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所有的诗歌都有诗眼吗
诗眼是诗人自觉锤炼语言的结果,它往往是含情量最高或最有艺术价值令全篇游龙飞动的字眼或句子。此概念始见于北宋诗话,宋人为了总结炼字之法,提出了该术语。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优秀诗作就一定有诗眼呢?不一定。因为,某些传诵千古之作,所看重的是全篇的自然浑成,是对整个艺术境界的锤炼,而没有去刻意对诗句精雕细刻。此类作品较多,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你说哪个字是诗眼呢?恐怕不易找出。这并不妨碍它是好诗。此诗写相思之情,意境阔大,有盛唐气象,尤其是尾联更能见出诗人之奇思妙想,极富情韵之美。再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清新自然,如脱口而出。要找什么诗眼,恐属枉然!笔者一次听课,见一老师硬是从诗中抠出好几个“诗眼”,结果什么滋味也没寻绎出来,反而破坏了此诗的意境美。这种繁琐的语言分析,怎能称之赏析?因而在教学中,不要将诗眼泛化为一种单纯的形式,要知道,锤炼诗眼的前提是锤炼诗意。如果整篇诗歌的意境锤炼好了,即便没有特别的字眼,它也是好诗。
二、教诗须重章法
以往的诗歌教学,动辄解剖分析,把一首诗弄得支离破碎,淡乎寡味,结果教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乏味,影响了教学效率。其实有许多诗是不可摘句欣赏的,对于脉络连贯、意相联属、极有章法之美的诗歌作品,教学中最好是引导学生寻找诗之脉络,理清思路,如能找出一关合全篇结构的关键字,当然更是好事。下面以两篇作品为例来说明这一道理。讲授李璟的《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只需讲一“残”字。上片首句写“残荷”,第二句写“秋残”。三四句,残年对残景,即“心残”。过片写“梦残”,“小楼”句写“曲残”,歇拍二句,由上面“五残”逼出。又如,讲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只需讲一“深”字。上片言女子封闭之深,镜头由远而近,层层逼来,至歇拍处,逼出女主人公之立脚点:高楼之上。下片言思妇寂寞痛苦之“深”,忧愤无奈之情,藉“层递法”传出。
三、诗歌传情藉“层递”
诗词主性情。情若要深,最好是层层递进,是谓层递法。上文所举《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下片末二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至少有四个层次: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妙用层递者,另如冯延巳《鹊踏枝》上片三句:“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闲愁欲遣,一层意;遣之不去,又一层意。用层递法,不可刻意为之,须讲究自然浑成,否则会有呆板之嫌。
四、画不出的却是好诗
自苏轼评价王维诗“诗中有画”以来,就给人一种误会:以为能画出的,便是好诗。其实不然。诗与画毕竟各有其特质,不可替代,诗之所传达者,有许多是画不出的。而诗之妙处,多在这画不出的地方。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幽深意境,如何画出?这里头的失望与绝望又如何画出?然而,它仍是好诗。
五、“对写法”有虚实映衬之美
所谓“对写”,指的是撇开自己,从对方落想,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这样就强化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此法“悬想”为虚,却能传出深挚之情,确有深挚之美。如杜甫《月夜》诗,全是想象镜头,写妻子如何思念自己。这样,情感就有了双向流动之美。
六、“以景结情”最妙
诗歌抒情似乎难以为继时,最好是另辟蹊径,来个“以景结情”,如此一来,则有“柳暗花明”之妙趣。温庭筠《商山早行》由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写至“因思杜陵梦”,似乎已将思乡之情写尽,再要以情语结尾,将有蛇足之嫌,作者却宕开一笔,续以“凫雁满回塘”句,此一景语,可谓深情绵缈,以凫雁之悠闲自得反衬出诗人旅途之寂寞困顿,实属妙绝!
七、《无题》原是记梦诗
李商隐《无题》诗多写爱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一首,便是传诵千古的爱情诗。诗记梦,将梦幻之景写得如同现实,以致蒙住了许多人的眼睛,以为诗中别离乃现实中之情事,如此理解则大谬矣!首联言梦中与亡妻相会不易,别离更是难舍难分,“东风”句写分别时双方不能自持之状。颔联写梦回之后,对亡妻的刻骨相思。颈联用对写法,悬想阴曹地府之亡妻生活情景。尾联则希望阴阳两界沟通,能藉青鸟探得亡妻之消息,一片痴情尽在迷离幽梦之中。这样理解,则更有韵味!
八、诗用“折绕”情更幽
有话不直截了当地说,故意用迂回曲折的言辞,折出幽深之情,绕出绵绵韵致,是谓“折绕”。用折绕者,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最妙。上片“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直说则为家乡远在山峦之外,望也望不见。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从正面直说则是:因思念家乡,夜不能寐。上述诗句若直说,则了无诗趣。
九、诗歌教学可用“浅思维”
“浅思维”本属刘心武提出,是针对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计划经济时代一些青年人的简单思维提出的概念。此概念可以用来尝试古典诗歌的教学。即在教学中,把深奥难懂的知识来个浅处理,使之形象化、生动化;让教学语言具有表演性,从而包装一些哲理。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便于提高教学效率。“浅思维”并不是不要知识,它讲究的是教学的艺术性。要求在求真的基础上求美,要求把教学过程趣味化。由于时代的隔膜,学生一般都很难与古典诗歌营造的意境产生共鸣,因此笔者认为,此教法应有较大的市场,不妨一试。
十、读诗得懂“诗家语”
“诗家语”这一概念始见于王安石。王安石将诗歌中有特殊表达的句子称为诗家语,这表明诗歌自有其艺术逻辑。读诗时须按照此逻辑去欣赏,千万不可照生活逻辑去解读,否则会有胶柱鼓瑟之讥的。诗家语实际上是一种变形语言,其主要技巧是颠倒和压缩。关于颠倒,笔者已有论述,见《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6年7-8期《古典诗歌的语言变形艺术》,兹不赘述。关于压缩,主要有下列情形:①省略主语。如孟浩然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怀辛大》),谁“散发”?谁“开轩”?主语已省略。②省略谓语。如杜甫《滕王亭子》中的“古墙犹竹色,虚阁自钟声”,按句意当为:古墙犹(存)竹色,虚阁自(送)钟声。③省略宾语。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如补充完整,便是:歧王宅里寻常见(汝),崔九堂前几度闻(歌)。④省略全部动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一行足迹。此类诗句,古人称之“实装句”,今人谓列锦辞格。
(作者单位:深圳市光明新区
高级中学)
诗眼是诗人自觉锤炼语言的结果,它往往是含情量最高或最有艺术价值令全篇游龙飞动的字眼或句子。此概念始见于北宋诗话,宋人为了总结炼字之法,提出了该术语。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优秀诗作就一定有诗眼呢?不一定。因为,某些传诵千古之作,所看重的是全篇的自然浑成,是对整个艺术境界的锤炼,而没有去刻意对诗句精雕细刻。此类作品较多,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你说哪个字是诗眼呢?恐怕不易找出。这并不妨碍它是好诗。此诗写相思之情,意境阔大,有盛唐气象,尤其是尾联更能见出诗人之奇思妙想,极富情韵之美。再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清新自然,如脱口而出。要找什么诗眼,恐属枉然!笔者一次听课,见一老师硬是从诗中抠出好几个“诗眼”,结果什么滋味也没寻绎出来,反而破坏了此诗的意境美。这种繁琐的语言分析,怎能称之赏析?因而在教学中,不要将诗眼泛化为一种单纯的形式,要知道,锤炼诗眼的前提是锤炼诗意。如果整篇诗歌的意境锤炼好了,即便没有特别的字眼,它也是好诗。
二、教诗须重章法
以往的诗歌教学,动辄解剖分析,把一首诗弄得支离破碎,淡乎寡味,结果教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乏味,影响了教学效率。其实有许多诗是不可摘句欣赏的,对于脉络连贯、意相联属、极有章法之美的诗歌作品,教学中最好是引导学生寻找诗之脉络,理清思路,如能找出一关合全篇结构的关键字,当然更是好事。下面以两篇作品为例来说明这一道理。讲授李璟的《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只需讲一“残”字。上片首句写“残荷”,第二句写“秋残”。三四句,残年对残景,即“心残”。过片写“梦残”,“小楼”句写“曲残”,歇拍二句,由上面“五残”逼出。又如,讲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只需讲一“深”字。上片言女子封闭之深,镜头由远而近,层层逼来,至歇拍处,逼出女主人公之立脚点:高楼之上。下片言思妇寂寞痛苦之“深”,忧愤无奈之情,藉“层递法”传出。
三、诗歌传情藉“层递”
诗词主性情。情若要深,最好是层层递进,是谓层递法。上文所举《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下片末二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至少有四个层次: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妙用层递者,另如冯延巳《鹊踏枝》上片三句:“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闲愁欲遣,一层意;遣之不去,又一层意。用层递法,不可刻意为之,须讲究自然浑成,否则会有呆板之嫌。
四、画不出的却是好诗
自苏轼评价王维诗“诗中有画”以来,就给人一种误会:以为能画出的,便是好诗。其实不然。诗与画毕竟各有其特质,不可替代,诗之所传达者,有许多是画不出的。而诗之妙处,多在这画不出的地方。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幽深意境,如何画出?这里头的失望与绝望又如何画出?然而,它仍是好诗。
五、“对写法”有虚实映衬之美
所谓“对写”,指的是撇开自己,从对方落想,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这样就强化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此法“悬想”为虚,却能传出深挚之情,确有深挚之美。如杜甫《月夜》诗,全是想象镜头,写妻子如何思念自己。这样,情感就有了双向流动之美。
六、“以景结情”最妙
诗歌抒情似乎难以为继时,最好是另辟蹊径,来个“以景结情”,如此一来,则有“柳暗花明”之妙趣。温庭筠《商山早行》由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写至“因思杜陵梦”,似乎已将思乡之情写尽,再要以情语结尾,将有蛇足之嫌,作者却宕开一笔,续以“凫雁满回塘”句,此一景语,可谓深情绵缈,以凫雁之悠闲自得反衬出诗人旅途之寂寞困顿,实属妙绝!
七、《无题》原是记梦诗
李商隐《无题》诗多写爱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一首,便是传诵千古的爱情诗。诗记梦,将梦幻之景写得如同现实,以致蒙住了许多人的眼睛,以为诗中别离乃现实中之情事,如此理解则大谬矣!首联言梦中与亡妻相会不易,别离更是难舍难分,“东风”句写分别时双方不能自持之状。颔联写梦回之后,对亡妻的刻骨相思。颈联用对写法,悬想阴曹地府之亡妻生活情景。尾联则希望阴阳两界沟通,能藉青鸟探得亡妻之消息,一片痴情尽在迷离幽梦之中。这样理解,则更有韵味!
八、诗用“折绕”情更幽
有话不直截了当地说,故意用迂回曲折的言辞,折出幽深之情,绕出绵绵韵致,是谓“折绕”。用折绕者,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最妙。上片“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直说则为家乡远在山峦之外,望也望不见。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从正面直说则是:因思念家乡,夜不能寐。上述诗句若直说,则了无诗趣。
九、诗歌教学可用“浅思维”
“浅思维”本属刘心武提出,是针对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计划经济时代一些青年人的简单思维提出的概念。此概念可以用来尝试古典诗歌的教学。即在教学中,把深奥难懂的知识来个浅处理,使之形象化、生动化;让教学语言具有表演性,从而包装一些哲理。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便于提高教学效率。“浅思维”并不是不要知识,它讲究的是教学的艺术性。要求在求真的基础上求美,要求把教学过程趣味化。由于时代的隔膜,学生一般都很难与古典诗歌营造的意境产生共鸣,因此笔者认为,此教法应有较大的市场,不妨一试。
十、读诗得懂“诗家语”
“诗家语”这一概念始见于王安石。王安石将诗歌中有特殊表达的句子称为诗家语,这表明诗歌自有其艺术逻辑。读诗时须按照此逻辑去欣赏,千万不可照生活逻辑去解读,否则会有胶柱鼓瑟之讥的。诗家语实际上是一种变形语言,其主要技巧是颠倒和压缩。关于颠倒,笔者已有论述,见《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6年7-8期《古典诗歌的语言变形艺术》,兹不赘述。关于压缩,主要有下列情形:①省略主语。如孟浩然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怀辛大》),谁“散发”?谁“开轩”?主语已省略。②省略谓语。如杜甫《滕王亭子》中的“古墙犹竹色,虚阁自钟声”,按句意当为:古墙犹(存)竹色,虚阁自(送)钟声。③省略宾语。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如补充完整,便是:歧王宅里寻常见(汝),崔九堂前几度闻(歌)。④省略全部动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一行足迹。此类诗句,古人称之“实装句”,今人谓列锦辞格。
(作者单位:深圳市光明新区
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