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村经济社会最主要的建设者。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核心和关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群众文化;三农问题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基层文化形式,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但随着农业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的钱包是越来越鼓了,生活是越来越富有了,但那些值得回忆和研究的农村文化却消失殆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毫无疑问,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高低。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受教育机会,让农民不但接受基础教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发达国家农业发达,关键就是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这些国家的农民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较普遍地接受了农业职业教育。建设新农村,我们不仅要在加强农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上布局,也应在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强化农民科学致富本领上着力。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会不断地有农民从土地脱离出来,要使丧失土地的农民不失去最后的生活屏障,就必须使他们有稳定的职业、稳定的生活来源,实现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就必须进行就业教育,进行转岗培训。
农民也需要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应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就业创业的重要基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必须注重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开放观、市场观和竞争意识,让农民尊重科学、懂得科学,用科学的手段发展经济,同时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及契约观念,使得农民渴望致富且懂得如何致富。
因此,必须注重农村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持特色文化喜闻乐见的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三是要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要切实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
农民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并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兴农民,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是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由于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较大,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裕。落后的经济条件无法彻底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从而影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鉴于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农业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进农业生产技术,通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知识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积极促进农村信息、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可以开阔农民的视野,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引导农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更透彻和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2、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村建设城为乡风文明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保障农村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村各种文化活动的设备、器材、道具和服装到位。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用时代的要求审视农村文化,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农村文化,用改革的精神推动农村文化,努力从理论和思想上、体制和机制上、方式和手段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农村文化工作做得更加具体、更加实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
3、稳步增加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这就要求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把文化体育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确保增幅不低于财政增长比例。为真题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应当以多种渠道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通过积极争取博物馆、体育馆、县级流动演出车、影剧院、乡镇(村)文化站等项目建设,力争为干部、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基础性平台。要采取有效措施,建好、管好、用好县乡村宣传文化中心(站、室),并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同时要抓好西新工程、东风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地方政府应将农业教育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制定一系列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的战略。 4、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农村文化产业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农村信息产业、娱乐产业、精神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新农村文化的发展。
第一,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建立一条农村信息化“高速公路”,为农民素质的提高提供平台。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农民主要依靠农户之间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的农户之间的交流已不能满足他们获取信息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民提供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如通过科技杂志、农业书籍、网络、文化信息交流站等。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普及,为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二,发展农村娱乐业,开阔农民的视野。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娱乐产业,吸引各地人们前来参观旅游,对开阔本地农民的事业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浙江横店影视城,随着电影行业在该地区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商机和经济利益。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增加了农民见识,开阔了农民的视野,对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地不少农民学习外语接待外来游客。
第三,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农村精神文敏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政治和文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新问题、新情况,解决农民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在农村的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参政意识和法律观念,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巩固精神文化产业的社会主义主阵地。如通过开展除旧布新、净化民风乡风、争创“文明户”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繁荣。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制约因素,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体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引领农村基础公共文化产业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些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希望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进一步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农村、投向农民,多提供他们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开展他们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为亿万农民服务、为亿万农民歌唱、为亿万农民送欢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群众文化;三农问题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基层文化形式,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但随着农业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的钱包是越来越鼓了,生活是越来越富有了,但那些值得回忆和研究的农村文化却消失殆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毫无疑问,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高低。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受教育机会,让农民不但接受基础教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发达国家农业发达,关键就是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这些国家的农民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较普遍地接受了农业职业教育。建设新农村,我们不仅要在加强农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上布局,也应在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强化农民科学致富本领上着力。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会不断地有农民从土地脱离出来,要使丧失土地的农民不失去最后的生活屏障,就必须使他们有稳定的职业、稳定的生活来源,实现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就必须进行就业教育,进行转岗培训。
农民也需要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应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就业创业的重要基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必须注重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开放观、市场观和竞争意识,让农民尊重科学、懂得科学,用科学的手段发展经济,同时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及契约观念,使得农民渴望致富且懂得如何致富。
因此,必须注重农村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持特色文化喜闻乐见的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三是要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要切实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
农民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并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兴农民,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是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由于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较大,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裕。落后的经济条件无法彻底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从而影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鉴于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农业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进农业生产技术,通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知识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积极促进农村信息、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可以开阔农民的视野,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引导农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更透彻和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2、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村建设城为乡风文明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保障农村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村各种文化活动的设备、器材、道具和服装到位。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用时代的要求审视农村文化,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农村文化,用改革的精神推动农村文化,努力从理论和思想上、体制和机制上、方式和手段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农村文化工作做得更加具体、更加实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
3、稳步增加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这就要求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把文化体育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确保增幅不低于财政增长比例。为真题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应当以多种渠道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通过积极争取博物馆、体育馆、县级流动演出车、影剧院、乡镇(村)文化站等项目建设,力争为干部、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基础性平台。要采取有效措施,建好、管好、用好县乡村宣传文化中心(站、室),并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同时要抓好西新工程、东风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地方政府应将农业教育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制定一系列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的战略。 4、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农村文化产业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农村信息产业、娱乐产业、精神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新农村文化的发展。
第一,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建立一条农村信息化“高速公路”,为农民素质的提高提供平台。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农民主要依靠农户之间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的农户之间的交流已不能满足他们获取信息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民提供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如通过科技杂志、农业书籍、网络、文化信息交流站等。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普及,为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二,发展农村娱乐业,开阔农民的视野。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娱乐产业,吸引各地人们前来参观旅游,对开阔本地农民的事业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浙江横店影视城,随着电影行业在该地区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商机和经济利益。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增加了农民见识,开阔了农民的视野,对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地不少农民学习外语接待外来游客。
第三,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农村精神文敏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政治和文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新问题、新情况,解决农民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在农村的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参政意识和法律观念,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巩固精神文化产业的社会主义主阵地。如通过开展除旧布新、净化民风乡风、争创“文明户”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繁荣。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制约因素,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体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引领农村基础公共文化产业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些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希望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进一步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农村、投向农民,多提供他们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开展他们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为亿万农民服务、为亿万农民歌唱、为亿万农民送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