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教学札记十则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y_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所有的诗歌都有诗眼吗
  
  诗眼是诗人自觉锤炼语言的结果,它往往是含情量最高或最有艺术价值令全篇游龙飞动的字眼或句子。此概念始见于北宋诗话,宋人为了总结炼字之法,提出了该术语。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优秀诗作就一定有诗眼呢?不一定。因为,某些传诵千古之作,所看重的是全篇的自然浑成,是对整个艺术境界的锤炼,而没有去刻意对诗句精雕细刻。此类作品较多,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你说哪个字是诗眼呢?恐怕不易找出。这并不妨碍它是好诗。此诗写相思之情,意境阔大,有盛唐气象,尤其是尾联更能见出诗人之奇思妙想,极富情韵之美。再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清新自然,如脱口而出。要找什么诗眼,恐属枉然!笔者一次听课,见一老师硬是从诗中抠出好几个“诗眼”,结果什么滋味也没寻绎出来,反而破坏了此诗的意境美。这种繁琐的语言分析,怎能称之赏析?因而在教学中,不要将诗眼泛化为一种单纯的形式,要知道,锤炼诗眼的前提是锤炼诗意。如果整篇诗歌的意境锤炼好了,即便没有特别的字眼,它也是好诗。
  
  二、教诗须重章法
  
  以往的诗歌教学,动辄解剖分析,把一首诗弄得支离破碎,淡乎寡味,结果教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乏味,影响了教学效率。其实有许多诗是不可摘句欣赏的,对于脉络连贯、意相联属、极有章法之美的诗歌作品,教学中最好是引导学生寻找诗之脉络,理清思路,如能找出一关合全篇结构的关键字,当然更是好事。下面以两篇作品为例来说明这一道理。讲授李璟的《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只需讲一“残”字。上片首句写“残荷”,第二句写“秋残”。三四句,残年对残景,即“心残”。过片写“梦残”,“小楼”句写“曲残”,歇拍二句,由上面“五残”逼出。又如,讲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只需讲一“深”字。上片言女子封闭之深,镜头由远而近,层层逼来,至歇拍处,逼出女主人公之立脚点:高楼之上。下片言思妇寂寞痛苦之“深”,忧愤无奈之情,藉“层递法”传出。
  
  三、诗歌传情藉“层递”
  
  诗词主性情。情若要深,最好是层层递进,是谓层递法。上文所举《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下片末二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至少有四个层次: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妙用层递者,另如冯延巳《鹊踏枝》上片三句:“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闲愁欲遣,一层意;遣之不去,又一层意。用层递法,不可刻意为之,须讲究自然浑成,否则会有呆板之嫌。
  
  四、画不出的却是好诗
  
  自苏轼评价王维诗“诗中有画”以来,就给人一种误会:以为能画出的,便是好诗。其实不然。诗与画毕竟各有其特质,不可替代,诗之所传达者,有许多是画不出的。而诗之妙处,多在这画不出的地方。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幽深意境,如何画出?这里头的失望与绝望又如何画出?然而,它仍是好诗。
  
  五、“对写法”有虚实映衬之美
  
  所谓“对写”,指的是撇开自己,从对方落想,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这样就强化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此法“悬想”为虚,却能传出深挚之情,确有深挚之美。如杜甫《月夜》诗,全是想象镜头,写妻子如何思念自己。这样,情感就有了双向流动之美。
  
  六、“以景结情”最妙
  
  诗歌抒情似乎难以为继时,最好是另辟蹊径,来个“以景结情”,如此一来,则有“柳暗花明”之妙趣。温庭筠《商山早行》由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写至“因思杜陵梦”,似乎已将思乡之情写尽,再要以情语结尾,将有蛇足之嫌,作者却宕开一笔,续以“凫雁满回塘”句,此一景语,可谓深情绵缈,以凫雁之悠闲自得反衬出诗人旅途之寂寞困顿,实属妙绝!
  
  七、《无题》原是记梦诗
  
  李商隐《无题》诗多写爱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一首,便是传诵千古的爱情诗。诗记梦,将梦幻之景写得如同现实,以致蒙住了许多人的眼睛,以为诗中别离乃现实中之情事,如此理解则大谬矣!首联言梦中与亡妻相会不易,别离更是难舍难分,“东风”句写分别时双方不能自持之状。颔联写梦回之后,对亡妻的刻骨相思。颈联用对写法,悬想阴曹地府之亡妻生活情景。尾联则希望阴阳两界沟通,能藉青鸟探得亡妻之消息,一片痴情尽在迷离幽梦之中。这样理解,则更有韵味!
  
  八、诗用“折绕”情更幽
  
  有话不直截了当地说,故意用迂回曲折的言辞,折出幽深之情,绕出绵绵韵致,是谓“折绕”。用折绕者,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最妙。上片“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直说则为家乡远在山峦之外,望也望不见。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从正面直说则是:因思念家乡,夜不能寐。上述诗句若直说,则了无诗趣。
  
  九、诗歌教学可用“浅思维”
  
  “浅思维”本属刘心武提出,是针对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计划经济时代一些青年人的简单思维提出的概念。此概念可以用来尝试古典诗歌的教学。即在教学中,把深奥难懂的知识来个浅处理,使之形象化、生动化;让教学语言具有表演性,从而包装一些哲理。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便于提高教学效率。“浅思维”并不是不要知识,它讲究的是教学的艺术性。要求在求真的基础上求美,要求把教学过程趣味化。由于时代的隔膜,学生一般都很难与古典诗歌营造的意境产生共鸣,因此笔者认为,此教法应有较大的市场,不妨一试。
  
  十、读诗得懂“诗家语”
  
  “诗家语”这一概念始见于王安石。王安石将诗歌中有特殊表达的句子称为诗家语,这表明诗歌自有其艺术逻辑。读诗时须按照此逻辑去欣赏,千万不可照生活逻辑去解读,否则会有胶柱鼓瑟之讥的。诗家语实际上是一种变形语言,其主要技巧是颠倒和压缩。关于颠倒,笔者已有论述,见《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6年7-8期《古典诗歌的语言变形艺术》,兹不赘述。关于压缩,主要有下列情形:①省略主语。如孟浩然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怀辛大》),谁“散发”?谁“开轩”?主语已省略。②省略谓语。如杜甫《滕王亭子》中的“古墙犹竹色,虚阁自钟声”,按句意当为:古墙犹(存)竹色,虚阁自(送)钟声。③省略宾语。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如补充完整,便是:歧王宅里寻常见(汝),崔九堂前几度闻(歌)。④省略全部动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一行足迹。此类诗句,古人称之“实装句”,今人谓列锦辞格。
  (作者单位:深圳市光明新区
  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文章对高速公路当中的特殊路段,譬如大长纵坡、桥隧相接段以及小半径曲线等部位的一些潜在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具体设计,提出了高速公路特殊路
在计算机语言中,C语言是一种十分热门而实用的语言,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便利的各个环节的操作。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儿童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
烧结环形冷却机,为烧结工艺中烧结矿冷却用承载设备。环冷机是红热烧结矿与成品整粒间的过渡环节,是烧结工艺中最为重要、工作环境最为恶劣的设备之一。该设备运行是否是稳定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文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发现,传统
经典散文《背影》落选于某版新课标教材,据说原因之一是文中反映的生活距现代社会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其次是文中父亲形象学生不喜欢,诸如形象太老土,不够帅,爬月台买橘子违反交通规
民用飞行模拟机的视景系统对飞行训练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的图像质量,比如亮度、对比度、刷新率等都直接影响了飞行员的主观感受.本文就现代视景系统的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做一
中药饮片是医院中药最普遍的临床应用形式。贮藏则是饮片应用前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中药饮片贮藏过程中采取严格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对于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避免医院的经济损失,
2004年,伴随着山东、海南、宁夏、广东四省区高中新课程改革大幕的拉开,信息技术等“非主流学科”是否应该纳入高考考查范畴成了人们讨论的重点。近年来,海南、山东、江苏、浙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在浩如烟海的优秀篇章中,为什么偏偏选中“这些”例子让学生学呢?显然.这些文本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方面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抓住文本做文章。    第一,要舍得让学生读。    读,是学生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性的必然途径。不读或读得不到位,学生不熟悉文本,师生就难以进行交流。这样,不要说深入理解文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