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7月,我们通州区教育局邀请了著名的国际教育培训机构——加拿大邦德教育集团的六位专家为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暑期培训。在培训的两个星期中,培训学员们热情高涨,基本无人翘课,甚至有其他在职老师或在校学生主动前来听课,人人直呼过瘾,收获颇多。现在虽然三年多过去了,但其中有一节由Nancy教授执教的诗歌赏析课仍历历在目。
一、课前
七十多岁但热情饱满、精神矍铄的Nancy教授在黑板左侧板书了英文诗一首:
If I had a ship,
I’d sail my ship,
Through Eastern Seas;
Down to a beach where the slow waves thunder...
当时有一些课间留在教室休息的学员看到这首诗歌之后,就纷纷朗读起来,平淡的语气似乎表明他们自己并未走入情境体验到这首诗歌的美。
二、课中
1.示范朗读,引入情境。学员们一脸期待地坐在那里,不知Nancy教授今天又打算带给我们一段怎样的课堂经历。上课了,Nancy教授迎着大家热切的目光轻轻地朗读起来:If I had a ship...学员们慢慢进入这样的场景:一艘扬帆小船在大海上航行,沙滩、砾石、摇曳的椰子树一一映入眼帘……接着Nancy教授的语速随着诗歌的节奏而加快了起来,我们仿佛听到了海浪拍打礁石的轰鸣、海鸥欢快的叫声。然后,Nancy教授边朗读边做出奋力攀援,向海边悬崖顶上的椰子树进发的样子,学员们都屏住呼吸,似乎也在体验攀岩的艰难。最后,她仿佛登顶成功,眺望着脚下的沙滩、远处翻滚的海浪,在轻纱般的薄雾中,慢慢语气趋于平缓,似乎进入一个海天苍茫的宁静世界。Nancy教授的朗诵刚刚完毕,教室里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集体诵读,体验情境。 Nancy教授成功地激发了学员们的热情,大家情不自禁地模仿着她的语气节奏、肢体动作也朗读了起来,教室里顿时好不热闹。但一两遍下来,大家似乎还尚未完全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这时,Nancy教授开始在前面领读,学员们集体跟读,开始慢慢体验到了这首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语言美、情境美。集体朗读气势磅礴,大家更容易入境入情,尤其是当朗读到 “Down to a beach where the slow waves thunder, The green curls over and the white falls under, Boom! Boom! Boom!”这一句时,大家热情高涨,似乎也都来到了海边,站在悬崖之上,聆听海涛的阵阵轰鸣,体会着大海带给我们的激情,情绪达到了高潮,完全融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当中,脑海里浮想联翩。一遍又一遍,师生们在不停地吟诵着,分析诗歌押的什么韵、分哪几段、体现什么意境等教学工作也就在这一遍遍的朗读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悄悄地完成了。
3.诗情画意,表达情境。学员们的激情开始慢慢退却,绝妙的是,这时Nancy教授要求大家分组讨论该怎样用手中的笔描绘诗歌的情境。一听这话,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因为大部分接受培训的老师自己在学生时期几乎从未体验过如此的诗歌教学,自己成为老师之后也只是在课堂上口头跟学生分析诗歌的押韵、节奏、分段、意境、寓意等,再加之很多老师缺乏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简笔画水平不高,面对Nancy的要求,大家犯了难。看着大家犹豫不决的样子,Nancy教授自己从讲台上拿起一支粉笔,刷刷刷一两分钟的功夫,一幅美妙的海滨图就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银色的海滩绵延伸向远方,海面上海鸥在轻轻地飞翔,海边有悬崖,崖顶上的椰子树叶在随风摇摆。看到如此美景,加上惊叹于老师的神功,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Nancy教授这时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大白纸和彩色水笔分发给大家,要求大家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亲自描绘其中的诗情画意。在她的鼓励指导之下,一幅幅笨拙但出自真情的画面不断呈现,大家在画墙前浏览着,品鉴着……
三、课后
学员们意犹未尽,好像刚才的一节课是一杯醇香的美酒,绵香悠远,令人回味无穷,还在教室内外甚至是厕所里热烈地讨论着。
四、教学分析
2003年暑期南通市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我也参加了。翻阅当时的培训讲义,其中竟然也有一张英文诗歌的讲义,然而内容早就忘光了。Nancy教授的这节课虽然也过去三年多了,但我仍记忆犹新,我认为原因主要是Nancy教授做到了以下几点。
1.语言感染,激发情感。诗歌是作者以优美文字表达强烈情感的产物。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Nancy教授声情并茂的朗读,以韵律节奏之美准确地把握了它的感情基调,以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辅之以恰当的形体语言,拨动了学员们的情感之弦,切实激发了学员们的情感。在以情会文的过程中,让我们的体验达到了逼真的境界。
Nancy教授用淳美的语言触动了我们的情感脉搏,给我们以真情的熏陶感染,从而产生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本节课上,学员们自始至终精神饱满,热情高涨,一直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情绪状态之中。我们或披文入情咂摸语言,或移情体验感同身受,或言语交流体悟情境,或轻声吟诵传情达意,于情智交融中经历了一次令人酣畅淋漓的精神之旅。Nancy成功地调动了我们的情感宣泄之欲望,使我们与诗中的人物唱和共振,从而产生了“悦目悦心”的情感体验效应。
2.情境创设,唤起情感。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才能够唤起他们相应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感悟诗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体验情感,从而达到触景生情的目的。
在教学中,Nancy教授呈现在黑板上的那幅简笔画在时空上可分解为三个场景:海风轻拂,煦日微照,一叶轻舟徐徐驶来;驾舟人弃船登岸,向悬崖上的椰子林攀登,碎石不时从空中滑落;驾舟人手托腮帮,目光慵懒地飘向水天一色处,独自一人享受着静谧的世界,真正体会着“There’s nobody else in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was made for me”的悠远意境。
3.朗读体悟,传达情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是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刻体会诗歌意蕴。教学时,Nancy教授首先亲自朗读,引领我们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基础;再让我们集体朗读,融入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或抑扬顿挫,或思情并茂,寓情于声,以声传情,激昂委婉,各显其妙。
这首诗的最后一小节,是情感积聚所在,是这首诗歌高潮之后的平静。Nancy教学时,让我们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增进感情,逐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声音传情达意。再有体验之后,让我们再次进行朗读,使我们的体验活动不断走向深入。反复地朗读不仅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也使我们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4.亲身参与,增进情感。亲历诗中的情境,体验其诗情画意,才能产生真情实感。Nancy教授最后要求我们想象诗歌意境,画出诗歌情境,让我们去触摸诗歌的精彩意蕴,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这时我们的角色已发生改变,由被动接纳变成主动参与。她想方设法调动我们的以往生活经历、情感记忆、知识积累,力求发挥“有我之境”的引导效应,让我们以自己的独有方式来解读这首诗。这种为诗作画的方式就是移情体验的过程、释放自我潜能的过程,让我们的体验更加真实,更加深入,进而实现了对这首诗歌的完全领悟。
总之,Nancy教授的这节诗歌欣赏课,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英语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让我们深刻体验到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之美,令人回味。同时也让接受培训的老师们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原来,英语课堂也可以这样美……
(责任编辑周侯辰)
一、课前
七十多岁但热情饱满、精神矍铄的Nancy教授在黑板左侧板书了英文诗一首:
If I had a ship,
I’d sail my ship,
Through Eastern Seas;
Down to a beach where the slow waves thunder...
当时有一些课间留在教室休息的学员看到这首诗歌之后,就纷纷朗读起来,平淡的语气似乎表明他们自己并未走入情境体验到这首诗歌的美。
二、课中
1.示范朗读,引入情境。学员们一脸期待地坐在那里,不知Nancy教授今天又打算带给我们一段怎样的课堂经历。上课了,Nancy教授迎着大家热切的目光轻轻地朗读起来:If I had a ship...学员们慢慢进入这样的场景:一艘扬帆小船在大海上航行,沙滩、砾石、摇曳的椰子树一一映入眼帘……接着Nancy教授的语速随着诗歌的节奏而加快了起来,我们仿佛听到了海浪拍打礁石的轰鸣、海鸥欢快的叫声。然后,Nancy教授边朗读边做出奋力攀援,向海边悬崖顶上的椰子树进发的样子,学员们都屏住呼吸,似乎也在体验攀岩的艰难。最后,她仿佛登顶成功,眺望着脚下的沙滩、远处翻滚的海浪,在轻纱般的薄雾中,慢慢语气趋于平缓,似乎进入一个海天苍茫的宁静世界。Nancy教授的朗诵刚刚完毕,教室里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集体诵读,体验情境。 Nancy教授成功地激发了学员们的热情,大家情不自禁地模仿着她的语气节奏、肢体动作也朗读了起来,教室里顿时好不热闹。但一两遍下来,大家似乎还尚未完全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这时,Nancy教授开始在前面领读,学员们集体跟读,开始慢慢体验到了这首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语言美、情境美。集体朗读气势磅礴,大家更容易入境入情,尤其是当朗读到 “Down to a beach where the slow waves thunder, The green curls over and the white falls under, Boom! Boom! Boom!”这一句时,大家热情高涨,似乎也都来到了海边,站在悬崖之上,聆听海涛的阵阵轰鸣,体会着大海带给我们的激情,情绪达到了高潮,完全融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当中,脑海里浮想联翩。一遍又一遍,师生们在不停地吟诵着,分析诗歌押的什么韵、分哪几段、体现什么意境等教学工作也就在这一遍遍的朗读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悄悄地完成了。
3.诗情画意,表达情境。学员们的激情开始慢慢退却,绝妙的是,这时Nancy教授要求大家分组讨论该怎样用手中的笔描绘诗歌的情境。一听这话,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因为大部分接受培训的老师自己在学生时期几乎从未体验过如此的诗歌教学,自己成为老师之后也只是在课堂上口头跟学生分析诗歌的押韵、节奏、分段、意境、寓意等,再加之很多老师缺乏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简笔画水平不高,面对Nancy的要求,大家犯了难。看着大家犹豫不决的样子,Nancy教授自己从讲台上拿起一支粉笔,刷刷刷一两分钟的功夫,一幅美妙的海滨图就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银色的海滩绵延伸向远方,海面上海鸥在轻轻地飞翔,海边有悬崖,崖顶上的椰子树叶在随风摇摆。看到如此美景,加上惊叹于老师的神功,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Nancy教授这时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大白纸和彩色水笔分发给大家,要求大家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亲自描绘其中的诗情画意。在她的鼓励指导之下,一幅幅笨拙但出自真情的画面不断呈现,大家在画墙前浏览着,品鉴着……
三、课后
学员们意犹未尽,好像刚才的一节课是一杯醇香的美酒,绵香悠远,令人回味无穷,还在教室内外甚至是厕所里热烈地讨论着。
四、教学分析
2003年暑期南通市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我也参加了。翻阅当时的培训讲义,其中竟然也有一张英文诗歌的讲义,然而内容早就忘光了。Nancy教授的这节课虽然也过去三年多了,但我仍记忆犹新,我认为原因主要是Nancy教授做到了以下几点。
1.语言感染,激发情感。诗歌是作者以优美文字表达强烈情感的产物。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Nancy教授声情并茂的朗读,以韵律节奏之美准确地把握了它的感情基调,以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辅之以恰当的形体语言,拨动了学员们的情感之弦,切实激发了学员们的情感。在以情会文的过程中,让我们的体验达到了逼真的境界。
Nancy教授用淳美的语言触动了我们的情感脉搏,给我们以真情的熏陶感染,从而产生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本节课上,学员们自始至终精神饱满,热情高涨,一直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情绪状态之中。我们或披文入情咂摸语言,或移情体验感同身受,或言语交流体悟情境,或轻声吟诵传情达意,于情智交融中经历了一次令人酣畅淋漓的精神之旅。Nancy成功地调动了我们的情感宣泄之欲望,使我们与诗中的人物唱和共振,从而产生了“悦目悦心”的情感体验效应。
2.情境创设,唤起情感。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才能够唤起他们相应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感悟诗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体验情感,从而达到触景生情的目的。
在教学中,Nancy教授呈现在黑板上的那幅简笔画在时空上可分解为三个场景:海风轻拂,煦日微照,一叶轻舟徐徐驶来;驾舟人弃船登岸,向悬崖上的椰子林攀登,碎石不时从空中滑落;驾舟人手托腮帮,目光慵懒地飘向水天一色处,独自一人享受着静谧的世界,真正体会着“There’s nobody else in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was made for me”的悠远意境。
3.朗读体悟,传达情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是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刻体会诗歌意蕴。教学时,Nancy教授首先亲自朗读,引领我们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基础;再让我们集体朗读,融入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或抑扬顿挫,或思情并茂,寓情于声,以声传情,激昂委婉,各显其妙。
这首诗的最后一小节,是情感积聚所在,是这首诗歌高潮之后的平静。Nancy教学时,让我们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增进感情,逐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声音传情达意。再有体验之后,让我们再次进行朗读,使我们的体验活动不断走向深入。反复地朗读不仅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也使我们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4.亲身参与,增进情感。亲历诗中的情境,体验其诗情画意,才能产生真情实感。Nancy教授最后要求我们想象诗歌意境,画出诗歌情境,让我们去触摸诗歌的精彩意蕴,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这时我们的角色已发生改变,由被动接纳变成主动参与。她想方设法调动我们的以往生活经历、情感记忆、知识积累,力求发挥“有我之境”的引导效应,让我们以自己的独有方式来解读这首诗。这种为诗作画的方式就是移情体验的过程、释放自我潜能的过程,让我们的体验更加真实,更加深入,进而实现了对这首诗歌的完全领悟。
总之,Nancy教授的这节诗歌欣赏课,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英语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让我们深刻体验到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之美,令人回味。同时也让接受培训的老师们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原来,英语课堂也可以这样美……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