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研为抓手构建高效课堂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T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为一线教师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课程内容来看,一方面,对于现成的课程文本内容,没人能轻车熟路;另一方面,太多的内容还要有赖于在情景中互动生成,因此充满着不确定性。这样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需要建立平等对话和合作教研的机制。一千个老师就会有一千种教学方法,而每种方法都会遇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因此需要研究和解决真正问题的有效教研方案的出台。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校本教研;教师
  对于学校一线教师而言,玩不起理论,也不太懂得教学的艺术,没有研究员的头衔,只是擅长做不会讲,是“基层”的教育人,只能做别人不太感兴趣的活,探索一些最被人瞧不起的教学步骤、学习方法、课堂模式等等。对这个群体而言,从教育问题出发,解决问题永远是人们坚守的理由。
  一、以新课程教学体系建立校内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为一线教师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课程内容来看,一方面,对于现成的课程文本内容,没人能轻车熟路;另一方面,太多的内容还要有赖于在情景中互动生成,因此充满着不确定性。这样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需要建立平等对话和合作教研的机制。从教学方式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过程的共同经历者和平等的学习伙伴,教师不能够再像原来那样将准备好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基于学生的经验,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一起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因此,没有一种现成的教学方法可以套用,“摸着石头过河”是最形象不过的比喻。一千个老师就会有一千种教学方法,而每种方法都会遇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因此需要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教研方案的出台。
  二、发挥集体备课优势提高课堂效果
  我校集体备课是以学科组为单位的学校同科教师间的集智备课。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集体备课是总揽全局,研究学情、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期课程方案的一个过程,集体备课是建立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的,它可以将个人备课的“短板”补齐,弥补个人备课的不足,提升每位教师的设计能力,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教案的设计是从教与学准备、教与学实施到教与学评价的系统性、全过程的设计,所以我校的教案设计经过“无形设计”到“有形設计”两个阶段。像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那位历史老师一样:“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才用了大约15分钟。”所以“无形设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通过备课体现观念的改变。新课程标准对老师的自身的要求有明显的改变,有没有课标意识是衡量传统教师和现代教师的重要标准,它是老师备课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有利于新型老师在“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转移方面的技能的提高。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校内外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开展公开课研讨,开展校内同级同组互相听课评课活动,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帮助,相互促进,将新课程培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针对以上各方面的问题,数学教师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每堂课都让学生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重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老师在备课中体现教师角色转变方面。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是数学知识的持有者。新课程改革让数学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教师放下架子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在教学中创设多种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舞台的独唱演员,而成了一名出色的导演。教师从统治课堂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学生一起成长。
  另外,老师的备课体现教学方法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在教学中满堂灌。在课程改革后,老师们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方式,除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和多媒体课件、学具、图片等进行直观教学外,还渗透了谈话式、辩论式、探究式、讨论式、角色扮演式、游戏式、实践活动式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积极,与学生亲切交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展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再次,从老师的备课中反映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为此,在数学新课标课改中,应该根据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利用反思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自己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录,主要记录三点:(1)总结成功的经验。(2)查找失败的原因。(3)记录学生情况。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亦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研究要成为教师反思的重点。教师要注重研究学生原生态的学习,学生是怎样把书本(知识)读懂、学会的,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或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如何把不会的学生教会,看学生是如何经过自己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
  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教师之间,多开展相互听课、观摩的活动,不但可以避免闭目塞听、孤芳自赏而成为“井底之蛙”,而且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教师对观摩的每一堂课都要思考、探讨、研究,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合理扬弃,萃取精华,储存内化,从而走向创新。
  三、立足课堂教学创造教学效益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将空间观念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那么,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首先,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在认真的观察中培养空间观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直观图形、实物的观察和实际操作,借助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科组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经验分享、实践应用等途径研究,统一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发现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直观形象,发展空间观念。通过简单的观察、比较和想象,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这样的活动学生接触多了,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就会越来越灵活自如,空间观念就可以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其次,加强操作感知,在操作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单靠观察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自己动手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在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时,面对给出的长方体透视图,老师要求学生先由“擦掉其中的一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发展到“想一想,至少要剩下几条棱,才能保证我们可以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经过学生的自主尝试,反复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可以看出,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不仅仅是理解了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不仅仅是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亲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本身所固有的魅力!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人,文本的课程如何转化为教师理解的课程,进而如何转化为在课堂上表现的课程,这有待于校内教研活动将经验重新组织和建构,相信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究教学的有效方法,发挥科组的力量,团结一致,迎接教师的将是充满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小学数学教学之路。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电子书包进入课堂已是必然趋势。电子书包的应运而生,丰富了教学资源,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作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电子书包;想象思维;创作思维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电子书包”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应运而生,为小学学
【摘 要】笔者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为例,阐述了践行小学语文“后教”策略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师生共创情境,在协同勾画中互动;二是启发合作探究,在小组学习中共生;三是引导寻找规律,在知识重构中自主;四是适时拓展内容,在学习迁移中自致。  【关键词】小学语文;后教;策略  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如何理解“后教”,“后教”的策略有哪些,如何在课堂上实施“后教”等问题都是区内教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有着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特点,但是很多学校组织的活动没有走进学生,有走过场的倾向。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该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选适切性的学生活动;从学科的角度出发,进行整合式的教学设计;从学理的角度出发,开展浸润式的实践活动;从体验的角度出发,支持过程性的全面发展。从而让活动中的学生从浅层体验走向主动实践。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程;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注重学生
【摘 要】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历史题材的教学中,开展“调查、表演、讲述、辩论、回归生活”等有效的活动,可以让历史内容变得鲜活灵动,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历史题材的兴趣,实现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有效活动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不少历史方面的内容。南京师范大学的高德胜博士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安排历史题材教学内容具有独特的意义。没有历史,学生的爱国情感是空壳
【摘 要】“一亿有多大”是一节在“大数的认识”单元学习后编排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由于“大数”数目大,数位多,导致学生对大数的概念仍感到比较抽象。本文从实际教学片段出发,探讨了“一亿有多大”的教学过程,认为精心设计并运用好“研学问题串”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  【关键词】有效生成;发展数感;探寻策略;高效课堂  一、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
【摘 要】如果把语言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句型和语法就是树干和根,而词汇和短语则是这棵大树的枝和叶。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衡量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很大程度上要看学生对词汇的积累情况以及在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应用。可见教师如何生动高效地进行词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词汇学习习惯,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难点。所以,加强词汇教学的直观性,增强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利用语境和游戏等方法突出词汇教学的整体性也
【摘 要】后进生是教育工作者的心头石,是压在每一位教师头上的一座大山,更是教师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重大问题。因此,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后进生的转化中要注意:全方位掌握基本情况,全面建立后进生档案;尊重人格,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后进生转化工作;发挥班主任的积极作用,加快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周长的认识”一课展开教学实践,前有蕴伏、中有探究活动、后有发展渗透思想为主要策略,试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触摸“周长”核心概念,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概念的本质。  【关键词】动手操作;核心概念;本质;抽象  学习数学,离不开概念。李邦河院士指出:“数学根本上是在玩概念,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教学中给数学的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使学生深刻领悟概念的本质及内涵,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上面写道:“问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和日本的小学生:‘吃的苹果是怎样来的?’”我们的小学生回答说是:“水果店买的。”日本小学生说:“去中国拿。”暂且不说报道的真实性及日本的强盗逻辑。但我们应该告诉我们的小朋友不只是水果店里有,还应该告诉他们苹果的生产全过程和运输销售的全过程。  回想起我们的学生时代,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历历在目:做一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崇高的终极目标;我
【摘 要】口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必备基础。口算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将来笔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尤其是在低段的教学中,要重视基础,使学生做到精准口算。文章主要阐述了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再加以压缩熟记与科学训练,坚持口算形式的直观性、针对性和灵活多样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升计算实效,增加对计算的兴趣。  【关键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