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颁星所》有一种精确的设计感,就像“颁星”要讲究约定俗成的规则。尽管这个规则暧昧含混,拒绝泾渭分明,拒绝一切纸面上的明晰公正,但它却取得了自洽的内核。现在,作者要给这个内核命名:斯是洱非。明眼人都知道,作者说的是“似是而非”。可明眼人不知道,他们将由此落入撒旦的陷阱。对,就在此时此刻,他们的“明眼”上长出了一层翳。
很不幸,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太想获知《颁星所》里的秘密,我也太自负于自己的“解剖学”功底,结果我惊讶地发现,在圈圈点点了五次之后,仍然是一片混沌。似乎是,又似乎不是;好像对,又好像不对。以至于最终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迷宫般的文字建筑,是在用它硕大庞杂的躯体来衡量人的智力。上次遭逢这种阅读体验,还是在博尔赫斯的小说《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中。那是一次对“特隆新世界”的窥探。可是这里没有新世界,《颁星所》里陈列的都是熟稔之物。这只能说明,作者执意毁坏秩序,他确信:在隐藏所指的叙述中,所指的意义空间将会无限扩张。
由此,这篇小说呈露了一个巨大的难局。知识、经验、情感、意志、思维……它们唯有将自己的力量推向极致,并肩作战,才有可能领取准入证。我没有这种超人的禀赋,只能老老实实地读,老老实实地说出我读到了什么。而且我知道,我在言说的时候,王生铨的眼里一定布满得意的快感。
第一次,我试图跟上作者的节奏,沿着迅疾的语流急匆匆读下去。随后,我勉强撮弄了一个故事的轮廓:颁星所里剑拔弩张,下属斯是、洱非、第五和他们的上级邴副所长势如水火。在这个对峙的主体景观中,时时闯入一些来路不明的片言只语。它们自说自话,毫无章法,除了某些能唤起我的知识和阅读记忆外,其余则一无所知。这些能够判明的片段分别出自本雅明在《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中对波氏批评著作《1846年的沙龙》的论述、卡夫卡的小说《乡村医生》中主人公被村民作为殉道者推上“十字架”的描写,还有戊戌六君子被捕前的历史年表、人彘的标准解释,以及土家族男子跳茅古斯舞的情景。未知片段有很多,我来不及辨别,所以就寄希望于第二次阅读。
第二次,我多了个心眼,将未知片段标注出来并输入百度,结果只查到了其中一处的归属,那是作者2016年的一篇小说《摹本》中的部分文字。其他,只能靠猜测,比如貌似发生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某次攻城战役。不过,我还是有了新的发现:出现在小说结尾攻城战役里的那把大刀和蒲扇明显呼应了开头;斯是洱非,其实是“似是而非”的谐音;刀所长和邴副所长暗指“刀与柄”,诸如此类。
接着便有了第三次。这回,我把目光定位在第五身上。在颁星所,“第五是典型的怕死鬼”,是被斯是和洱非强拉进自己阵营的摇摆角色。他在场,却没有立场,随时都可能倒戈。我推断,他如此“中立”、不偏不倚,应是作者刻意为之——小说共分九章,第五恰处于第一到第九的中位。还有就是第六章,只有一句话:“刀所长的办公室就在邴副所长隔壁!”这是不是隐喻刀和柄的亲密无间呢?我不知道。但这里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好了,《颁星所》的大致情况就是如此。第四次的阅读轻松了许多。我要做的是将以上的零件重新拼接,安放在内心的阅读链条上。主轴上:斯是与洱非结成同盟,拉第五入伙,一同对付邴副所长;邴副所长有恃无恐,他的头上隐隐闪现着刀所长幽灵般的影子。副轴上:那些模棱两可的片段,是对故事情节的核实与验证。它们是“颁星所”这个新世界的见证者。
遵循西方现代主义的一贯文学思维,我又进一步从头到尾读了第五遍。我把主要故事情节想象为一场遍布凶险的紧张对峙。在作者发明的“颁星”世界里,颁星的法制进程因权力而屡遭破坏,而权力的行使者邴副所长又同时是“主审法官”。这场虚拟的对峙也终将走向它必然的结局:斯是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同盟彻底分裂、溃败。一切如常,所有的人和事又回到了原點。
然而,这就结束了吗?此时,我关心的是那“机器合成般的诡异声音”。它的主人——刀所长从未露面,却无处不在。是的,“刀(权)柄(邴)”掌控在他的手中,他又何须亲临?……
我知道我在误读,而且这种误读式的阅读并不让人愉快。倘若再分析下去,我的大脑恐怕会休克。哈罗德·布鲁姆在评述博尔赫斯的小说《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时说:“我们不会被特隆迷住或催眠,然而作为读者我们没有足够信息去破解它。特隆依然是一个完备的庞大密码,只有整个文学的幻想宇宙才能破解它。”那么我是不是也可以把“颁星所”看作王生铨自创的“庞大密码”呢?凭我乐观主义的本能,我相信:他至少拥有这样的志向。但难度写作的尺度在哪里,我对此依然保持警觉。
顺便说一句,这篇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第五,这可能与我读了五次有关。
作者简介:王朝军,笔名忆然。青年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第36期高研班学员。山西省作协首届签约评论家、第七届全委会委员。曾任《名作欣赏》副主编,在《文艺报》《文学报》《长江文艺评论》《黄河》《山西文学》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及散文数百篇。出版有评论专著《又一种声音》。现供职于北岳文艺出版社。
很不幸,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太想获知《颁星所》里的秘密,我也太自负于自己的“解剖学”功底,结果我惊讶地发现,在圈圈点点了五次之后,仍然是一片混沌。似乎是,又似乎不是;好像对,又好像不对。以至于最终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迷宫般的文字建筑,是在用它硕大庞杂的躯体来衡量人的智力。上次遭逢这种阅读体验,还是在博尔赫斯的小说《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中。那是一次对“特隆新世界”的窥探。可是这里没有新世界,《颁星所》里陈列的都是熟稔之物。这只能说明,作者执意毁坏秩序,他确信:在隐藏所指的叙述中,所指的意义空间将会无限扩张。
由此,这篇小说呈露了一个巨大的难局。知识、经验、情感、意志、思维……它们唯有将自己的力量推向极致,并肩作战,才有可能领取准入证。我没有这种超人的禀赋,只能老老实实地读,老老实实地说出我读到了什么。而且我知道,我在言说的时候,王生铨的眼里一定布满得意的快感。
第一次,我试图跟上作者的节奏,沿着迅疾的语流急匆匆读下去。随后,我勉强撮弄了一个故事的轮廓:颁星所里剑拔弩张,下属斯是、洱非、第五和他们的上级邴副所长势如水火。在这个对峙的主体景观中,时时闯入一些来路不明的片言只语。它们自说自话,毫无章法,除了某些能唤起我的知识和阅读记忆外,其余则一无所知。这些能够判明的片段分别出自本雅明在《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中对波氏批评著作《1846年的沙龙》的论述、卡夫卡的小说《乡村医生》中主人公被村民作为殉道者推上“十字架”的描写,还有戊戌六君子被捕前的历史年表、人彘的标准解释,以及土家族男子跳茅古斯舞的情景。未知片段有很多,我来不及辨别,所以就寄希望于第二次阅读。
第二次,我多了个心眼,将未知片段标注出来并输入百度,结果只查到了其中一处的归属,那是作者2016年的一篇小说《摹本》中的部分文字。其他,只能靠猜测,比如貌似发生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某次攻城战役。不过,我还是有了新的发现:出现在小说结尾攻城战役里的那把大刀和蒲扇明显呼应了开头;斯是洱非,其实是“似是而非”的谐音;刀所长和邴副所长暗指“刀与柄”,诸如此类。
接着便有了第三次。这回,我把目光定位在第五身上。在颁星所,“第五是典型的怕死鬼”,是被斯是和洱非强拉进自己阵营的摇摆角色。他在场,却没有立场,随时都可能倒戈。我推断,他如此“中立”、不偏不倚,应是作者刻意为之——小说共分九章,第五恰处于第一到第九的中位。还有就是第六章,只有一句话:“刀所长的办公室就在邴副所长隔壁!”这是不是隐喻刀和柄的亲密无间呢?我不知道。但这里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好了,《颁星所》的大致情况就是如此。第四次的阅读轻松了许多。我要做的是将以上的零件重新拼接,安放在内心的阅读链条上。主轴上:斯是与洱非结成同盟,拉第五入伙,一同对付邴副所长;邴副所长有恃无恐,他的头上隐隐闪现着刀所长幽灵般的影子。副轴上:那些模棱两可的片段,是对故事情节的核实与验证。它们是“颁星所”这个新世界的见证者。
遵循西方现代主义的一贯文学思维,我又进一步从头到尾读了第五遍。我把主要故事情节想象为一场遍布凶险的紧张对峙。在作者发明的“颁星”世界里,颁星的法制进程因权力而屡遭破坏,而权力的行使者邴副所长又同时是“主审法官”。这场虚拟的对峙也终将走向它必然的结局:斯是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同盟彻底分裂、溃败。一切如常,所有的人和事又回到了原點。
然而,这就结束了吗?此时,我关心的是那“机器合成般的诡异声音”。它的主人——刀所长从未露面,却无处不在。是的,“刀(权)柄(邴)”掌控在他的手中,他又何须亲临?……
我知道我在误读,而且这种误读式的阅读并不让人愉快。倘若再分析下去,我的大脑恐怕会休克。哈罗德·布鲁姆在评述博尔赫斯的小说《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时说:“我们不会被特隆迷住或催眠,然而作为读者我们没有足够信息去破解它。特隆依然是一个完备的庞大密码,只有整个文学的幻想宇宙才能破解它。”那么我是不是也可以把“颁星所”看作王生铨自创的“庞大密码”呢?凭我乐观主义的本能,我相信:他至少拥有这样的志向。但难度写作的尺度在哪里,我对此依然保持警觉。
顺便说一句,这篇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第五,这可能与我读了五次有关。
作者简介:王朝军,笔名忆然。青年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第36期高研班学员。山西省作协首届签约评论家、第七届全委会委员。曾任《名作欣赏》副主编,在《文艺报》《文学报》《长江文艺评论》《黄河》《山西文学》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及散文数百篇。出版有评论专著《又一种声音》。现供职于北岳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