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常常出现耗时且低效的现象,这是老师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引导、指导、辅导等多方设法的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而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目标,凸显一个“导”字,将导读、导学、导练落实于课堂,使课堂教学做有用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读;导学;导练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笔者这样理解叶老的话: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引导、指导、辅导等多方设法的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笔者从叶老的精辟论述中得到启发,因而在教学中能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目标,凸显一个“导”字,将导读,导学,导练落实于课堂,使课堂教学做有用功。
一、导读
语文新课标要求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要多读少讲,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通过自主读书,读懂课文,读出感悟。但不能单一地用朗读或默读的方式纯粹地读,而应该做到每次读书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并要体现出课文学习逐步深入的层次性。
(一)导通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依托具体的问题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新课伊始,通常都是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这一环节的教学,笔者常用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理解主要内容。如教学《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展开想象,大胆预测文章内容: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呢?学生兴趣大发,在这问题引领下通读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导精读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手段之一就是多读书,抓住关键词语读,联系上下文读,联系生活实际读,甚至联系时代背景读。除了这样读,笔者认为还应引导学生精读,在有感悟的地方写旁注。《桥》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支书的崇高精神。笔者让学生围绕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精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做简单批注,之后小组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三)导思想
许多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教学这类课文时还需加强育人教育,通过语言的学习来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融情朗读是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好办法。《桥》这篇课文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宜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老支书的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朗读前,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段,说说为什么感动。再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句段来表现出自己的感动。这时的融情朗读需要教师的辅导。笔者先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掌握那紧张、充满悬念、悲壮的感情基调,然后设计一个引读填空题,激起学生的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啟迪。
二、导学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习字词句篇、学习表达方法。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需要教师的行为由教转向导。如何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呢?关键还是一个“导”字。笔者认为,导学应该是给方法的学。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给了学习方法的学才是真正的导学。
每一篇课文中,都有大量精彩的语言材料值得学习和品味,对领悟文中表达特点的引导则涉及诸多方面。笔者没有囿于课文内容逐句逐段地细细分析,而是着眼于引导学生从句、段、篇的训练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学要关注学困生,要以平时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随堂观察为基础而进行生成性引导。在学生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笔者除了深入到小组中去观察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外,还充分地发挥电教投影的作用,有目的地选各层次代表的学习单投影给全班看,发现普遍性的困难,及时给予方法引导,帮助其掌握要领,化难为易。
三、导练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要突出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与写作的重点。而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要加强平时练笔的训练,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引导学生写好课堂小练笔,有利于学生迁移内化所领悟的表达方法,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练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想象得越丰富、越广阔、越大胆,小练笔就越生动、有趣、感人。
(二)练表达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表达。教学中,笔者巧妙地“用教材教”,利用课文中“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往事相结合”的表达例子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仿写,这是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学生仿照第一、二、三自然段的表达方式,把自己当作大娘或小金花或大嫂,用对志愿军谈话的语气,追忆志愿军为自己做的令人难忘的往事,与志愿军话别,抒发对志愿军感激与不舍的情感。设计这个练表达的言语实践活动,目的除了引导学生运用导学中习得的表达方法来刻画志愿军、歌颂志愿军外,还有意引导学生把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三)练评议
好文章是经评议后修改出来的。学生完成仿写练习后,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述。笔者让学生在讲述时可把自己所写的内容穿插在课文中,与相关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然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评议。此时,要注意面向全体,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评议。笔者引导学生从想象是否合情合理,描写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是否具体,细节描写是否生动形象,感情是否真切动人,条理是否清楚有序等方面进行评议,尽可能找闪光点。激励性评议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动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凸显一个“导”字,教师导路子,路子由学生走;教师教法子,法子由学生用;教师树样子,样子由学生学。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自由得之,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在做有用功,学生的学习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读;导学;导练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笔者这样理解叶老的话: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引导、指导、辅导等多方设法的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笔者从叶老的精辟论述中得到启发,因而在教学中能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目标,凸显一个“导”字,将导读,导学,导练落实于课堂,使课堂教学做有用功。
一、导读
语文新课标要求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要多读少讲,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通过自主读书,读懂课文,读出感悟。但不能单一地用朗读或默读的方式纯粹地读,而应该做到每次读书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并要体现出课文学习逐步深入的层次性。
(一)导通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依托具体的问题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新课伊始,通常都是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这一环节的教学,笔者常用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理解主要内容。如教学《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展开想象,大胆预测文章内容: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呢?学生兴趣大发,在这问题引领下通读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导精读
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手段之一就是多读书,抓住关键词语读,联系上下文读,联系生活实际读,甚至联系时代背景读。除了这样读,笔者认为还应引导学生精读,在有感悟的地方写旁注。《桥》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支书的崇高精神。笔者让学生围绕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精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做简单批注,之后小组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三)导思想
许多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教学这类课文时还需加强育人教育,通过语言的学习来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融情朗读是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好办法。《桥》这篇课文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宜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老支书的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朗读前,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段,说说为什么感动。再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句段来表现出自己的感动。这时的融情朗读需要教师的辅导。笔者先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掌握那紧张、充满悬念、悲壮的感情基调,然后设计一个引读填空题,激起学生的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啟迪。
二、导学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习字词句篇、学习表达方法。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需要教师的行为由教转向导。如何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呢?关键还是一个“导”字。笔者认为,导学应该是给方法的学。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给了学习方法的学才是真正的导学。
每一篇课文中,都有大量精彩的语言材料值得学习和品味,对领悟文中表达特点的引导则涉及诸多方面。笔者没有囿于课文内容逐句逐段地细细分析,而是着眼于引导学生从句、段、篇的训练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学要关注学困生,要以平时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随堂观察为基础而进行生成性引导。在学生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笔者除了深入到小组中去观察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外,还充分地发挥电教投影的作用,有目的地选各层次代表的学习单投影给全班看,发现普遍性的困难,及时给予方法引导,帮助其掌握要领,化难为易。
三、导练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要突出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与写作的重点。而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要加强平时练笔的训练,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引导学生写好课堂小练笔,有利于学生迁移内化所领悟的表达方法,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练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想象得越丰富、越广阔、越大胆,小练笔就越生动、有趣、感人。
(二)练表达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表达。教学中,笔者巧妙地“用教材教”,利用课文中“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往事相结合”的表达例子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仿写,这是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学生仿照第一、二、三自然段的表达方式,把自己当作大娘或小金花或大嫂,用对志愿军谈话的语气,追忆志愿军为自己做的令人难忘的往事,与志愿军话别,抒发对志愿军感激与不舍的情感。设计这个练表达的言语实践活动,目的除了引导学生运用导学中习得的表达方法来刻画志愿军、歌颂志愿军外,还有意引导学生把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三)练评议
好文章是经评议后修改出来的。学生完成仿写练习后,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述。笔者让学生在讲述时可把自己所写的内容穿插在课文中,与相关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然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评议。此时,要注意面向全体,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评议。笔者引导学生从想象是否合情合理,描写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是否具体,细节描写是否生动形象,感情是否真切动人,条理是否清楚有序等方面进行评议,尽可能找闪光点。激励性评议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动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凸显一个“导”字,教师导路子,路子由学生走;教师教法子,法子由学生用;教师树样子,样子由学生学。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自由得之,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在做有用功,学生的学习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