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的“对症下药”却不仅仅是技术,而且是艺术:沟通的艺术、启发的艺术、引导的艺术。在沟通、启发与引导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是因为,人际之间的沟通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语言成了有效沟通、有效管理的生命线。人际沟通的语言,既包括有声的口头语言,也包括无声的非口头语言,如手势、眼神、目光、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这里探讨的是课堂管理中常用的主要的语言之一 ——口头语言,即口语的技巧问题。
一、以“我”代“你”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对待同一件事情,可有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一种是以“第二人称”表述,例如:
“你怎么又迟到了!”
“你上课不要再开小差了。”
“你們别吵了!”
“你们班……”
另一种是以“第一人称”表述,例如:
“刚才你没到,让我很担心,以为出什么事了。现在我终于可以放心地上课了。”
“我觉得:你刚才是不是走神了?”
“我听到高分贝的噪声时,心里很难受。”
“我们班……”
上述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带来的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效果:
1.以“我”代“你”,表达了“我”的感受,或“我”对“你”的关切。
小学语文课堂管理与师生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用“你”表述,多了一分“霸气”,也多了一分批评与责备,却少了一分关心与关切,可能引发的是对抗与对立;而用“我”表达,多了一分“和气”,也多了一分“我”的感受——“很受伤”,少了一分盛气凌人——得理不让人,这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以“我们”代“你们”,让“我”置身其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用“你们”表述,无意中把“我”放到了“你们”之外或对立面;而用“我们”表述,“我”就成了其中的一份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具有“判逆心理”和“防卫心理”,最易选择的是与他们亲近的人的看法与建议。在“父母”、“教师”与“同伴”、“朋友”之间,往往选择的是采纳他们认为亲近的“同伴”、“朋友”的观点与建议(觉得与父母、教师有“代沟”)。只有设法拉近师生之间彼此的心理距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以“扬”代“抑”
“扬”指表扬,“抑”指批评,即以表扬取代批评。遇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不能一味地批评。反其道而行之——表扬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用表扬当事学生过去或现在的好行为,来取代批评。例如:
对思想开小差、走神的学生说:“我觉得你(有些同学)平时上课都是很认真的,相信你(他)这节课也能做得很好!”
对上课交头接耳的学生说:“我发现你(们)刚才自学时很认真,课堂发言也很好,好的学习行为要坚持!”
对俯前转后的学生说:“我走过来了,你就知道做好了,这很好!”
对上课做其他作业的学生说:“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若还能做到一心两用——作业、听课两不误,就让人羡慕了!”
……
三、“问”代“训”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还应善于“问”,注意“听”,切莫轻易、武断地批评、“训”斥学生。
1.“问”,可以避免武断的批评与“训“斥”。
我校一年级有四个班,三个班都在一楼,教师办公室也在一楼,只有四班的教室在二楼,离教师办公室最远,有几个同学经常上课迟到,不是因为在课间时被教师请进办公室去“开小灶”,就是在楼下玩到上课铃声响过以后,才一路嘻嘻哈哈地进教室。有时还会是因为故意等到快要上课了,才去校门口替班级搬运桶装水而迟到。这天,又迟到了,教师没有向往常那样责问:“怎么又迟到了?”也没有使用带刺的语言:“是不是又被哪位教师请去‘加餐’了?”而是温和地“问”:
“今天是因为什么原因迟到啊?”
最调皮的林森回答:“是教务处的郑教师,让我们帮他搬了很多书到各个年级的办公室去。”
“哦,不错嘛,今天做了好事、做了贡献了!好,快回到座位上,拿出书本,我们上课了。”
他们喜滋滋的很快的做好了上课准备,开始上课。而且,这节课上课时,他们也表现得要比平时认真、安静一些。
在这一事件中,如果教师不分清红皂白、简单粗暴地批评、训斥学生,这些本就很有“个性”的学生,很可能会不服气,还有可能当面顶撞教师(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次迟到有理)。同样是处理一次迟到问题,教师何不和和气气,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2.“问”,要“让对方说‘是’不说‘非’”。
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任海军要职时,曾巧妙地回答了一个朋友打听军事机密的事。他先是一个疑问句“你能保守密秘吗?”实际上是起了诱导的作用,诱导对方说出“是,当然能”,然后再顺势说出“我也是”。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问”,同样应设法让学生说“是”不说“非”。例如,一个爱插话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被其他同学的插话打断了,教师趁机问:
“你在发言的时候,有人插嘴,打断你的思路,不尊重你,你有什么感受?是不是很不爽呀?”
学生回答:“是!”
教师说:“我也是!所以,我们应该遵守‘课堂上只有一个声音说话’这一规则对吗?”
学生回答:“是的。”
这样,教师在不动声色中,对这位学生平时爱插嘴的行为,适时的进行了批评与教育,而且批评教育于无形。
综上所述,教师课堂管理的语言是有技巧的。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如果注意了口语技巧的使用,则有可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在运用口语技巧,进行课堂管理的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时候,课堂问题行为随时可能发生,甚至可能出现公开顶撞教师的行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失控,防止贸然行事。因为教师是成年人,要为学生做好“学会调控情绪,选择合适行为”的榜样。教师还要清醒地知道,这个时候,“要对话不要对抗”。对话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对抗只能使问题更糟。要努力静下心来想一想:怎么说、怎样处理最合适?
二是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一想,他能接受教师这样的批评或处罚吗?他会觉得在没面子、没尊严吗?如果自己是学生,又应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想法及做法?会不会有同学生一样的反应?换位思考有助于帮助教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法。
三是要学会反思。不仅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管理行为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法,还应该反思学生出现课堂问题作为,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课上得不够吸引人。“最佳的课堂管理技巧是把课上得真正吸引人。”把课上得吸引人,能减少课堂中所面临的很多管理问题。
一、以“我”代“你”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对待同一件事情,可有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一种是以“第二人称”表述,例如:
“你怎么又迟到了!”
“你上课不要再开小差了。”
“你們别吵了!”
“你们班……”
另一种是以“第一人称”表述,例如:
“刚才你没到,让我很担心,以为出什么事了。现在我终于可以放心地上课了。”
“我觉得:你刚才是不是走神了?”
“我听到高分贝的噪声时,心里很难受。”
“我们班……”
上述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带来的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效果:
1.以“我”代“你”,表达了“我”的感受,或“我”对“你”的关切。
小学语文课堂管理与师生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用“你”表述,多了一分“霸气”,也多了一分批评与责备,却少了一分关心与关切,可能引发的是对抗与对立;而用“我”表达,多了一分“和气”,也多了一分“我”的感受——“很受伤”,少了一分盛气凌人——得理不让人,这有利于学生的接受,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以“我们”代“你们”,让“我”置身其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用“你们”表述,无意中把“我”放到了“你们”之外或对立面;而用“我们”表述,“我”就成了其中的一份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具有“判逆心理”和“防卫心理”,最易选择的是与他们亲近的人的看法与建议。在“父母”、“教师”与“同伴”、“朋友”之间,往往选择的是采纳他们认为亲近的“同伴”、“朋友”的观点与建议(觉得与父母、教师有“代沟”)。只有设法拉近师生之间彼此的心理距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以“扬”代“抑”
“扬”指表扬,“抑”指批评,即以表扬取代批评。遇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不能一味地批评。反其道而行之——表扬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用表扬当事学生过去或现在的好行为,来取代批评。例如:
对思想开小差、走神的学生说:“我觉得你(有些同学)平时上课都是很认真的,相信你(他)这节课也能做得很好!”
对上课交头接耳的学生说:“我发现你(们)刚才自学时很认真,课堂发言也很好,好的学习行为要坚持!”
对俯前转后的学生说:“我走过来了,你就知道做好了,这很好!”
对上课做其他作业的学生说:“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若还能做到一心两用——作业、听课两不误,就让人羡慕了!”
……
三、“问”代“训”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还应善于“问”,注意“听”,切莫轻易、武断地批评、“训”斥学生。
1.“问”,可以避免武断的批评与“训“斥”。
我校一年级有四个班,三个班都在一楼,教师办公室也在一楼,只有四班的教室在二楼,离教师办公室最远,有几个同学经常上课迟到,不是因为在课间时被教师请进办公室去“开小灶”,就是在楼下玩到上课铃声响过以后,才一路嘻嘻哈哈地进教室。有时还会是因为故意等到快要上课了,才去校门口替班级搬运桶装水而迟到。这天,又迟到了,教师没有向往常那样责问:“怎么又迟到了?”也没有使用带刺的语言:“是不是又被哪位教师请去‘加餐’了?”而是温和地“问”:
“今天是因为什么原因迟到啊?”
最调皮的林森回答:“是教务处的郑教师,让我们帮他搬了很多书到各个年级的办公室去。”
“哦,不错嘛,今天做了好事、做了贡献了!好,快回到座位上,拿出书本,我们上课了。”
他们喜滋滋的很快的做好了上课准备,开始上课。而且,这节课上课时,他们也表现得要比平时认真、安静一些。
在这一事件中,如果教师不分清红皂白、简单粗暴地批评、训斥学生,这些本就很有“个性”的学生,很可能会不服气,还有可能当面顶撞教师(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次迟到有理)。同样是处理一次迟到问题,教师何不和和气气,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2.“问”,要“让对方说‘是’不说‘非’”。
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任海军要职时,曾巧妙地回答了一个朋友打听军事机密的事。他先是一个疑问句“你能保守密秘吗?”实际上是起了诱导的作用,诱导对方说出“是,当然能”,然后再顺势说出“我也是”。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问”,同样应设法让学生说“是”不说“非”。例如,一个爱插话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被其他同学的插话打断了,教师趁机问:
“你在发言的时候,有人插嘴,打断你的思路,不尊重你,你有什么感受?是不是很不爽呀?”
学生回答:“是!”
教师说:“我也是!所以,我们应该遵守‘课堂上只有一个声音说话’这一规则对吗?”
学生回答:“是的。”
这样,教师在不动声色中,对这位学生平时爱插嘴的行为,适时的进行了批评与教育,而且批评教育于无形。
综上所述,教师课堂管理的语言是有技巧的。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如果注意了口语技巧的使用,则有可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在运用口语技巧,进行课堂管理的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时候,课堂问题行为随时可能发生,甚至可能出现公开顶撞教师的行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失控,防止贸然行事。因为教师是成年人,要为学生做好“学会调控情绪,选择合适行为”的榜样。教师还要清醒地知道,这个时候,“要对话不要对抗”。对话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对抗只能使问题更糟。要努力静下心来想一想:怎么说、怎样处理最合适?
二是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一想,他能接受教师这样的批评或处罚吗?他会觉得在没面子、没尊严吗?如果自己是学生,又应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想法及做法?会不会有同学生一样的反应?换位思考有助于帮助教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法。
三是要学会反思。不仅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管理行为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法,还应该反思学生出现课堂问题作为,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课上得不够吸引人。“最佳的课堂管理技巧是把课上得真正吸引人。”把课上得吸引人,能减少课堂中所面临的很多管理问题。