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儿肛门灌注给药的安全便捷性;方法:把按体重计算臀部肌肉注射的注射液加大15%进行肛门灌注;结论:方便,实用,疗效佳,易接受。
[关键词] 肛门灌注给药 臀部肌肉注射 口服给药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小儿在治疗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所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在给小儿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只注重了用药的效果,不重视药物治疗过程中小儿长期后果以及小儿心理因素,现就选择三种小儿给药方法:肛门灌注给药,臀部肌肉注射给药,口服给药,进行分析,首先说明一下小儿肛门给药的渊源,肛门直肠用药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550年的埃及《伊伯氏纸草本》书中即有记载肛门直肠用药的方法。中国使用肛门直肠栓剂也有悠久的历史,史记《仓公列传》书中就栓剂的肛门直肠用法已有记载,后汉张仲景《伤寒论》书中载有肛门直肠用药的方法,原有《千金方》、《证治准绳》等书中也有栓剂的制备与药用,我们现在只争对肛门注射液给药。而且具有一定的医学水平医师,能够掌握住用量。现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到2011年6月门诊240例患儿的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气管炎,肺炎等治疗结果为研究对象。
1.2治疗方法:将240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80例患儿,且在同一时期疾病症状相似者分别三种方法对比给药,采取双盲法,患者自愿治疗。臀部肌肉注射与肛门关注给药用相同类型的注射剂,且肛门给药比臀部肌肉给药剂量大一些,约加15%,用10ml注射器去掉针头,抽吸注射液后温热到35—40摄氏度,取小儿把尿方式给药或者让患儿爬到家属的腿上在家属的协助下分开肛门,把药缓慢推入肛门,由于小儿会产生便意或防止药液流出。可用卫生纸按压5分钟后自由活动。用药一般以3天作比较,加重者改用静脉输注。在患儿结束治疗后由患儿家属填写治疗方法的满意度调查表,口服药品的患儿留下联系方式和地址,三天后填写调查表以及反映患儿的治疗情况。
1.3纳入的标准:
1.3.1对比类型:肛门灌注给药与臀部肌肉注射、口服给药进行疗效、满意度、接受性对照。
1.3.2观察对象:7岁以下儿童。
1.3.3干预措施:实验组为肛门灌注给药,对照组为臀部肌肉注射和口服给药
1.3.4组间均衡好,具有可比性。
1.3.5结果指标:痊愈,为症状消失;好转,症状缓解,有待继续治疗;加重,病情加重,需住院治疗;放弃,不能坚持治疗,自愿放弃。把痊愈和好转作为有效,把加重和放棄作为无效进行对比。满意和不满意的对照。接受性的对照。
表1治疗效果情况
表2满意度
2、结果
2.1临床疗效;肛门灌注给药、臀部注射给药、口服给药经表1用各组中治愈加好转比各组频数计算得有效率各为87%、65%、57.5%。经表2计算得满意度三者分别是87.5%、38.75%、55%,易接受性分别是93.75%、25%、60%。
2.2由于肛门灌注给药动作温柔,快捷方便,无一例放弃治疗。而且在加重的10例患儿中,家属仍愿意继续接受治疗,以观后效,再改变治疗方式。在臀部肌肉注射加重的8例,口服给药中加重的24例患儿直接改换成其他治疗方案。而且在调查表中,肛门灌注给药的满意度,易接受性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俩组,可比性显著。
2.3臀部肌肉注射放弃10例,口服给药放弃5例。
3、讨论肛门灌注给药,臀部肌肉给药,口服给药它们给药途径不同,效果不同,患儿家属接受结果不同,最终有效率、满意度、接受性都有显著差异。
3.1口服给药:患儿不易接受,不配合,强行灌药又有一定的危险性,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等,对患儿心理造成阴影。且有药物首过消除效应,灌药过程中的撒落,使药物达不到药物有效浓度。再者患儿胃肠娇嫩,易受刺激,易引起患儿厌食,好多药物又有肝肾损坏,影响健康发育。所以虽然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治疗效果不太理想。
3.2传统臀部肌肉注射给药,效果较其它俩组效果要好,但患儿臀部肌肉发育未完善,经常肌肉注射会引起诸多不良后果,如肌肉硬化、包裹结节、伤及下肢神经等。患儿及患儿家属不易接受,哭闹严重,强制性强,对患儿心理有影响,有时候我们忽视小儿心理因素,造成小儿的焦虑,畏惧,恐慌,引起心理障碍。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放弃治疗的人数比较多,是患儿及家属不愿接纳的一种治疗方法。
3.3肛门灌注给药:方法简单,易操作,剂量易掌握。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强。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一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且大肠运动少且缓慢,呈袋状往返运动,使大肠内容物向俩个方向做短距离的移动但不向前推进,其功能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吸收,而肛门灌注的注射剂正好一起被吸收,药物浓度接近肌肉注射,操作温柔,无痛苦,同时又获得患儿信任和配合,有的患儿在睡梦中就已经接受了治疗。在患儿心理方面不会造成心理伤害。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放弃治疗的人数几乎很少。
4、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就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即“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这就提醒医疗工作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要顾及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的长远性,而不是仅仅的治疗疾病那种单纯思维。所以在对小儿的治疗过程中也是一样的,对小儿的心理治疗或心理干预不再仅仅是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精神病学家的事,最重的还是儿科工作者在儿科疾病治疗、康复中如何去寻找积极的方式,方法去疏导,减轻患儿心理负担、压抑和恐怖,治疗过程中要细心了解、观察,不强求儿童改变其行为以适合治疗者的意愿,要尊重儿童有自我改善的潜在能力。而肛门灌注给药就是其中一例。上面的对照结果显示出肛门灌注给药是一种很适宜婴幼儿给药的一种方法,较口服给药 、臀部肌肉注射安全便捷 ,疗效可佳,患儿易接受 ,它不仅兼顾了疾病的治疗,同时考虑到患儿的心理等因素,是临床上值得推广和运用的。
[关键词] 肛门灌注给药 臀部肌肉注射 口服给药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小儿在治疗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案,所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在给小儿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只注重了用药的效果,不重视药物治疗过程中小儿长期后果以及小儿心理因素,现就选择三种小儿给药方法:肛门灌注给药,臀部肌肉注射给药,口服给药,进行分析,首先说明一下小儿肛门给药的渊源,肛门直肠用药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550年的埃及《伊伯氏纸草本》书中即有记载肛门直肠用药的方法。中国使用肛门直肠栓剂也有悠久的历史,史记《仓公列传》书中就栓剂的肛门直肠用法已有记载,后汉张仲景《伤寒论》书中载有肛门直肠用药的方法,原有《千金方》、《证治准绳》等书中也有栓剂的制备与药用,我们现在只争对肛门注射液给药。而且具有一定的医学水平医师,能够掌握住用量。现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到2011年6月门诊240例患儿的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气管炎,肺炎等治疗结果为研究对象。
1.2治疗方法:将240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80例患儿,且在同一时期疾病症状相似者分别三种方法对比给药,采取双盲法,患者自愿治疗。臀部肌肉注射与肛门关注给药用相同类型的注射剂,且肛门给药比臀部肌肉给药剂量大一些,约加15%,用10ml注射器去掉针头,抽吸注射液后温热到35—40摄氏度,取小儿把尿方式给药或者让患儿爬到家属的腿上在家属的协助下分开肛门,把药缓慢推入肛门,由于小儿会产生便意或防止药液流出。可用卫生纸按压5分钟后自由活动。用药一般以3天作比较,加重者改用静脉输注。在患儿结束治疗后由患儿家属填写治疗方法的满意度调查表,口服药品的患儿留下联系方式和地址,三天后填写调查表以及反映患儿的治疗情况。
1.3纳入的标准:
1.3.1对比类型:肛门灌注给药与臀部肌肉注射、口服给药进行疗效、满意度、接受性对照。
1.3.2观察对象:7岁以下儿童。
1.3.3干预措施:实验组为肛门灌注给药,对照组为臀部肌肉注射和口服给药
1.3.4组间均衡好,具有可比性。
1.3.5结果指标:痊愈,为症状消失;好转,症状缓解,有待继续治疗;加重,病情加重,需住院治疗;放弃,不能坚持治疗,自愿放弃。把痊愈和好转作为有效,把加重和放棄作为无效进行对比。满意和不满意的对照。接受性的对照。
表1治疗效果情况
表2满意度
2、结果
2.1临床疗效;肛门灌注给药、臀部注射给药、口服给药经表1用各组中治愈加好转比各组频数计算得有效率各为87%、65%、57.5%。经表2计算得满意度三者分别是87.5%、38.75%、55%,易接受性分别是93.75%、25%、60%。
2.2由于肛门灌注给药动作温柔,快捷方便,无一例放弃治疗。而且在加重的10例患儿中,家属仍愿意继续接受治疗,以观后效,再改变治疗方式。在臀部肌肉注射加重的8例,口服给药中加重的24例患儿直接改换成其他治疗方案。而且在调查表中,肛门灌注给药的满意度,易接受性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俩组,可比性显著。
2.3臀部肌肉注射放弃10例,口服给药放弃5例。
3、讨论肛门灌注给药,臀部肌肉给药,口服给药它们给药途径不同,效果不同,患儿家属接受结果不同,最终有效率、满意度、接受性都有显著差异。
3.1口服给药:患儿不易接受,不配合,强行灌药又有一定的危险性,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等,对患儿心理造成阴影。且有药物首过消除效应,灌药过程中的撒落,使药物达不到药物有效浓度。再者患儿胃肠娇嫩,易受刺激,易引起患儿厌食,好多药物又有肝肾损坏,影响健康发育。所以虽然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方法,但治疗效果不太理想。
3.2传统臀部肌肉注射给药,效果较其它俩组效果要好,但患儿臀部肌肉发育未完善,经常肌肉注射会引起诸多不良后果,如肌肉硬化、包裹结节、伤及下肢神经等。患儿及患儿家属不易接受,哭闹严重,强制性强,对患儿心理有影响,有时候我们忽视小儿心理因素,造成小儿的焦虑,畏惧,恐慌,引起心理障碍。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放弃治疗的人数比较多,是患儿及家属不愿接纳的一种治疗方法。
3.3肛门灌注给药:方法简单,易操作,剂量易掌握。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强。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一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且大肠运动少且缓慢,呈袋状往返运动,使大肠内容物向俩个方向做短距离的移动但不向前推进,其功能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吸收,而肛门灌注的注射剂正好一起被吸收,药物浓度接近肌肉注射,操作温柔,无痛苦,同时又获得患儿信任和配合,有的患儿在睡梦中就已经接受了治疗。在患儿心理方面不会造成心理伤害。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放弃治疗的人数几乎很少。
4、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就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即“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这就提醒医疗工作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要顾及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的长远性,而不是仅仅的治疗疾病那种单纯思维。所以在对小儿的治疗过程中也是一样的,对小儿的心理治疗或心理干预不再仅仅是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精神病学家的事,最重的还是儿科工作者在儿科疾病治疗、康复中如何去寻找积极的方式,方法去疏导,减轻患儿心理负担、压抑和恐怖,治疗过程中要细心了解、观察,不强求儿童改变其行为以适合治疗者的意愿,要尊重儿童有自我改善的潜在能力。而肛门灌注给药就是其中一例。上面的对照结果显示出肛门灌注给药是一种很适宜婴幼儿给药的一种方法,较口服给药 、臀部肌肉注射安全便捷 ,疗效可佳,患儿易接受 ,它不仅兼顾了疾病的治疗,同时考虑到患儿的心理等因素,是临床上值得推广和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