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学法是根治传统教学法弊端的良方,它要求教师以一片真诚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顺利地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教改中成为一个整体,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良好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
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情感氛围,设身处地与学生心理换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疑。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位老师课前先问:“同学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很多,大家紧张吗?”(老师直击学生的心理要害。)学生都说:“不紧张。”(学生们口是心非的回答更说明他们心理紧张。)老师又说:“大家没讲心里话,这么多人听课,老师也有点紧张。”学生齐笑,紧张感顿时消除了。老师说:“我们要讲心里话,上课的时候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不要怕讲错,大家能做到吗?”学生情绪高涨,高声说:“能!”老师巧妙运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一下子就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二、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老师的教学工具,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桥梁。然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只凭呆板的平铺直叙是达不到目的的,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语言生动形象,必须深研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讲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有一位老师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首先是伴着哀乐有情感地朗诵课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接着用低缓的语调、压抑的心情重复读“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学生充分感受到在那样阴冷的环境下等待周总理的灵车,心情是多么沉痛;再怀着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用不同的语气描述各种等待的人们,使学生如临其境:每一个人都缠着黑纱,胸前佩着白花,探着身子,踮着脚跟张望……学生感受到了人民对总理的尊敬和爱戴;接着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讲解灵车到来时的情景,学生们也仿佛在庄严肃穆地目送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前进、消失;然后用激昂的情绪讲解周总理生前深受人民的爱戴,学生们和人们一样又沉浸在过去欢快的日子里,不承认眼前是事实。周总理终究是去了,最后怀着不愿意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使用恳切的语气、加快的语速,像是哭着哀求:希望时间能停下来,灵车能停下来。学生和人们有同样的想法:静静地站着,等着周总理回来。上完这课后,学生都非常悲痛,可见他们已深刻了解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中心思想。
三、设置合理的场景
古诗由于其时代久远和生活的差异,学生很难揭示其奥妙、窥视其精华。教师可设置恰当的生活背景,把诗讲成戏剧,当成文学欣赏,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自然就会品出“诗味”。如在《黄鹤楼》教学时,教师先用音乐配音,从传说开始,讲述仙人乘鹤而去的故事,留下了诗人的愁怅,为学生体现出诗人的乡愁打上了浓浓的一笔:当映现出晴川草木、萋萋满洲的景色时,学生会与诗人产生同样的愁虑;当展现出朦胧烟波的江上景色时,一愁加一愁,家乡何在的愁虑会涌上学生的心头,一切一切的诗意重归于开头的那种渺茫境界。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意境开阔,实虚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四、催化潜在的激情
“教育德为先,人才品为先”,如何更有效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更有效地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呢?在《七根火柴》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无名战士用生命代价保存“七根火柴”的无限忠于革命的高贵品质,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珍惜幸福生活的热情,立下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建四化的壮志。如何以情激志呢?教师可讲述红军过草地的那一幕:鸟虫绝迹,茫无人烟,风云难测,一队队伤痕累累、衣服破烂、食囊空空的红军搀扶而进——“吃野菜、煮牛皮、找草根”的苦难,对火的渴望,学生都能体会到,那无名战士的壮举就显得更可贵,形象就更高大。同时,教师还可以补充另一个故事《军需处长》,当将军发现那个在雪山上还穿着秋装而被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学生的热血一下沸腾了,革命的胜利是多少无名战士、多少军需处长抛头颅、洒鲜血换来的!无名战士、军需处长、革命热情、爱国激情早已融为一体,化成血液,流到学生的全身!整个教学过程,景生情,情寓景,学生不但得到知识的陶冶,而且得到情感的洗礼,完成了人性形成的又一课题!
五、激发学生的好奇
在《为学》一文中,作者要说的是“学习成败在于为与不为的道理”,为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列举了蜀之鄙二僧到南海的故事。很显然,故事细节的教学与这一中心无多大联系。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教师很自然地放弃了文中“贫者到南海”的经历这个“潜伏”的“悬案”。其实,这一“悬案”在教学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中有很大的作用与教育意义。笔者曾尝试让学生编写“贫者到南海”的故事,结果广大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许多内容新颖、意义深厚的文章。有一位同学甚至写了类似唐僧取经的连续剧,结尾还评道:贫者人穷志不穷,正是因为立志才一了心愿,我们求学不也应该先立志吗?由此可见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事实说明,老师有效地开拓这一“荒地”,更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更合乎作者“为学一首示引侄”的意图。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不可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迫下学习,要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学习的奴隶!
一、良好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
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情感氛围,设身处地与学生心理换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疑。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位老师课前先问:“同学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很多,大家紧张吗?”(老师直击学生的心理要害。)学生都说:“不紧张。”(学生们口是心非的回答更说明他们心理紧张。)老师又说:“大家没讲心里话,这么多人听课,老师也有点紧张。”学生齐笑,紧张感顿时消除了。老师说:“我们要讲心里话,上课的时候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不要怕讲错,大家能做到吗?”学生情绪高涨,高声说:“能!”老师巧妙运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一下子就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二、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老师的教学工具,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桥梁。然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只凭呆板的平铺直叙是达不到目的的,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语言生动形象,必须深研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讲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有一位老师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首先是伴着哀乐有情感地朗诵课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接着用低缓的语调、压抑的心情重复读“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学生充分感受到在那样阴冷的环境下等待周总理的灵车,心情是多么沉痛;再怀着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用不同的语气描述各种等待的人们,使学生如临其境:每一个人都缠着黑纱,胸前佩着白花,探着身子,踮着脚跟张望……学生感受到了人民对总理的尊敬和爱戴;接着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讲解灵车到来时的情景,学生们也仿佛在庄严肃穆地目送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前进、消失;然后用激昂的情绪讲解周总理生前深受人民的爱戴,学生们和人们一样又沉浸在过去欢快的日子里,不承认眼前是事实。周总理终究是去了,最后怀着不愿意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使用恳切的语气、加快的语速,像是哭着哀求:希望时间能停下来,灵车能停下来。学生和人们有同样的想法:静静地站着,等着周总理回来。上完这课后,学生都非常悲痛,可见他们已深刻了解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中心思想。
三、设置合理的场景
古诗由于其时代久远和生活的差异,学生很难揭示其奥妙、窥视其精华。教师可设置恰当的生活背景,把诗讲成戏剧,当成文学欣赏,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自然就会品出“诗味”。如在《黄鹤楼》教学时,教师先用音乐配音,从传说开始,讲述仙人乘鹤而去的故事,留下了诗人的愁怅,为学生体现出诗人的乡愁打上了浓浓的一笔:当映现出晴川草木、萋萋满洲的景色时,学生会与诗人产生同样的愁虑;当展现出朦胧烟波的江上景色时,一愁加一愁,家乡何在的愁虑会涌上学生的心头,一切一切的诗意重归于开头的那种渺茫境界。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意境开阔,实虚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四、催化潜在的激情
“教育德为先,人才品为先”,如何更有效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更有效地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呢?在《七根火柴》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无名战士用生命代价保存“七根火柴”的无限忠于革命的高贵品质,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珍惜幸福生活的热情,立下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建四化的壮志。如何以情激志呢?教师可讲述红军过草地的那一幕:鸟虫绝迹,茫无人烟,风云难测,一队队伤痕累累、衣服破烂、食囊空空的红军搀扶而进——“吃野菜、煮牛皮、找草根”的苦难,对火的渴望,学生都能体会到,那无名战士的壮举就显得更可贵,形象就更高大。同时,教师还可以补充另一个故事《军需处长》,当将军发现那个在雪山上还穿着秋装而被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学生的热血一下沸腾了,革命的胜利是多少无名战士、多少军需处长抛头颅、洒鲜血换来的!无名战士、军需处长、革命热情、爱国激情早已融为一体,化成血液,流到学生的全身!整个教学过程,景生情,情寓景,学生不但得到知识的陶冶,而且得到情感的洗礼,完成了人性形成的又一课题!
五、激发学生的好奇
在《为学》一文中,作者要说的是“学习成败在于为与不为的道理”,为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列举了蜀之鄙二僧到南海的故事。很显然,故事细节的教学与这一中心无多大联系。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教师很自然地放弃了文中“贫者到南海”的经历这个“潜伏”的“悬案”。其实,这一“悬案”在教学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中有很大的作用与教育意义。笔者曾尝试让学生编写“贫者到南海”的故事,结果广大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许多内容新颖、意义深厚的文章。有一位同学甚至写了类似唐僧取经的连续剧,结尾还评道:贫者人穷志不穷,正是因为立志才一了心愿,我们求学不也应该先立志吗?由此可见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事实说明,老师有效地开拓这一“荒地”,更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更合乎作者“为学一首示引侄”的意图。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不可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迫下学习,要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学习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