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电脑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声名远播。不过近年来,苹果机在英特尔和微软的夹击之下,每况愈下。互联网的大潮汹涌,对它更是雪上加霜,淹没了苹果机向来傲视群伦的用户界面和图像处理的优势,使它在与PC微机的角逐中似乎再无长处可以凭恃。
这种局面令千百万人揪心,眼下世界至少有两千万台苹果机在运行着,它的技术从操作系统到应用程序、从外观设计到运行稳健,都还领先PC机一截。直到视窗95 到视窗XP的推出,受到交加的赞誉,以为是个飞跃,然而用过苹果Macintosh电脑的人 (在下也是其中之一)都明白,1984年1月Macintosh初次面世时已具备了视窗95的主要功能,后来视窗奋起直追,差距渐有缩小,但无论从设计观念到开发技巧都还是相对落后于MacX。正像Macintosh的开发领袖乔伯斯当年所声称的,它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作品。
那时的苹果电脑的创业元勋乔伯斯真可谓风流倜傥,雄心勃勃地要取IBM而代之,建立起苹果电脑王国。他是全国的宠儿,青年的偶像。盖茨相比之下,几乎排不上号。1983年年底乔伯斯在电视上为Macintosh造势,曾邀三名青年人来助阵,还得向公众专门介绍其中的盖茨。盖茨在会上也谦卑的说他为Macintosh开发软件已工作近两年了。事实上目前红极而紫的微软“办公室”套装软件,最初的版本大多由替Macintosh代工的软件脱胎而来的。
当乔伯斯志气豪迈,立意打破IBM独霸地位时,怎么也料不到会败在与他同龄、1955年生的小鬼盖茨手下。乔伯斯在1985年因为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的不同,和当时的总裁火拼,被踢下董事会主席位。之后虽保有董事的席位,却再没去参加过苹果电脑公司的一次会议。苹果电脑在以后的十年间日渐沦丧,1997年春天处境岌岌可危,不得不敦请乔伯斯再度出山擘画,成为它的影子总裁,职权几同董事长。乔伯斯的回归,重新点燃了人们对苹果电脑的希望。该年8月微软宣布注资苹果,虽然只是小小的一亿五千万,却使苹果股价立即飚升三分之一。乔伯斯喜称微软的加盟有如当年尼克松之访问北京,战略意义非凡。
IBM攻城掠地
商事一如世事,苍黄反复,殊难始料。当时苹果、IBM率先推出个人电脑时,又岂料是替人作嫁衣,徒然坐大英特尔和微软,使其各占个人电脑业的三分之一,真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我们来分析回顾一下,对学管理的或许会有些微启发。
1977年是个人电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距硅谷一箭之遥的一个汽车库里两位20岁出头的中学青年开发出个人电脑,取名苹果,一炮而红。两年后公司上市,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企业。乔伯斯和创业伙伴乌兹尼亚克斩获丰厚,第一年每人赢利百万,第二年再赚一千万,第三年获利跃为一亿美金。苹果的成功,激发了无数青年人创业的想象力,才引来了硅谷风起云涌的辉煌;在此之前,硅谷实在是既无其名亦乏其实。乌兹尼亚克是个工程奇才,全凭一己之才智和创意,设计装配成苹果机。但他对经营和权力游戏的兴趣不大,于是早早离开公司,在硅谷教十一、二岁的小孩计算机以自娱。创业成功给他带来二亿财富,故而再也不需要求职谋生。乔伯斯则继续冲锋不止,把苹果Ⅱ机搞成家喻户晓的一个名牌,供不应求。
苹果的成功使IBM觉悟到个人电脑的新时代已然降临,于是决定也下海弄潮。1979年至1981年的一年多时间,IBM成立特别攻关小组,把往常新产品开发平均周期三年半缩短了一大半。由于IBM的市场形象、制造、营销能力和雄厚财势,很快吸引了大批客户。它的战略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开拓市场和刺激新需求,为此它降低售价并公开研制规范的平台,一反过去事事内部开发制造的常规,靠采购、并购和定牌加工来撙节时间,这种抢攻、强攻很快便切入到苹果电脑腹地市场。
PARC提供契机
乔伯斯的苹果Ⅱ机当时享尽垄断地位的好处,定价很高并且拒绝让其它同业分享利益。乔伯斯既富雄心又有战略眼光,他知道应付IBM侵掠其市场,如不谋反击,则一定会被切断命脉,逐出局外。于是便四处寻访出路。也算是天赐良机,在苹果总部20分钟车程的地方有个研究中心,属于施乐(Xerox)公司,即后来扬名世界的PARC(Palo Auto Research Center),邀请他去访问。
PARC人才济济,特别是研究环境自由,合作互动生动活泼。有人说当时假如全世界有100位计算机大师的话,那么其中就有58位在PARC工作。此话虽嫌太过夸张,但从乔伯斯的回忆来看,PARC藏龙卧虎,绝对堪称世界之首。
技术的突破,尤其是个人电脑文字处理能力的神速进展,使制造以复印机为主的办公室自动化设备的施乐公司忧虑它的业务早晚会被“无纸化办公室系统”所取代,于是便资助电脑信息技术的开发。它把研究中心设在离其纽约总部5000公里远的斯坦福大学附近,也算是有远见够气魄。可总部的决策者一则是知识不够无法了解,二则观念囿于传统,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个战略转移的前奏,因而对PARC关心不够。虽拨下经费,但没有切实着手让研究成果商品化,也没有尝试把样机转为批量生产。所幸的是,PARC的主任是个识才、用才的大师,他营造了科研的宽松气氛,使年青人的创造力能如泉水般源源喷涌。可惜的是总部却任其自生自灭,对他们的研究成果无意上马。久而久之,这些最富才华的青年开始气馁,痛感壮志难酬。他们之邀请创业楷模乔伯斯来访,正有觅寻明主之意。
1980年初,乔伯斯访问PARC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ARC为乔伯斯准备了三件宝贝,一是以太网(Ether Net),它的雏型已在PARC和其它实验室里运行,把电脑连结成网,畅通无碍地交换信息,日后成为局域网(LAN)的骨干,目前已遍布全球,用户累亿;第二件是软件工程的新思路——对象导向的编程方法(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OOP),它也有变革意义,是日后突破软件应用滞后硬件设备的瓶颈,使整个软件工业幡然改观的发韧点;第三个宝贝是图像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or GUI),它用鼠标、图像等技术使人机对话简易化。正是它把电脑从专家手中解放出来,让学龄前的儿童都能自如地操作。
PARC的三宝乔伯斯才看了一件就受到强烈的震憾。GUI(图像用户界面)是如此之简易直观,用鼠标指到哪里就选到哪里。今天的用户可能会视之当然,但在20年前,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相比之下,不要说DOS,苹果Ⅱ机也落后了一大截儿。乔伯斯立即陷于极度的兴奋之中,竟连后两件宝贝是什么也顾不及。次日回到公司,他立即宣布GUI是个人电脑的将来,苹果必须中止一切现行计划,马上转向到GUI,并且据以开发全新产品。GUI的启示和采用使苹果得以从IBM的围歼中夺路而出,再上层楼,在历史上永占一席。
乔伯斯动员公司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不但系统软件可靠完善,整台机器也像件艺术作品,由意大利人作外观设计,日本厂商作精致加工,和当时粗陋的IBM PC微机显成强烈对照,给人以美的享受。乔伯斯非常得意自己的杰作,并替它取名Macintosh——一种美国自产的极品苹果。外界旋风般的好评更加强了乔伯斯和苹果公司同仁的自豪感,他们有理由相信Macintosh君临天下的时代降临了。
Macintosh步履蹒跚
可乔伯斯们也犯下了几个战略失误,虽然在当时这些失误都情有可原,但在竞争对手的因应运作之后,它们却变得难以饶恕。首先,乔伯斯有追求完美的癖好,但求作品之无瑕无疵,而忽视了开发的时间工本。假如乔伯斯是个艺术家或学者,这种自我期望实为难能可贵;但作为商品企业,追求完美必然会受到市场的刚性制约。合理的营销策略是,应该考虑什么样的品质是市场所能认同的,即那种顾客愿意支付合理的价格来支持的品质。乔伯斯对Macintosh的完美性却极其严格,不但一再拖后批量销售的时间,而且还和开发人员及经理们频频冲突,令人觉得他的挑剔吹求不近人情。再则,乔伯斯期望产品一出笼便是完美无疵,用户只有赞叹的份儿,而无从根据使用经验提出改进意见。这对一个成熟产业或许可能,但个人电脑方兴未艾,各环节的技术都在不断突破之中,这种期望太不现实。更要紧的是,追求尽善至美是要花代价的,而且这样做边际成本递增得非常高,假如消费者承受不起,那么品质再高也要落空,成为无本之木。Macintosh投入市场,售价为2500美元,比IBM可比较的PC机高了近60%。还有一层,却是正打歪着。Macintosh的设计近乎女性的娇美,其简便又如儿童的玩具,对于当时的电脑专业人士,它不像一台“严肃”的电脑,做玩具、教具或是装饰都行,用来做正经买卖,行吗?潜意识里,这当然是专业人士怕丧失饭碗的顾忌。要是人人都能在几个星期里学会操作电脑,那我们吃了这么多年的罗卜干饭,不就白费了!谁再肯付高薪请教咱们呢?所以不少公司里的电脑专家坚持IBM加上DOS好使得很,不主张改换成Macintosh,延误了技术换代的时间。不过,要知道延误的时间是公司付的,对于电脑专业人士算不得是浪费。因为他们的工作往往按时取酬,加班还得加薪。这类浪费可以称作新技术的“机构负效应”,在改革和技术提升时比比皆是。因为技术更新和制度创新一样,都会引起利益和权势的再分配,有可能受损的一方,哪怕只是短期内受损,也会自觉地起而抵制进步,这类现象虽然令局外人遗憾,却是司空见惯。
一开始,企业不愿使用Macintosh的情形还因为苹果的行销策略而加剧。乔伯斯认为掌握整整一代人的长期客源要从教育机构着手。假如学校都采用和教授苹果电脑,那么出来工作后也会要求企业单位购买Macintosh,市场需求自然得到确保。而Macintosh的确十分友善,幼儿园的儿童也能够学习,是教学最好的工具。苹果电脑花了很大的力气在校园里促销,捐赠给学校,优惠折扣给学生,也突出了公司热心赞助公益的良好形象。可惜这个长程战略后来被证明并未奏出实效。从顾客导向来看问题,真正决定资产添置更新的是公司经理,他们都有一定的年资,而非刚毕业的新员工。第二,电脑设备虽说折旧迅速,但仍属于固定资产,有较长的试用年限,一经采购,不易变更;第三,已经用了某种机型处理的数据积累之后,要适应新的机型环境并不容易;第四,最关键的是人。人耗费时间、精力学习某种技能是不愿轻易改动的,只要还有发挥的余地,就会尽量地按惯性和惰性行事。一旦公司里多数员工熟悉PC微机,他们就会坚持用下去,最多渐变地沿用更新的版本,并要求软件“下向匹配”(downward compatibility)以免脱节。总之,当市场雇用具有IBM PC知识技能的员工已成为主流时,学生只能去改学IBM机器,最终导致学校里必须教授IBM匹配机的课程而放弃Macintosh机型。所以苹果公司把用户定义为学生而不是聘用学生的企业是个错误,也导致了它日后市场的萎缩。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苹果过高估计了Macintosh的技术优势,定价过高,以及执意要囊括全部利润,而不愿授权让别人制造开发,一荣俱荣。Macintosh的毛利很厚,当时的绩效也确实很好,但并不能持久。加盟苹果无望,许多小公司都纷纷投到IBM微机的阵营,或开发仿真机,或添加软件程式。所以,IBM机型持续扩张,并没有被Macintosh的新技术所阻遏,很快地苹果机型的市场占有率降到了八分之一。
商战之败战之罪
当时的盖茨从供应DOS开始发迹,不过他明白得很,Macintosh的软件技术比DOS领先了几个数量级,是发展的方向。于是主动要求苹果公司授权几家战略伙伴,包括微软在内,替苹果开发软件,竟遭到了拒绝。乔伯斯和苹果公司的这一策略失误,迫使微软自己摸索去开发视窗,不但击败苹果,也和老同盟军IBM散伙,这是后话。
1985年,上述的这些失误在苹果公司本身已显端倪。公司就Macintosh的发展战略展开了大争议。激辩之后,董事会赞成新总裁斯格里的战略,乔伯斯在盛怒之下离开苹果公司。乔伯斯出走后,公司的策略有些调整,苹果也风光了不少年。但苹果售价过高和拒绝公开平台的基本决策依旧故我,甚至变本加厉,常常诉讼别的公司仿冒侵权,使它一直处于孤家寡人的地位,没有多少软件公司能够或愿意为苹果公司开发应用程式。在硬体设备方面的进展突破,苹果公司更远比IBM型的微机来得慢。公司终于陷入困局。与此相较,盖茨的微软要高明得多,说明商战之败,确乎“战之罪也”!
微软和苹果的兴衰是有其典型意义的,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商战中幸运崛起的企业家必须有适合时宜的策略运作,以及作为基础的眼界、决心、个性和精力。1984年乔伯斯声势如日中天,曾召盖茨到他的办公室面斥微软开发苹果软件之不当行为;1977年春天为了挽救苹果,乔伯斯却努力游说盖茨,多方退让,促成了微软加盟重振苹果,显示出大企业家进退自如的气魄。所以,我们这里无意做个人贬褒,而只是试着说明大富亦非纯然由命,靠的仍旧是致小富的勤俭加上高远的胸襟眼界和毅然的风险担当。
微软DOS谋略
看微软开发“视窗”的过程,就可知盖茨的策略的确要高明一筹。大家知道,微软发达之本是DOS。1980年IBM为了不让苹果抢先占领微机市场,急欲推出新产品。于是采取拼装战略,尽量采购第三者开发的部件组装成机。结果阴差阳错,让微软提供操作系统。微软虽然在开发微机的BASIC编程语言方面名声很大,但从不曾涉足过操作系统的研发,而后者也要复杂得多。匆忙中盖茨只得向西雅图的另一家小公司买了一个,花了5万美元。那个操作系统当时名叫QDOS(其中Q代表快,quick,但D却非软盘diskette的D,而是肮脏之意dirty。),是那间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半业余地用4个月写成的,其不完美可想而知。(QDOS以当时有名的另一个操作系统CP/M为蓝本。为何CP/M没被IBM选中,又是个十分有趣的案例)。IBM仗着财势浩大,做了一笔划算的买卖,对微软则近乎苛刻:一搅子交易,QDOS加上几乎所有微软的编程语言产品,包括BASIC,FORTRAN,COBOL 的编译器,作价8万美元,任凭IBM全权使用,而且没有任何版税。不过IBM留下一个活口:微软保有这些软件的所有权,可转让授权给其它微机使用。这个愚蠢的疏忽日后给微软带来了起码十亿个用户,源源不断地伸展到视窗等新一代软件,成了盖茨永不枯竭的财源。不过在当时,这并非愚蠢,甚至算不得是个疏忽。IBM从未估计到PC机市场有如此广袤,扩展势头有如此汹涌,它自信有把握保有技术领先地位来左右市场。IBM公开设计结构规格,是要众人来助阵,众星捧月,自己则水涨船高地获利。却不料这个算盘在次年就被仿真机给打碎,1982年12月康柏率先推出所谓的IBM Clone机。不意这下子竟打通了微软的财源,因为每架仿真机无论是在美国其它厂商,或是日本、欧洲、港台、韩国制造的,都要和IBM匹配,都要有和IBM-DOS完全一样的操作系统。于是MS-DOS大行其道,很快凌驾市场,DOS反而成了MS-DOS的同名词。盖茨先生在1980年8万美元的交易本身根本谈不上赚钱,但他埋下的战略楔子三年之后却发挥出伟大的功效。至此,无论是明月(IBM)还是众星(众仿真机厂商)都在为微软作嫁衣!
由于IBM的设计受价格和硬件技术限制,加上QDOS开发的急就章,DOS的粗劣品质是不难理解的。正是这个肮脏的DOS(Dirty Operating Systems)阻碍了PC机技术的进展,尤其是苹果引入Macintosh机之后,PC微机可以说是被整整拖后了一代。
Windows终成霸业
从如何提升DOS技术中,可以看出盖茨的枭雄本色。首先他要让用户们无论新的、老的都继续为微软发光、发热,只要没有竞争者能取代DOS,微软宁愿慢慢来,保障老用户能够逐渐过渡到新的DOS版本,而不为升等而升等,追求空头的“技术完美”。
形成了庞大的忠实用户群后,别的厂商纵有更新、更美的技术也不能推到市场,而只能亦步亦趋地唯微软马首是瞻。几年下来,PC机的软件技术和Macintosh的差距有减无增。微软走的是群众路线;Macintosh走的精英路线。在规模经济几乎是无边无际的个人电脑产业中,市场占有率就是一切。抓住广大用户,是微软力胜苹果的基本决策。要不是两股压力逼使盖茨改变其策略的话,我们今天能否用得上视窗95还是个问号呢。第一股压力是经受仿真机厂商的挑战侵夺,IBM力求引用新技术,重新靠专利保护来阻挡别家的模仿。其关键之一是推出新的操作系统,世称OS/2;第二股压力是Macintosh所代表的GUI,这种人机间用图像技术来进行的对话简易方便,任何人都一望即知。DOS虽能锁定人们于一时,却无法避免迟早被淘汰的结局。当时的IBM赤字累累,但还是头大熊,只是瘦点罢了。用微软的第二号人物鲍穆的话说,微软无论如何也得骑在这只熊背上,不敢轻易开罪IBM。IMB命微软在OS/2上全力合作,完成由IBM规定的设计方案。OS/2是新一代技术,大致上能与Macintosh相提并论,但它的开发对微软却只有坏处。DOS使微软赚得满坛满罐,如果被OS/2取代,则微软至多能在IBM杯中舀一匙。支持OS/2从长远来看,无异于挖自己的老根。80年代末微软之所以还听命于IBM,乃慑于其声势,虚与委蛇而已。与此同时,盖茨也很清醒,GUI是个趋势,任谁都难阻挡。
盖茨的折衷办法非常高明:和IBM敷衍,腾出精力自行开发GUI,但要和现用的DOS相匹配,结果就是“视窗”计划。这类视窗不过是一层外衣,包裹其中的仍是DOS。由于DOS和GUI在发展思路上相差极远,因此协调两者的困难远超过干脆扬弃DOS,开发全新的GUI操作系统。盖茨知难而进,牢牢记住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技术上是否不伦不类并不关紧要。在开发策略上,盖茨和乔伯斯也大异其趣。盖茨不追求完美,而采取渐进,把尚不成熟的产品当作测试样品(行话叫贝塔版本,让有经验的用户免费先用,以期得到他们的意见反馈,作为改进的依据。视窗1.0推出之前Beta版的使用者有数万之多。这些用户是盖茨最好也是最廉价的顾问。即使如此,初版发行后,视窗也简直是件垃圾,错误百出,被苹果引为笑话。但微软持之以恒,不断扩大贝塔用户,延长免费使用时间,同时也不断改进DOS,使之更适应于GUI的要求。到了视窗3.1版时,质量总算差强人意,不过已是视窗计划推展七、八年以后的事情了。1990年新版本刚面世,市场上就见广告征聘有三年视窗3.1版本经验的人才,显然是指贝塔版本的多年使用者。 视窗和Macintosh的角逐过程也就是微软壮大的过程。视窗定下的规格,帮助微软的其它应用软件占据垄断地位。视窗用户倾向于用微软的产品,带动了微软的总体增长,并将竞争对手逐出市场。终于在1990年,微软和IBM的争执表面化。盖茨此时羽翼既丰,大可振翅翱翔,于是就和IBM拜拜。
在不同的经营策略指引下,公司实力的消长判若天渊:微软的市值早已是苹果的一千倍了。
人之能够在历史上脱颖而出,最有力的成功因素大概要推气质个性。对创业者来说,更是如此。从开创的角度看,个性和禀赋应包括临事果决、精力和自我期许。临事果决有两层:敢于担当风险和勤于操作;精力是体力和毅力的综合;自我期许则表现在高目标的设定及有步骤地实现上。在这些方面,乔伯斯和盖茨都出类拔萃,不过,盖茨更为精明实际一点。
令人生畏的“胜负师”
盖茨生于小康之家,不必为生活打拼,但好胜心极强,据说这是得之于母亲的禀赋和幼时的教育。盖茨的同学回忆在盖茨外婆家作客的情况时说,整个晚会处处都是争输赢、有奖惩的游戏,斗智斗力,务必使每个人都卷入。这种竞争的气氛和盖茨喜好玩牌赌钱,以及认真计较每项胜负的习惯有相当的关系。盖茨作为“胜负师”令竞争者望而生畏,一旦他想染指,很少有不被他夺得锦标的。争胜的习惯,促使盖茨竭力以赴,不因满足已获的成功而有所懈怠。
盖茨勤于操作表现在他的编程技巧方面。他未曾在科班学习过电脑,但19岁他创业时已是全国公认的一流软件设计师。微软成功之后,他仍有功力指导评定高难度的程式,令公司员工为之叹服。1975年第一台个人电脑Altair问世时,有可能需要基本编程语言,于是他和伙伴艾伦立即奋战了两个星期,几乎完全不休不眠,完成了BASIC语言的编译器。当这项工作被Altair的生产厂商MITS,一家设在新墨西哥州的小公司接受后,他立即决定中止哈佛大学的学业,迁居远隔4000公里的MITS所在地,住在小旅店里替MITS编写软件。稍后又成立微软,员工仅5人。所冒的风险大得不可思议,但他却能得到父母的同意,缀学离开名校。间接的,这也说明了美国人创业精神之旺盛。
盖茨少年而有志存高远。他的创业伙伴保罗·艾伦是他中学时的同学,他回忆十三、四岁的盖茨在看到《财富》杂志上500家大公司后,很认真地讨论要是他拥有这样一间公司将如何来管理和拓展市场。盖茨业余迷上电脑,心里老想着电脑将会带来的巨变,并把它比作15世纪的印刷术,能使世界根本改观。他认为个人电脑的问世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绝不容许错过。所以当他看到Altair个人电脑的报道后,便立即意识到变革的来临,决心要占其鳌头。其实当时的个人电脑十分粗陋,尚无编程语言。盖茨和艾伦的BASIC编译器是个人电脑语言的首次尝试。盖茨迫不及待地放弃学业,立即加入创业行列,惟恐让别人捷足先登。这是因为他的自我期许极高,立志要主宰市场。这个高远目标使他殚精竭虑,务求每战必胜。70年代末,小软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登场。一家个人电脑权威杂志的主编回忆起这些公司的起伏成败时说,十年之间只有微软硕果仅存,其它早已消逝,连踪影都不见了。个人电脑在80年代初渐成气候,仅硅谷就有几十亿美元的产值。但活跃分子几乎都是出身业余,为了自己的爱好,为的是要向其它爱好者证明自己的功力,商业利润的动机并不强烈,至少不是第一位的。所以一有新的突破被发明就互相传抄,不以为是侵权行为,也不去申请专利保护。比如DOS的前身CP/M已卖出60万份,莲花(Lotus 1-2-3)的前身Visicalc卖出几千万份,都还没有申请过专利。他们之中很少有人会象盖茨那样,一开始就玩真格的。所以当盖茨发表公开信谴责同行广泛使用盗版软件时,大家的普遍反应是惊讶而非内疚。正是盖茨强烈主张保护软件的智慧产权,才改变了人们出于爱好而不计利润的做法,促使软件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不过盖茨孜孜追求利润和成长,不遗余力地驱逐竞争对手的行径也曾引起广泛不满,尤其是硅谷人士,不少对盖茨侧目而视,倒也不是妒忌使然。
效率的化身
盖茨精力过人,貌似文弱书生,工作起来却极端狂热,通宵达旦数天是家常便饭的事。他的表率作用也激励了微软的部属,玩命干活早已是公司的显著特色:工作不分上下班,每星期干活超过80小时,成为一种常规。微软为了保持创新的冲劲,偏好聘用新出炉的毕业生,容易把他们塑造成盖茨型员工;而比较不愿用老江湖,因为后者难以认同微软的企业文化。有一阵时间微软到印度去罗致人才,把印度顶尖的新德里理工学院(IIT)电脑系毕业生几乎一扫而空,令印度报纸惊呼人才的流失!有人批评盖茨利用青年人的爱拼无知,付较低薪资命他们加班加点,不无剥削的倾向。公正地说,盖茨知道软件行业的创造性,故惟重脑力资本,充分刺激员工的积极性。公司的最初聘约一般不超过五年,表现出色者得以留任并有资格认股,这个制度现在美国已被广泛袭用。创业创新的成果充分分享,微软因此产出了众多的百万富翁。据最新的高科技成功者统计资料显示,全美100名靠高科技产业致富的人当中(个人财富5000万美元以上)微软占了11位,前3名都被微软的盖茨、艾伦和鲍穆囊括。反观苹果,没有一人上榜,乔伯斯的财产大半来自于他制造电脑动画片的新创企业。
盖茨的工作异常努力,而且出奇地有劲,压得竞争对手喘不过气来。当盖茨还是单身汉时,他们祈祷,希望盖茨快点结婚,有个多情女郎缠住他,放慢他的冲刺节奏。不料他结婚之后,拼劲有增无减,缔造了微软有史以来最辉煌的年头。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的头脑就像一台电脑,精确神速,无时无刻不在运转,简直就是“效率”的化身。当他生了个女儿,夫人和他约定,要是女儿长大想去教堂,他不能阻挡。盖茨夫人是个天主教徒,而他本人则从不做礼拜。盖茨同意了。当记者问盖茨,生了女儿有没有想去教堂?盖茨随口回答:“宗教信仰太没效率了!”
天哪!盖茨年纪已过不惑。这样的问题也许要等到盖茨耳顺之年才能问他。
孙涤简介
浙江诸暨人。1979年跳级以第一名考入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主修国际金融。1982年留美后取得经济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越级晋升为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终身正教授。
1999年起任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总经理、战略规划委员会首席顾问。
2000年开始主持建行总行的研究开发部工作。
2003年起任建行总行投资银行部门总经理。
著有“创业与经营”、“决策的艺术”、“开放基金三十讲”、“理财技巧与经营策略”、“CEO智慧—财富世界的无冕之王”和“管理琐话”等,颇受读者欢迎。
曾任留美中国经济学会会长和美国海外华裔教授学者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