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收藏在中国已经艰难起步,摄影拍卖也进入了第五个年头了。
2010华辰影像秋拍最大的亮点是组织了“来自照相馆的照片”和反映摄影技术技法与艺术融合的“向摄影致敬”两个专题,为中国的摄影收藏建立了两个新的脉络。
从摄影术诞生到20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影像资料都出自照相馆,这些照片不仅记录着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也承载着中国摄影艺术发展最重要的脉络。华辰影像成交结果表明,出自照相馆的老照片得到了收藏市场十分的认可。这次华辰影像秋拍的“照相馆”专题又上拍了许多清末民国著名照相馆拍摄的名人照片,如中,国摄影史上最重要的摄影人赖阿芳开设的阿芳照相馆拍摄的照片和上海王开照相馆拍摄的《阮玲玉》。
出自照相馆的照片还为中国留下了重要的影像史料。长春藤坂照相馆《溥仪和伪满洲国政府官员的合影》,是伪满洲国成立之前,溥仪和他的伪满洲国政府官员的合影,其中包括有彼时的国务院总理郑孝胥、外交总长谢介石、军政部总长张景惠、侍从武官长张海鹏、实业部总长赵燕卿,交通总长丁鉴修、司法部总长冯涵清、民政部总长臧士毅、参议府参议罗振玉和伪满洲国陆军中将工藤毅。这张有关伪满洲国成立的大合影不仅极具史料价值,而且品相完美,是影像收藏的珍品。
拍品中还有民国时期工作于北京哈同照相馆的德国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制作精美的摄影集。赫达旅居中国期间,曾倾心拍摄北京,以高超的摄影感染力尽显京城的历史风韵。赫达去世后,其家属将她在中国所摄的一万多张底片和六千多幅原版老照片以及29本影集,全部赠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因此,上拍的赫达影集是收藏领域留存于市场的极品。出现在拍场的还有国内外照相馆在清末民国印制的古籍善本书,如镜真照相馆拍摄出版的《农事实验场全景》(现北京动物园)和东京中村写真馆(照相馆)印制的《北京写真贴》。
在今年秋拍的“摄影古籍善本”中,还有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Asher Miller)和玛格南著名女摄影家英格·莫拉丝(Inge Morath)夫妇撰写的《中国的邂逅》(China Encounters),虽然这本书出版年份较晚,难得有两位已逝作者的亲笔签名。
本次上拍的百多张19世纪的老照片为中国摄影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实物史料,其中包括在中国摄影史中亟待详细研究的保罗·尚皮翁(Paul Champion)、雷蒙德·冯·斯蒂弗利德男爵(Baron Raimund yon Still-fried)和约翰·怀特(John Claude White),他们的照片都是第一次现身华辰影像拍卖。在近当代的拍品中,有张印泉、姚经才的原版老照片;郎静山、薛子江、梁光明、徐肖冰等摄影大家的精品;还有当代艺术家马六明、林然、何俊杰、陈农、马东钦、张辉、吴林蔚、卢彦鹏、邸晋军等的作品,也都是第一次现身华辰影像拍卖。
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当代影像艺术在中国正逐步走向成熟。旅美陈建中教授在“向摄影致敬”专题的前言中写道:“回到摄影诞生的原点,认识摄影作为一种光化学艺术表现形式的原始初衷,探讨摄影新技术在当下艺术创作中的位置和作用。”这部分的拍品都是采用了特殊的摄影技术技法和特殊材料,如铂金、晒蓝、湿版、玻璃板、宣纸等创作的当代影像艺术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艺术家在创作理念上没有,在经济上也不可能支撑具有“技术之美”的影像艺术品,而种种在摄影材质和技术技法使用上的缺憾,恰恰构建出这个时期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品的“技术之美”。当下,影像艺术家追求技术技法完成度已经成为了时尚,对早期成熟的摄影术的重拾和应用正在成为中国影像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观念、哲理、视觉、美学的考量外,难以取代的影像技术和不可复制的独版概念也正在成为摄影收藏重要的考量标准,“技术之美”正在成为当代影像艺术品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
2010华辰影像秋拍最大的亮点是组织了“来自照相馆的照片”和反映摄影技术技法与艺术融合的“向摄影致敬”两个专题,为中国的摄影收藏建立了两个新的脉络。
从摄影术诞生到20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影像资料都出自照相馆,这些照片不仅记录着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也承载着中国摄影艺术发展最重要的脉络。华辰影像成交结果表明,出自照相馆的老照片得到了收藏市场十分的认可。这次华辰影像秋拍的“照相馆”专题又上拍了许多清末民国著名照相馆拍摄的名人照片,如中,国摄影史上最重要的摄影人赖阿芳开设的阿芳照相馆拍摄的照片和上海王开照相馆拍摄的《阮玲玉》。
出自照相馆的照片还为中国留下了重要的影像史料。长春藤坂照相馆《溥仪和伪满洲国政府官员的合影》,是伪满洲国成立之前,溥仪和他的伪满洲国政府官员的合影,其中包括有彼时的国务院总理郑孝胥、外交总长谢介石、军政部总长张景惠、侍从武官长张海鹏、实业部总长赵燕卿,交通总长丁鉴修、司法部总长冯涵清、民政部总长臧士毅、参议府参议罗振玉和伪满洲国陆军中将工藤毅。这张有关伪满洲国成立的大合影不仅极具史料价值,而且品相完美,是影像收藏的珍品。
拍品中还有民国时期工作于北京哈同照相馆的德国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制作精美的摄影集。赫达旅居中国期间,曾倾心拍摄北京,以高超的摄影感染力尽显京城的历史风韵。赫达去世后,其家属将她在中国所摄的一万多张底片和六千多幅原版老照片以及29本影集,全部赠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因此,上拍的赫达影集是收藏领域留存于市场的极品。出现在拍场的还有国内外照相馆在清末民国印制的古籍善本书,如镜真照相馆拍摄出版的《农事实验场全景》(现北京动物园)和东京中村写真馆(照相馆)印制的《北京写真贴》。
在今年秋拍的“摄影古籍善本”中,还有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Asher Miller)和玛格南著名女摄影家英格·莫拉丝(Inge Morath)夫妇撰写的《中国的邂逅》(China Encounters),虽然这本书出版年份较晚,难得有两位已逝作者的亲笔签名。
本次上拍的百多张19世纪的老照片为中国摄影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实物史料,其中包括在中国摄影史中亟待详细研究的保罗·尚皮翁(Paul Champion)、雷蒙德·冯·斯蒂弗利德男爵(Baron Raimund yon Still-fried)和约翰·怀特(John Claude White),他们的照片都是第一次现身华辰影像拍卖。在近当代的拍品中,有张印泉、姚经才的原版老照片;郎静山、薛子江、梁光明、徐肖冰等摄影大家的精品;还有当代艺术家马六明、林然、何俊杰、陈农、马东钦、张辉、吴林蔚、卢彦鹏、邸晋军等的作品,也都是第一次现身华辰影像拍卖。
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当代影像艺术在中国正逐步走向成熟。旅美陈建中教授在“向摄影致敬”专题的前言中写道:“回到摄影诞生的原点,认识摄影作为一种光化学艺术表现形式的原始初衷,探讨摄影新技术在当下艺术创作中的位置和作用。”这部分的拍品都是采用了特殊的摄影技术技法和特殊材料,如铂金、晒蓝、湿版、玻璃板、宣纸等创作的当代影像艺术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艺术家在创作理念上没有,在经济上也不可能支撑具有“技术之美”的影像艺术品,而种种在摄影材质和技术技法使用上的缺憾,恰恰构建出这个时期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品的“技术之美”。当下,影像艺术家追求技术技法完成度已经成为了时尚,对早期成熟的摄影术的重拾和应用正在成为中国影像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观念、哲理、视觉、美学的考量外,难以取代的影像技术和不可复制的独版概念也正在成为摄影收藏重要的考量标准,“技术之美”正在成为当代影像艺术品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