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鼓励学生在语言文本的学习中深入体味传统文化精髓,进而能够进行有效地传承发展。语文教学中应该从语文的人文文化出发,注重运用多元化的文化视角来审视文化发展的现代内涵和价值意义,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其中的丰富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品味文本文化价值意义的同时,更应该鼓励学生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获得新鲜的文化知识,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化观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文化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语言文本的思想意义和情感内涵。我们知道任何文学首先是人的文学,而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物质载体——语文教材则应该体现上述教学理念。文化作为语言的一种依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传统民族丰富的精神宝藏,还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地阅读学习和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洗礼。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文的文化元素教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学习思维,深入理解文化的深层内涵价值意义;另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不断学习鉴赏和反思过程中体味文学中的人文素养意义。
1 关注语文人文文化,激活学生的“情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之所以能够体现出情语,主要得益于人的情怀在此中的运用。很多的文人墨客在叙述自己的情怀时,往往运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来予以呈现。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抒发情感的作用,又能够使得文章增添美色。这样的写作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语文人文文化,以激活学生的“情趣”。这样的情趣更利于学生在学习理解感悟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激活自身的语言学习情感和兴趣。
在教学中,关注语文人文文化,激活学生的“情趣”,首先,要注意探寻人在文化中的价值意义,倡导以一种伦理道德来教化民众的朴素教育观来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其次,要注重作者写作特点及其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体味,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去谛听作者的心声,以达到“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思想境界。最后,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彼此碰撞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感兴趣,满足他们学习发展需要。
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时,笔者就要学生从作者苏轼的写作背景分析入手,要求他们参照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来深入品味其中的“寄情山水”特有意境内涵。学生在了解作者苏轼被贬后所表达的内心思想后,对苏轼的遭遇予以同情,同时对苏轼所具有的“随缘自适,而又能自我排遣”胸怀所感动。这就是文人墨客为何通过山水来表现自己思想内涵所在。学生在这样的人文文化观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体味迁客骚人发自内心世界的特有情感,便于学生更好理解感悟。这种人文文化观,不仅是学生学习发展需要,更是激活学生情趣的“生成点”。
2 注重语文多元文化,提高学生的“素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是时空发展隧道的一种独特风景线。这种发展性在表现手法上则是具有独特的多元化,可谓是异彩纷呈。“百家争鸣”便是其中很好的说明。对此,笔者以为,注重语文多元文化,一方面,能够有助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有底蕴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能够为他们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满足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文多元文化,提高学生的“素养”,就是要求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促进作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思维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多元性,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尝试运用多样性的表现手法来学习语言,帮助他们在各自文化的交流中找到适合时代发展和认知规律的最佳集合点,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更是他们掌握语言内涵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
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笔者就孔乙己的屡次不得中举与范进中举相比较,要求学生在互相比较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观点参与文本的学习讨论之中,以了解科举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探究科举制度和现代教育制度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知晓教育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价值意义。这样的教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对读书人的影响,感悟读书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满足他们的多元化发展需要。
3 突出语文创新文化,丰富学生的“想象”
文化具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创新性。这种创新性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则要求学生在接受主流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将目光投入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中,让普(下转第84页)(上接第82页)通民众的思想情感得到发展创新。这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种文化更需要一种发展创新,以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内化生成自己所需要的文化素养和情感态度,满足他们语文的学习发展需要。
笔者以为,传统文化的精典著作从某种意义上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与时代意蕴与现代文化已不十分协调,语文课程内容落后于时代发展精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审美意趣的老化。学生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文化品位和休闲时尚,都需要发生或已经发生了具体而本质的改变。对此,我们应该用身边的美文佳作来为学生补充他们应该获得的现代文化元素内涵。这是学生学习发展不可缺少的。
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笔者就愚公移山问题进行深入解剖,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思维:假如你就是愚公,你会怎么做?有的同学认为可借助子孙的力量,像愚公那样挖山不止;有的同学则认为可向官府报告,请求官府帮助解决高山挡路问题;有的同学则认为愚公这种挖山是在破坏生态平衡,不利于环境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的同学则认为愚公可搬家,不必拘泥于一定的定居地方,可进行移民。笔者根据学生的上述观点,建议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提炼,并能够进行整理,写一篇说理小论文。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深入感悟文本中的思想价值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化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思维敏锐感和深广度,促进他们文化发展。
综上所言,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外,注重对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培养,定能够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这样的文化教学观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重要推动力,更是他们获取文学素养的重要源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谢兰荣.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J].课程·教材·教法,2005(4).
[3]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6.6.
[4]胡疆锋.不能没有你—谈语文课程目标与大众文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3).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化观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文化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语言文本的思想意义和情感内涵。我们知道任何文学首先是人的文学,而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物质载体——语文教材则应该体现上述教学理念。文化作为语言的一种依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传统民族丰富的精神宝藏,还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地阅读学习和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洗礼。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文的文化元素教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学习思维,深入理解文化的深层内涵价值意义;另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不断学习鉴赏和反思过程中体味文学中的人文素养意义。
1 关注语文人文文化,激活学生的“情趣”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之所以能够体现出情语,主要得益于人的情怀在此中的运用。很多的文人墨客在叙述自己的情怀时,往往运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来予以呈现。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抒发情感的作用,又能够使得文章增添美色。这样的写作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语文人文文化,以激活学生的“情趣”。这样的情趣更利于学生在学习理解感悟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激活自身的语言学习情感和兴趣。
在教学中,关注语文人文文化,激活学生的“情趣”,首先,要注意探寻人在文化中的价值意义,倡导以一种伦理道德来教化民众的朴素教育观来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其次,要注重作者写作特点及其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体味,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去谛听作者的心声,以达到“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思想境界。最后,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彼此碰撞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感兴趣,满足他们学习发展需要。
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时,笔者就要学生从作者苏轼的写作背景分析入手,要求他们参照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来深入品味其中的“寄情山水”特有意境内涵。学生在了解作者苏轼被贬后所表达的内心思想后,对苏轼的遭遇予以同情,同时对苏轼所具有的“随缘自适,而又能自我排遣”胸怀所感动。这就是文人墨客为何通过山水来表现自己思想内涵所在。学生在这样的人文文化观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体味迁客骚人发自内心世界的特有情感,便于学生更好理解感悟。这种人文文化观,不仅是学生学习发展需要,更是激活学生情趣的“生成点”。
2 注重语文多元文化,提高学生的“素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是时空发展隧道的一种独特风景线。这种发展性在表现手法上则是具有独特的多元化,可谓是异彩纷呈。“百家争鸣”便是其中很好的说明。对此,笔者以为,注重语文多元文化,一方面,能够有助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有底蕴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能够为他们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满足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文多元文化,提高学生的“素养”,就是要求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促进作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思维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多元性,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尝试运用多样性的表现手法来学习语言,帮助他们在各自文化的交流中找到适合时代发展和认知规律的最佳集合点,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更是他们掌握语言内涵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
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笔者就孔乙己的屡次不得中举与范进中举相比较,要求学生在互相比较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观点参与文本的学习讨论之中,以了解科举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探究科举制度和现代教育制度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知晓教育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价值意义。这样的教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对读书人的影响,感悟读书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满足他们的多元化发展需要。
3 突出语文创新文化,丰富学生的“想象”
文化具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创新性。这种创新性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则要求学生在接受主流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将目光投入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中,让普(下转第84页)(上接第82页)通民众的思想情感得到发展创新。这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种文化更需要一种发展创新,以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内化生成自己所需要的文化素养和情感态度,满足他们语文的学习发展需要。
笔者以为,传统文化的精典著作从某种意义上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与时代意蕴与现代文化已不十分协调,语文课程内容落后于时代发展精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审美意趣的老化。学生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文化品位和休闲时尚,都需要发生或已经发生了具体而本质的改变。对此,我们应该用身边的美文佳作来为学生补充他们应该获得的现代文化元素内涵。这是学生学习发展不可缺少的。
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笔者就愚公移山问题进行深入解剖,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思维:假如你就是愚公,你会怎么做?有的同学认为可借助子孙的力量,像愚公那样挖山不止;有的同学则认为可向官府报告,请求官府帮助解决高山挡路问题;有的同学则认为愚公这种挖山是在破坏生态平衡,不利于环境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的同学则认为愚公可搬家,不必拘泥于一定的定居地方,可进行移民。笔者根据学生的上述观点,建议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提炼,并能够进行整理,写一篇说理小论文。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深入感悟文本中的思想价值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化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思维敏锐感和深广度,促进他们文化发展。
综上所言,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外,注重对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培养,定能够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这样的文化教学观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重要推动力,更是他们获取文学素养的重要源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谢兰荣.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J].课程·教材·教法,2005(4).
[3]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6.6.
[4]胡疆锋.不能没有你—谈语文课程目标与大众文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