”前者是认识心理学的任务,后者才是认识逻辑学的任务。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波普把这两个任务用两个问题表达:即“你最初是怎样发现你的理论的呢?”和“你是怎样检验你的理论的呢?”他认为只有后一个问题在科学上才是重要的,而前一个问题“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是无关紧要的” 。认为它“只涉及纯属私人的事情” 。观察和问题之间是个相互更替的链条,正如“实践——认识——实践”一样,可是波普只抽出或截取一段,从问题到观察,而对问题从何而来,他轻飘飘地说,那纯属私人的事情。这能说是科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吗?
(三)证伪原则并没有逻辑必然性
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波普运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中由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证明证伪原则的必然性,这就是波普的一次性证伪的观点。表面来看,这个证明是具有说服力的,但科学发展的事实却表明证伪绝不是如此简单。深入地分析理论的被检验过程,我们发现证伪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波普并不否认一个理论只有和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导出一个结论,他只是认为这不影响必然证伪,因此没有必要区分理论和初始条件。但问题的症结正出在这里。因为当推导出来的结论被证明为假时,若观察证据是无误的,那造成结论为假的原因有三种可能:待检理论为假;初始条件为假;或者二者都为假。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即初始条件为假,那么只要修改初始条件,待检理论就免于被证伪。科学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后,人们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推算了天王星的轨道。然而,实际观察与根据理论所推算的轨道不符。这就是说,推算出来的轨道数据被否定。因此,天王星轨道成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反常”,但这个反常并没有证伪万有引力定律。因为后来海王星的发现说明了导致推测错误的不是引力理论,而是当时所依据的背景知识。当时人们只知道太阳系中的七大行星,在推算时根本没有把其它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而海王星的发现,补足了背景知识,理论推断的正确性显现出来了。所以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来看,一次证伪都不具有必然性。这也就是作为波普全部思想观点的支柱或核心的证伪主义本身是成问题的。
四、结束语
每一种理论的出现、真伪都是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住仔细推敲的。没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就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加强,也要随着时代不断的与时俱进。此外,每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是对人类社会的极大贡献,对此我们应灵活的运用相关的哲学理论,“汲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吸收。
参考文献:
[1]《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三联书店年版。
[2]《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 年版 ;
[3]《科学发现的逻辑》网络版
关键词: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逻辑学;归纳推理
现在伪科学理论层出不穷,真正的理论也日进八斗,一时之间让人无所适从。在评价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时,正确的哲学思维是必要的。因此,笔者适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讨论,以便我们从中汲取营养,为我们的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用的经验。
一、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
(一)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的提出
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理论可以说是现代所有科学发展的基本哲学理论。波普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实证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波普反对这个原则,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全称断定的,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是可错的,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而且,他强调新理论必须超越旧理论。理论的证明其实是一种理论证伪过程。
(二)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的原则
科学哲学是波普尔哲学的主要部分。波普尔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又称之为“证伪主义”。其原则即:针对问题,提出试探性理论,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理论在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他认为“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科学也包含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或者说,“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由此他提出“所有科学的假设是必须可以证伪的”的论断。新假设的产生是基于旧的知识,检验假设的过程就是证明假设是错误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推翻这个假设,那么就只能接受这个假设。
(三)卡尔•波普证伪主义的意义
在科学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归纳法曾盛行一时。但是,归纳法有一个很大的逻辑错误。David Hume 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每天鸡叫之后太阳就升起来,这几千年来没错过,因此鸡叫导致了太阳升!” 这看上去很可笑,但是许多所谓的科学理论就是这种逻辑。这也是把由于时间上偶然联系在一起的现象就归纳为因果的逻辑错误就叫:在此之前即此之因。
在因果关系的推断时还会犯很多逻辑错误,在此不一一列举。波普的证伪理论在此就解决了这个逻辑问题。根据波普理论,我们证明理论不是证明其正确,而是证明其是否错误,找不着错,接受理论,找到一个错误就推翻了我们的理论。例如,我们把鸡脖子在太阳升之前扭断,结果发现太阳照常升起!我们于是推翻了“鸡升太阳”理论。因此,卡尔•波普证伪主义为因果关系确认提供的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它揭示了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三、辩证的认识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
(一) 辩证地理解“证实”和“证伪”
在科学的发展进程中,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理论,证实也有存在的价值。对于某个理论的小错误,往往只需要我们做一些修补工作,旧的理论仍旧存在并认为正确。根据波普的观点,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形成假说或理论。而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他说:“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回事,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波普进而用“证伪主义”来代替“归纳法”更是另一回事。无疑,“证伪”有一定的意义,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都应是开放和自我批判的,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因为在科学世界,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比如对于命题:“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却只能进行证实,而不能进行证伪。因为只要我们发现一只非白天鹅就证实了它,而即使发现一万只白色天鹅也无法证伪它。
在科学的发展进程中,“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假说或理论,有时却促使人们将假说或理论完善起来。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他并没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观测证据,在没有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等概念的条件下他面临的反证是不计其数的:地球为什么不飞出轨道,地球为什么不飞散,河流为什么不倒流等等。这写反证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说的成长,但却没有消灭它。直到牛顿力学把“日心说”从理论上完善起来之后又过了两个世纪,天文学观察才证实了它。而牛顿力学同样也是在不断地反证下而逐渐完善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最初的一批实验也对它很不利。爱因斯坦紧守了阵地,结果不是反证否证了相对论,而是被相对论所解释了。
任何真正的科学都不可能是脆而不坚的瓷器,一碰即碎。科学理论必然包含有一定的相对真理,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使它在被新的更高的理论取代或包容之前充分发挥其内部所潜藏的一切生命力和积极作用。如果我们一味按照波普的证伪主义来办事,一遇到反证就放弃理论,那么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理论都既抱着批判的态度,又要抱着利用的精神,这里的关键就是辩证地理解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我们就会犯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错误,而只看到理论的相对性,看不到其中包含的真理颗粒,则会导致否定一切,批判一切的相对主义、怀疑论、不可知论等等。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对前人的理论成果既继承又批判,对自己的理论不作教条的解释。
(二)唯物辩证地理解“观察”与“问题”的关系
关于“归纳问题”,十八世纪的休谟已经提出了对归纳法的怀疑:从已往经验的归纳中无法逻辑地得出可适用于未来的必然性。休谟否定了通过感觉经验的归纳而不断地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偶然上升到必然。但休谟的进一步回答是令人失望的,因为他认为,人们之相信归纳的真理,只不过是一种出于习惯的非理性信念。他把经验科学建立在“习惯”基础上了。
波普面对“归纳问题”的态度很坚决,那就是彻底否定归纳概括的可能性。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没有观点就没有观察”,科学是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观察开始。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波普把“设想一个新思想的过程同从逻辑上考查它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出的结果加以截然的区分。”前者是认识心理学的任务,后者才是认识逻辑学的任务。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波普把这两个任务用两个问题表达:即“你最初是怎样发现你的理论的呢?”和“你是怎样检验你的理论的呢?”他认为只有后一个问题在科学上才是重要的,而前一个问题“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是无关紧要的” 。认为它“只涉及纯属私人的事情” 。观察和问题之间是个相互更替的链条,正如“实践——认识——实践”一样,可是波普只抽出或截取一段,从问题到观察,而对问题从何而来,他轻飘飘地说,那纯属私人的事情。这能说是科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吗?
(三)证伪原则并没有逻辑必然性
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波普运用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中由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证明证伪原则的必然性,这就是波普的一次性证伪的观点。表面来看,这个证明是具有说服力的,但科学发展的事实却表明证伪绝不是如此简单。深入地分析理论的被检验过程,我们发现证伪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波普并不否认一个理论只有和初始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导出一个结论,他只是认为这不影响必然证伪,因此没有必要区分理论和初始条件。但问题的症结正出在这里。因为当推导出来的结论被证明为假时,若观察证据是无误的,那造成结论为假的原因有三种可能:待检理论为假;初始条件为假;或者二者都为假。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即初始条件为假,那么只要修改初始条件,待检理论就免于被证伪。科学史上就有这样的例子。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后,人们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推算了天王星的轨道。然而,实际观察与根据理论所推算的轨道不符。这就是说,推算出来的轨道数据被否定。因此,天王星轨道成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反常”,但这个反常并没有证伪万有引力定律。因为后来海王星的发现说明了导致推测错误的不是引力理论,而是当时所依据的背景知识。当时人们只知道太阳系中的七大行星,在推算时根本没有把其它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而海王星的发现,补足了背景知识,理论推断的正确性显现出来了。所以不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事实上来看,一次证伪都不具有必然性。这也就是作为波普全部思想观点的支柱或核心的证伪主义本身是成问题的。
四、结束语
每一种理论的出现、真伪都是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住仔细推敲的。没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就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加强,也要随着时代不断的与时俱进。此外,每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是对人类社会的极大贡献,对此我们应灵活的运用相关的哲学理论,“汲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吸收。
参考文献:
[1]《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三联书店年版。
[2]《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 年版 ;
[3]《科学发现的逻辑》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