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各类大学、职业院校、中等职 业教育毕业生共有115万,2002年达到145万,2003年达到212万,这一年的增幅达到46.2% 的高峰;2004年共有280万,2005年达到340万,2006年达到413万,2007年达到463万,2008 年达到559万,2009年达到610万。由此可以看出,毕业人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向,但是一次性 就业率却一年一年地下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对记者说: “2008年实际就业率不到70%”。各类毕业生的增加将共同冲击今天的就业市场,将给就业 者提供新的挑战,在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不但大学生找工作难,所谓一技在手的 职业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针对当前的实际困难,我们将如何面对呢?
一、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创业教育
1.强化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重要认识
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形成的关键,也是教育学生自 觉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它能直接引导学生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力争全面发展, 为今后不断面临的就业竞争奠定基础。《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 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 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人的最佳学习状态只有在身心和谐、愉 悦的时候才会出现,此时人的大脑最开放、注意力最集中、最容易吸收外界信息。因此,促 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应该成为学校进行管理、教师开 展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素质是素质的基础,也是综合能力、快速搜集信息和处理并 运用信息能力的基础。现代教育培养的目标不仅是能做事的人,而且应该是会做事的人,让 学生在树职业意识和专业思想学习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主动性,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一专多 能”的综合性人才。因为成功的学习=先进的学习理论×现代信息技术。
2.强化学生的创业教育
加强创业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所面临的社会形势,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树立克服困难的 勇气和信心,塑造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使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是非常重要的。职业学校具 有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首先,职校生的危机感更强烈,具有潜在的创业意向。其次,由于 “双证”、“多证”制的实施,学生都具有一技之长。第三,职校生大多数都是直接走向社 会,他们首先遇到谋职和就业的挑战,这种挑战成为其走向创业之路的催化剂。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学习观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评价方式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 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传统的教育模式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要,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掘 人的智能,应该接受多元智能理论。它可以为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提供提高和发展的空间 ,运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观来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它是需要学生有刻 苦的精神和行动。
2.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要有进取创新精神,勇于接受挑战;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跟 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适应科 学技术发展趋向的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具备某些常用的国际交流语言,具备 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总之,要想迎合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向,我们必须具备一系列新的视 野,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新的思维,新的风格和新的意识。作 为中等职业学校,我们也应该坚持全面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一 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德育是基础,德育是灵魂,是方向,智育是核心。美育和德育、智育 处于同一层次,具有促进个性朝向真、善、美发展的功能。劳动技术教育对于人的生存和发 展是不可缺少的,五者缺一不可。要想职校生不成为五大三粗、头脑发达,没有创造力、永 远没有发展的劳动力,我想我们必须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
3.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放在首位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高校 ,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个根本新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功能,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 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具有教育特殊性的中等职业学校,我们更应该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 为先。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感激。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课 堂,要重视思想道德质量,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向 家庭辐射,向社区延伸,学生需要健全的人格修养、良好的情绪能力(相互尊重的意识)。 学校德育的内涵和外涵需拓展,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 心理健康咨询等。要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使德育贴近学生实际 ,贴近社会生活,贴近职业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而当前 ,我国的德育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比如学校德育泛化、德育知识化、脱离生活、成人化 、孤立化等。
三、多方深化学生的就业能力
1.抓好职业理想教育 塑造职业道德
现代的就业模式已由国家分配转变为供需双方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格局和市场需求之 间的存在矛盾、人才质量和社会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差,很受局限 。因而专业的设置要符合培养新型适用人才的需要,专业综合化亟需加强。所以,学生在专 业知识方面以够用为标准,在专业能力上求精,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学校应加强德育在教学 中的渗透,在学校中体验,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以育 人为本,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把握好相应的职业技能 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要针对职业特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 教育,要服务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增加社会责任感,重视德育的功能、地位、价值目标 和内容,学校要做到从多方面入手,抓好培养学生的内在道德教育,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心 理素质,自觉地履行社会职责,将个人的利益和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以正 确的态度去践行职业道德,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根据自身的优势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按照市场的需要及时 转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构成和养成,如理论知识、生活技能、创新意识、责任意识、 世界观、价值观;还应该具有广泛的交际能力,肯吃苦,有毅力。学校要确定学生的培养质 量标准,以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我所在的职业学校,其就业指导工作已形成自己的一套 做法。我们在校内定期组织应届毕业生进行模拟面试活动,从面试试题的设计到面试技巧的 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面试适应能力;学校还设 立就业指导中心,以专业或者班级为单位,对毕业生开展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从客观条件出 发,了解自己,定位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服务,统计就业学 生的胜任率、称职率,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系统,可以向已就业的学生征求学校的就业 管理体制以及课程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作为学校在日后工作方面质量评估及专业 教学改革的依据。对市场的判定是很难,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多留心, 多多琢磨。
是工作难找,还是好工作难找?是学不能致用还是就业形势变化太快?当我们在金融危机的 阴霾里迷茫无措时,我相信完善我们的教学手段,建立和健全与就业相关的体制是提高中等 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的可行性方向。
一、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创业教育
1.强化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重要认识
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形成的关键,也是教育学生自 觉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它能直接引导学生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力争全面发展, 为今后不断面临的就业竞争奠定基础。《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 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 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人的最佳学习状态只有在身心和谐、愉 悦的时候才会出现,此时人的大脑最开放、注意力最集中、最容易吸收外界信息。因此,促 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应该成为学校进行管理、教师开 展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素质是素质的基础,也是综合能力、快速搜集信息和处理并 运用信息能力的基础。现代教育培养的目标不仅是能做事的人,而且应该是会做事的人,让 学生在树职业意识和专业思想学习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主动性,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一专多 能”的综合性人才。因为成功的学习=先进的学习理论×现代信息技术。
2.强化学生的创业教育
加强创业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所面临的社会形势,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树立克服困难的 勇气和信心,塑造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使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是非常重要的。职业学校具 有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首先,职校生的危机感更强烈,具有潜在的创业意向。其次,由于 “双证”、“多证”制的实施,学生都具有一技之长。第三,职校生大多数都是直接走向社 会,他们首先遇到谋职和就业的挑战,这种挑战成为其走向创业之路的催化剂。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学习观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评价方式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 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传统的教育模式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要,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掘 人的智能,应该接受多元智能理论。它可以为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提供提高和发展的空间 ,运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观来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它是需要学生有刻 苦的精神和行动。
2.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要有进取创新精神,勇于接受挑战;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跟 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适应科 学技术发展趋向的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具备某些常用的国际交流语言,具备 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总之,要想迎合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向,我们必须具备一系列新的视 野,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新的思维,新的风格和新的意识。作 为中等职业学校,我们也应该坚持全面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一 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德育是基础,德育是灵魂,是方向,智育是核心。美育和德育、智育 处于同一层次,具有促进个性朝向真、善、美发展的功能。劳动技术教育对于人的生存和发 展是不可缺少的,五者缺一不可。要想职校生不成为五大三粗、头脑发达,没有创造力、永 远没有发展的劳动力,我想我们必须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
3.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放在首位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高校 ,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个根本新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功能,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 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具有教育特殊性的中等职业学校,我们更应该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 为先。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感激。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课 堂,要重视思想道德质量,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向 家庭辐射,向社区延伸,学生需要健全的人格修养、良好的情绪能力(相互尊重的意识)。 学校德育的内涵和外涵需拓展,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 心理健康咨询等。要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使德育贴近学生实际 ,贴近社会生活,贴近职业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而当前 ,我国的德育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比如学校德育泛化、德育知识化、脱离生活、成人化 、孤立化等。
三、多方深化学生的就业能力
1.抓好职业理想教育 塑造职业道德
现代的就业模式已由国家分配转变为供需双方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格局和市场需求之 间的存在矛盾、人才质量和社会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差,很受局限 。因而专业的设置要符合培养新型适用人才的需要,专业综合化亟需加强。所以,学生在专 业知识方面以够用为标准,在专业能力上求精,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学校应加强德育在教学 中的渗透,在学校中体验,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以育 人为本,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把握好相应的职业技能 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要针对职业特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 教育,要服务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增加社会责任感,重视德育的功能、地位、价值目标 和内容,学校要做到从多方面入手,抓好培养学生的内在道德教育,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心 理素质,自觉地履行社会职责,将个人的利益和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以正 确的态度去践行职业道德,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根据自身的优势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按照市场的需要及时 转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构成和养成,如理论知识、生活技能、创新意识、责任意识、 世界观、价值观;还应该具有广泛的交际能力,肯吃苦,有毅力。学校要确定学生的培养质 量标准,以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我所在的职业学校,其就业指导工作已形成自己的一套 做法。我们在校内定期组织应届毕业生进行模拟面试活动,从面试试题的设计到面试技巧的 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面试适应能力;学校还设 立就业指导中心,以专业或者班级为单位,对毕业生开展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从客观条件出 发,了解自己,定位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服务,统计就业学 生的胜任率、称职率,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系统,可以向已就业的学生征求学校的就业 管理体制以及课程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作为学校在日后工作方面质量评估及专业 教学改革的依据。对市场的判定是很难,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多留心, 多多琢磨。
是工作难找,还是好工作难找?是学不能致用还是就业形势变化太快?当我们在金融危机的 阴霾里迷茫无措时,我相信完善我们的教学手段,建立和健全与就业相关的体制是提高中等 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的可行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