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可谓是重中之重。如何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是语文老师需要下大力气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阅读;比较阅读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全面推进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师面临的一次挑战。
部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阅读教学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作了详细的规定。顯然,没有阅读,就没有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没有语感的形成,就没有学生视野的开拓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写作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高尚的情感与思想道德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但是,浩如烟海的中外文学著作依靠拼阅读数量是行不通的。中学生由于作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所限,根本无法完成海量阅读,只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中外文学名著供其阅读。而且,这种阅读也不是完全自主粗放式的,而是有方法指引的高效灵活的个性化阅读。如何实现有方法指引的高效灵活的个性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将课内课外有机衔接起来。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出一个非常好使的办法——比较阅读。
把同种题材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显然是很有意思的。它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同种题材的不同篇目的不同内涵,认识它们的不同写法,感受不同作者不一样的风格,从而获得新鲜而深刻的阅读体验。下面,就允许我借用朱自清、三毛、龙应台三位作家的《背影》为例,来诠释一二。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作者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中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此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然又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这个背影,既是父爱的凝聚点,也是儿子情感的触发点,更是父子之爱的交汇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焦在这一个点上。作者集中笔墨描绘背影,别开生面,给人以新颖感,又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散文,大都有一条明确的线索。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背影”在文中一共出现四次,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有了这根线,文章的各部分便浑然一体。
在对教材上的《背影》完成教学任务后,我又乘热打铁,找出三毛和龙应台的同题散文,让学生对照阅读。
龙应台的《目送》和朱自清的《背影》一样,都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送别作为描写对象,在质朴的叙事中流露朴素的情感。然而,在时空的张力上,《目送》似乎更胜一筹。《背影》刻画的是父子两代人的情感,而《目送》则情系三代——以父亲为代表的老年,以“我”为代表的中年,以儿子华安为代表的青年,以“我”的视点为中心,将三个年龄阶段的情感体悟,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并且上升为人间大情,醒世真理,富有哲理。
《目送》并没有记述具体的事件,分别以简约的文字书写对小学、高中、大学时儿子的背影和对父亲壮年、暮年、逝世时的背影的不同感受,通篇是场景的不断切换,以细腻的笔触引领读者小心翼翼地去体验那物是人非的酸涩,从而形成既个人又集体化的情感体悟——亲情的惦念与牵挂永存,分离却是人生的常态。
《目送》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文中多次出现一些充满人生顿悟的哲理性语句,这是阅读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的。比如:“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阅读《背影》所无法碰到的。
三毛的《背影》跟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样,都是写父母的背影,都表达了作者对至亲无以言说的感情,都是细节中体现出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
文章这样写道——
“母亲腋下紧紧的夹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的各提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的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的拖着。
她的头发在大风里翻飞着,有时候吹上来盖住了她的眼睛,可是她手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几乎没有一点法子拂去她脸上的乱发。”
三毛的父母不远千里从台湾来到北非的加纳利岛,来给他们的女婿送葬。父母想帮三毛,又因语言不通,帮不上很多。母亲独自从超市买了两大袋子的东西,以便给悲伤而久饿的女儿做饭。袋子很沉,母亲只能拖着慢慢地走,三毛想开车载她,她却不让,一个人在满是大风与水雾的海防堤上踽踽独行,她想女儿还有好多事情要做(荷西去世善后的事情),不肯麻烦女儿!
三毛的《背影》不但写父母的背影,还有对已逝丈夫荷西的思念,对故乡台北的怀念,以及对自己平凡生活中提供帮助的人的感激。当写到亲人的时候,笔触自然而然地变得沉重。荷西的逝去像是抽取了她的灵魂,那段时间的浑浑噩噩,以及父母想对她安慰却深感无奈的痛苦,都让她在后来的时光里自责得恨不能自己去死。“父亲母亲,你们此时正在安睡,那么让我悄悄地尽情得流一次泪吧。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三毛此生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在父母面前将这份真诚向他们交代得清清楚楚,这也成为了她一生的遗憾。
通过三篇同类型亲情散文的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掌握了该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丰富了他们的阅读认知,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少走弯路,更快实现高效阅读。
参考文献:
[1]《目送》,应台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9月北京第1版。
[2]《三毛作品集》,三毛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6版。
【关键词】 阅读;比较阅读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全面推进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师面临的一次挑战。
部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阅读教学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作了详细的规定。顯然,没有阅读,就没有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没有语感的形成,就没有学生视野的开拓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写作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高尚的情感与思想道德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但是,浩如烟海的中外文学著作依靠拼阅读数量是行不通的。中学生由于作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所限,根本无法完成海量阅读,只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中外文学名著供其阅读。而且,这种阅读也不是完全自主粗放式的,而是有方法指引的高效灵活的个性化阅读。如何实现有方法指引的高效灵活的个性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将课内课外有机衔接起来。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出一个非常好使的办法——比较阅读。
把同种题材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显然是很有意思的。它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同种题材的不同篇目的不同内涵,认识它们的不同写法,感受不同作者不一样的风格,从而获得新鲜而深刻的阅读体验。下面,就允许我借用朱自清、三毛、龙应台三位作家的《背影》为例,来诠释一二。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作者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中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此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然又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神情、音容笑貌等,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这个背影,既是父爱的凝聚点,也是儿子情感的触发点,更是父子之爱的交汇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焦在这一个点上。作者集中笔墨描绘背影,别开生面,给人以新颖感,又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散文,大都有一条明确的线索。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背影”在文中一共出现四次,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有了这根线,文章的各部分便浑然一体。
在对教材上的《背影》完成教学任务后,我又乘热打铁,找出三毛和龙应台的同题散文,让学生对照阅读。
龙应台的《目送》和朱自清的《背影》一样,都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送别作为描写对象,在质朴的叙事中流露朴素的情感。然而,在时空的张力上,《目送》似乎更胜一筹。《背影》刻画的是父子两代人的情感,而《目送》则情系三代——以父亲为代表的老年,以“我”为代表的中年,以儿子华安为代表的青年,以“我”的视点为中心,将三个年龄阶段的情感体悟,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并且上升为人间大情,醒世真理,富有哲理。
《目送》并没有记述具体的事件,分别以简约的文字书写对小学、高中、大学时儿子的背影和对父亲壮年、暮年、逝世时的背影的不同感受,通篇是场景的不断切换,以细腻的笔触引领读者小心翼翼地去体验那物是人非的酸涩,从而形成既个人又集体化的情感体悟——亲情的惦念与牵挂永存,分离却是人生的常态。
《目送》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文中多次出现一些充满人生顿悟的哲理性语句,这是阅读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的。比如:“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阅读《背影》所无法碰到的。
三毛的《背影》跟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样,都是写父母的背影,都表达了作者对至亲无以言说的感情,都是细节中体现出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
文章这样写道——
“母亲腋下紧紧的夹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的各提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的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的拖着。
她的头发在大风里翻飞着,有时候吹上来盖住了她的眼睛,可是她手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几乎没有一点法子拂去她脸上的乱发。”
三毛的父母不远千里从台湾来到北非的加纳利岛,来给他们的女婿送葬。父母想帮三毛,又因语言不通,帮不上很多。母亲独自从超市买了两大袋子的东西,以便给悲伤而久饿的女儿做饭。袋子很沉,母亲只能拖着慢慢地走,三毛想开车载她,她却不让,一个人在满是大风与水雾的海防堤上踽踽独行,她想女儿还有好多事情要做(荷西去世善后的事情),不肯麻烦女儿!
三毛的《背影》不但写父母的背影,还有对已逝丈夫荷西的思念,对故乡台北的怀念,以及对自己平凡生活中提供帮助的人的感激。当写到亲人的时候,笔触自然而然地变得沉重。荷西的逝去像是抽取了她的灵魂,那段时间的浑浑噩噩,以及父母想对她安慰却深感无奈的痛苦,都让她在后来的时光里自责得恨不能自己去死。“父亲母亲,你们此时正在安睡,那么让我悄悄地尽情得流一次泪吧。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三毛此生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在父母面前将这份真诚向他们交代得清清楚楚,这也成为了她一生的遗憾。
通过三篇同类型亲情散文的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掌握了该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丰富了他们的阅读认知,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少走弯路,更快实现高效阅读。
参考文献:
[1]《目送》,应台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9月北京第1版。
[2]《三毛作品集》,三毛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